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第五中学2022年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第五中学2022年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第五中学2022年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第五中学2022年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第五中学2022年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第五中学2022年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分别处于元素周期表第2、3周期的主族元素A和B,它们离子的核外电子层相差两层。已知A处于第m族,B处于第n族,且A只有正化合价。则A、B两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A.m、n

B.m-2、10-n

C.m+2、n+10

D.m+8、n+10参考答案:CA只有正化合价,且它们离子的核外电子层相差两层,所以A是第二周期,B是第三周期。因此根据B、A的主族序数可知,A、B的原子序数分别是m+2、n+10,答案选C。2.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时代,金属的冶炼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下图表示了三种金属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

A.金属的导电性强弱

B.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多少

C.金属的化合价高低

D.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参考答案:D略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D.SO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参考答案:C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专题:物质的分类专题.分析: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蔗糖、乙醇等都是非电解质.大多数的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单质,混合物不管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与否,都不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解答:解:A、氯化钠固体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但氯化钠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是电解质,故A错误.B、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铜丝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铜丝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C、氯化氢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故C正确.D、三氧化硫的水溶液导电,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物质是硫酸不是三氧化硫,所以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难度不大,易错题是D,注意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氯化钠固体4.目前有些中小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经实验证明,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二氯甲烷(CH2Cl2)就是其中一种。下面是关于二氯甲烷的几种说法:①它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②它是由氯气(分子式为:Cl2)和甲烷组成的化合物,③它的分子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④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化合物。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参考答案:A5.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SiH4B.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C.如图所示实验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D.用中文“”(ào)命名的第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参考答案:C【详解】A、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与非金属性一致,非金属性O>N>Si,所以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2O>NH3>SiH4,A正确;B、氢元素可与非金属元素形成共价化合物如H2O等,也可以与某些金属生成离子化合物如NaH等,B正确;C、不能用氢化物的酸性来验证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采用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弱来验证,C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知识判断,各周期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为2、10、18、36、54、86、118,所以第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D正确。答案选C。6.经催化加氢后,不能得到2—甲基戊烷的是A、CH3CH=CHCH(CH3)2

B、(CH3)2C=CHCH2CH3

C、CH3CH=C(CH3)CH2CH3

D、CH2=CHCH(CH3)2参考答案:CD7.一个氧气分子的质量是(

A.16g

B.32g

C.32/(6.02×1023)g

D.16/(6.02×1023)g参考答案:C略8..标准状况下,将11.2LO2、11gCO2、0.25molN2混合,则该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A.2.24L

B.22.4L

C.44.8L

D.24.5L参考答案:B略9.下列A、B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可以组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A.6和8 B.19和16

C.12和17

D.10和8[ZX参考答案:C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其元素非金属性越强B.ⅠA族与ⅦA族元素间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D.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参考答案:BA.同主族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故A错误;B.ⅠA族有H和碱金属元素,ⅦA族元素为非金属元素,H与非金属元素形成共价化合物,碱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故B正确;C.氟和氧与正价,故C错误;D.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故D错误;故选B。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B.难溶于水的电解质不一定是弱电解质C.氨气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氨气是电解质D.漂白粉和明矾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二者的作用原理是相同的参考答案:B略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小苏打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金属原子只有还原性,金属阳离子只有氧化性

D.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溅出,滴管紧贴试管内壁参考答案:B略13.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推测不合理的是

(

)选项事实推测AMg与水反应缓慢,Ca与水反应较快Ba(第ⅡA族)与水反应会更快BSi是半导体材料,同族的Ge也是半导体材料第ⅣA族的元素的单质都可作半导体材料CHCl在1500℃时分解,HI在230℃时分解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DSi与H2高温时缓慢反应,S与H2加热能反应P与H2在高温时反应

参考答案:B【详解】A.同一主族元素其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金属性Ba>Ca>Mg,则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气剧烈程度Ba>Ca>Mg,所以Ba与水反应会更快,选项A正确;B.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处的元素单质能作半导体,Pb不位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处,所以Pb不能作半导体材料,选项B错误;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Cl>Br>I,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Br>HI,则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选项C正确;D.元素的非金属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反应越容易,非金属性S>P>Si,所以P与H2在高温时能反应,选项D正确;答案选B。

14.有X、Y两种元素,原子序数≤20,X的原子半径小于Y,且X、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选项中m、n均为正整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X(OH)n为强碱,则Y(OH)n也一定为强碱

B.若HnXOm为强酸,则X的氢化物溶于水一定显酸性

C.若X元素形成的单质是X2,则Y元素形成的单质一定是Y2

D.若Y的最高正价为+m,则X的最高正价一定为+m参考答案:A15.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从氟到碘,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B.因为铝原子比钠原子失去电子数目多,所以铝比钠的还原性强C.第三周期从钠到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D.氧与硫为同主族元素,氧比硫的原子半径小,氧比硫的非金属性强参考答案:B略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I.将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生成NH3·H2O,从而验证NaOH的碱性大于NH3·H2O,继而可以验证Na的金属性大于N,你认为此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图回答以下问题。(1)利用如图装置可以验证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干燥管D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实验室中现有药品Na2S、KMnO4、浓盐酸、MnO2,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硫: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3)若要用此装置证明非金属性:N>C>Si,从以下所给物质中选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所用到物质:①稀HNO3溶液

②稀醋酸溶液

③碳酸钙

④Na2SiO3溶液

⑤SiO2试剂A与C分别为______(填序号)。有同学认为此实验不能说明N、C、Si的非金属性强弱,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参考答案:I.不合理,NH3·H2O并非为N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II.(1)防倒吸

(2)2MnO4-+10Cl-+16H+=2Mn2++5Cl2↑+8H2O

有淡黄色沉淀

(3)①④

HNO3有挥发性,也会和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探究实验,侧重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I.将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生成NH3·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NH4Cl=NaCl+NH3·H2O,通过该反应证明NaOH的碱性大于NH3·H2O,但不能证明Na的金属性大于N,因为NH3·H2O不是N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该设计不合理。II.(1)根据装置图,干燥管D的作用是防倒吸。(2)根据题给试剂,要验证Cl的非金属性大于S,反应的原理为Cl2+Na2S=2NaCl+S↓;A与B反应制备Cl2,由于该装置中没有酒精灯,所以用KMnO4和浓盐酸在圆底烧瓶中反应制Cl2,烧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16H++10Cl-=2Mn2++5Cl2↑+8H2O;试管C中为Cl2与Na2S的反应,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3)根据题给试剂,要证明非金属性:NCSi应通过证明酸性:HNO3H2CO3H2SiO3,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复分解反应规律,反应的原理为:圆底烧瓶中发生的反应为2HNO3+CaCO3=Ca(NO3)2+H2O+CO2↑,试管中发生的反应为CO2+Na2SiO3+H2O=H2SiO3↓+Na2CO3,则试剂A为①稀HNO3溶液,试剂B为③碳酸钙,试剂C为④Na2SiO3溶液。有同学认为此实验不能说明N、C、Si的非金属性强弱,原因是HNO3具有挥发性,所得CO2中混有HNO3,HNO3也会与Na2SiO3溶液反应产生H2SiO3沉淀,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不能说明非金属性C大于Si。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航天技术中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无污染等优点。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两种,它们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式都为2H2+O2=2H2O。(1)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_______极。(填“正”或“负”)(2)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其负极反应式为2H2-4e-=4H+,则其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3)碱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则其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负

(2)O2+4H++4e-===2H2O

(3)2H2+4OH--4e-===4H2O【分析】原电池放电时,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详解】(1)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2)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其负极反应式为2H2-4e-=4H+,总反应式-负极反应式得正极反应式,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3)碱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负极是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反应式为2H2+4OH--4e-===4H2O。【点睛】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而两个电极反应相加即得总反应方程式。所以只要知道总反应方程式和其中一个电极反应,相减便可以得出另一个电极反应方程式。18.将下列各分离物质方法的代表字母,填在各小题末的横线上:A.过滤法;B.结晶法;C.分液法;D.萃取分液法;E.蒸馏法;(1)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_____________

(2)除去植物油中的水_______________(3)将溶液中的硝酸钾与氯化钠分离____________(4)将自来水制为纯净水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

(2)C

(3)B

(4)E略19.化学科学在药物的开发、合成和使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小苏打、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可治疗胃酸过多,硫酸亚铁可补铁、防治贫血。试回答下列问题:(1)(2分)写出小苏打与胃酸(主要成分为稀盐酸)作用的离子方程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