山西省忻州市原平东社镇第一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东社镇第一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东社镇第一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东社镇第一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东社镇第一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东社镇第一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3-6-2为细胞内某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图中甲表示甲硫氨酸,丙表示丙氨酸,下列有关该生理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理过程是翻译,所需的原料是氨基酸B.甲硫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AUG,丙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GCTC.③中尿嘧啶和腺嘌呤的和占42%,与③合成有关的DNA分子片段中胞嘧啶占29%D.该生理过程的产物有可能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部位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参考答案:B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是(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烟草的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照射才能萌发C.水葫芦根部的分泌物可抑制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D.看家狗在外出时频频撒尿参考答案:B3.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A.减数分裂间期

B.形成四分体时C.减数第一次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参考答案:D4.1982年科学家在四膜虫体内发现一种基本组成单位为核苷酸的核酶,并因此获得1989年诺贝尔奖。下列有关核酶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酶为单链结构

B.该酶被水解的终产物是脱氧核苷酸C.该酶与底物作用后仍具有催化作用

D.真核细胞的核糖体RNA来自核仁

参考答案:B5.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B.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蓝色,加热后先变绿,再变成砖红色C.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D.实验结束时剩余的斐林试剂应该弃去,不可长期保存备用参考答案:B【考点】1K:检测还原糖的实验.【分析】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分别为0.1g/mol的NaOH和0.05g/mol的CuSO4,而蛋白质鉴定的试剂为双缩脲试剂,其A液和B液分别是0.1g/mol的NaOH和0.01g/mol的CuSO4,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混合均匀后再加入.【解答】解: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用10mL量筒误差大,A正确;B、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浅蓝色,加热后先变成棕色,再变成砖红色,B错误;C、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确保试管中液体都能受热,C正确;D、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不能长期保存备用,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还原糖鉴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6.关于细胞衰老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的一生中,体细胞分裂50~60次,因而各种细胞寿命一样B.机体内能保持具有不断分裂能力的细胞寿命较长C.生物体内随时有大量细胞衰老、凋亡,同时又有大量新增殖的细胞代替它们D.衰老、凋亡是细胞遗传程序所决定的正常生命现象参考答案:A7.从某烟草的陈种子中榨出一种油,再用这种油处理该烟草的新鲜种子,处理后新种子长出的幼苗突变率与陈种子长出的幼苗突变率一样。这个事实说明A.陈种子长出的突变幼苗属于自然突变B.处理种子长出的突变幼苗属于诱发突变C.细胞代谢的产物是诱变因子之一D.烟草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参考答案:C8.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中可先将果泥加热煮沸后冷却备用,目的是排除果泥中原有的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发酵产生的亚硝酸盐量可以用比色法测定C.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某种细菌的原理是,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固体平板上一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故可通过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样品中的活菌数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将酶溶液加入底物后,迅速将温度调至设定的温度,并持续反应一段时间参考答案:D【分析】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故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中,可先将果泥加热煮沸,以消除果泥自身的果胶酶;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一个活菌会形成一个菌落;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应将酶溶液和底物分别放置设定温度下保温,达到相同温度后再混合,并持续反应一段时间。【详解】A.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中,可先将果泥加热煮沸后冷却备用,目的是排除果泥中原有的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正确;B.泡菜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的量可用比色法测定,B正确;C.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某种细菌的原理是,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固体平板上一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故可通过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样品中的活菌数,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C正确;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应先将酶溶液和底物分别在设置的温度下保温,再将两者混合,并持续反应一段时间,D错误。9.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取两只烧杯甲和乙,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mL,甲中加入30mL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天。然后从甲中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A1、A2试管,从乙中也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试管B1、B2,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

A.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而且颜色深浅一致

B.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C.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

参考答案:B10.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不同的有机物。下列被标记的部位组合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参考答案:A11.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给实验兔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若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会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肾上腺素可作为激素,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其收缩加快B.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其收缩减慢C.肾上腺素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其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短D.乙酰胆碱需要与心肌细胞的膜上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参考答案:C【分析】血压的调节是一个神经体液调节过程。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是作用于靶细胞心脏细胞,促进心跳,作用后立刻被灭活。激素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本身并不参与代谢。迷走神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细胞表面的受体发挥作用。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有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都立刻被灭活或运走,都属于信息物质,不参与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详解】A.由题干中“给实验兔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可知,肾上腺素可作为激素,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其收缩加快,A正确;B.由题干中“迷走神经末梢会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可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其收缩减慢,B正确;C.肾上腺素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其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长,C错误;D.乙酰胆碱需要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C。12.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假如某动物种群数量在2001年是20只,2002年发展到40只,2003年发展到80只,那么2007年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是A.640

B.1280

C.2560

D.5120参考答案:B13.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是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合 (

)A.森林的采伐量少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参考答案:C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B.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C.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

D.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参考答案:D15.长翅红眼(VVSS)果蝇与残翅墨眼(vvss)果蝇杂交,F1全腿长翅红眼果蝇。有5个具有上述两性状的品种,分别与F1交配,依次得到如下结果:①长红∶长墨∶残红∶残墨=9∶3∶3;②长红∶长墨∶残红∶残墨=1∶1∶1;③长红∶长墨∶残红∶残墨=1∶1∶0∶0;

④长红∶长墨∶残红∶残墨=1∶0∶1∶0;⑤长红∶长墨∶残红∶残墨=3∶0∶1∶0。那么这5个果蝇品种的基因型按①~⑤的顺序依次是

A.VvSs

vvss

VVss

vvSS

VvSS

B.VvSs

VVs

Vvss

VVSS

C.VvSS

vvss

VvSs

VVss

vvSS

D.vvss

vvSS

VvSS

VVss参考答案:A16.尽管无机盐在细胞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下列症状不可能是由于缺乏无机盐引起的是(

)A.人类的地方性甲状腺肿

B.人类的糖尿病C.某儿童患佝偻病

D.菠菜嫩叶发黄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A、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乏碘引起的,A错误;B、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引起的,不是由于缺乏无机盐引起的,B正确;C、某些儿童的佝偻病可能是由于缺少钙引起的,C错误;D、菠菜嫩叶发黄可能是由于缺乏镁离子引起的,D错误.故选:B.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17.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A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醋酸洋红染色体被染成红色B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双缩脲试剂脂肪颗粒被染成紫红色C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甲基绿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斐林试剂

吡罗红斐林试剂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参考答案:A18.如图为一个家族中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情况,若3号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2,则该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A.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B.伴Y染色体遗传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参考答案:C由亲代1号、2号个体正常,而其子代4号个体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3号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3;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3号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2。19.基因治疗是指(

)A.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B.

对有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C.

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回复正常D.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参考答案:A20.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参考答案:C21.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列表比较了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你认为有几处不正确()

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和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等特殊处理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胃蛋白酶处理制细胞悬浮液融合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典型应用无病毒植物的培育、人工种子、种间植物杂交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培养基区别所用的糖必须为蔗糖所用的糖为葡萄糖且动物血清不可缺少A.0 B.1C.2 D.3参考答案:C动物的组织块剪碎后只能用胰蛋白酶处理,而不能用胃蛋白酶处理;植物的原生质体的促融方法可用物理法或化学法,而不用生物法。22.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获得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乙中的c点对应图甲中的C点,此时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丙中的①

B.图甲中的F点对应图乙中的h点,此时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丙中的③

C.到达图乙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CO2浓度最高,此时细胞内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丙中的③D.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参考答案:A23.图4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③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②③④C.④的成分中包括血红蛋白、氧气和胰岛素D.细胞生活需要③的pH、渗透压、温度等处于稳态参考答案:D24.人的精原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每个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A.23对、46个、92条

B.46对、46个、92条C.23对、23个、92条

D.46对、23个、46条参考答案:C25.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A.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B.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参考答案:D【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使靶细胞裂解.【解答】解:A、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的是抗体,抗体是在体液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在细胞免疫中不能发挥免疫作用,A错误;B、吞噬细胞能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在细胞免疫中不发生,B错误;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的是T淋巴细胞,发生在体液免疫中,在细胞免疫中不发生,C错误;D、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的酶,最后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这是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识记和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明确效应T细胞的作用机制是解题的关键.2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即使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生物也可能出现变异性状

B.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则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必然发生基因重组

D.如果某果蝇的长翅基因缺失,则说明其发生了基因突变参考答案:A略27.下列各项,利用了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冷藏水果可延长保存期

②沼气发酵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制酒

④温室大棚适当增加二氧化碳肥料提高光合效率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参考答案:B28.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灭绝生物的“复生”将不再是神话。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只野驴刚死亡,以下较易成为“复生”野驴的方法是A.将野驴的体细胞取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经脱分化、再分化,培育成新个体B.将野驴的体细胞两两融合,再经组织培养培育成新个体C.取出野驴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母家驴的去核卵细胞中,再经胚胎移植孕育培养成新个体D.将野驴的基因导入家驴的受精卵中,培育成新个体参考答案:C29.生物界这样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在于(

)A.蛋白质的多样性

B.DNA分子的复杂多样

C.自然环境的多种多样

D.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形式多样参考答案:B30.右图所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细菌并呈递抗原的过程,图中MHC-Ⅱ分子是一种特异性糖蛋白,能与抗原(图中的a)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抗原a能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B.图中画出的细胞器都属于生物膜系统C.细胞②受刺激活化后将产生淋巴因子D.细胞①只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参考答案:C31.Ti质粒上有T—DNA,这种DNA可以转移到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这种质粒存在于

(

)

A.大肠杆菌 B.农杆菌 C.酵母菌 D.苏云金芽孢杆菌参考答案:B32.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参考答案:D33.经过对某生物体内的核酸成分的化学分析得知,嘌呤占58%,嘧啶占42%,由此可以判断(

A.此生物体内的核酸一定是DNA

B.该生物一定不含DNA而含RNAC.若此生物只含DNA,则一定是单链的

D.若此生物含DNA,则一定是双链的参考答案:C34.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A.1∶6 B.1∶3 C.1∶2 D.1∶1参考答案:B3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说明的是()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DNA能自我复制C.DNA是遗传物质 D.DNA能控制蛋白质合成参考答案:A【分析】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此时在噬菌体自身DNA的指导下,复制形成多的DNA,并且控制合成多个蛋白质外壳,并且组装形成多个子代噬菌体.【解答】解:A、该实验中没有发生变异,因此不能证明DNA分子能否产生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B、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内,然后经过复制产生了更多的DNA,B正确;C、由于只有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中,然后产生了更多的子代噬菌体,C正确;D、DNA分子进入细菌后,在自身DNA分子的指导下,控制合成了相应的蛋白质,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遗传物质,着重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36.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B.自然界中一般不会出现图丙所示的结果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为种间竞争,当一方被淘汰后不再有种间竞争关系参考答案:A【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详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是互利共生,如图甲所示,A错误;图丙为竞争关系,在自然界的竞争中一般不会使得一方完全消失,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正确;图丙为种间竞争,当一方被淘汰后不再有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37.物质X可作用于突触,抑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下列关于物质X作用机理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物质X可导致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无法移动B.物质X可在突触间隙中将神经递质分解C.物质X可抑制突触后膜释放神经递质D.物质X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参考答案:C物质X可导致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无法移动,导致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从而抑制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A正确;物质X可在突触间隙中将神经递质分解,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抑制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正确;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物质X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结合,进而抑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正确。38.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在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参考答案:C【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G2: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解答】解: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D、鹰的迁入不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能量依然按照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D错误.故选:C.

39.下图为某高等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假设其他条件均不变且都是植物生长的适宜条件)。在此过程中,能正确反应植物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的是

参考答案:A

解析:结合题意和坐标轴的含义来分析,由于其他条件均不变且都是植物生长的适宜条件,则呼吸作用强度也保持不变。再分析坐标图:纵坐标是CO2释放量,呼吸作用应释放CO2,为正值;适宜的光强度不会增加呼吸作用。因此符合的是A图。40.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早发现的激素是促胰液素,它是胰腺分泌的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C.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是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会明显增多 参考答案:C【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下丘脑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解答】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A错误;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B错误; C、发烧时内环境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受到影响会下降,食欲差主要是消化酶活性受到影响,C正确; D、吃糖1小时后,通过消化吸收使血糖含量增加,所以血糖中胰岛素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降,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41.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1)上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2)人类的F基因前段存在着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其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CGG重复次数(n)n<50n≈150n≈260n≈500F基因的mRNA(分子数/细胞)50505050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数/细胞)10004001200症状表现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此项研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CGG重复次数可能影响mRNA与_________的结合。参考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