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2章)_第1页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2章)_第2页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2章)_第3页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2章)_第4页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2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A.社会实践

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

D.伟人之言

2.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B)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3.反映论是(B)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B.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4.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B)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B.为实践服务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5.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A)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判断6.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B)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7.认识的本质是(C)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陷入了形而上学9.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A)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直觉、想象

D.概念、范畴、规律10.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A)A.有用即真理

B.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C.真理必有用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

B)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

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科学实验C.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动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13、实践的主体是(C)A.绝对精神B人C.具有思维能力并从事实践和认识的人D意识14、实践的客体是(C)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D客观物质世界15、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工具和手段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D人脑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1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A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一名句是强调(A)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A.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性材料B.必须把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要求结合起来C.要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D.要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消化、加工感性材料5.胡锦涛同志在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全社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这一要求的哲学基础是(BC)A.学习第一,实践第二B.理论要联系实际C.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实践活动

D.学习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BD)A.唯心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C.不可知论的错误D.经验论的错误7、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感官和大脑延伸、治理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逻辑思维方法和操作程序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CD)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BC)A主体对客体的消极、被动的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储存1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包含的哲学思想是(BD)A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也是物质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1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AB)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C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A感性认识是没有意义的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和渗透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重要13、下列属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有(CD)A理论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14、“按图索骥”的属于(AD)的观点A唯理论B经验主义C绝对主义D教条主义15、“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属于(AD)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C教条主义的观点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16、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A生而知之B不行而知C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三思而后行17、“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在升起。”恩格斯的这段话的含义是(AB)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认识没有意义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18、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BC)A社会主义不需要纲领了B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社会主义建设只要经验了19、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C)A知行相互促进B知先行后C知行不可分割D知难行易20、人类实践活动总是受(AB)的制约。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2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在于(BC)A前者侧重于主观性,后者侧重主体性B前者侧重于客体性,后者侧重于主体性C前者说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后者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D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22、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AD)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价值尺度决定真理尺度C真理尺度决定价值尺度D价值尺度的形成和实现以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23、价值的主体性意味着(BD)A价值关系的形成以客体的性能为主导因素B价值关系的形成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创造关系24、价值的客观性在于(AB)A主体的需要是客观性B客体的性质和属性是客观性C真理的客观性D实践的客观性25、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D)A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真理B马克思主义包含任何革命的策略C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D制定正确的策略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2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AD)A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B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C认识世界就是为了解释世界D改造世界必先认识世界2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的特点是(AB)A反映具有客观性B反映具有创造性C反映具有价值性D反映具有真理性28、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AB)的统一。A具体B历史C绝对D相对三、判断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D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贯穿人类认识过程的最基本的关系。D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意味着每个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认识。C4、“庸俗唯物论”除外,所有的唯物论者都是反映论者。D5、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比第二次飞跃更有意义。C6、真理的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所以真理是客观的。C7、有的真理是绝对的,有的真理是相对的。C8、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产生理性认识的原材料。D9、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C10、人类的全部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11、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彼岸性。C12、真理的客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