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茶树枝干部病害演示文稿_第1页
第二节茶树枝干部病害演示文稿_第2页
第二节茶树枝干部病害演示文稿_第3页
第二节茶树枝干部病害演示文稿_第4页
第二节茶树枝干部病害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茶树枝干部病害演示文稿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优选第二节茶树枝干部病害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概述茶树枝干病害种类较多,普遍发生的主要有茶枝梢黑点病、茶寄生性植物和寄生藻类等。除此之外,茎干部病害还有茶膏药病、茶毛发病等。罹病茶树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造成树势衰弱,芽叶稀少。对于枝干部病害,主要以人工防除,结合搞好茶园卫生进行控制。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一、茶枝梢黑点病目前,茶枝梢黑点病仅在我国有报道。最早于1961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发现此病,以后湖南、安徽也相继报道。现全国各主要产茶区均有发生。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1.症状茶枝梢黑点病发生在当年生的半木质化的枝梢上。受害枝梢初期出现不规则形的灰色病斑,以后逐渐向上、下扩展,长可达10~15cm,此时,病斑呈现灰白色,其表面散生许多黑色带有光泽的小粒点,圆形或椭圆形,向上凸起,这是病菌的子囊盘。发病严重的园块枝梢芽叶稀疏、瘦黄,枝梢上部叶片大量脱落,严重时,全梢枯死。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2.病原(Cenangiumsp.)为于囊菌亚门内生盘菌属真菌。子囊初埋生于枝梢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盘革质,无柄,散生,黑色,并带有光泽,百径0.5mm左右。子囊棍棒状,直或略弯,大小为114~172μm×20~24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其在子囊上部呈双行排列,在子囊下那呈单行或交互排列。子囊孢子场椭圆形或长梭形,有的稍弯曲,无色,单胞,大小22~42μm×5.5~7.5μm,子囊间有侧丝,比子囊长,线形或有分枝,大小66~363μm×3.3~4.4μm。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3.侵染循环茶枝梢黑点病是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病梢组织中越冬。越冬病菌从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生长发育,5月至6月中旬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侵入新梢。7月后由于温度偏高,并常伴随干旱,病害发展缓慢。该病属单病程病害,一年仅1次初侵染,无再侵染。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4.发病条件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气温上升到10℃以上病菌开始活动,15℃开始形成子囊,20~25℃子囊孢子成熟。所以,当气温在20~25℃,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当气温上升到30t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0%时,病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病害也停止发展。品种间有显著的抗性差异,一般枝叶生长繁茂、发芽早的品种较感病,而普通群体种发病相对较轻。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5.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注意抗性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延长抗性品种的种植年限。应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品种。(2)修剪对于防治该病有较好的效果。早春根据树势和头年病情决定修剪的深度,应尽可能将剪下的枯枝落叶清理出茶园并妥善处理。重修剪后,结合喷药保护,效果更好。(3)化学防治。掌握在发病盛期前喷杀菌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二、茶红锈藻病茶红锈藻病是近年茶树上逐渐发生严重的一种茎叶病害。在我国大部分茶区有分布,以广东、海南、湖南等省发病较重。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1.症状该病主要为害1~3年生枝干、叶片,果实亦可受害。茎上病斑初呈大小不一的灰黑色圆点,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包围枝干,呈紫黑色。在湿度大的4~7月,病茎上可产生铁锈色的子实体,用扩大镜观察可见细小橙黄色的毛状物,此为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被害枝干经几年后,皮层粗糙开裂。茎干被害后,树势生长明显减弱,在旱季常出现顶端叶片稀疏,枝梢干枯,枝干呈紫黑色。为害成叶形成近圆形斑,正面隆起,直径5~6毫米,边缘紫红色,中央灰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叶片受害以海南茶区发生普遍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茶红锈藻病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2.病原是一种具有侵染性的寄生性藻类。病原藻类的营养体在寄主细胞组织内寄生,病部所见到的橙黄色毛状物即为繁殖体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泡囊梗直立。粗而短,顶端膨大再生小梗着生孢子囊。孢子囊圆球形,橙黄色,成熟后遇水湿即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双鞭毛,无色。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3.发生规律病原藻类以营养体在病枝皮层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末夏初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游动孢子逸出后借雨水传播,萌发后侵入寄生,在细胞间生长蔓延,表现病状。只要环境条件适宜,病害不断进行再侵染。此病发生与栽培管理关系密切,凡管理粗放、土壤瘠薄、碱性、粘质土以及干旱、水渍造成树势衰弱的发病重。生长健壮、抗病力强的茶树,病害发展慢且受害轻。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4.防治方法针对茶树生长衰弱的原因,进行土壤改良,加强耕作管理,增强抗病力,此为治本的方法。药剂防治可选用铜制剂喷雾。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三、茶树苔藓和地衣地衣苔藓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1.分布与为害:在全国各茶区普遍发生。寄主除茶树外,还有油茶、柑桔、桂园、荔枝、芒果等植物。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2.症状:苔藓和地衣附生于茶树枝干上。苔藓是一种黄绿色青苔状或毛发状物。地衣是一种青灰色叶状体,根据外形可分为三种:壳状地衣紧贴在树皮上,不易剥离,(常见的有文字地衣);叶状地衣的叶状体扁平,有时边缘反卷,以深褐色假根附着树皮上,容易剥离;枝状地衣直立或下垂如丝状,呈树枝状。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苔藓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地衣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3.发病规律:苔藓具有绿色的假茎和假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以假根附着在枝干上吸收水分。它的繁殖体为配子体,其中可以产生孢子。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以自身分裂成碎片的方式进行繁殖,也可以藻类的粉芽、针芽、或真菌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苔藓和地衣在10℃左右开始生长,孢子通过风雨传播,附着在茶树的枝干上,在潮湿而温暖的春夏之间蔓延最快,干热的盛夏期发展缓慢,到秋凉时继续发展,冬季停止发展。树龄大的茶树,树皮粗糙,树势衰弱均发病重,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茶园,阴山或土壤粘重的茶园发生也多。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4.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勤除杂草,清理丛脚,改变茶园小气候条件,合理施肥和采摘,促使茶树生长健壮,以减少发病。(2)茶季结束或雨后,用“C”形侧口竹片刮去苔藓和地衣,然后喷药保护。(3)在茶树休眠期可喷洒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用草木灰浸出液煮沸缩后涂抹病部。2%硫酸亚铁防治苔藓有效,但对地衣无效。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四、茶菟丝子1.分布及为害症状: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发生,是1年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无根,无叶,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茎线状,细长,黄褐色,秋天开小朵黄白色的花,总状花序,果椭圆形,有1~4粒种子,褐色,扁平。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2.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8~10月秋雨季节为发病盛期。秋末开花,10月种子成熟掉落于土中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时发芽,种胚的两端长出菟丝,伸长后有3~4厘米时呈褐色,一端长在地上,一端飘在空中,遇到寄生植物便产生吸盘,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通,摄取嫩梢中的水分和养分,不断缠绕为害寄主,幼嫩组织有利于须根插人。茶树树冠表面遍布藤蔓,茶树枝叶无法正常伸展,加之藤蔓又不断摄取茶树养料,导致茶树叶片枯黄脱落,枝梢枯死。本文档共28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二\19点54分3.防治方法:①全部剪除茶菟丝子,最好在种子未成熟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故剪除后必须拿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如个别茶枝受害严重也应一起剪掉。②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种子埋掉,以避免翌年萌发。③药物防治,对出土不久的茶菟丝子幼嫩植株,选择阴天或早晚,每667·平方米用生物农药鲁保1号1.5~2.0千克、敌草晴0.125千克、2%~3%的五氯酚钠盐喷洒,但对已牢固缠绕茶树蓬面上的菟丝子药效不理想,必须剪除。

分布及为害症状:此病主要发生于南方茶区,为害茶苗茎基部,也为害新梢。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呈灰白色,病斑微下陷,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