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卷(五)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统编版)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a0fcf1ec77a576b42d25a0ebced1f87/3a0fcf1ec77a576b42d25a0ebced1f871.gif)
![期末押题卷(五)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统编版)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a0fcf1ec77a576b42d25a0ebced1f87/3a0fcf1ec77a576b42d25a0ebced1f872.gif)
![期末押题卷(五)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统编版)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a0fcf1ec77a576b42d25a0ebced1f87/3a0fcf1ec77a576b42d25a0ebced1f873.gif)
![期末押题卷(五)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统编版)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a0fcf1ec77a576b42d25a0ebced1f87/3a0fcf1ec77a576b42d25a0ebced1f874.gif)
![期末押题卷(五)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统编版)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a0fcf1ec77a576b42d25a0ebced1f87/3a0fcf1ec77a576b42d25a0ebced1f8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押题卷(五)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又进了一步。C.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D.“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时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但更强调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B.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强调人生悲欢离合。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D.在曹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B.文温以丽,意悲而远。C.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D.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学的自觉。【答案】1.B2.B3.C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对文学自觉的标志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5.①文学的自觉是指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家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②《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是文学自觉的体现。③《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是文学自觉的体现。(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穗儿红胡金洲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十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屈家制壶的泥窑,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绝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泥料。质地不咋的,腻而不滑;黏而不润。颜色却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丢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比大米穗儿小,比小米穗儿大,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粱穗儿,当地依样儿称之为“穗儿红”。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多的据说套了九把壶。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小壶盛上水,壶嘴插入外壶,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一日,镇上来了副生面孔。上唇一溜八字胡,戴一副黑色框边眼镜,镜片后一对小眼,黑白各半,左顾右盼,冒出一股贱气。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上个月,山里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鬼子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恩施是中国军队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来人说,我是东北哈尔滨商人,手上有一批玉米种子从武汉托运到谷城,联系了一个朋友帮助脱手。时间急,不容逗留,想找条近道去保康,不知屈老板愿指道否?屈旺不假思索道,近道有的是!你走水路还是走山道?来人说,两条路都想走。赶紧又说,主要是保险起见,用中国……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走近大山,来人主动止步,兴奋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大大的讲义气的朋友!过了几日,那人来到屈旺的店铺,跨进门槛就喊,老兄!你经不起夸啊!屈旺问,啥事?那人说,我按照你指的两条路线走了两天,结果都回到了出发地!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摇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低头不见抬头见,过了猴头保康现。那人脸上先显出疑惑,听见屈旺一番“老话”,满脸堆笑,说,今天我来不是说这个的,是同你说壶来的!屈旺说,哦,好啊!那人说,老兄!我们家原来也是制壶的。我爷爷那一辈就听说中国……我们中国产套壶,就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战争爆发了,这事给耽搁下来。正巧现在我来完成爷爷的使命,知道套壶原来就产在你们这里!一说到套壶,屈旺来劲了。那是!不是吹,能产套壶的全中国仅咱这一地!说着,转身进屋,兴冲冲地抱出一套套壶搁在桌子上。那人把套壶小心翼翼地一把把取出,先看壶嘴,后看壶盖,最后看壶把。眼睛一亮,钉子一样盯着第九把壶不离不弃。壶腹上写满文字,有跋有诗。小篆字体,字如蛹蚁。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诗四句:波碧浮茗影,品酌袅生烟。忽看归鸟急,闻香立窗前。那人看后,不语。送走那人,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抱出,放到原处。忽然一日,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经过屈旺店铺,看了几眼,嚷嚷着走了。屈旺从挑窗看到,马上之人好是面熟:想想,正是两次来店看九套壶那人。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鬼子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自这次失败后,日本鬼子再也没有胆量进保康。不日,石川派翻译官到屈旺家,转告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翻译官悉心把玩屈旺货架上的三套壶五套壶和七套壶,垂涎欲滴,说给先遣队每人一套。屈旺佯装不乐意,连连谢绝。翻译官奸笑,说,你是我们石川大佐的朋友,大大的良民,这点面子不给?屈旺和伙计连夜包装。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屈旺带着伙计连夜离开石湾,顺南河而下的第二天黄昏,日本鬼子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屈旺站在船头,伙计站船尾,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得瑟地哈哈大笑。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放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文本二: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他们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如“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柔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冈村”以及“摄山湖化装突围”等。(刘知侠《铁道游击队》,人民文学出版社)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穗儿红”为小说篇名,体现了小说以泥壶为情节纽带,讲述传奇故事,巧妙构思。B.通过九套壶壶腹上镌刻的诗句,可以看出屈家祖上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C.屈旺凭借机敏,识破了石川的身份,挫败了日本兵的阴谋,让日本侵略者损失惨重。D.小说通过讲述屈旺颇为传奇色彩的故事,揭示军民团结一心、同仇御敌的宏大主题。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地域特产,引出屈旺并介绍其身份、技能,为下文故事情节蓄势。B.小说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作者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这一“智斗”故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C.小说用多种手法塑造屈旺鲜明的形象,制壶技艺高超,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蕴含着感人的力量。D.小说情节曲折跌宕,围绕屈旺智斗敌人、保护“穗儿红”九套壶展开,线索明晰单一,写得详细完整。8.文本一有多处悬念设置,画横线的句子就是典型一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传奇色彩的。6.B7.D8.①凸显屈旺的机警聪明,有谋略,丰富了人物形象;②与后文日军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形成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陡生波澜,使情节一波三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①家族传奇:屈家祖上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家中珍藏着一套祖传宝贝,全国独一份的“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制作精美、功能奇绝的泥茶套壶九套壶。②人物传奇:屈旺生于制陶世家,练就了一手烧制“穗儿红”泥壶的绝技,远近闻名。为人机警聪明,有家国情怀。③情节传奇:情节曲折跌宕,传奇色彩浓厚。从戏耍石川到智斗石川,最终保全了祖上留下的九套壶,并赢得了斗争的胜利。④小说还写了游击队抗击日军的事迹,使日军损失惨重,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传奇色彩。【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小说内容主旨的能力。B.“不畏艰辛、追求卓绝民族精神”有误,结合壶上诗句,应该是高雅的审美追求。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线索’明晰单一”错误,小说有两条叙事线索,屈旺为主线,游击队为副线。双线交织。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手法及作用的能力。划线句“不妨陪这小子玩玩”,前面说“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上个月,山里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鬼子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恩施是中国军队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这个日本人假冒中国人,但是从口音上被屈旺识破,屈旺决定陪他玩玩,划线句凸显屈旺的机警聪明,有谋略,丰富了人物形象;“陪这小子玩玩”的具体内容是,屈旺假装给他带道,“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这与后文“忽然一日,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形成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屈旺看出这个人是日本人,但是情节并未顺着一般思路走,不是报告游击队抓他,而是“忽不妨陪这小子玩玩”,这才引出了后面一系列有趣的情节,也是读者感兴趣,他会怎么“玩”?划线句陡生波澜,使情节一波三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材料二中“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他们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可知“传奇色彩”是讲述人或团体的历史或传说。所讲述的人物,其行为不寻常,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其性格: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依据“屈家制壶的泥窑,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绝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泥料……壶腹上都有一丢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多的据说套了九把壶。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小壶盛上水,壶嘴插入外壶,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可概括为:家族传奇。依据“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十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屈家制壶的泥窑,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屈旺生于制陶世家,练就了一手烧制“穗儿红”泥壶的绝技,远近闻名。依据“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择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以及后文屈旺智斗日本兵的经历可见为人机警聪明,有家国情怀,可概括为:人物传奇。小说讲述了屈旺从戏耍石川“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择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到智斗石川“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屈旺带着伙计连夜离开石湾,顺南河而下的第二天黄昏,日本鬼子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屈旺站在船头,伙计站船尾,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得瑟地哈哈大笑”,最终保全了祖上留下的九套壶的故事“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放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情节曲折跌宕。可概括为:情节传奇。依据“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兵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等内容可概括为:游击队抗击日军的事迹,使日军损失惨重,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传奇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遗之。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材料二: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节选自《左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O贤P此Q其R所S以T失U人V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腹自用、估恶不俊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2)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14.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简述其理由。【答案】10.ELP11.C12.D13.(1)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2)郑国人俘虏了酅魁垒,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就把他的嘴塞住而杀死。14.(1)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2)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3)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危害更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意思是才与德不同,“异”后应断开,因此选E;“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且为宾语前置句,“莫能辨之”的倒装,应在“辨”后断开,故选L;“通谓之贤”意思是一概而论为贤明,句意完整;“此其所以失人也”是判断句,以“此……也”为标志,应在“贤”“此”之间断开,故选P。故选ELP。【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挟,怀有,凭借;/携带,偕同。句意: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B.正确。严,敬重,尊敬;/严酷。句意:有德的人们敬重他;/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C.“‘审’字意思不相同”错。审,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句意:如果能明白才与德的区别;/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D.正确。耻,耻辱;/以……为耻。句意: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错。原文“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意思是知伯贪婪而刚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意思与原文相悖。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爱”,喜欢;“严”,敬重;“蔽”,被蒙蔽;“遗”,疏忽。(2)“赂之以知政”,状语后置句,即“以知政赂之”,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闭”,塞住;“死”,使……死,杀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理由:根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可知,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根据“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可知,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根据“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可知,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危害更大。参考译文:材料一: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跑到晋阳,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有六尺高没被淹没。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担心什么在用人的问题上对人失察呢!(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材料二: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知伯刚愎而好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于是就先守在南里以等候晋军。智伯攻进南里,又攻打桔秩之门。郑国人俘虏了酅魁垒,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就把他的嘴塞住而杀死了。晋军将要攻打城门,智伯对赵孟说:“攻进去。”赵孟说:“主人在这里。”智伯说:“你貌丑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太子?”赵孟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害处吧!”智伯不肯改悔,赵孟因此而憎恨知伯,知伯就想要灭亡赵襄子。知伯贪婪而刚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节选自《左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唐]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元]
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诗设问开篇,“自”与“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一样,为了营造孤寂氛围。B.文诗“万古”二字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屈原精神跨越了漫长历史,为世人铭记。C.贝诗第一句,“生”富有动感,形象地写出了因风雨大作而光线变得昏暗的过程。D.两首绝句都以屈原为吟咏对象,格律工整,声韵和谐,语言直白浅近,耐人寻味。16.两首诗中都写到了“笑”,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15.A16.①文诗中的“笑”,是嘲笑楚江空有浩渺的江水,却无法洗脱屈原这样直臣的冤屈,借此表达对屈原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懑之情;②贝诗中的“笑”,借石榴花嘲笑自己因无处祭奠屈原而伤感,来表达效仿前贤独守心志的坚定品质。【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意境、情感、手法、语言等的能力。A.“为了营造孤寂氛围”错误,“节分端午自谁言”是说端午节是从谁开始的,是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没有营造孤寂氛围。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文诗中,“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发表作者的议论:楚江空阔浩渺,一望无际,如此的江水却不能洗脱屈原这样忠诚正直的大臣的冤屈。因此,此处的“笑”诗嘲笑,屈原内辅国政,外对强敌,却无辜被贬,投江而死。作者借此表达对屈原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的愤懑之情。贝诗中,“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两句写端午节风雨如晦,作者前往汨罗江却发现无处能够悼念屈原的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写石榴花盛放之时应当会嘲笑我,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因此,此处的“笑”是借石榴花嘲笑自己没有地方悼念屈原,表达自己会像陶渊明一样人间清醒,效仿屈原,坚守心志,忠于祖国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擅长运用对比手法说理,如文章先说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然后就用“,”来与其对比,说明学习需日积月累。(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非常赞同曾皙的观点,因为他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蓝图:“,”,一路唱着歌回家。(3)古人经常在诗词歌赋中使用“江”这一意象表情达意,如“,”。(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浴乎沂;风乎舞雩(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①,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不静止地叙述人物内心活动的中国小说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②,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___③___,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19.根据这两段内容,概括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4分)20.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三个短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18.①通过情节表现人物
②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
③好人身上有缺点(每点2分)19.①重视情节,即用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②对人物的看法与描写上,既看到了人物的优点,也看到了人物的缺点。(每点2分)20.①中国小说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内心活动。②中国小说往往偏重人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③读者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每点1分)【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可知,“而是”后面是说“通过情节来写人物”;②根据刘知几的话“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可知,横线处对应的内容是“爱而知其丑”的意思,应填“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③根据“有善恶是非之分”“坏人身上有长处”可知,应填“好人身上也有缺点”。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第一个特点,可根据第一段的中心句“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概括出“重视情节,即用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第二个特点,可根据第二段的结论句“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概括出“对人物的看法与描写上,既看到了人物的优点,也看到了人物的缺点”。20.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原句可看出涉及两个主要对象,第一个主要对象是“中国小说”,它有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为心活动”,另一个内容是“往往偏重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每个内容可写一个单句。第二个主要对象是“读者”,即读者如何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可写出第三个句子。改写后的句子是:①中国小说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内心活动。②中国小说往往偏重人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③读者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高邮、兴化、宝应,三县交界处是里下河最核心的地区,在那里,荷塘随处可见,盛夏时节,空气里弥漫的都是荷叶的清香。三县物产近似,但各有特色。兴化的芋头粉而黏,高邮的茨孤苦中带甜。宝应的荷藕在明代就作为贡品,闻名遐迩。“荷花大曲”是宝应的名酒,以荷花来命酒名,可见宝应称为荷花城①。宝应的藕有好几道名菜,藕夹子、蜜饯捶藕和藕粉圆子在淮扬菜里②。不会做这三道菜的厨师是找不到饭碗的。夏天荷花开了,很快就可以吃到藕芽了,藕芽有点像芦芽,炒着吃很脆。采藕最佳时节是秋季,这时候藕肥硕,采不完,就让藕沉在塘底。秋深了,荷叶凋零成水墨一样的枯枝残叶,冬天就到了。(1)这时候的采藕,变成踩藕了。荷塘的水渐渐干枯了,(2)采藕人就用脚慢慢地在淤泥中“寸”着,一寸一寸地用脚尖在淤泥中摸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5《整式的化简》听评课记录
-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听评课记录:第32讲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听评课记录3
- 一年级下册数学听评课记录《看一看(一)》4 北师大版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听课评课记录
-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复习题》听评课记录4
-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听课评课记录
-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6.2 黄金分割》听评课记录
-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算训练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口算题
- 中央2025年交通运输部所属事业单位招聘26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有答案)
- 销售与销售目标管理制度
- 特殊教育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2025年技术员个人工作计划例文(四篇)
- 2025年第一次工地开工会议主要议程开工大吉模板
- 第16课抗日战争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9)-江西省(解析版)
- 无人机运营方案
- 糖尿病高渗昏迷指南
- 【公开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