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案-第一册 3、1蝗虫_第1页
自然教案-第一册 3、1蝗虫_第2页
自然教案-第一册 3、1蝗虫_第3页
自然教案-第一册 3、1蝗虫_第4页
自然教案-第一册 3、1蝗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自然教案-第一册3、1蝗虫自然教案-第一册3、1蝗虫第三章动物世界第一节蝗虫教材分析^p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开端。研究对象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展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拟详尽。蝗虫的形态、构造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根底,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根底。老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究蝗虫的形态、构造、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络消费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理解形态构造、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学资进展辅助教学。老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考虑、探究和讨论,归纳出相关知识。设计实验,探究蝗虫单眼、复眼的功能及气门的作用,有利于进步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教案实例一、教学目的(一)认知目的1.理解蝗虫的形态构造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2.理解蝗虫的生殖特点。(二)技能目的通过对蝗虫的形态构造的观察和复眼、气门功能的实验,进步学生的观察分析^p才能和动手操作才能。(三)情感目的1.通过对蝗灾及我国治理蝗灾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2.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二、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构造与生理功能的统一。2.教学难点:蝗虫的生殖。三、教具准备蝗虫模型、蝗虫实物、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或图片;不透光的黑箱子、手电筒;蝉的外骨胳〔药店有售〕;稀盐酸、棉签。四、教学过程〔〕老师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的录像或一些珍奇动物的图片,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看完后,老师提问:全世界的动物约有多少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吗?举例说明。要利用和改造动物首先必须怎么做?学生答复后,引出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动物蝗虫。出示蝗虫标本。老师介绍: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此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屡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蝗灾的防治工作,及时掌握蝗情,进展了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的防治。因此,我国根本控制了蝗灾。那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蝗虫终究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引出下文。(一)蝗虫的形态特征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局部?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答复后,继续设疑:1.哪些构造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2.哪些构造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老师可适当提示)?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老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展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理解蝗虫的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老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实验1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刚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区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实验2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构造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二)蝗虫的繁殖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考虑以下问题:(1)它一生终究蜕几次皮?(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兴旺,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三)小结本课由学生小结五、板书设计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蝗虫头部1对复眼:视觉感觉和形态1个口器:摄食取食中心构造身体3只单眼:感光分部翅2对:前翅保护膜质胸部的会飞的后翅运动中心足3对:前足爬行,后足跳跃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生殖方式:体外受精过程:卵→假设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二、习题与解析1.随堂练习(1)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共有足()〔A〕9对〔B〕6对〔C〕4对〔D〕5对(2)蝗虫的取食器官是()〔A〕舌〔B〕上颚〔C〕口〔D〕咀嚼式口器(3)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A〕鳃〔B〕气门〔C〕气管〔D〕体壁2.课后作业(4)蝉蜕来自蝉的哪一局部?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几次皮?(5)在阳光的照耀下,为什么蚯蚓容易死,而蝗虫却不怕晒?(6)俗话说:“旱了蝗虫(多),涝了鱼(多)。”这是什么原因?3.参考答案(1)〔B〕(2)〔D〕(3)〔B〕(4)蝉蜕是蝉的外骨胳,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四次皮。(5)蚯蚓体壁潮湿有粘液,具有呼吸作用。在阳光照耀下,体壁逐渐枯燥,失去呼吸功能,因此死亡。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阳光照耀不影响它的呼吸,所以不怕晒。(6)由于蝗虫的形态构造适于陆地生活,鱼适于水中生活,所以干旱时蝗虫数量会增加,水涝时,鱼的数量会增加。即“旱了蝗虫,涝了鱼”。3.简要分析^p(2)蝗虫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而遭受蝗虫的植物往往只剩一些茎杆。说明蝗虫的取食器官口器非常兴旺,从构造上看,适于切碎和咀嚼食物的上颚特别坚硬。还有上唇、下唇等共同组成了蝗虫的取食器官咀嚼式口器。第三章动物世界第一节蝗虫教材分析^p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开端。研究对象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展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拟详尽。蝗虫的形态、构造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根底,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根底。老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究蝗虫的形态、构造、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络消费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理解形态构造、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学资进展辅助教学。老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考虑、探究和讨论,归纳出相关知识。设计实验,探究蝗虫单眼、复眼的功能及气门的作用,有利于进步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教案实例一、教学目的(一)认知目的1.理解蝗虫的形态构造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2.理解蝗虫的生殖特点。(二)技能目的通过对蝗虫的形态构造的观察和复眼、气门功能的实验,进步学生的观察分析^p才能和动手操作才能。(三)情感目的1.通过对蝗灾及我国治理蝗灾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2.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二、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构造与生理功能的统一。2.教学难点:蝗虫的生殖。三、教具准备蝗虫模型、蝗虫实物、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或图片;不透光的黑箱子、手电筒;蝉的'外骨胳〔药店有售〕;稀盐酸、棉签。四、教学过程〔〕老师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的录像或一些珍奇动物的图片,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看完后,老师提问:全世界的动物约有多少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吗?举例说明。要利用和改造动物首先必须怎么做?学生答复后,引出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动物蝗虫。出示蝗虫标本。老师介绍: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此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屡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蝗灾的防治工作,及时掌握蝗情,进展了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的防治。因此,我国根本控制了蝗灾。那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蝗虫终究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引出下文。(一)蝗虫的形态特征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局部?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答复后,继续设疑:1.哪些构造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2.哪些构造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老师可适当提示)?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老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展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理解蝗虫的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老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实验1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刚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区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实验2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构造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二)蝗虫的繁殖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考虑以下问题:(1)它一生终究蜕几次皮?(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兴旺,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三)小结本课由学生小结五、板书设计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蝗虫头部1对复眼:视觉感觉和形态1个口器:摄食取食中心构造身体3只单眼:感光分部翅2对:前翅保护膜质胸部的会飞的后翅运动中心足3对:前足爬行,后足跳跃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生殖方式:体外受精过程:卵→假设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二、习题与解析1.随堂练习(1)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共有足()〔A〕9对〔B〕6对〔C〕4对〔D〕5对(2)蝗虫的取食器官是()〔A〕舌〔B〕上颚〔C〕口〔D〕咀嚼式口器(3)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A〕鳃〔B〕气门〔C〕气管〔D〕体壁2.课后作业(4)蝉蜕来自蝉的哪一局部?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几次皮?(5)在阳光的照耀下,为什么蚯蚓容易死,而蝗虫却不怕晒?(6)俗话说:“旱了蝗虫(多),涝了鱼(多)。”这是什么原因?3.参考答案(1)〔B〕(2)〔D〕(3)〔B〕(4)蝉蜕是蝉的外骨胳,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四次皮。(5)蚯蚓体壁潮湿有粘液,具有呼吸作用。在阳光照耀下,体壁逐渐枯燥,失去呼吸功能,因此死亡。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阳光照耀不影响它的呼吸,所以不怕晒。(6)由于蝗虫的形态构造适于陆地生活,鱼适于水中生活,所以干旱时蝗虫数量会增加,水涝时,鱼的数量会增加。即“旱了蝗虫,涝了鱼”。3.简要分析^p(2)蝗虫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而遭受蝗虫的植物往往只剩一些茎杆。说明蝗虫的取食器官口器非常兴旺,从构造上看,适于切碎和咀嚼食物的上颚特别坚硬。还有上唇、下唇等共同组成了蝗虫的取食器官咀嚼式口器。第三章动物世界第一节蝗虫教材分析^p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开端。研究对象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展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拟详尽。蝗虫的形态、构造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根底,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根底。老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究蝗虫的形态、构造、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络消费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理解形态构造、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学资进展辅助教学。老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考虑、探究和讨论,归纳出相关知识。设计实验,探究蝗虫单眼、复眼的功能及气门的作用,有利于进步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教案实例一、教学目的(一)认知目的1.理解蝗虫的形态构造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2.理解蝗虫的生殖特点。(二)技能目的通过对蝗虫的形态构造的观察和复眼、气门功能的实验,进步学生的观察分析^p才能和动手操作才能。(三)情感目的1.通过对蝗灾及我国治理蝗灾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2.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二、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构造与生理功能的统一。2.教学难点:蝗虫的生殖。三、教具准备蝗虫模型、蝗虫实物、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或图片;不透光的黑箱子、手电筒;蝉的外骨胳〔药店有售〕;稀盐酸、棉签。四、教学过程〔〕老师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的录像或一些珍奇动物的图片,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看完后,老师提问:全世界的动物约有多少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吗?举例说明。要利用和改造动物首先必须怎么做?学生答复后,引出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动物蝗虫。出示蝗虫标本。老师介绍: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此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屡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蝗灾的防治工作,及时掌握蝗情,进展了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的防治。因此,我国根本控制了蝗灾。那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蝗虫终究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引出下文。(一)蝗虫的形态特征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局部?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答复后,继续设疑:1.哪些构造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2.哪些构造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老师可适当提示)?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老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展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理解蝗虫的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老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实验1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刚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区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实验2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构造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二)蝗虫的繁殖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考虑以下问题:(1)它一生终究蜕几次皮?(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兴旺,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三)小结本课由学生小结五、板书设计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蝗虫头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