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北宋的建立;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4.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4.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的建立过程及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教学难点:1、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2、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表现和影响。3、北宋的政治特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小组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电脑、投影仪,翻页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观看大屏幕的谜语,让一名学生朗读谜面并进行谜底的猜测,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角——北宋。在展示本课四大重点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讲授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过程北宋的建立教师在大屏幕呈现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事件、都城这四个基本史实。师: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在书中找出对应答案,找到后举手回答。学生经过1-2分钟的讨论,举手回答大屏幕的四个基本问题。生: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开封。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找的非常准确,那么当时北宋建立的背景又是如何呢?教师展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进行详细讲解。师: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受周恭帝的命令帅兵北进抗辽,结果部队行进到陈桥驿这一地方的时候士兵突然将原先准备好的黄袍穿到了赵匡胤的身上,这一事件便是“黄袍加身”。这时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来还原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这一历史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师: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针对当时的政治力量的对比,采取怎样的战术策略完成局部统一的呢?生:先南后北。师:经过宋太祖和宋高宗两位皇帝的努力,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大屏幕揭示北宋统一的历史意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宋太祖实现局部统一后,他要着手做什么了呢?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教师在大屏幕展示一段《续资治通鉴》中宋太祖和宰相赵普的一段对话。师: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绎一下皇帝和大臣的对话,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表演思考两个题目。根据学生的举手来确定两位表演的同学,演绎后。师:赵普认为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

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

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

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七年级年级历史下学期的内容,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效果分析本节课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把课堂交给学生。重视现代多媒体教学与历史教学的结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通过图示、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历史短剧的表演,用学生的角度解读和演绎历史事件,这比单纯的教师讲解要好得多,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将本节课的四大重点知识解决,既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也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丰富了历史课堂的氛围,使这节课更加生动、有趣。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掌握北宋在民族政权并立的纷繁复杂的历史阶段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为之后靖康之耻的发生奠定基础。重难点分析1、重点:赵匡胤的建立北宋的过程及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北宋的建立过程,教材仅仅是出于历史完整性作了一个简单的交代。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结合形势图进行讲解,特别是赵匡胤正是通过自己手握兵权而当上皇帝,所以他特别忌惮大将手握兵权,这样才有之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一些列削弱兵权的措施;他也正是因为经历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更清楚地看到了地方官员权力过大、武将当权带来的分裂割据的后果,所以才重用围观,分化地方官员的职权,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这一问题难在其具体措施及产生的影响,在授课时可以在课件中呈现一个表格,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回答。重文轻武政策。教材分两部分分析。首先是“轻武”,教材从原因、措施和记过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清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这种“轻武”政策带来的影响。其次是“重文”,教材的叙述较少,教师可以从北宋提高文人地位和扩充科举录取人数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影响。北宋的政治特点。北宋的政治特点在教材中并没用直接指出,这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讲解、讨论等方式向学生展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讲解,最后得出结论。评测练习选择题:1、历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方式有很多,下列人物以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是()。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3、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C、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4、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皇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C、丞相权力的扩大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信息不正确的是()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B、说明宋朝对军队十分不重视C、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D、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A、统一文字B、独尊儒术C、创立科举D、重文轻武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发展影响的是()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其故何哉?吾欲息兵定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请回答:(1)他们在讨论什么?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2、下图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目的是什么?【链接中考】1、(2016·湖南岳阳·30)“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2、(2015、湖州中考)“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

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绘的古代帝王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评测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A3、D4、A5、C6、D7、D二、综合题:1、(1)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2)措施: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和定期换防。削实权: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进行监督。制钱谷: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2、革除武将专权的弊端,强化中央集权链接中考:1、D2、D课后反思在备教材的过程当中,我将本节课分成了四大部分,即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特点以及北宋的政治特点。每一个部分都精心设置了一个导入。在导入后,将四大部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提炼和总结,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在讨论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课堂进行进行当中,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