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诗歌鉴赏练出高分考点提升课件人教版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诗歌鉴赏练出高分考点提升课件人教版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诗歌鉴赏练出高分考点提升课件人教版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诗歌鉴赏练出高分考点提升课件人教版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诗歌鉴赏练出高分考点提升课件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

4

5

6

7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考点提升练(一)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一、咏物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榴花朱

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123456789101112131415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一、咏物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榴花朱

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1

2

3

4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

2

3

4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园小梅林

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注]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

霜禽:冷天的鸟。(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答:

(3)尾联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答:

答案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园小梅林

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注]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

霜禽:冷天的鸟。(1)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5

6

7

8

9

10

12

13

14

151

2

3

4(1)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就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园小梅林

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注]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

霜禽:冷天的鸟。(1)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视觉、嗅觉相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③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2)托物言志。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

2

3

4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贺铸①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注】①贺铸:北宋词人。《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

2

3

4考点提升练(一)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所咏为何物?“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现出其什么特点?答:荷。夏天开花,秋天凋零。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简要分析。答:①托物言志(以物喻人);②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断然不来比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最终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结局。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123

4

5

6

7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二、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宋]洪炎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诗中说“有逢即画”,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答:

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作具体分析。答:

解析答案5

6

7

8

9

10

11

12

1314

151

2

3

4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二、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宋]洪炎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诗中说“有逢即画”,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答:

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作具体分析。答:

解析答案写灵隐寺、武陵源不可,因为它们非“逢”之景物。注意多角度切入。5

6

7

8

9

10

11

12

1314

151

2

3

4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二、山水田园诗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宋]洪炎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1)诗中说“有逢即画”,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作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答案高山、田野,人烟、村庄,飞鸟、丛花、流水。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稀“疏”的“钟”声是听觉,“花边流水”是视觉。仰视与俯视相结合,“鸟外”是仰视,“花边流水”是俯视。虚实结合,由实的所听到的钟声联想到虚的看不见的“灵隐寺”,由实的所见的“花边流水”联想到书中的“武陵源”。5

6

7

8

9

10

11

12

1314

151

2

3

4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5.(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

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答:

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

13

14

15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1

23

4

5

6

7解析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翩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三、四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正面描写雨势凶猛,“卷”“吼”二字正是其集中体现。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得

“骤”,去得也“骤”。最后一句,既紧扣了题目,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之大,还隐含着牧童因雨过天晴而高兴的心情。五、六两句放在全诗开头,也有其合理之处,第(3)问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1

23

4

5

6

7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示例: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三、送别怀人诗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答:

(2)第二句的两个“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答:答案15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三、送别怀人诗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句的两个“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一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15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注]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注】

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答:(2)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答:13

14

15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123

4

5

6

7答案(1)虚实结合。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亦可)。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简析也可)

(2)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思友心切,心潮起伏。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四、闺情宫怨诗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鹊踏枝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1)“一晌”一词使用巧妙,请你说一说妙处何在。答:

(2)请对“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几句作简要赏析。答:

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考点提升练(一)1

23

4

5

6

7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首先,写出时间跨度之长。从今朝的酒醒到傍晚的暮烟(上片“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是写白天看到的,“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这是写日落之时),从白天到日暮显出时间之久,同时写出词人伫立楼上的凝望之情。从“梅落繁枝千万片”写起,到“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凝望,一直到“过尽征鸿”,词人的感情始终专注于对远方人的思念。再次,“一晌”与“人不见”形成对比,主人公凭栏远眺,不见归人,突出了主人公的失落之感。梅花已经凋谢而不甘心零落,在零落飞下的瞬间也要显现出美丽的姿态,要学那雪花轻盈地在空中回旋起舞,“学雪随风转”,运用拟人手法,具体表现了梅花面对陨落所不甘丧失的美好的资质,写出了所有有情的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自然界乃至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这几句景物描写为下面写人的活动和愁苦心境(“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作了很好的铺垫。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杵声齐(古捣练子[注])贺

铸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注】

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衣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裁成衣。简要概括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答:试赏析前两句中“莹”和“齐”的妙处。答:13

14

15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考点提升练(一)123

4

5

6

7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本词中刻画的是为戍边丈夫制作征衣的思妇形象。“莹”与“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行描写。“莹”,指砧石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晶莹,说明年深日久;“齐”,说明捣练操作熟练,与同伴合作协调。这两个词集中体现了思妇劳作的艰辛。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五、怀古诗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注]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注】漫嗟:空叹。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考点提升练(一)“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①总领全词(或“领起上片写景”“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_笔”),②点明登临季节(“晚秋”),③为全词写景抒怀奠定_感情基调。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123

4

5

6

7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1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岳忠武王祠①于

谦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②,不见将军奏凯歌?【注】①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很多人劝皇上放弃国都,迁都南京,于谦力排众议,极力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鞑靼大军。②朱仙镇:指岳家军朱仙镇大捷。13

14

15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1)颈联写到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

(2)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试简析本诗这方面的特点。

答:

15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解析(1)先全面列举意象,再为意境定性,并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题干已经指出了表达技巧是借古讽今,答案只需要进行具体分析,运用注释理解创作背景,并简洁地组织到答案中。考点提升练(一)123

4

5

6

7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写到了黄叶、古祠、寒雨、清山、荒冢、白云等意象。营造了岳王祠庙冷清荒寒的意境,很好地烘托了岳飞的悲剧命运。这首诗作于明王朝危在旦夕之际,很多人力主迁都南京,于谦则力排众议,力主坚守北京。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不应退缩,而应迎难而上!为此,诗人建议明王朝汲取南宋从汴梁迁都杭州偏安一隅、主战将领备受非议和奸臣阻扰的历史教训,避免再次上演岳飞那样的历史悲剧。全诗借古讽今,强烈地浸透着作者的立场主张。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六、边塞诗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李

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①。将军分虎竹②,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注】

①汉家:唐代诗人常常借汉喻唐。②虎竹:古代授予将帅兵权,以兵符为凭信。兵符有铜虎符和竹使符,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虎竹”。13

14

15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考点提升练(一)(1)请赏析颈联的妙处。答:“_边月”“胡霜”“弓”和“剑”,这些实景、实物,交代了时令(秋景物_天月夜)、地点(边塞)、人物(戎装的战士);用“随”和“拂”把

_连结起来,又逼真地表现了在边地凄清寒冷的环境中行军的情_状;以“月”和“弓”、“霜”和“剑”互为比喻,增加了诗的意趣。(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答:_赞叹为国杀敌的积极精神以及对将士妻子的劝慰之情。

123

4

5

6

7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考点提升练(一)分题材突破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听晓角李

益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①。【注】

①小单于:乐曲名。结合诗歌前两句,说说作者是怎样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的。答:试分析诗歌在刻画“征人”形象方面的特色。答:1

2

3

4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考点提升练(一)123

4

5

6

7分题材突破训练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诗歌前两句以“边霜”“关榆”“汉月”等点明了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正当深秋,渲染出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角声的悲凉哀怨。这首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写角声,是以征人为中心,写他的所见所闻;写“塞鸿”,其实是“以雁代人”,以雁的盘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