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南路隧道敞口段基坑支护设计说明_第1页
湖滨南路隧道敞口段基坑支护设计说明_第2页
湖滨南路隧道敞口段基坑支护设计说明_第3页
湖滨南路隧道敞口段基坑支护设计说明_第4页
湖滨南路隧道敞口段基坑支护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敞口段基坑支护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湖滨南路隧道位于既有亭石北路北侧,拟建广州地铁8号线白云湖车辆段下。西起朝阳幼儿园,沿既有亭石北路向东,上跨西江引水干管后在拟建广清高速公路板桥的桩基间下穿通过,随后下穿拟建的白云湖车辆段,过车辆段东侧红线后逐渐出地面,与石沙路呈"T"型连接。本隧道工程设计总长972.965m,其中箱体范围内485.5m,U槽段285m,路基段202.965m,标准段面宽度约为36.4m。道路为景观性次干路,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最小平曲线半径300m,最小竖曲线半径1100m。本册设计范围为隧道西侧敞口段及东侧敞口段主体结构支护设计,全线采用明挖法施工,隧道结构支护设计里程范围西侧ZK0+035.0~ZK0+180.0,YK0+035.0~YK0+168.1东侧ZK0+635.0~ZK0+805.0,YK0+635.0~YK0+805.0。根据地质情况、基坑深度及周边建(构)造物等因素确定支护形式及桩长,支护形式有放坡开挖,IV型拉森钢板桩支护和φ800mm钻孔灌注桩支护。东西侧敞口段砂层较厚,涉广清段,止水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其余均采用单排φ800mm水泥搅拌桩+钢板桩或双排水泥搅拌桩止水。2、设计依据1)湖滨南路隧道工程(朝阳-石沙路)勘察设计中标通知书及勘察设计合同等;2)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湖滨南路隧道工程(朝阳~石沙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穗建计复〔2016〕63号);3)广州市轨道交通八号线白云湖车辆段物业开发施工设计阶段的桩基础布置图;4)湖滨南路隧道工程(朝阳-石沙路)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第二版】(编号:KC-2015-19)2015年5月;5)穗规函[2013]320号“湖滨南路申请设计条件批复”;;6)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湖滨南路隧道工程(朝阳-石沙路)项目建议书的复函-穗发改[2014]62号;7)、沿线建构筑物基础资料、管线探测资料;8)、我单位收集相关部门会议及项目联系的口头意见。3、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结合地质和环境要求进一步优化基坑支护设计。回复:根据钻孔地质资料,在穿广清段,止水桩均进入粘土层。4、采用的设计规范、标准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规范(GB/T50476-2008);7)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2)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4)建筑基坑支护技结构构造(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SG814);1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广东省以及广州市现行的相关规范及标准。5、工程地质条件5.1地形地貌勘察范围内地貌为珠江三角洲冲洪积平原地貌,地形较为平坦,勘察期间钻孔孔口标高为:5.86~8.86m。工程在地貌单元属于珠江三角洲边缘淤冲积地带,具体位置原为丘陵残丘、鱼塘、农田、冲沟等,后经人工填土整平,原始地形已改变,勘察时测得的钻孔孔口标高变化介于4.06~5.34m(1956年黄海高程系)之间。5.2地层岩性按照《广州地铁沿线岩土分层系统》的分层原则,现根据已完成的166个钻孔所揭露地层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风化程度等工程特性,将沿线岩土层分为八层,各层内根据地质情况有必要的再细分亚层,分别对湖滨南路范围内岩土分层及其特征分述如下。5.2.1人工填土层(Q4ml)勘察范围内人工填土层为素填土,地层代号<1>。本层沿线均有分布,166个钻孔均有揭露。由灰黄色、灰褐色、深灰色的粉质粘土、中粗砂等回填而成,局部含少量建筑垃圾,欠压实,现有道路段上部已压实。本层层厚0.3~7.5m,平均层厚2.63m,层面标高5.86~8.86m,层底标高-0.19~7.17m,层底埋深0.3~7.5m,详见地质勘查资料。5.2.2冲积—洪积层(Q3+4al+pl)1)冲、洪积砂层根据砂层的颗粒级配不同,本层分为三个亚层。(1)粉-细砂,地层代号<3-1>本层沿线部分地段有分布,71个钻孔有揭露,其中HBNL-122、032号钻孔本层呈2层分布。呈灰褐、灰黄、灰白等色,以粉细砂为主,饱和,稍密为主,局部松散或中密,级配不良,少量钻孔本层含较多淤泥,为淤泥质粉细砂。本层层厚0.9~13.2m,平均层厚4.10m,层面标高-9.93~5.82m,层底标高-12.33~3.51m,层面埋深1.8~16.6m,层底埋深3.9~20.0m。(2)中粗砂,地层代号<3-2>本层沿线分布较广,156个钻孔有揭露,大部分钻孔本层呈2~3层分布。呈浅黄色、灰白色、灰黄色、灰褐色等,成分组成主要为中粗砂,饱和,稍密~中密为主,局部松散,个别钻孔局部含较多淤泥,为淤泥质中粗砂。本层层厚0.7~20.5m,平均层厚6.08m,层面标高-11.52~6.13m,层底标高-15.81~4.02m,层面埋深0.3~18.8m,层底埋深3.0~23.8m。(3)砾砂,地层代号<3-3>本层沿线大部分地段有分布,93个钻孔有揭露,其中HBNL-60钻孔本层呈2层分布。呈灰色、灰白、灰褐等色,成分组成主要为砾砂,局部含较多中粗砂,饱和,稍密至中密状为主,局部松散或密实。本层层厚0.6~16.5m,平均层厚5.25m,层面标高-9.50~5.55m,层底标高-18.40~2.95m,层面埋深2.0~16.6m,层底埋深4.6~25.8m。2)冲积~洪积土层(Q3+4al+pl)根据土的类型、状态将勘察范围内冲积~洪积土层分为四个亚层。(1)流塑—软塑状粉质粘土,地层代号<4N-1>本层沿线呈零星分布,仅7个钻孔(HBNL-16、68、93、123、124、126,ZK-4号)有揭露。呈黄褐色、浅灰色、杂白色、杂黄色等,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含少量粉细砂、腐木,呈流塑~软塑状态,为高压缩性土,无摇震反应,刀切面光滑,韧性较强,干强度高。本层层厚1.3~3.0m,平均层厚2.16m,层面标高-3.65~5.86m,层底标高-5.98~4.16m,层面埋深1.8~11.1m,层底埋深3.5~13.10m,。(2)可塑状粉质粘土,地层代号<4N-2>本层沿线部分地段有分布,35个钻孔有揭露,其中HBNL-119号钻孔本层呈2层分布。呈褐黄色、红褐色、浅灰色、杂白色、灰黄色等,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含少量粉细砂或中粗砂,可塑,压缩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刀切面较粗糙,韧性中等,干强度低。本层层厚0.6~7.2m,平均层厚2.38m,层面标高-11.10~6.43m,层底标高-17.67~4.43m,层面埋深1.0~18.2m,层底埋深2.5~25.0m。(3)河湖相沉积淤泥,地层代号<4-2A>本层沿线零星分布,8个钻孔有揭露。深灰色,流塑,为高压缩性土,含少量有机质及粉细砂,个别钻孔下部含较多中粗砂,具臭味,无摇震反应,韧性中等。本层层厚1.1~5.5,平均层厚3.61m,层面标高-2.55~3.48m,层底标高-6.55~2.38m,层面埋深3.5~9.5m,层底埋深4.6~13.5m。(4)河湖相沉积淤泥质土,地层代号<4-2B>本层沿线部分地段有分布,36个钻孔有揭露。深灰色,流塑,为高压缩性土,含少量有机质及粉细砂,个别钻孔下部含较多中粗砂,具臭味,无摇震反应,韧性中等。本层层厚0.7~8.8,平均层厚3.55m,层面标高-5.83~6.37m,层底标高-10.26~4.60m,层面埋深1.2~12.0m,层底埋深2.8~16.2m。5.2.3残积层(Qel)沿线揭露到的残积土为石炭系壶天群灰岩风化残积而成,按土的状态分为三个亚层,本场区揭露到三个亚层分述如下:(1)软塑~流塑状灰岩残积土,地层代号<5C-1A>本层沿线呈零星分布,仅6个钻孔(HBNL-18、19、24、25、40、143)有揭露。为灰岩残积土,呈灰色、深灰色,呈软塑~流塑状态,为高压缩性土,主要由粉粘粒组成,土质不均匀,切面见灰白色斑点。本层层厚1.2~3.47m,平均层厚2.03m,层面标高-17.50~-9.66m,层底标高-19.70~-11.16m,层面埋深17.0~23.5m,层底埋深18.5~25.7m,详见附表2“岩土层分层顶面标高、埋深及厚度统计表”。(2)可塑状灰岩残积土,地层代号<5C-1B>本层沿线大部分地段有分布,86个钻孔有揭露。为灰岩残积土,呈灰色、深灰色,可塑状态为主,局部软塑或硬塑,压缩性中等,主要由粉粘粒组成,土质不均匀,切面见灰白色斑点,含强风化灰岩碎屑,局部含碳质高,岩芯呈灰黑色。本层层厚0.4~11.8m,平均层厚4.47m,层面标高-18.40~-5.45m,层底标高-22.22~-9.27m,层面埋深12.3~25.8m,层底埋深15.9~29.7m。(3)硬塑~坚硬状灰岩残积土,地层代号<5C-2>本层沿线部分地段有分布,23个钻孔有揭露。为灰岩风化残积土,灰褐、灰黄、灰白等色,硬塑,压缩性中等偏低,含较多灰岩碎屑,无摇震反应,刀切面较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本层层厚1.3~14.0m,平均层厚5.48m,层面标高-11.84~1.17m,层底标高-19.12~-10.38m,层面埋深7.3~19.0m,层底埋深17.5~26.5m。5.2.4岩石强风化带(C)沿线揭露到的为石炭系壶天群灰岩的强风化带,地层代号<7C>。呈零星分布,仅2个钻孔(HBNL-53、103)有揭露。灰褐色、灰白、灰黄、褐红等色,岩石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已大部分破坏,岩芯呈半岩半土状,碎块夹土状,手可折断,岩质极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本层层厚5.0~5.2m,平均层厚5.10m,层面标高-7.68~-6.67m,层底标高-12.88~-11.67m,层面埋深14.2~15.3m,层底埋深19.2~20.5m。5.2.5岩石中风化带(C)沿线揭露到的为石炭系壶天群灰岩的中风化带,地层代号<8C-2>。局部分布,共16个钻孔有揭露。灰白、黄褐等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构造,岩石风化裂隙稍发育,岩芯较破碎,呈块状,敲击声脆,不易击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本层层厚0.1~4.2m,平均层厚1.07m,层面标高-27.14~-9.99m,层底标高-29.04~-10.79m,层面埋深17.3~35.1m,层底埋深18.1~37.0m。5.2.6岩石微风化带(C)沿线揭露到的为石炭系壶天群灰岩(角砾灰岩)的微风化带,地层代号<9C-2>。本层沿线均有分布,127个钻孔有揭露,部分钻孔本层呈多层分布。呈灰白、灰、褐红等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至巨厚层状构造,局部裂隙稍发育,矿物成份基本未变化,见少量方解石细脉。岩芯呈短柱~长柱状,锤击声脆,属较硬岩~坚硬岩,岩体较完整,近似RQD值多在80%左右,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Ⅱ~Ⅲ级。根据完成的173个钻孔统计,本层岩溶中等发育,岩溶见洞率24.3%。本层层厚0.1~15.1m,平均层厚5.41m,层面标高-32.7~-7.89m,层底标高-41.41~-9.09m,层面埋深15.3~40.0m,层底埋深16.5~49.0m,详见附表2“岩土层分层顶面标高、埋深及厚度统计表”。5.2.7岩土分界线岩石全风化带在成因上属于岩石,但在物理力学性质上具有土的特性,室内试验结果也是按土层考虑;从土石工程等级及可挖性方面考虑,与岩石强风化带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本报告把<1>~<6>层划归为土类,<7>~<9>层划归为岩层,将<6>层底面定为岩土分界线。本次勘察,拟建场地未揭露到<6>层,在地质断面(即垂直方向)上,将<5C>与<7C>、<7-2>、<7-3>间的分界线定为土、岩分界线。各地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一览表岩土分层岩土名称天然密度天然含水量孔隙比抗剪强度(直接快剪)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变形模量渗透系数粘聚力内摩擦角ρwеcφa1-2Es1-2E0K(g/cm3)(%)(kPa)(°)(MPa-1)(MPa)(MPa)(m/d)<1>填土1.9921.00.6569662<3-1>粉细砂1.81/26*105<3-2>中粗砂2.00/28*2312<3-3>砾砂2.03/32*4020<4-2A>淤泥1.57*63.33*1.6*4.7*3.3*1.45*2.13*2*0.001*<4-2B>淤泥质土1.6263.91.6736.05.51.362.2230.010<4N-1>粉质粘土(流塑~软塑)1.85*26.80.9408.06.00.6*4.0*5*0.01<4N-2>粉质粘土(可塑)1.8932.80.89012.012.0*0.355.15100.01<5C-1A>残积土(软塑)1.98*24.0*0.68*7*8*0.554*5*0.50*<5C-1B>残积土(可塑)1.8735.60.99515.014.00.286.25130.20<5C-2>残积土(硬塑)2.00*25.00.70024.0*16.0*0.25720.0*0.05<8C-2>中风化灰岩2.55*<9C-2>微风化灰岩、角砾灰岩2.70说明:本参数建议值表提供的建议值,当试验数据满足统计时,按试验数据提供;当试验数据不满足统计或缺试验数据时,则根据经验提供(*)。5.3地下水和地表水5.3.1地表水勘察范围内无其它大的地表水体,主要为亭石北路北侧的水渠,水渠宽约3~4m,勘察期间测得水深为0.5~1.0m。地表水体的设计洪水位、冲刷特征见十二五规划线网防洪排涝研究报告。5.3.2地下水1)地下水的赋存及类型勘察范围内的地下水按赋存方式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三类。(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粉细砂<3-1>、中粗砂<3-2>和砾砂<3-3>中,其含水性能与砂的形状、大小、颗粒级配及粘粒含量等有密切关系。<3-1>、<3-2>透水性一般为中等,<3-3>透水性强属强透水性强。第四系其它土层中的人工填土透水性一般,而淤泥质土及冲洪积、残积土层透水性最弱。一般而言,勘察区砂层中地下水具统一的地下水面,属潜水,局部出现多层水位且上部有相对不透水层时,具有微承压性。人工填土中主要为上层滞水。(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带中,地下水的赋存不均一,由于岩石裂隙大部分被泥质充填,故其富水性不大,具微承压性。岩体大部分完整,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差。(3)溶洞裂隙岩溶水岩溶水主要赋存在石炭系灰岩中,溶蚀裂隙和溶洞发育,水量中等~丰富。溶洞、溶隙发育很不均匀,裂隙、溶蚀及溶洞不太发育的部位,岩层透水性一般较弱;溶蚀及裂隙发育的部位,透水性一般中等,溶洞发育的部位透水性一般较强,有较大涌水量的可能。2)地下水位场区范围内所有钻孔均遇见地下水,勘察期间测得钻孔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0.10~4.3m,标高3.34~6.94m。场区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气候的控制,每年4~9月份为雨季,大气降水丰沛,是地下水的补给期,其水位会明显上升,而10月~次年3月为地下水的消耗期,地下水位随之下降,年变化幅度2.00~3.00m。3)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场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其中大气降雨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每年4~9月份是地下水的补给期,10月~次年3月为地下水消耗期和排泄期。本勘察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位受季节的影响明显。排泄主要表现为大气蒸发,地下水位受季节的影响明显。基岩裂隙水发育于强风化~中等风化带中,主要接受越层孔隙裂隙水补给。石灰岩岩溶裂隙水主要靠第四系孔隙水的侧向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总的流向是从北东往南西流动,以泉、渗流等形式或向邻近河谷排泄,或消耗于大气蒸发、植物蒸腾及人工开采。各岩土层水文地质特征一览表层号岩土名称水文地质特征渗透系数建议值(m/d)备注<1>人工填土透水性强、富水性中等,主要为上层滞水。2.0<2-1B>淤泥质土透水性弱,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0.001<3-1>粉细砂透水性中等,富水性中等,孔隙水含水层。5<3-2>中粗砂透水性中等,富水性强,孔隙水主要含水层。12<3-3>砾砂透水性强,富水性强,孔隙水主要含水层。20<4N-1>粉质粘土透水性弱,富水性弱,相对隔水层。0.01软塑<4N-2>粉质粘土透水性弱,富水性弱,相对隔水层。0.01可塑〈5C-1A〉残积土(灰岩)透水性弱,富水性弱,相对隔水层。0.15软塑〈5C-1B〉残积土(灰岩)透水性弱,富水性弱,相对隔水层。0.20可塑〈5C-2〉残积土(灰岩)透水性弱,富水性弱,相对隔水层。0.05硬塑<7C>灰岩强风化带透水性弱,富水性中等,裂隙和岩溶水的主要含水层。0.54)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本次详勘共取水样2组,引用八号线北延段出入段线2组水样,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章有关规定,对混凝土结构及砼中钢筋进行腐蚀性判别。在=1\*ROMANI类及II类环境下,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A判定,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综合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长期浸水情况下,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时,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为“微”腐蚀性。具体结果见表5.3-1,详见附表9:水质分析成果表。地下水腐蚀性判别结果表孔号水类型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性Ⅰ类Ⅱ类地层渗透(按A类考虑)长期浸水干湿交替MHBZ3-CRDX-01混合水微微微微微MHBZ3-CRDX-S11砂层水微微微微微HBNL-S118-3砂层水弱弱弱微微HBNL-S118-4岩层水弱弱微微微注:地表水对砼腐蚀性判定时,考虑有干湿交替作用和无干湿交替作用两种情况,判定结果相同。6、主要材料6.1、混凝土C30混凝土:基坑支护钻孔灌注桩、冠梁;C20混凝土:基坑护坡、腰梁嵌缝砼、基坑填槽砼、基坑坑底垫层砼,截水沟;6.2、钢材1)钢筋符合GB1499.2-2007及GB1499.1-2008的规定,所有受力钢筋采用HRB400钢筋,其它钢筋采用HPB300钢筋。2)所有受力钢材均采用Q345C钢,其余可采用Q235C钢,其标准应符合GB/T700的规定。7、设计要点7.1、基坑设计原则1)基坑安全等级:一级;2)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1;3)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为二级;4)结构抗浮安全系数:1.05(不考虑侧壁摩阻力);考虑侧壁摩阻力时不小于1.15;5)抗震设防烈度:7度;6)采用朗肯理论计算,砂性土采用水土分算,其它土层采用水土合算;7)支护结构变形不应超过周边环境保护要求的允许值。同时,一级基坑时,基坑边坡最大水平位移不大于0.2%H,且不大于30mm;地面最大沉降0.15%H(H为基坑深度)且不大于20mm;二级基坑时,基坑边坡最大水平位移不大于0.4%H,且不大于50mm;地面最大沉降0.3%H(H为基坑深度)且不大于40mm。7.2、基坑计算荷载及采用软件1)土压力及水压力,水压力取离地面1.0m为地下水位线计;2)支护桩桩顶两侧的地面荷载:不大于20kPa;3)采用理正深基坑计算软件7.0进行计算;7.3、支护结构型式本工程采用明挖施工,支护结构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大致按如下方式采用:序号断面类型里程桩号基坑深度支护方式1断面一ZK0+035~ZK0+0851.0~2.5m1:1放坡开挖,坡面喷射C20砼,厚度10cm,YK0+035~YK0+085内含Φ8mm@200x200mm钢筋网2断面二ZK0+085~ZK0+0962.4~2.6m6mIV型拉森钢板桩+单排Φ600mm@0.4m水泥搅拌桩YK0+085~YK0+104.43断面三ZK0+096~ZK0+112.52.4~3.1m1:1分两级放坡,坡面喷射C20砼,厚度10cm,YK0+104.4~YK0+116.5内含Φ8mm@200x200mm钢筋网4断面四ZK0+112.5~ZK0+168.12.9~6.6mφ800mm钻孔灌注桩@1m+一道C30砼支撑+立柱YK0+116.5~YK0+180+五排Φ600mm高压旋喷桩(其中外侧两排为止水桩,其余三排为土体加固桩)5断面五ZK0+635~ZK0+6964.5~7.7mφ800mm钻孔灌注桩@1m+一道C30砼支撑+一道YK0+635~YK0+696φ609×16mm钢管支撑+两排φ600水泥搅拌桩@0.4m续上表序号断面类型里程桩号基坑深度支护方式6断面六ZK0+696~ZK0+721.63.3~4.5m12mIV型拉森钢板桩+一道φ609×16mm钢管支撑YK0+696~YK0+721.6+单排φ600水泥搅拌桩@0.4m7断面七ZK0+721.6~ZK0+7452.0~3.0m6mIV型拉森钢板桩+1:1放坡+单排φ600水泥搅拌桩@0.4mYK0+721.6~YK0+7451.9~3.2m12mIV型拉森钢板桩+1:1放坡+单排φ600水泥搅拌桩@0.4m8断面八ZK0+745~ZK0+7820.7~1.9m1:1放坡开挖,坡面喷射C20砼,厚度10cm,YK0+745~YK0+782内含Φ8mm@200x200mm钢筋网9断面九ZK0+782~ZK0+8050.4~0.7m1:1放坡开挖,坡面喷射C20砼,厚度10cm,YK0+782~YK0+805内含Φ8mm@200x200mm钢筋网7.4、止水体系及排水7.4.1本工程止水形式有三种,两排Ф60cm高压旋喷在止水、单排Ф60cm水泥搅拌桩+钢板桩止水、两排Ф60cm水泥搅拌桩止水。西侧敞口段涉广清部分,考虑施工对广清桩基影响,基坑止水帷幕采用两排Ф60cm高压旋喷桩止水,止水桩咬合长度20cm,水泥采用42.5级,暂定每米水泥用量为150kg,具体施工用量根据现场试验和试桩结果确定;钻孔桩支护部分,基坑止水帷幕采用两排Ф60cm水泥搅拌桩,钢板桩因自身具备止水功能,因此钢板桩支护段,基坑止水帷幕采用单排Ф60cm水泥搅拌桩止水,水泥搅拌桩咬合长度20m,水泥均采用42.5级,暂定每米水泥用量为60kg,具体施工用量根据现场试验和试桩结果确定。所有及水泥搅拌桩桩长原则上要求穿越透水层进入不透水层1m7.4.2排水距离坡顶边线20cm左右按设计要求设置截水沟,且按地形高低,在低处设置集水井,集水井尺寸、间距按有关施工规范或规程处理;基坑开挖施工阶段,按施工要求沿坑底设置临时排水纵沟及集水井,且每开挖一层土方均应设置,避免坑底积水软化边坡土体;基坑开挖到底后按设计要求设置截水沟,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应设一个集水井,集水井尺寸可根据明水流量确定。8、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8.1、放坡段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1)开挖工作面,修整边坡,埋设喷射混凝土厚度控制标志;2)喷射第一层混凝土;3)绑扎、固定钢筋网,喷射第二层混凝土至设计高度;4)坡顶、坡面和坡脚的排水处理;8.2、喷射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1)喷射砼应分段分区依次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分两次进行;2)喷射时,喷头应尽量与受喷面垂直,距离宜为0.6~1.2m;3)喷射时应控制好水灰比,保证砼表面平整、湿润光泽、无干斑及滑移流淌现象;4)必须等上一级喷射砼面层达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下一级放坡;5)钢筋网应与固定钢筋连接牢固,喷射砼时钢筋网不得晃动;6)钢筋网的搭接长度为30cm。8.3、基坑开挖1)各断面的开挖分层次数与该断面内支撑道数大致相同,一般土层分层开挖深度为1~2m,开挖宽度应能满足支护作业和边坡临时稳定性要求;2)基坑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严禁超挖,严禁大锅底开挖,开挖后应及时支护;3)基坑采用机械开挖时,边坡位置应预留20cm厚做边坡的保护层,然后用人工修整坡面;4)支护前,松动土体必须清除。8.4、基坑回填隧道主体结构应分节段施工,砼和防水层的保护层在满足设计要求、检查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基坑内杂物应清理干净,无积水;2)墙趾回填:钻孔灌注桩支护段,在施工完隧道结构底板及一定侧墙高度以后,自墙趾起2m高范围采用C20素砼填实。3)侧墙回填:钻孔灌注桩支护段,除墙趾处2m高范围内采用C20砼回填后,其它侧墙高度范围内回填中砂;钢板桩支护段,侧墙高度范围内全部回填中砂。8.5、钢支撑体系施工要求8.5.1、钢支撑安装及拆除1)土方开挖每开挖至支撑底0.5m,即按设计图纸要求浇筑砼冠梁及砼支撑或架设钢腰梁和钢支撑;2)基坑开挖至设计高程,施工基底素砼垫层,然后施工隧道结构底板和图纸要求高度的一部分侧墙;待主体结构的结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方可开始回填夯实至侧墙高,拆除最下一道支撑;3)施工隧道侧墙,回填砼或中砂并夯实,拆除倒数第二道支撑,按以上工序,逐步向上施工;4)第一道支撑如在隧道顶板以上,必须施工完顶板后方可拆除;5)撑拆除应遵循下列原则及注意事项:a、支撑拆除应遵循“先下层,后上层,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分段跳拆,相邻支撑不得同时拆除;b、支撑拆除前通道结构与支护结构间应回填施工至支撑下端不大于1.5m高度,且通道砼强度达设计80%;c、支撑拆除前通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应有可靠的传力体系,必要时应在通道侧墙设临时支撑;d、支撑拆除时应加密监测频率,尤其注意相邻支撑内力变化和基坑变形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采取应急急措并及时知会设计单位;e、支撑拆除宜采用切割方法。:8.5.2、钢支撑预加压力的施工1)支撑安装完毕后,应及时检查各节点的连接状况,经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加预压力;2)横撑端头预应力施加:仅一道撑支护施加200KN;有两道撑,其中第二道撑为钢支撑,则第二道撑施加300KN。3)预压力应分级施加,重复进行,加至设计值时,应再次检查各节点的情况,必要时对节点进行加固,待额定压力稳定后锁定。8.5.3、钢支撑的焊接对钢支撑构件角焊缝,连接件厚度小于6mm时,焊缝厚度不小于4mm且不大于连接件厚度,当连接件厚度大于6mm时,焊缝厚度比连接件厚度小1~2mm,焊缝长度大于或等于8倍焊缝厚度,且不小于40mm,严禁在负荷状态下对钢支撑、钢立柱和钢腰梁等主要受力构件进行焊接。8.5.4立柱1)柱施工采用钢构柱,据地质情况,立柱施工可采用冲(钻)孔方法成孔;2)柱和支撑的连接采用旁置式的刚性连接,连接点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防止支撑上、下两个方向可能的变位和失稳;3)柱穿过地下室底板的部位,应采取可靠的止水构造措施;4)轴线位置偏差不超过±5mm;5)直度偏差不超过H/200;6)邻两立柱的沉降差不得超过1/100;7)柱与通道底板连接部份,施工防水材料前需确保表面平整。8.5.5、钢腰梁(围檩)1)支撑与钢围檩的连接需根据设计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2)围檩与钻(冲)孔灌注桩之间应保留不小于60mm的空隙,用强度不小于C30的细石混凝土填嵌。8.5.6冠梁1)施工冠梁之前,排桩、钻孔桩顶部的密实的混凝土面应凿毛。应确保排桩露出的钢筋竖直,并满足设计要求的露出长度。2)浇注混凝土前,必须清理干净排桩(钻孔桩)与冠梁连接面的残渣、浮土和积水,确保连接牢靠。3)浇注混凝土时,不得使用土体做侧模。8.6、钻孔灌注桩1)桩位偏差,轴线和垂直轴线方向均不宜超过50mm,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0.5%;2)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渣不宜超过150mm;3)排桩采用隔桩施工,并应在灌注砼24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4)冠梁施工前,应将支护桩桩顶浮浆凿除干净,桩顶以上露的钢筋长度应达到设计要求;5)桩基检测:桩基应按质检部门要求进行质量检测,建议同类型桩基各抽取3根预埋3Ф60(t=1.5mm)钢管,钢管呈正三角布置,由质检部门用超声波对桩基逐根检测,其余桩基建议采用低应变动测法对桩基逐根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当按低应变动测法判定桩身缺陷可能影响桩的水平承载力时,应用钻芯法进行补充检测,检测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的2%,且不得少于3根;当对钢支撑焊缝施工质量有怀疑时,建议采取超声波探伤等非破损检测,检测数量根据现场确定。6)根据地质资料分析、隧道区地下水对砼具有微腐蚀作用,桩基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建议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最大水灰比为0.55,最小水泥用量335~350kg/m3,C3A8.7、高压旋喷桩施工注意事项1)基坑支护的旋喷桩主要用于防水防渗及增强基坑边坡稳定性,本工程采用单管旋喷法(高压水的压力应大于20MPa);2)旋喷桩单管法高压水射流的压力应大于20~30MPa以上,提升速度为8cm/min,旋转速度10rpm;3)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可取1.0~1.5;4)施工时应保证钻孔的垂直偏差不超过1%,桩位偏差不大于50mm。8.8、水泥搅拌桩施工注意事项1)搅拌桩采用四搅两喷工艺,水灰比0.5,注浆出口压力0.5MPa;搅拌轴提升速度为0.8m/min;2)搅拌桩机架安装就位应水平,导向塔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0mm,桩径偏差不得大于4%;3)搅拌桩强度要求:水泥土28天龄期的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4)搅拌桩处理土体的要求:渗透系数小于1.0X10-6cm/s;8.9、工程周边主要管线及地下构造物根据物探报告,工程周边主要管线及构造物为给水、电信、电力、煤气等,基坑范围内的管线较多;为不影响隧道的施工,在隧道范围内的管线根据规划部门意见全部迁离施工区域,一次性迁移到位;具体管线迁移按各管线单位意见及管线规划执行,本工程施工按施工范围内无管线施工考虑。8.10、应急措施1、基坑开挖前,应作好基坑抢险加固准备工作,包括:1)、坑底降水应有充分的时间保证;2)、储备止水堵漏的必要器材;3)、基坑的位移和沉降监测措施;加固用的钢材、水泥、草袋等.2、当地面有裂缝出现时,必须及时用粘土或水泥砂浆封堵。3、当支护结构后土体出现渗漏水的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有效堵漏止水措施。4、基坑未设止水帷幕或止水帷幕漏水、流土,坑内降水及开挖使坑外地面或道路下沉、建筑物倾斜、管道断裂时,应立即停止坑内降水和挖土,并立即用粘土或水泥土阻塞夯实再加混凝土封砌渗漏或用化学浆液、树脂等材料处理止水帷幕的渗漏,必要时重新补做止水帷幕。5、基坑开挖引起流砂、涌土或坑底隆起失稳时,应立即停止基坑内降水或挖土,进行堆料反压,周围环境允许时,也可配合坑外降水。6、当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超过允许值或有失稳前兆时,应立即采取加固措施,加固的方法有撑、拉、压、灌、堵、减等,加固原则如下:1)、当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明显倾斜时,可在坑底与坑壁之间加设斜撑。如基坑周边场地允许,可设置拉锚。2)、当坑边土体严重变形,且变形速率持续增加时,应视为基坑整体滑移失稳的前兆,应立即采用砂包或其它材料回填基坑,待基坑稳定后再作妥善处理。3)、坡顶或桩墙后卸载,坑内停止挖土作业,适当增加内撑或锚杆,增大内撑预应力或预应力锚杆的锚固力。7、支护结构桩墙嵌固深度不足,使支护桩墙内倾或踢脚失稳,应立即停止土方开挖,在桩墙前堆砂包反压,也可在基坑外侧挖土卸载,在挡土桩被动区打入短桩加固。8、基坑开挖回弹,工程桩上拔,通道底板上浮甚至开裂时,应及时进行基坑内外降水,在通道基础底板下打抗浮锚杆、抗浮桩。9、当基坑周围建筑物水平位移、沉降、倾斜达到警戒值时,应停止基坑开挖,立即采用砂包或其它材料回填基坑,将建筑物进行有效处理之后再继续开挖。10、当基坑周围建筑物严重开裂、倾斜时,应立即组织人员紧急疏散,并补强加固或拆除,同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9、基坑监测本基坑工程安全监测根据情况按I级、II级基坑安全监测要求进行,距离基坑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周边道路、建筑和管线属监测对象。监测点布设、监测频率和控制值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基坑工程要求进行动态的信息化设计和施工,监测应由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及时反馈监测信息,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有效数据。1)通道基坑开挖前,应对基坑边缘以外4倍以内的建构筑物进行质量鉴定,避免基坑开挖后发生不必要的纠纷。2)基坑开挖前应作出系统的开挖监控方案,监控方案应包括监控目地,监控项目,监控报警值,监控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控点的布置,监测周期,工序管理和记录制度以及信息反馈系统。3)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监控要求,从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需要保护物体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4)坑开挖监测过程中,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报告。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1)工程概况;(2)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3)采用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4)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5)监测结果评价。5)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规定,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基坑监测除外,业主单位还需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第三方监测。6)监测基点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校核。通道和基坑支护施工单位应和监测单位相互配合,对需要预埋监测仪器和元件的支护结构,施工单位应提前通知监测单位作好准备。施工单位应采取措施对测点进行保护,如遇损坏必须及时恢复。7)基坑监测警戒值按以下原则确定:(1)满足设计计算要求,不可超出设计值;(2)满足测试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目的;(3)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4)满足现行的相关规范、规程要求;(5)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监测项目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位置测试元件监测精度测点布置监测变形报警值备注I级基坑

基坑周边2H范围有建筑物(H为基坑深度)II级基坑I级基坑II级基坑1支护结构(或坡顶)

水平位移、沉降支护结构(或坡顶)水平位移支护结构上端部(坡顶)经纬仪、水准仪1.0mm间距15~20m水平位移:

桩支护段:0.2%H,且不大于25mm或每天发展不超过3mm;

沉降变形:

地面最大沉降0.15%H(H为基坑深度)且不大于20mm或每天发展不超过3mm;水平位移:

桩支护段:0.5%H,且不大于40mm或每天发展不超过5mm;

沉降变形:

地面最大沉降0.3%H(H为基坑深度)且不大于30mm或每天发展不超过4mm;2土体侧向变形(深层水平位移)/支护结构(桩支护段)土体(钢板桩、放坡支护段)测斜管、测斜仪1.0mm间距20~50m钢板桩支护段:0.6%H,且不大于50mm或每天发展不超过3mm;

沉降变形:

地面最大沉降0.4%H(H为基坑深度)且不大于45mm或每天发展不超过3mm;钢板桩支护段:0.7%H,且不大于80mm或每天发展不超过6mm;

沉降变形:

地面最大沉降0.6%H(H为基坑深度)且不大于70mm或每天发展不超过6mm;续上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位置测试元件监测精度测点布置监测变形报警值备注I级基坑

基坑周边2H范围有建筑物(H为基坑深度II级基坑I级基坑II级基坑3基坑周边地表沉降不大于30mm或每天发展不超过3mm不大于50mm或每天发展不超过5mm4支撑轴力支撑中部或端部轴力计或应变仪5/1000(F.S)轴力较大处设置1500kN5支撑立柱沉降立柱顶部水准仪1.0mm立柱较高,轴力较大处设置8mm,每天不超过2mm6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基坑周边水位管、水位计1.0mm间距20~50m1600mm或每天连续发展500mm7周边建(构)筑物水平位移、沉降、倾斜周边建(构)筑物沉降需保护的建筑物经纬仪、水准仪、卷尺1.0mm周边建筑物沉降8mm,每天不超过2mm,倾斜:2/1000,

高层1.5/1000或倾斜速率连续3天大雨0.0001H/d(H为建筑物高度)8周边重要设施(管线)的变位与破损管线接头经纬仪、水准仪1.0mm一个管线接头1个点见注明9桩侧土压力支护结构后和入土后支护结构前土压力计5/1000(F.S)3~4孔,同一孔测点间距2~3m与朗肯土压力大小对比,同时考虑水压力,透水土按水土分算,不透水图按水土合算10支护结构内力支护结构内部或表面应变或应力计5/1000(F.S)受力,变形大且有代表性部位钢筋应力不超280MPa,<压应力不超13.8MPa11基坑周边管线的渗漏状况巡视12基坑周边地面超载状况基坑周围不超过20kN/㎡13基坑渗、漏水状况基坑内14建筑物裂缝、地表裂缝、支护结构裂缝地表裂缝不超过15mm,是否有扩大趋势,建筑物裂缝不超过2mm或持续发展,围护桩裂缝不超过2.5mm或持续发展注:1、本基坑深度大于6m,或基坑周边2H范围内有建筑物时为I级;

2、采用承插式或接头的铸铁水管,钢筋混凝土水管两个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不应大于0.0025;采用焊接接头的水

管两个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不应大于0.006;采用焊接接头的煤气管两个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不应大于0.005

(接头局部倾斜指两接头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3、如在基坑开挖范围内有煤气管道、地下铁道等特别重要的建(构)筑物时,变形控制值应按相关单位的特殊要求取值。

4、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达到表中规定值或连续三天超过该值的70%应报警;

5、嵌岩的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位移报警值宜按表中数值的50%取用。10、溶洞处理在隧道敞开段,岩溶较为发育,隧道区内地层夹多处土洞、溶洞,溶洞分布空间及深度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岩面埋深不一,强度不均匀,地质情况变化较大。作为地下隐蔽工程,在支护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遇到溶洞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如处理方法不当,往往会造成掉钻、卡锤、埋锤、漏浆、塌孔、断桩等事故发生,甚至会影响桥梁结构安全。因此在桩基施工前,对每一桩位必须进行钻孔超前钻,充分了解桥梁各桩基所遇溶洞的发育规律、基本形态、规模大小、溶穴顶底板岩层厚度、完整性、洞内充填物形状等,揭露溶洞必须在桩基施工前进行灌浆充填预处理,以采取稳妥的处理措施,确定合理的桩基类型和桩底高程,以保证桥梁的结构安全。揭露溶洞必须在桩基施工前进行灌浆充填预处理。溶岩区桩基施工处理原则:根据各溶洞发育特点、发育程度,连通情况,拟采用常规施工法、回填片石黏土法、钢护筒护壁法、旋喷桩帷幕护壁法、预压浆填充法(或后压浆填充法)、桩底后压浆法等处理措施.水泥砂浆参数指标: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水泥:砂(质量比)=1∶1∶0.8,具体采用如下:1)、对覆盖层存在软弱层、松散砂层的情况,一般均采用钢护筒穿过软弱层、松散砂层。2)、对揭示高度不大于3m,需要处理的溶洞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