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讲课稿_第1页
《差不多先生传》讲课稿_第2页
《差不多先生传》讲课稿_第3页
《差不多先生传》讲课稿_第4页
《差不多先生传》讲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差不多先生传》讲课稿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外貌:眼睛看的不很清楚,耳朵听的不很分明,鼻子和嘴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太讲究思想:记性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师。我们现在把差不多先生的基本信息都找出来,那差不多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对差不多先生印象。明确: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总之是个马马虎虎的人师:既然“差不多”是个马马虎虎的人,又为什么称他为“先生”。“先生”是一种尊称呀。生:应该是一种讽刺的手法吧师:准确的说,是“反讽”的手法(ppt)反讽,也就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可以用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等方式师:课文是在为“差不多先生”立“传”,既然是“传”,就得有人物事迹,课文记叙了差不多先生几件事。生:五件事师:我来请五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这五件事师。既然是“反讽”,你读的时候就要有点反讽的味道,夸张一点,大家甚至还可以用自己的家乡话来读,增加诙谐的意味,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读完,掌声)师。第一件事,哪位同学来概括下。生:他小的时候买糖,买错了,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说“红糖白糖差不多”师:你这不是“概括”,是“复述”,概括只要交代好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了什么事就行了,不要细节生:小时候,差不多先生买错了糖(师:更简洁点,3个字,试试。)生:“买错糖。”师。“买错糖”是什么不分。时间、还是色彩。(颜色不分)师:我们接着请另外一位同学用普通话带着反讽意味来读一下第二件事(生读,按照前文格式概括文意)明确:1.买错糖——颜色不分2.答错题——东西不管3.写错字——多少不清4.不守时——早晚不分5.寻错医——生死不明师。大家看这五件事,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密码。生:从小时候写起,最后到老了死去(师:更简洁的说是从小„„生:到大)生:因为小时候“颜色不分”,才导致最后“生死不明”(师:这是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轻„„生:到重)师:为什么不全部写“颜色不分”,而是还有“东西不管”“多少不清”“早晚不分”“生死不明”。生:多角度为差不多先生立传,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让人物更加立体师:看来这五件事的排列有三组密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一元到多元有人拟了一幅对联(ppt)上联:不分红白、不分东西、不分十千、不分时间、不分生死,谁说你是圆通;下联:不很清楚、不很分明、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很细密,原来是个懒人横批:差得多——但是,差不多先生身上的这些劣根性(板书:劣根)是他个人的,还是整个民族的。(板书:个人、民族)生:民族的师:我们一起来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请大家在文中找找,并批注(生找,约1分钟后,出示ppt文本1、2段)生: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还有“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可以看出,胡适不仅是在批判差不多,更是在指出这是整个民族的劣根(ppt出示3、4段)生:这段中“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是在说,“差不多先生”随处可见(ppt出示第11段)生:这一段有“牛医王大夫”,说明“差不多先生”已经影响到别人师:“牛医王大夫”的错误在于„„(生:不该“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师: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是„„(生:最谨慎、小心的职业)也是最不能„„(生:差不多的职业)否则就是„„(生:草菅人命。)师:这一段还出现了一个人物„„(生:家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的出现。生:“家人”和“差不多先生”具有亲情关系,应该最懂得人命关天,但“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的劣根性已经“深入人心”,超越了亲情、超越了生死。师:太棒了。差不多先生终于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了这个世界以警示,但是,大家接受教训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两段(生读)大家看看,这两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的劣根性。生:“大家都很称赞”他,“大家都说他”“有德行”,还“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最后“都学他的榜样”师:我们来看看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和短语(ppt展示),这些无一不在正话反说或夸大叙述,也就是„„(生:“反讽”)的手法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表面上胡适先生在反讽差不多先生身上的“差不多”的劣根,其实是在讽刺国人身上“差不多”的劣根以及对于“差不多劣根性”的浑然不觉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同样指出的一样(ppt展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师:今天为我们揭示国人劣根性的作家是——胡适,我们来看简介(ppt)——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先生同期还写了一些揭示劣根性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苟且》同样著名(ppt)——我这“白话”的第三篇,说的是苟且这苟且二字,便是随随便便的意思,说得深一层,便是上海人说的撒烂污,呀呀糊唉。我想起这苟且二字,在我们中国真可以算得一场大瘟疫了这一场瘟疫,不打紧,简直把我们祖国数千年来的文明,数千年来的民族精神,都被这两个字瘟死了唉。好不伤心呵。„„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讽、概括、多事件的排列密码、抓关键词解读等方法;更透视出了胡适先生的良苦用心胡适先生台北去世后,他的好友毛子水先生为他题写了《墓志铭》(ppt)——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最后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这段墓志铭齐读一遍。第二篇: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河北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玻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朱震国的《差不多先生传》课件课前的招呼与问话。课前与同学们摆手打招呼并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我可以上课了吗。”这在上课伊始就为学生传递了一种友好与平等,使之前从未谋过面的师生间的情感骤然间亲近了,学生的顾虑扫除了不少,表现的欲望增强了许多。这会带来和谐与活跃的课堂。在学生谈文体中的“先生”一词用好还是不用好时,一生说“先生”说的是一个大人,不是一个孩子。老师就说:“我称呼你先生好吗。„„我什么时候可以称呼你为先生呢。可以的时候你跟我说一声。”这句随机性的应变话语使课堂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起来,也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情趣。学生的心里应该是甜的。同学们读完了第一小段后,老师的评语是。“同学们读得很中规中矩。”因为同学们说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老师巧妙地借鉴了其中的话语评价学生,一方面说明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规规矩矩;另一方面包含了对同学们的朗读的一点不满意,太普通了——没有经过声音的个性的艺术处理,所以感情不明朗不热烈。不同的文章上要用不同的语调、语速与声音去处理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情感表达的需要。“差不多先生的嘴不很„„眼睛不很„„眼睛不很”老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不很”,学生通过发言阐述了很多的理解,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词语,但是通对这个“不很”的讨论与思考,同学们心中的差不多先生的长相模样越来越清楚,也越来越深刻了。有了这个印象作为基础还怕找不出身边的差不多先生吗。老师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设计。“文章用了5件事情来说一个人是不是太多了。”这个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明白什么是“传”,“传”的特点与要求是什么,既为“传”就不能是生活的一个侧面,而需要写一段长时期的生活经历,要写出一个人一生的特点,也需要多角度多事件地描绘。老师在不动声色中给学生上了一堂作文课,妙哉。老师让学生思考。“差不多先生与懒人国有什么相通之处。”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握住了差不多先生的思想宗旨——懒。因为“他懒得„„懒得„„所以最后他居然懒得活了”。连活下去都懒得的人会有多懒呢。教师用夸张的肌体语言,滑稽的声音(虚音)语言(或者说是假嗓子)范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为去世的差不多先生写挽词。教师用声音与表情为差不多先生带去了无比的嘲讽,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笑中含刺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明白写给差不多先生的挽词与写给其他的人挽词是不同的。“送走了差不多先生,这节课也差不多结束了。”哈——(学生轰堂大笑)“差不多先生的阴魂永不散呀。”这样的结束语让人感到轻松与幽默,但更带给人无穷的思考,要摆脱差不多先生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得时时事事留意才行。发人深省又回味无穷。差不多先生后传话说差不多先生上了天堂,知道自己在胡适笔下成了代表中国人劣根性的人物,不禁气愤难当:“我有这么差吗。不,我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说完,重新投胎去了。„„“孩子,妈妈今天多赚了三分钱,给,去买个糖吃吧。”差不多今年七岁了,家庭条件不怎么好。他蹦蹦跳跳买了糖往回走。刚剥开糖纸,他听到了呜呜的哭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个小姑娘摔到了。他小英雄似地跑过去,扶起小姑娘,把糖递给她:“别哭了,给。”“那你呢。”“没事儿,你吃我吃不是差不多嘛。”于是,差不多笑嘻嘻地看着小姑娘吃了糖。谁会想到十几年后这水灵灵的丫头成了差不多的老婆呢。他还真没亏。村子里搞捐款,差不多与好友偕同去看捐款榜:王大文20,张小翠17„„好友闷了:“咦,你不是捐了25吗。咋没名儿呢。”差不多笑笑:“捐了款就行了,上不上榜没关系,反正差不多嘛。”村里第二天恰好发物资,也许因为差不多在捐款时最大方,也许因为忘记登榜而抱歉,反正村支部把一头大黄牛分给了他。朋友笑言:“真是傻人有傻福啊。”可没过几天,差不多竟把大黄牛跟隔壁的瘸子张换了一只鹅。朋友骂他:“你真是个呆头鹅,一只鹅值几个钱。那可是价格不菲的大黄牛啊。”可差不多竟说:“他腿有毛病,干活需要大黄牛,我很健康,可以自己干。再说,牛给他给我,还不差不多嘛。”那年,他21岁。差不多47岁时,不慎患病,早在海外发达了的瘸子张记得当年的一牛之恩,送来十万块钱。差不多在弥留之际,叫来了村长。他颤抖着从枕头下面掏出存折,交给村长:“用这钱盖个学校吧。”村长面有难色:“可你不留给儿子了。”“让他自己赚吧。这钱用来造学校和留给他差不多嘛。”没几天,他就与世长辞了。学校终究盖了起来,差不多也成了名人。人们都向他学习,中国也富强起来了。差不多也在天上感慨:“付出之后再接受,与不付出可是差得多呢。第三篇: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概述五件事例2.深入研读文本,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研读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胡适先生也说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二)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白话文,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胡适先生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传》。(三)预习检查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精明:机灵聪明。德行:道德和品行。精细:精密、细致。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名誉(yù)从从容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直隶(lì)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撇(piě).(四)阅读课文并分析。1.阅读课文,说说差不多先生是什么样子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眼睛:看得不是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精密2.本文用哪些事例刻画了差不多先生可笑又可悲的形象。请小组讨论后简要概括。(请按顺序简单概括,例如什么时间他做了什么。)小时候买红糖上学时山西和陕西分辨不清差不多先生工作后算帐时不精细一生坐车时误时错过火车得病时让兽医给自己治病3.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请举例说明。(五)课文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传》,了解到个人身上小小的陋习不加以改正,往往在关键的问题上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同时,我们也学习了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六)拓展训练请你为差不多先生再添上一例,要求字数在100字左右,能够运用几种描写方法。(七)作业:结合课文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差不多先生的看法。(80字左右)第四篇: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2、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2、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准备:1、教师:印发“作者简介”、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学习资料,并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作者简介”资料了解作者,完成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的学习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一)检查预习1、形似字注音组词赔撇瞪账倍瞥橙帐焙蔽凳伥蓓弊澄胀2、解释下列词语从从容容: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②(时间或经济)宽裕精明:机灵聪明精细:精密、细致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德行:道德和品行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学生解词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含义,并学会区分多义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3、作者介绍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本文的作者_____,现代_____,_____。原名_____,字_____。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_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________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足处其他学生补充)1(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二、整体感知文章(一)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二)文章内容学习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明确: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1)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2)外貌特征眼睛:看得不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3)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4)个性特点:苟且、马虎、敷衍塞责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方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5)差不多先生让中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叙述“差不多先生”事迹时运用时间顺序(注重引导学生在把握写作顺序时注意表示时间性的关键词)(三)文章中心的学习1、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加点词语(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3)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2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明确:(1)作者在这里强调“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2)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叫他“圆通大师”,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3)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回应了前文,指出国人做事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劣根性愈来愈厉害。作者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小组讨论,也可适当点拨。)2、思考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在上面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分析体会并回答)教师明确。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3、小作文训练。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先生”处事态度的危害及你得到的启示。(200字左右)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答案不必拘泥,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三、修辞方法的学习找学生结合资料,讲解对设问、反问、反语的理解,其它学生可置疑并补充。明确;1、设问、反问、反语的含义及特点设问。在阐明观点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的一修辞方式。它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只问不答,激发人们思考,叫人们从问话中得出答案,也是明知故问。反语。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运用反语,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人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教师适当补充)2、设问和反问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异同。同: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异: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反问是只问不答,但人们从问话中可以得出答案,作用是为了加重语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修辞的作用,并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3、从文中各找出设问、反问和反语的例子,并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1)设问。开篇设问,幽默风趣,引起读者的注意。(2)反问。差不多先生的语言大都运用了反问,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了事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3)反语:差不多先生临走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3通大师”。四、总结1、学生总结(可从词汇积累、感情体悟、技巧心得等多角度归纳总结)2、教师总结上完了这一课后,希望同学们明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积弱不振,尤其是科学远落后西方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国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凡事只求“差不多”,每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混吃混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长此以往,国家怎能走上富强康庄大道。胡适先生为了除去国人的“差不多”的通病,虚构了“差不多先生”,希望藉此纠正大家敷衍塞责的习惯,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世纪。各位同学,希望大家学完本文,能够检讨缺失,奋发向上,迎接光明的未来。五、作业目标检测,并仿写作文《假行家先生传》附:一、作者资料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第五篇:差不多先生传[范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杨振华教学设想:《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所著的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内容的安排依照传记体例:先纲后目的层次来叙写人物,并以切近生活的事例作为佐证,构成一篇趣味盎然、含义深远的寓言。而在笔法上,则巧妙的运用夸饰、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让人在荒谬好笑的文字背后,领略作者严肃的用心。本节课作为研讨课,我运用文本教学价值选择的理论,选取本文“幽默讽谕”的特点来教学。所以,教案过程的设计也采用幽默讽谕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轻松风趣的环境中感受作品的严肃性。教学目标:1.充分展示本文幽默嘲讽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轻松风趣的环境中感受作品的严肃性。2.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差不多先生的几个“差不多”的故事,由此剖析中国人劣根性这一重大主题。3.结合现实社会,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教学难点:对差不多先生们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思想劣根性的深刻认识。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同学们,有见过此人的吗。(生:见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