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
高三生物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线粒体内膜具有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的酶
C.细胞质的流动有利于囊泡在细胞中运输货物
D.胰岛素的加工分泌过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
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的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详解】A、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阶段,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的用途之一是,在有关酶的
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因此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
酶,A正确;
B、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丙酮酸是在第二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发生反应,因此线
粒体内膜上没有催化丙酮酸氧化分解的酶,B错误;
C、在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囊泡膜与高尔基体的膜融合,细胞质的流动有利
于囊泡在细胞中运输货物,C正确;
D、胰岛素的加工分泌过程,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参与,说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
的连续性,D正确。
故选B。
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B.性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细胞内囊泡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
影响因素有被运输的物质浓度差。协助扩散的影响因素有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被运输的物质浓度差。主
动运输的影响因素细胞膜上的教体蛋白和能量。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有胞吐和胞吞。
【详解】A、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也可能是胞吞和胞吐,A错误: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
胞,B错误;
C、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
输,C正确;
D、细胞内囊泡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o
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再加入)
B.碱性染料甲紫染液能使染色体染成深色,染色质丝不被染色
C.为尽快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应在盖玻片四周均匀滴加蔗糖溶液
D.若菜叶剪碎不够充分,则提取的色素种类将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检测还原糖时需要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加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现配现用,经水浴
加热后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A、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再加入、现配现用),并进
行水浴加热,可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A正确;
B、甲紫染液对染色体和染色质丝均能染色(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不同时期的存在状态),B错误;
C、为尽快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应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茂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洋葱
细胞就浸泡在蔗糖溶液中,C错误;
D、即使菜叶剪碎不够充分,也不会影响到提取的色素的种类,只是会影响色素的含量,D错误。
故选Ao
4.科学家用被32P标记的磷酸盐溶液浸泡蚕豆(2N)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
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DEF
0~219.321.338.6$.6时扁.)
A.蚕豆根尖细胞的细胞周期为19.3h
B.BC段带32P标记的染色体最多有2N条
C.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DNA
D.BC段和DE段的细胞都经历了因着丝粒分裂而使染色体数加倍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至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分为分裂期和分裂间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远比分裂期长。
【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中B-D或D-F表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时间为21.3-2=19.3,A正确;
B、由图可知,BC段代表有丝分裂间期,该时期内染色体不加倍,因此带32P标记的染色体最多有2N
条,B正确;
C、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DNA,C正确;
D、AB段、CD段和EF段表示分裂期,分裂期的细胞都经历了因着丝粒分裂而使染色体数加倍的过程,
而BC段和DE段代表有丝分裂间期,没有染色体数加倍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以调节植物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B.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
C.在促进芽、茎两种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
D.喷施赤霉素后,矮生突变体长高,该突变体矮生原因可能是赤霉素受体合成受阻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在植物内的含量虽然微少,但是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上的作用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方式实现的。
【详解】A、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长素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是通过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来
影响植物生长的,A正确;
B、脱落酸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体眠时间比野
生型缩短,B错误;
C、芽、茎两种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有明显差异,其中芽对生长素较敏感,C错误;
D、喷施赤毒素后,矮生突变体长高,矮生突变体矮生的原因是缺乏赤霉素而非受体合成受阻(若受体合
成受阻,则外源激素也不能起作用),D错误。
故选Ao
6.由欧洲传入北美的楼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
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适应不同海拔的环境条件,甲、乙物种产生了不同的变异
B.甲、乙两种楼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C.甲、乙两种楼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去除海拔因素,将两种楼斗菜种植在一起,可以发生基因交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
生殖隔离。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不是甲、乙物种为适应不同海拔的环境条件产生不同的变异,而
是不同的环境条件进行了不同的选择,A错误;
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楼斗菜是两个物种,B错误;
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楼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使将两种楼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C。
7.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
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Z2时,植株A自交后代会出现3n种表型的个体
B.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11种不同表型的个体
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大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D.n越大,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每对等位基因自交后会出现2种表型,故生2时,n对等位基因杂合的植株A的自交子代会
出现2n种不同表型的个体,A错误;
B、每对等位基因测交后会出现2种表型,故n对等位基因杂合的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型
的个体,B正确;
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为1/21纯合子的个体数也是1/2”,两者相等,C错误;
D、不管n有多大,植株A测交子代比为(1:1)n=l:1:1:1……(共2n个1),即不同表型个体数目均
相等,D错误。
故选Bo
8.下图是真核细胞遗传信息表达中某过程的示意图。某些氨基酸的部分密码子(5'f3')是:丝氨酸
(UCU)、亮氨酸(UUA、CUA)、异亮氨酸(AUC、AUU)、精氨酸(AG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用到的RNA和蛋白质均由DNA编码
B.转录时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停止转录
C.图示为翻译过程,①为亮氨酸,该过程中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
D.图中结构②从右向左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终止子:在转录过程中,提供转录终止信号的DNA序列,在RNA水平上通过转录出来的终止子
序列形成茎一环结构而起作用。
终止密码子:信使核糖核酸分子中作为转译多肽链终止信号的密码子。
【详解】A、RNA病毒的蛋白质由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编码合成,A错误;
B、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进行转录,移动到终止子时停止转录,B错误;
C、已知密码子的方向为5,—3,,由图示可知,与携带①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的mRNA上的密
码子为AUU,因此氨基酸①为异亮氨酸,C错误;
D、结构②核糖体移动并读取密码子的方向为5-3•即从右向左,D正确。
故选D。
9.北京冬奥会期间,越野滑雪运动员身着薄的比赛服在零下10℃左右的环境中展开激烈角逐,下列关于
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出汗后,垂体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水平衡和代谢水平
C.运动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催化糖原快速分解提供能量
D.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大脑皮层没有产生强烈的冷的感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详解】A、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引起心律加快,提高细胞
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A错误;
B、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B错误;
C、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C错误;
D、运动过程中,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细胞代谢速率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大脑皮层没有产生强烈
的冷的感觉,D正确。
故选D。
10.李斯特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实验小组为探讨TNF-a基因对李斯特菌引起的免疫应答的影响,给
TNF-a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分别注射适量的李斯特菌,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细胞毒性T细
胞和记忆T细胞的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对李斯特菌的清除实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和自稳功能
B.有效促进TNF-a基因的表达,能增强小鼠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
C.TNF-a基因表达产物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
D.李斯特菌的清除需要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共同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图:给小鼠注射李斯特菌后,TNF-a基因敲除组小鼠记忆细胞的数量增多,细胞毒性T细胞数
量减少。
【详解】A、免疫系统对李斯特菌的清除实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错误:
B、本题测量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数量,参与细胞免疫,没有说明体液免疫的变化,B错
误:
C、TNF-基因表达使得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增多,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C正确;
D、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
故选C
11.某农场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字母A〜I代表能量,其中D和G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
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E和H为摄入的饲料中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可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区域的所有生物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实现了物质循环
C.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G/(D+E)X100%
D.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C、I
【答案】C
【解析】
【分析】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
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若该生态系统营养级数目多,
但营养结构简单,则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具有全球性,只是该区域的所有生物通过复
杂的食物关系无法实现物质循环,B错误;
C、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G,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小于D+E,因此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
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G/(D+E)xlOO%,C正确;
D、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由于有人工饲料的投入,所以第二、第三营养级
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C+E、F+H,D错误。
故选C。
12.某自然保护区,甲、乙两个不同的物种连续四年的九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
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甲动物种群密度时,重捕后标记个体死亡,导致估算值偏大
B.使用孔目较小的渔网进行捕捞会导致湖泊中乙种群性别比例失衡,使种群出生率持续下降
C.由图可知甲种群每年增加数量是不相等的
D.第4年末,乙种群的数量小于甲种群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种群的入=1.5,说明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乙种群入值前三年大于1,种群数量
增加,第三年后入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调查甲动物种群密度时,重捕后标记个体死亡,由于没有改变标记个体所占的比例,因此不
会影响估算值,A错误;
B、使用孔目过小的渔网捕捞会影响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主要是幼年个体数量减少),使种群未来的出生率
下降,但不会影响其性别比例(因为捕捞时捕捞网无法对性别进行选择),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入=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甲种群的九=1.5,说明该种群数量呈
“J”形增长,每年增加的数量是在上一年基础上增加的,故甲种群虽然增长率相同,但每年增加的数量是不
相等的,C正确;
D、由于甲、乙两种群的数量不确定,因此第4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小于甲种群,D错误。
故选C。
13.下图为我国稻蟹共作生态系统结构简图。此生态农业模式能提高水稻产量。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稻田昆虫
―>水稻々二^+V
二33^河蟹<------饵料
杂
肥料<---------』------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稻田昆虫吃水稻,水稻同化量的10%〜20%流入稻田昆虫体内
D.河蟹取食老叶、河蟹粪便还田均体现了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循环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循环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
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能量传递效率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两种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
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饵料中的能量,B错误;
C、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两种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循环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
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故河蟹取食老叶、河蟹粪便还田均体现了生态工程原理中
的循环原理,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
14.短跑运动员进行三个月集训后,成绩显著提高,而体重和跑步时单位时间的摄氧量均无明显变化。检
测集训前后受训者完成跑步后血浆中乳酸浓度,结果如下图。与集训前相比,下列对集训后跑步过程中受
训者在单位时间内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CCh增多
B.消耗的ATP不变
C.骨骼肌中平均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减少
D.产生的CCh量大于吸收的02量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与集训前相比,集训后受调者血浆中乳酸浓度增加,跑步时单位时间的摄氧量均
无明显变化。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与集训前相比,集训后受训者血浆中乳酸浓度增加,跑步时单位时间的摄氧
量均无明显变化。与集训前相比,跑步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但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
C02,A错误;
B、跑步过程中,受训者耗能增多,故消耗的ATP增多,B错误;
C、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多于无氧呼吸,而跑步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
增强,故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减少,C正确;
D、由于人体无氧呼吸不产生CO?,因此人体产生的CO?量始终等于吸收的O2量,D错误。
故选ABD。
15.某家系既有甲遗传病患者(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也有乙遗传病患者(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
已知两病的相关基因都不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上。利用两种基因探针对各成员的乙病基因(B和b)进
行核酸分子杂交,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乙病可能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Y染色体遗传病
C.基因探针1用于检测B基因,基因探针2用于检测b基因
D.11-3与n-4的后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1/18
【答案】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只分析甲病:1-3和L4表现正常,但其女儿H-5患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根
据“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非伴性”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分析乙病:仅从家系图中无法
确定乙病的遗传方式,需结合杂交结果做判断。
【详解】A、根据1-3、1-4表现型正常,但生出患甲病的II-5女性,可推断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3,14的基因型均为Aa。同理可知1-1、1-2的基因型也均为Aa,则H-3和H-4个体都有2/3的可能是甲病
致病基因的携带者,II-3和U-4均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x2/3=4/9,A正确;
B、若乙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1-2患乙病,则H-2个体必然会患乙病,但系谱图II-2个体不患乙病,由
此推断乙病不可能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1-4个体(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和Y染色体,但对乙病
基因的基因探针检测结果为同时含有B、b两个等位基因,所以推测乙病既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也不是伴
X染色体遗传病,B错误;
C、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基因探针检测结果显示口同时具有B和b,1-1应表现为患乙病,
但口表现型为正常个体,故此推断乙病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结合B项分析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1-2的基因型为bb,则对应的基因探针2应检测b基因,探针1用于检测B基因,C正确;
D、甲、乙两病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探针检测结果可确定个体乙病相关的基因型。H-3为Aa的概率为
2/3,H-4为Aa的概率为2/3,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x2/3x1/4=19根据探针检测结果n率为bb,H-4为
Bb,其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2,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9x1/2+8/9x1/2=12D错误。
故选BDo
16.下图为某高等雄性动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①和②是相互交换的染色体片
A.甲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B.图甲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C.精原细胞产生乙细胞的过程中,中心粒需进行2次复制
D.甲、乙细胞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
分裂中期: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不含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
【详解】A、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判断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中期,甲分裂时,着丝粒分类,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精细胞,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甲细胞中发生了互换,由于①和②相互交换的染色体片段包含A/a基因,则甲细胞的
基因组成为AaBB或Aabb,B正确;
C、精原细胞产生乙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了两次,中心粒需进行2次复制,C正确;
D、甲细胞中染色体有三条白色,一条黑色,乙细胞中染色体有一条白色和三条黑色,从染色体来源可
知,甲、乙细胞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D正确。
故选BCD。
17.剧烈运动时心跳过快,血压升高,下图为相关动脉压力反射示意图。当血压升高时,血管壁上的压力
感受器产生兴奋,最终对动脉血压进行调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所有内脏器官的活动都会减弱
B.刺激传入神经,心脏会出现相应反射活动
C.血压升高时,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以减缓心率,降低血压
D.剧烈运动时,Na+大量丢失,肾上腺皮质会增加醛固酮的分泌
【答案】AB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
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
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
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内脏和心血管活动一般都会减弱,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活动会加强,A错误:
B、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刺激传入神经,心脏会出现相应的反应,但不能叫做反射,B错
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血压升高时,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以减缓心率,降
低血压,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C正确;
D、剧烈运动时,Na+大量丢失,血钠减少,会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
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AB0
18.小麦秸秆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废弃物,为了解决秸秆降解难题某科研团队将我省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切
割成小段,于6月下旬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
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301615-3045607590~105
时间(d)
A.许多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通常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B.翻耕土埋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C.由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型微生物分解能力低于厌氧型微生物
D.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延迟到10月,则最终秸秆残留量均低于图中数据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由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秸秆残留量都在减少,其中土埋处理的秸秆残留量最低,
这说明在3中处理方式中,土埋处理时最有利于秸秆分解的方式。
【详解】A、许多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错误;
B、能量多级利用是原本直接流向分解者的,可以再度被利用,如肥料没有直接回田,通过沼气池微生物
发酵将一部分能量转换为沼气让人们再次利用,而翻耕土埋这个过程未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
C、与水泡相比,堆放时氧气较为充足,而曲线图显示其残留物的减少速率最慢,可推测好氧型微生物的
分解能力低于厌氧性微生物,C正确;
D、将处理开始时间延迟到10月,整个过程温度将变低,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导致分解速率变慢,最终秸
秆残留量均高于图中数据,D错误。
故选ABDo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19.研究者将玉米幼苗置于三种条件下培养10天后(下图a),测定相关指标(下图b),探究遮阴比例对
植物的影响。
7
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素主要吸收光,叶绿素a的含量直接影响光反应的速率。从能量角度分析,光反应
是一种反应。光反应的产物有和。2。
(2)突然去掉C组的遮阴条件,短时间内叶绿体中的ADP含量的变化是o
(3)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C组叶片叶绿素含量___________,原因可能是。
(4)据图推测ABC三组生长较快的为植株,原因是o
【答案】(1)①.红光和蓝紫②.吸能③.ATP、NADPH
(2)减少(3)①.高②.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以增强吸光的能力,从而适应
遮阴环境
(4)①.B②.B组玉米植株的叶绿素平均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高于A组和C组,推测B组可能会
积累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因而生长更快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
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NADPH)与
氧气,同时合成ATP。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0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
反应提供的ATP和[H](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
叶绿素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光反应合成ATP,吸收光能,数和吸能反
应;光反应主要包括ATP的合成和水的光解两个过程,产物有ATP、NADPH和。2。
【小问2详解】
突然去掉C组的遮阴条件,即光照突然增强,光反应增强,ADP减少。
【小问3详解】
从图b分析可知,C组叶绿素含量高于A组;C组和A组的不同在于C组是遮阴比例100%,可能原因是
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以增强吸光的能力,从而适应遮阴环境。
【小问4详解】
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净光合作用较强时积累的有机物多,B组玉米植株的叶绿素平均含量和净光合速
率均高于A组和C组,推测B组可能会积累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因而生长更快。
20.小麦的粒色有紫色和白色,为了研究粒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以两种纯系紫粒和白粒小麦为亲本开
展了如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实验一实验二
?dO*?
P紫粒X白粒P紫粒X白粒
I
Fi紫粒302F,白粒316
(8)<8)
F2紫粒523F2紫粒575
F3紫粒白粒F3紫粒白粒
911708919717
(1)据图分析可知,小麦的粒色遗传不是细胞质遗传。因为如果是细胞质遗传,则实验一、二的B无论
自交多少代,种子的表型始终分别为、。
(2)研究发现小麦种皮中色素决定粒色,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种皮是由母本的体细胞发
育而来,因此粒色表现为母性延迟遗传,即F2表型分离比例延迟到F3出现。已知小麦的粒色是由两对等
位基因控制的,实验一F2种皮基因型有种,胚的基因型有种。
(3)小麦种子成熟后脱落的现象叫做落粒性,该性状由胚中的基因决定。对收获种子的作物来说,落粒
性大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普通小麦是非落粒的,但自交不亲和(自交无法产生后代)。进行杂交
时,普通小麦的非落粒性常常会丧失。研究者选取不同的非落粒品系与落粒品系进行杂交,B自交得到F?
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和比例,结果如下表。
杂交组合亲本F2表型及比例
—>非落粒品系1落粒品系落粒:非落粒=47:35(约9:7)
二非落粒品系2落粒品系落粒:非落粒=85:28(约3:1)
三非落粒品系3落粒品系落粒:非落粒=39:59(约27:37)
①利用小麦研究落粒性进而提高小麦产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②据杂交组合三分析,小麦是否落粒由对基因控制,杂交组合三所得F2落粒个体中纯合子所
占比例为。
③为进一步验证控制落粒性状的基因对数,请在亲本、Fl和F2中选择合适的植株,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期
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___________
【答案】(1)①紫粒②.白粒
(2)①.1②.9
(3)①.直接②.三③.1/27④.实验方案:取杂交组合三的Fi与非落粒品系3测交,观
察后代表型及比例。⑤.预期结果:测交后代中落粒:非落粒=1:7
【解析】
【分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
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xAabb可分解为:AaxAa,Bbx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
【小问1详解】
如果是细胞质遗传,则实验一二的B无论自交多少代,种子表型始终分别为紫色、白色才符合,与题中信
息不符,因而否定细胞质遗传,因为细胞质遗传的子代性状与母本保持一致。
【小问2详解】
小麦种皮中色素决定粒色,粒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种皮是由母本的体细胞发育而来,实验一
F2种皮基因型有1种(有母本决定,都是紫粒),F3子代分离比为9:7,说明亲代F1的基因型为AaBb
(小麦的粒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假设分别为A和a,B和b),故F2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基
因型有3x3=9种。
【小问3详解】
①利用小麦研究落粒性进而提高小麦产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②表中杂交组合二分析可知,日自交得到F2,Fz中落粒:非落粒=3:1,进而判断养麦的落粒是显性。由于杂
3
交组合三F2中落粒占273全部个体的比例为27/64=(3/4)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
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尸,所以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3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用A/a、B/b、C/c表
示,杂交组合三所得F2中,落粒占比27/27+37=27/64=(3/4>,进而判断出A_B_C_为落粒。所以,纯合
落粒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所占比例为1/27。
③等位基因用A/a、B/b、C/c表示,根据题意,杂交组合三所得F2中,落粒占比27/27+37=27/64=(3/4R
进而判断出A_B_C_为落粒,故控制落粒性状的基因对数为3对。进而判断出杂交组合三中的B落粒品系
基因型为AaBbCc,且亲本为AABBCC的落粒品系和aabbcc的非落粒品系3。为了进一步验证,可以设计
实验如下:测交方案:取杂交组合三的F1与非落粒品系3测交,观察后代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测交后
代中落粒:非落粒=1:7。
21.资料一;鳄雀鳍为外来入侵物种,属于肉食性鱼类,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只要是水里的活物,它几乎
通吃。若投放到天然水域中,会对当地的水体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
资料二:我国新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将依托白洋淀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有研究人员对白洋淀生态系统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湿生植物
透
水
性
固
体
基
质
采
用法调查白洋淀中某种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
(2)某人工湖中发现外来鳄雀鳍,若要研究该人工湖群落的变化,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鳄
雀鲤主要通过听觉捕食,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中的信息的作用;从个体角度分析,
该信息的意义是。
(3)研究人员在设计图示生态系统时,需考虑各组分之间的比例关系,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原
理。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鱼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
量流动可以..
(4)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Ch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
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
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
【答案】(1)黑光灯诱捕
(2)①.物种组成②.物理③.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①.整体②.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中,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活
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
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我们将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小问1详解】
若要调查白洋淀中某种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根据昆虫的趋光性特点可用黑光灯诱捕法。
【小问2详解】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若要研究该人工湖群落的变化,
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鳄雀鳍主要通过听觉捕食,捕提的是声音,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
中的物理信息的作用;该物理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小问3详解】
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合适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
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故研究人员在设计图示生态系统时,需考虑
各组分之间的比例关系,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生态
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合理
确定其其载鱼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
【小问4详解】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与各个国家息息相关,故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碳循环等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
确答题。
22.化合物PHA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中国科学家构建了菌株C可生产PHA,PHA的产
量与菌株C培养所利用的碳源关系密切。为此,某小组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PHA产量的
影响,其中制糖废液的主要成分为蔗糖,结果见下表。
碳源细胞干重(g/L)PHA产量(g/L)
葡萄糖3.120.15
淀粉0.010.00
制糖废液2.300.18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时,需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灭菌效果最好的方法是,由实验结
果可知,菌株C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若发酵产品是单细胞蛋白,则往往采用、
等方法将其分离和干燥,即可获得产品。
(2)为了制备更多的PHA,需要获得对制糖废液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高的菌株C,可将蔗糖作为液体
培养基的,并不断提高其浓度,多代培养选择。从功能上看,所用培养基为。培养过程
中定期取样并用法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
(3)研究人员在工厂进行扩大培养,在适宜的营养物浓度、温度、pH条件下发酵,结果发现发醛液中菌
株H细胞增殖和PHA产量均未达到预期,并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说明发酵条件中可能是
高密度培养的限制因素。
(4)由实验结果可知,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其原因是。
【答案】(1)①.高压蒸汽灭菌②.葡萄糖③.过滤④.沉淀
(2)①.唯一碳源②.选择培养基③.稀释涂布平板
(3)氧气(4)菌株C缺少淀粉酶
【解析】
【分析】微生物的筛选和计数方法:(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实验室筛选: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
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方
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3)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①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一般适用于纯培
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②间接计数法:常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培养基上长出一个菌落就
代表原待测样品中一个微生物个体。
【小问1详解】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的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由表格可知,当碳源为葡萄糖时,细胞干重最大,
说明最适合菌株C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发酵产品是单细胞蛋白,则往往采用沉淀、过滤等方法将其分离
和干燥,即可获得产品。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提高菌株H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结合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其液
体培养基应该以蔗糖作为唯一碳源。在该培养基上,能高效利用蔗糖的微生物可以生长,不能利用蔗糖
的微生物因缺乏碳源而无法生长,因此该培养基是选择培养基。
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菌落计数,可以统计培养液中的活菌数,来评估菌株增殖状
况。
【小问3详解】
根据题干“发现发酵液中菌株H细胞增殖和PHA产量均未达到预期,并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可知发
酵条件中氧气不足,使菌种进行了无氧呼吸产生了乙醇,因此氧气是限制高密度培养的主要因素。
【小问4详解】
由于菌株C缺少淀粉酶,不能将淀粉分解为其可以利用的葡萄糖等,因此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
23.科研人员培育了一种能够降解餐厨废弃物并生成乳酸的转基因毕赤酵母。基本思路是在乳酸脱氢酶基
因(LDH)的单基因表达载体中逐个接入糖化酶基因(Ga)表达盒与a-淀粉酣基因(Amy)表达盒,构建
出AGL-三基因表达载体,如下图1所示。
Amy
ori为复制原点;
ZeocinR为博来霉素抗性基因
G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
- 中职护理的职业规划
- 内科重点患者管理制度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函数的奇偶性
- 数学学案:课前导引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一)
- 《系统软件的安装》课件
- 安全生产班组培训课件
- 《呼吸消化与吸收》课件
- 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题库及答案(1201-1400题)
- 好书分享课件
- -精神病医院设置基本标准
- 铝土矿采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A01083《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基础信息报告表》
- 元旦、春节前我市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通知
- 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应急处理流程图
-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复习课件
- 信号与系统(第十章Z-变换)
- 消防报警主机操作步骤
-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 家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模板
- 项目四 三人表决器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