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宝塔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校本课程-宝塔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校本课程-宝塔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校本课程-宝塔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校本课程-宝塔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塔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2.让学生掌握《宝塔诗》的原文和文意。让学生掌握宝塔诗的原文和文意。重难点:感受宝塔诗的文体魅力,初步了解宝塔诗的写作特点及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具准备:彩纸彩笔多媒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歌赋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诗的形式多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宝塔诗。打开书看书中的诗,观察一下这首诗有何不同?1.经典回放: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白居易《诗》请观察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及形式特点,借助注解品读这首诗。2.总结: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三角形。3.起源特点: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5.全班交流。及时点评!6.小结。宝塔诗不仅外形独特,而且用词生动有趣,又富有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三、结合资料学生小组练读,讲评1.学生小组选读。2.学生朗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六、拓展梅诗/贵谷子梅。岁寒,傲蕊。腊月里,一枝梅。微隐自开,暗香有来。隆冬含枝俏,悄翘春快到。严霜风雪碧园,雅君淡雅芬芳。青白杏乌五福梅,冰清玉洁朵朵开。竹诗/贵谷子竹。青峭,枝翠。莫干山,清风赞。梢动西北,苍瘦剑叶。疏疏绿径处,绵绵雅竹魂。高低不拘小节,摇头晃脑满山。题居归山正此意,千竿立根不关春。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揭不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吴敬梓<<儒林外史>>1.学生介绍选读的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说明选读的原因。2.学生及时评价从朗读的语调语速及对情感的把握方面点评。2小结:其实啊自古至今,宝塔诗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不光是他们就是平常人也喜欢通过宝塔诗来抒情,下面几首白话文的宝塔诗一起来欣赏一下。欣赏《棋》《穷》四、尝试写以“山”“月”开头的宝塔诗1.通过刚刚我们的学习,了解了宝塔诗的格式及特点,请根据所学,尝试的也创造一首。在创作之前想一下宝塔诗的特点有哪些?我们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生总结2.根据总结出示写作小提示:写诗温馨提示:1.根据所写事物的特征进行创作。2.字数逐一递增3.朗读起来最好能朗朗上口3.学生进行创作,老师随机进行指导。4.组内交流,佳篇欣赏。五、总结:这两节课啊,我们学习了一个有趣的宝塔课后大家可以用这种格式,试试写几首你们自己的诗。并将它与家人朋友分享!下课!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是小学学段最多也是最扎实的,我就他们的学习习惯及教学针对性而进行分析。一、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比较喜欢上传统文化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传统文化课上我着重能力的培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主。二、

教学行为针对全体学生,加强双基训练,落实必须到位,使每位学生能学到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能熟背,激趣。教师要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与激励,经常到学生中间去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所学去运用到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敢于交流分享、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会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将为他们提供施展自我的平台,时常给予他们吟诵的舞台。

效果分析:课堂教学导入简洁、明快、要言不烦。教师一开始就用激趣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探究的课堂气氛。教师诱导得法,对文本的分析细致、透彻;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注重全员的参与性及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的兴趣,并逐一递增总结,设计很有新意。既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迁移,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宝塔诗”的特点值得赞赏。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过于单一,可激发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敢于将高难度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非常了解。但对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没有做做到全体掌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深度有了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在“学中用,用中学”,课堂参与度较高,较好的调动的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宝塔诗》教材分析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后来有的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宝塔诗按形状分可分为单宝塔诗、双宝塔诗和变形宝塔诗。从读法上分,人们把从上依次读到下的称宝塔诗,把交织读、倒读、回文读或迂回读的各自另起了名字,如火焰体诗、飞雁体诗歌(晴空展翅飞雁文诗)、叠翠诗等。而在授课时根据小学课标要求及学情,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宝塔诗的特点,并读好诗,感受课本及拓展诗中的语言魅力及内涵丰富,而它起源及分类简单知道即可。观课记录学生基于学习优势完成学习任务的效果观察量表量表制定:传统文化教师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观察视角:基于学习优势的多元化支架搭建研究问题:如何基于学生学习优势分析,设置基于学习优势的多元化支架,提高学习成效?学校崂山区实验小学班级6.6人数36科目传统文化执教人朱晓文课题宝塔诗课型新授观察人36时间2017.4.11观察点学生参与度,学习效果项目环节学习方式参与人数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描述分析建议新课导入启发,激趣全员参与,兴趣浓厚导入时学生全员参加,并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分析:根据学生学习优势分析,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根据这一情况,搭建了谈话支架,直观演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提高学习成效。少数同学由于积累少,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新知呈现1.例文学习2.归纳总结3.拓展延伸1.全员参与,学生听的很认真,其中16人回答问题。2.在总结宝塔诗的特点环节中,其中4人回答问题。3.在赏析课外补充宝塔诗时,其中9组回答问题。但全体看听都很投入。1.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大部分同学都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2.学生能根据老师预设的问题,引出答感知新知识并让全体参与朗读。3.全员参与,任务完成到位。分析:1.例文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2.在新知识的呈现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设置问题这一支架形式,由点到面,逐一解决了文本中的难点和对话主功能句的呈现。3.在补充宝塔诗,感悟加深时,根据内向型和外向型学习者的不同的学习优势,教师通过朗读品味,小组合作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活动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建议:小组交流,是让学生扩展知识面;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补充交流。学生自学展示环节1.理解加朗读2.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

1.全员参与2.全员参与,其中2.小组同学自由选择宝塔诗,品读交流。1.学生声音洪亮,整齐划一。2.在小组活动展示中,学生在小组内都做了充分的展示练习。3.小组汇报自然流畅。分析及建议:学生很感兴趣,小组内完成较好,而且很活跃。总体来说,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积极的朗读交流,小组参与度和兴致都很高,效果不错。创编拓展延伸学生创编宝塔诗积极总结宝塔诗写作是的注意事项。古今例文参考学生创编组内交流评选全班展示分析及建议:(1)在创编活动中,教师创设情景,结合古今的宝塔诗,设计出合理的写作支架,可操作。(2)通过这几个小活动,有效的拓展和巩固了宝塔诗的知识点,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直接指向了本课目标的积累与真实运用。

评测练习: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宝塔诗。宝塔诗的特点是什么?宝塔诗兴起于____朝。背诵一首宝塔诗(如《春》《呆》《草》《花》等)。《宝塔诗》课后反思:

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后来有的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宝塔诗》在形势上,采用了通俗易懂,活泼自然的韵语形式。因此我就根据这个特点结合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让学生们领略了宝塔诗的韵律美及格式特点。语言的运用上,多采用浅近的文言和白话夹杂的方式,读起来琅琅上口,绝不枯燥。

用字上基本不重复,而且大多数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易读、易认,通过学习来激发学生对宝塔诗的喜爱。从内容上讲知识面也广,如《春》、《雨》、《茶》、《竹》、《花》等拓展既贴课题,又应时景。当然我们课堂上孩子接触读诵的是最简单的宝塔诗。这样既激趣又对学习仿写宝塔诗奠定了基础。不过在仿写时其实我可以大胆的走出教材,不要局限于学生只写“月”、“山”,这样局限了他们的思维,应该鼓励孩子大胆积极创作,写他们喜欢感兴趣的事物。传统文化课标分析:传统文化是一门关于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反复论证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