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26 好的故事_第1页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26 好的故事_第2页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26 好的故事_第3页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26 好的故事_第4页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26 好的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6好的故事语文要素阅读: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3.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写作:学习用象征寄托情感的写法。人文主题感受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解鲁迅内心的孤独、苦闷,以及他对理想与未来的期待和憧憬。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难点: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课前准备《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的内容。2.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默读课文。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3.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4.能读懂第1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既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出示课题,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难懂的词语做上记号,思考:“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2.学习词语。第一组:乌桕澄碧萍藻膝髁①指名读,正音。②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猜猜词语的意思。第二组:皱蹙陡然伽蓝泼剌奔迸设计意图:本课生僻字词较多,初读后集中解决部分字音、词义理解的难点,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意思的策略。整体感知课文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解决疑问,文章所谓“设计意图:本课生僻字词较多,初读后集中解决部分字音、词义理解的难点,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意思的策略。整体感知课文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解决疑问,文章所谓“好的故事”其实就是梦。②引导学生抓关键字查字典理解。第三组:石油鞭爆繁响四近①指名读,正音。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第四组:参差瘦削碎散指名读,注音多音字的读音。3.引导学生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思考:哪部分是写“好的故事”?现实()——()梦境()——()现实()——()(1)反馈交流,说说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相机出示句子: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2)指名读上面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陡然”。(“骤然”和“陡然”是近义词,都表示情况发生得很突然,“骤然”多形容变化迅速,“陡然”更强调变化反差大。)(3)学生默读句子,找出说明“好的故事”是指梦境的词语,如:“闭了眼睛”与“睁开眼”的呼应;“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与“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的呼应;“蒙胧中”……教师小结:作者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带领读者从现实逐渐进入梦境,又从梦境骤然回到现实。三、研读“现实”1.过渡:那是个怎样的夜晚?出示第1自然段。(1)指名朗读,正音。(2)提问:读着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1:引导学生抓住“灯火”感受环境的“昏暗”。预设2:引导学生抓住“鞭爆”,再联系课文后面的时间,知道那天正是农历二月二“龙头节”,屋外的热闹与“我”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设3:引导学生抓住“烟草”进一步感受人物内心的孤独苦闷。(3)学生带着体会,再次朗读。2.教师小结:就是在这样昏沉的、孤寂的夜晚,“我”做了一个梦,那是一个怎样的梦?那梦为什么被称为是“好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完成“预习卡”。课时目标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2.能结合“阅读链接”,说出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瘦削一瞬间骤然陡然2.学生对照批改、订正。二、品读《好的故事》1.整体感知,初步感受梦境的美好。(1)默读文段,圈画关键词。出示要求:默读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圈画出可以概括这一印象的词语。(2)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梦境:美丽幽雅有趣2.聚焦关键词句,具体感受梦境的美好。(1)默读文段,勾画批注。出示要求:“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运用勾画批注的方式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2)组内交流。3.想象画面,揣摩表达,进一步感受梦境的美好。(1)品读“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一同荡漾”“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①思考:作者描写景物和我们平常描写景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一连串名词的罗列)②教师读句子,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③学生结合插图,汇报自己看到的画面。④再次朗读,读出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⑤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一连串名词的罗列,不仅语句简洁,而且画面感极强。(2)品读“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白天织入村女中”。①出示语句,并标记“红锦带、带、狗、白云”等词语,读一读,发现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②男女生上下句对读,师生上下句对读,体会这样表达产生的节奏感。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产生“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产生“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描绘江南水乡景致”的疑问,而这样的疑问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文章的深意,产生进一步读懂文章内容的内在需要。④指导学生读出画面感。(3)品读“边缘都差参如夏云头……发出水银色焰”。①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②出示水中景物倒影和夏云头图片,对比有哪些相似之处。(引导发现这句话是从水中倒影的形和色两方面来具体描写的。)③指导读出江南水乡景色的美丽。4.配乐朗读,整体感受梦境美丽、幽雅、有趣。5.对比阅读,进一步发现写法上的特点。(1)组织交流:作者是怎么写“好的故事”的?(引导学生发现梦境的开头和结束,作者都写了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还写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2)对比阅读第5和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的梦境里分别回忆和看到了哪些景物?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所写景致很相似,都是在描绘江南水乡。)(3)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预设:“为何反复提到‘美的人和美的事’?”“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致?”等。(4)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不求标准答案,重在激发探索欲望。)三、研读《好的故事》1.语段比较,产生阅读资料的需要。(1)再次默读文段,产生问题。老师:读完第3~9自然段,同学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再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段落,在你不理解的地方标记问号。(2)指名交流,梳理问题。重点归纳:①为何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②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3)聚焦问题,寻找方法。老师:看来,要读懂鲁迅的散文诗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自己读懂文章呢?教师小结:我们在阅读时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一些拓展资料。2.阅读资料,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资料引入,了解《野草》。出示:《野草》相关资料。本文选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该散文诗集共有23篇作品,作于1924年至1926年。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先是女师大风潮,接着是“三一八惨案”,这中间贯串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野草》虽然也蒙上了阴暗的气氛,夹杂着颓唐的干扰,但其基本精神是积极的,体现了人民的情绪和希望。《野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是《野草》艺术上的第二个特征。《野草》艺术上的第三个特征,是语言精练、隽永而富于生命力。老师:同学们,阅读了这段资料,请你再次默读这篇课文。你是否对有些语句产生了新的理解或感受?可以简单批注在旁边。(自主阅读理解,记录再读感受,不做交流。)(2)资料引入,感受对比和象征的表达特色,进一步理解课文。老师:正如刚刚看到的资料所述,《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结合刚刚的阅读感受,再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完成下面的图示。设计意图:采用“图像化策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篇文章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提示:方框内填写“梦境”设计意图:采用“图像化策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篇文章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3)组织交流,相机板书。(社会)现实:昏沉、黑暗……(4)结合图示,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师小结:同学们谈得很好,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1.加快梳理,归纳方法。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学习本课时和上一课时,我们借助了哪些资料?今后当我们阅读某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查阅哪些资料呢?(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资料、关于作者创作背景的资料、别人对作品的评价等。)2.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出示目录),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也可以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好的故事》作为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特点的短文,篇幅并不长,总共不到八百字。但是作者正是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哲学的深沉思考。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是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思索的,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三点:1.情感渲染,引起共鸣。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时。在教学中,教师用音乐和图片来揭示鲁迅先生“好的故事”中的路线,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在课始就对鲁迅以及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2.鲜明对比,深刻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批画词句,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尤其是“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现的人生哲学。本文的教学技巧在于对比,将现实的黑暗与梦境的美丽进行对比,感受“好的故事”;将新思想的出现与旧社会的迫害进行对比,体会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与执着的人生追求。再将文章进行多次对比朗读,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想促悟,读中悟情。3.先学后教,贴人而教。著名文学家沈从文说:“要贴到人物来写。”他的高徒汪曾祺认为,这是沈先生的小说创作经验的精髓。其实语文教学,也要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