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AGE5陈星宇:读图时代下图像的传播动力研究中文摘要图像是读图社会形成的原始推动力,图像发展加速了读图时代的到来,而读图社会的形成又对图像传播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读图社会对图像传播的推动作用,对于图像传播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图像的传播动力作为研究的主题,目的在于找出读图社会中有利于图像传播发展的因素,更好地发挥图像的传播作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与方法做了阐述。第二章,以图像的传播动力为切入点,明确图像内涵所指。从读图时的代产生背景、图像阅读的天然优势、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图像化三部分入手,对读图时代进行简述,以此作为论题的时代背景。第三章,本章分析了读图社会下的受众视觉素养,先从受众信息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高两方面对受众做了分析。后从受众对图像纪实意义和对图像象征意义的诠释,对受众是如何诠释图像意义的问题作了阐释。第四章,本章对读图社会下图像传播需求做了分析,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首先,论述了新闻信息传播对图像传播的需求,对“景观”社会的建构与新闻传播图像化做了分析。通过对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概述,联系现实存在的“景观”,为新闻信息图像化的论述做好背景铺设。根据人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和新闻信息的时效性特点,新闻工作者用图像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适应其需要等实际情况,得出新闻传播呈图像化发展趋势,新闻信息传播对图像存在需求。其次,论述了教育信息传播对图像传播的需求,对教学手段的变化、师生互动的增加、学生“视觉”思维的形成做了分析。由图像传播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变化,为师生互动的增加提供了情境,有助于学生“视觉思维”的形成,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得出教育信息传播需要图像传播的加入。最后,论述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图像传播的需求,对“注意力”经济的形成与图像消费的出现做了分析。从商家角度为基点,对商家追求高额利润的特点及图像特殊的经济价值进行阐述,得出图像传播对“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性。因大众视觉要求的提高,所以,消费者从商家有关商品的图像传播行为中得到视觉的满足,促使图像消费的产生。表现出社会经济生活对图像传播的需求。第五章,对全文做了总结,并基于当前虚拟现实和网络传播技术相结合的实际情况,对未来图像传播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认为传者的图像传播内容将因受者的参与而定制化,让传受双方共同参与到图像内容制作中的新型图像传播状态将成为图像发展的新方向。关键词:读图时代,图像,图像传播,受众AbstractTheimageistheoriginalmotivationoftheformingofthesocietyofREADINGPICTURES,whichacceleratesthearrivalofTheEraOfReadingPictures.Meanwhile,theformingofthesocietyofREADINGPICTURESplayasignificantroleintheimagecommunication.TheresearchthatthesocietyofREADINGPICTUREShasamotivatedroleintheimagecommunicationhasgreatsignificancefortheimagecommunication.So,thisthesischoosesthecommunicationmotivationoftheimageasthesubject,whosepurposeistofindoutthefactorsbeneficialtotheimagecommunicationinthesocietyofREADINGPICTURESsoastoacceleratethecommunicationroleoftheimage.Thefullthesisistotallydividedintofivechapters:Chapter1:Thischapterelaboratesthebackground,themeaning,thepresentcondition,thethinkingwayandthemethodoftheresearch.Chapter2:Thischaptergetsdowntothecommunicationmotivationofimages,explicatesthemeaningoftheimageandelaboratesTheEraOfReadingPicturesfromthebackground,theadvantagesoftheimagereadingandtheinformationcommunicationpicturedinthenewmediaenvironment,whichistakenastheagebackgroundofthedissertation.Chapter3:Thischapteranalyzesthevisualliteracyofaudience.Itanalyzestheincreaseoftheabilityofinformationcognitionandappreciationoftheaudienceandelaborateshowtheaudiencetounderstandthemeaningofthepictureoftheaudience.Chapter4:Thischapteranalyzesthedemandoftheimagecommunicationwhichisthepointofthisresearch.Firstly,itdiscussesthedemandoftheimagecommunicationonthenewscommunication,analyzestheconstructionof"picturesociety"andanalyzesthatthenewscommunicationhasbeenpictured.Ittakesthetheoryof"picturesociety"and"pictures"thatexistsinrealitysocietyasthebackgroundofthediscussionthatthenewscommunicationhasbeenpictured.Becauseoftherapidreadinghabitofpeople,timelinessofthenewsandthedemandofthejournalist,thenewscommunicationdemandtheimage.Secondly,thischapterdiscussesthedemandoftheimagecommunicationintheeducationcommunicationandanalyzesthechangesoftheteachingway,theincreaseoftheinteractionsbetweenteachersandthestudentsandtheformingof"vision"thinking.Becauseitpromotesthechangesoftheteachingways,providesacontexttotheinteractionsbetweenteachersandthestudentsandishelpfulforthestudentstoform"visionthinking",theimagecommunicationpromotes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So,theeducationcommunicationdemandstheparticipationoftheimagecommunication.Finally,thischapterdiscussesthedemandoftheimagecommunicationinthecommunityeconomylifeandanalyzestheformingthe"attention"economyandtheappearanceoftheimageconsumption.Itgetstheconclusionthattheimportanceoftheimagecommunicationforthe"attention"economybyelaboratingthecharacteristicsofbusinesspursuinglargeprofitandthespecialcommercialvalueoftheimage.Besides,becauseoftheincreaseofvisionrequestofthepeople,theconsumergetsvisionsatisfactionsfromtheimagecommunicationofthebusiness,whichpromotestheformingoftheimageconsumption.Thus,thecommunityeconomylifealsodemandstheimagecommunication.Chapter5:Thischaptersummarizestheresearchwhichprospectsthedevelopmenttrendoftheimagecommunicationbasedonthecombinationofvirtualrealityandnetworkcommunication,whichthinksthattheimagecommunicationcontentofthedisseminatorwillmanufacturedbecauseoftheparticipationoftheaudienceandthatthenewformoftheimagecommunicationthatthedisseminatorandtheaudiencemakethecontentofimagesinjointwillbecomethenewdirectionoftheimagecommunication.目录中文摘要…………………1Abstract……………………..…31引言…………………31.1研究背景……………81.1.1科技发展:新媒体环境的实现…………………81.1.2文化转向:读图时代的到来……91.1.3读图能力:人们视觉素养的提高………...……91.2研究意义…………….101.3研究现状………………111.3.1国外研究现状………………….111.3.2国内研究现状………………11.4研究思路与方法………162读图时代简述…………162.1读图时代的产生背景…………………162.1.1新媒体环境的产生……..………162.1.2文字文化向图像文化的转向……………….…182.2图像阅读的天然优势…………………192.2.1图像成为主要传播方式………..192.2.2图像文化传播的门槛低……..…2.2.3“读图”的三维化……..……212.3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图像化……..…………222.3.1平面媒体信息的图像化………2.3.2影视媒体信息的图像化……………...…………2.3.3网络媒体信息的图像化…………253读图社会的受众视觉素养分析………….…………263.1受众分析………………263.1.1受众信息认知能力的提高…………..…………273.1.2受众审美能力的提高……………23.2意义诠释………………293.2.1受众对图像纪实意义的诠释…….……………23.2.2受众对图像象征意义的诠释…….……………24读图社会下图像传播需求分析………..……………304.1新闻信息传播的需求…………………304.1.1“景观”社会的建构…………304.1.2新闻传播图像化…………………..……………314.2教育信息传播的需求…………………..……………334.2.1教学手段的变化…………………..……………334.2.2师生互动的增加…………………..……………344.2.3学生“视觉思维”的形成……..354.3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364.3.1“注意力经济”的形成…………………..……374.3.2图像消费的出现…………………...…………...385结论与探讨………………395.1研究结论………………..………………395.2展望…………………….………………39参考文献……………………..………………41致谢………………………..…44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451引言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视物的世界,在这个视觉的世界中,图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图像指的是什么样的图像?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系统对机器的依赖程度将媒介系统分为三类:示现媒介、再现媒介以及机器媒介,鉴于此,可以将图像分为三类:手工生产的、机械复制的和主观合成的图像,目前常研究的图像是后两者即机具图像。因而本文所提及的图像皆属于机具图像,并且本文将通过对受众视觉文化素养的分析和对新闻信息传播的需求,教育信息传播的需求,社会经济生活需求的分析,以期论述读图时代图像的传播动力,证明图像传播发展的影响因素。1.1研究背景1.1.1科技发展:新媒体环境的实现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在他的一份计划书中最早提出了“NewMedia”(新媒体)的概念。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提到这一概念,从此“新媒体”一词在美国流行起来,逐渐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以数字技术、互联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为依托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具有超媒体、交互性、超时空、个性化信息服务和虚拟信息传播等特点。现代化通信、传播技术、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科技综合运用,博客、论坛、手机短信、数字电视、车载电视等新媒体形式应运而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新媒体环境因此而产生。伴随着这种渗透的还有图像的传播,人们在浏览博客、论坛、手机短信等的同时也阅读着附着在这其中的大量图像。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媒体环境的实现使图像传播的途径得到了丰富,为图像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1.2文化转向:读图时代的到来在人类文化传播的历程中,文字从产生开始就充当着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以图像为手段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附属地位。然而,现代工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该现象的出现引起部分学者的重视。本雅明于1937年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机械复制时代”已经到来。同时期的海德格尔对“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做了预言,他指出“从本质上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随后,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宣告,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今天,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无处不在。数字电视、互联网、可视电话、多媒体等新科技的出现优化了图像的制作方法,拓展了图像的传播途径。新科技在为人类带来新的视觉革命的同时,改变着文化传播的方式。文化传播由文字传播向图像传播转变,图像传播正成为文化形式的主流,这一文化转向现象推动了图像文化的发展,实现了现实生活中读图时代的到来,读图时代的形成为图像传播的发展提供了社会背景。1.1.3读图能力:人们视觉素养的提高人类最早的信息传播来自于图像,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壁画就向人们传递了狩猎的信息。不过图像的使用形式较简单,运用范围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文字为基础的书面媒介产生,但图像并没有结束其传播功能。在印刷时代的教育生活中,仍然伴随着图像的出现,这些图像更多地具有具象性。到了电子媒介时代,静态和动态的图像大量出现,人们接触到的图像越来越多。处于现代化通信、传播技术和数码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当代,图像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被广泛的运用,它们扩大了视觉信息的传播范围,在接受这些图像信息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水平和信息认知水平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视觉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图像文化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人们对图形图像等视觉材料学习的综合认知能力增强,这些都为图像传播的发展提供了人文因素。不仅如此,人们视觉素养的提高已演变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生产力。1.2研究意义信息传播手段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地进步,从口头语言到象形文字、从手写文字到印刷术、从印刷术到影像复制,传播媒介的更新对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图像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也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如今,新媒体环境的出现更是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当代文化领域正在发生由文字文化向图像文化的转变,这一文化转向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对图像传播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读图社会的形成。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图像被更多的运用在信息传播上。如新闻传播领域,新闻信息已告别单纯的文字叙述,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并且不但有静态图像的照片表述,还有大量的动态图像的实况再现。教育领域,教师不再局限于以文字为主体的“课本教育”,而是将电脑、多媒体投影仪以及网络等现代化的媒体运用到教学中,通过视觉信息为学生提供形象意义,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自我转化。这些领域中图像的出现和使用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图像的传播,而且甚至出现了将现有的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整合,让传受双方共同参与到图像内容制作中的一种新型图像传播状态。可见,图像作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工具,与文字符号共同构成了可视符号体系,成为当代视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面对读图时代下随处可见的图像信息,图像传播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这些研究中,虽有不少学者提到了图像的传播动力问题,但专门以此为题的研究还未见。本论题试图探讨读图时代下,推动图像发展的原因,找出影响图像传播的因素。1.3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图像传播的研究始于学者们对视觉传播研究的扩展和深入。从文献资料的搜集情况分析来看国外对于“视觉传播”(visualcommunication)有着丰富的研究,并且有着学术研究分支多元化的重要特点。近几年来,西方视觉文化研究大致形成了两股潮流,这两股热潮分别出现在欧美。美国的视觉传播研究中,素有“视觉传播研究之父”之称的索·沃斯在《视觉传播研究》中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对视觉传播展开研究。他以影像传播为基础,对电影传播了怎样的信息,以及电影是如何做到信息的传播的,运用了符号学的原理展开了深入剖析。实验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创立了生态光学理论,他认为“知觉是人对环境的一种直接感知的结果,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知觉经验的能力。他的这一大胆论述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不过却有力地推动了视知觉的研究。”旧金山州立大学广播电子艺术传播专业的教授赫伯特·泽特尔是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视觉传播年会的创始人,也是重要的当代视觉传播研究者,他从视觉传播角度出发研究媒介美学从而撰写了《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1996年,视觉传播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当代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安能堡传播学院教授,保罗·梅萨里撰写了《视觉素养:图像、头脑和现实》一书,以受众对视觉信息的解读为切入点研究视觉传播。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保罗·马丁·莱斯特则立足于大众传播领域对视觉传播展开了研究。保罗·马丁·莱斯特的学术研究以新闻摄影为基础发散,一方面对新闻摄影的职业道德问题展开研究,另一方面,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对大众传播领域不同媒介中的视觉传播活动予以深入解读,同时也兼顾视觉传播中视知觉理论的介绍。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视觉传播文献研究的专家桑德拉·默瑞亚蒂,她对视觉传播学术研究的历史脉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整合,并指出视觉传播是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展开的学科领域。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在欧洲的视觉传播研究中,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探讨了视觉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视觉信息传播颠覆性的变化,这个理论在今天这个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样来自德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和视觉认知联系在一起,探讨了观者对图像认识的视觉机制和心理机制。法国电影理论家,电影研究符号学大师克里斯蒂安·梅茨认为,对视觉语言的研究要以视觉为基础,因为它和文字完全不同。他的这种把视觉语言作为读理科题进行研究的思路为视觉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样对视觉传播研究其理论作用的还有前苏联著名的导演、理论家谢尔盖·爱森斯坦的“撞击理论”,其对蒙太奇的研究对于视觉传播研究中探讨运动视觉、静态视觉元素的组合效果、视觉叙事技巧、视觉象征等问题都有重要作用。基于数字时代带来的虚拟的视觉景观,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观社会”的概念,在他看来,“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这个表征说到底就是图像。今天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如同经济和政治力量一样。当代视觉文化不再被看做只是‘反映’和‘沟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造这个世界”。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2.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2.在视觉传播研究的背景下,图像传播研究得以发展,并产生了一批研究理论。按研究脉络分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美国著名图像理论研究者翟德尔(HerbertZettl)在《映像艺术——电影电视的应用美学》中阐述了他的“映像”说。即映像是透过摄影与放映的过程,而映现于一定框围平面上的真相。电影与电视所呈现的画面均属映像。从传播学角度来讲,电影电视是一种很有效的传播媒体,映像就是影视传播媒体的有效传播符码系统。他还建构了映像艺术的基本架构——一至五度空间。探讨映像艺术中五个主要的美学层面:光与色彩、平面、立体、时间与运动、声音。并藉以阐释如何发挥在此遭受传播污染的环境中所必须的美学潜能,而使传播者能有责任感地审慎运用美学原则,以达成最理想的有效传播;同时也使观众学会有关媒体美学上的一些知识与教养,能防止其在传播接触上受到不负责任的说服力,从而有信心地去判断影片或电视节目。捷克学者维兰·傅拉瑟(VilemFlusser)从哲学的角度,透过对影像本质的探讨提出“图像”说。他认为:图像是用来将世界译介成为人们可以触及和可以想象的东西;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平面,与图像对立又交织在一起的是文字。图像还是可将外在世界抽象化,将时间与空间所组成的四度空间简化为二度空间的象征符号。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国的德希达、美国的詹明信与法国的布希亚的赞同。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是胡塞尔的学生。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影响,写出了《影像论》并提出了“影像”说。这部于1936年发表的著作表现出萨特受到现象学影响以后的“现象学转折”的精神走向,他把人所创造的审美对象称为影像,就人与影像的复杂关系提出一系列重要而有影响的意见。萨特的“影像”说同波德里亚的“类象”说、杰姆逊的“平面化”说、德博尔的“景象社会”说共同构成了西方主流“形象社会”理论的基本谱系。“该理论始终贯穿着激进左派的基本立场,对形象社会持毫不留情的批判态度,但该理论常常把形象化与外观化、符号化、印象化、影像化不加分别地混在一起,而其核心则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影像”概念,即与‘真实存在’的事物相对的‘去真实化’的事物。”黄应全.西方黄应全.西方“形象社会”理论的实质:颠倒的柏拉图主义[J].文艺研究,2007(8).德国艺术史学家潘若夫斯基(EvwinPanlfsky)是图像研究理论的奠基人,其对“图像研究”的解释,代表着人们对图像理论研究的真正开始。潘若夫斯基认为:“图像研究”原本是艺术史的一个分支,现在是泛指除声音、文字传播之外的视觉作品研究;图像研究在于探讨图像作品的主题或涵义;图像研究考虑的只是一件作品内在涵义的部分因子。对于这一理论还有一群追随者,如匈牙利学者阿诺德·豪泽、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等,这些图像研究者们认为图像表达了“时代精神”。美国最重要的视觉艺术批评家和图像理沦家之一W.J.T.米歇尔《图像理论》一书的出版,宣告了批评理论中“语言学转向”的结束,指明了“图像学转向”的新方向,奠定了图像转向的理论基础。为视觉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初步逻辑。他在该书中认为,在图像研究中应首先放弃“图像=实证”的思维定势,放弃可能控制图像理解的元语言或话语的概念,转而探讨图像试图再现自身的方法。米歇尔的“图像理论”也可以理解为图像符号论,表现在用图像解释图像符号,让图像与意识形态对话。以他为先驱,一批图像研究者立足于符号传播学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在一种图像的关系中,能指和所指形似或音似,而在任意关系中,所指和能指间仅仅通过使用者之间的约定俗成而发生关系。法国符号学者罗兰·巴特作为索绪尔的追随者,提出了分层理论。他将图像分解为“语言学讯息层”、“外延图像层”和“内涵图像层”三个层面,剖析了图像符号的构成关系。美国的约翰·费斯克分析和总结了索绪尔和罗兰·巴特的观点,提出了符号意义的产生的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明示的意义,即符号说了什么——它是图像的具像性表现。第二层面则要复杂得多,它是图像符号所要表达的内涵,并在与受众的互动中产生。1.3.2国内研究现状图像的研究最早来自于西方,并且附属于视觉文化的研究之下。近年来,学术界对图像的研究已涉及到多个领域,如哲学、美学、符号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如此庞大的研究范围也引起了我国相关学者的关注,只是目前国内有关图像的本体研究主要还处于翻译介绍阶段。学者们对“图像”的含义做了本土化的解释。其中,视觉传播学者盛希贵认为:“中文‘图像’对应的英文单词是picture或image;图像既包括图画,又包括摄影图片,意义较为宽泛。”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4).图像研究学者付爱民认为:“‘图像’一词主要来自西方艺术史译著,通常指image,icon,picture和它们的衍生词。”付爱民.现代图像学引论,Tom美术专稿,2004-10-23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4).付爱民.现代图像学引论,Tom美术专稿,2004-10-23,/Archive/1004/2003/10/24-40186.html视觉传播理论在我国的研究时间并不长,还不到10年的时间,但已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呈现出“新”和“多元”的形势。国内的视觉传播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在大众传播领域:一些新闻传播院校开设了视觉传播研究课程,并有一些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的盛希贵教授是早期研究视觉传播的学者,他研究的是影像传播的层面。另一方面是在视觉文化的层面上展开的:2002年,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的孟建、吕新雨、顾铮是比较活跃的研究学者。视觉研究文化中心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视觉传播的研究“只是符合了‘视听媒介传播信息’这一视觉研究的形式问题,还没有上升到社会文化层面,可以说还不是真正的视觉文化传播。”陈婷婷.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综述[J].新闻爱好者,2009(14).南京师范大学的张舒予教授长期致力于受众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其研究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围绕学习者的视觉需求、视觉思维以及视觉训练展开,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较为完备的研究成果。此外,在文学、哲学领域也有不少学者从整个社会文化的视觉转向角度来探讨视觉传播的发展,比如南京大学的周宪、首都师范大学的陶东风等。陈婷婷.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综述[J].新闻爱好者,2009(14).对于图像的研究,南京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的李培林教授从教育的角度,对读图时代下图像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做了分析,随后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在《图像时代的教育论纲》一文中提出了“图像人”的概念,批判性地分析了图像的教育功能。学者段钢先生在所著的《寻觅图像世界的密码——图像世界的学理解读》中分别运用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的有关理论对图像的经济哲学作了分析。在图像商品的市场研究中,作者论述道:图像产品的生产对于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与消费时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图像成为操纵人们欲望和趣味的工具。图像本身也变成了商品。国内对图像传播的研究始于南京大学韩丛耀教授首次提出“图像传播”的概念。韩教授于2005年在台湾出版了《图像传播学》一书,该书是当前唯一能读到的专门研究“图像传播”的著作。书中明确了“图像传播”的含义,以及“图像传播”的研究层次,深入探讨了“图像传播”的意义。他的另一本2008年出版的《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同样是国内唯一面市的专门研究“图像符号”的著作,从视觉图像、图像自身、图像与文本、图像与话语四个角度切入,在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上对图像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分析。论述了图像为人文社会科学在符号学之后的重新发现,成为视觉文化的核心。1.4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从读图时代的产生背景和图像阅读的天然优势着手,对读图时代进行简述,以此为论题的时代背景。从对受众的分析及受众以图像阐释意义两个层面来分析受众的视觉素养。根据新闻信息传播的需求、教育信息传播的需求、社会经济生活的需求三个维度的分析,总结读图时代下图像传播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由于图像传播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本论题是对图像传播动力的定位研究。因而本文在研究时拟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中主要注重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评判。研究过程中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PQDD(美国博士)数据库等。2读图时代简述2.1读图时代的产生背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最早关注读图时代的人,他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到来的观点。1964年,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宣告,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在麦克卢汉看来,如果印刷文化时代形成的人是“文字型的人”,那么电子文化时代形成的人就是“图像型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图像时代”。2.1.1新媒体环境的产生由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新媒体环境的形成就成为读图时代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和网络电视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人们被包围在这些新兴媒体之中。生活中媒体的变化已毋庸置疑,但在学术界学者们对什么是新媒体仍是众说纷纭。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的凡·克劳思贝(Vin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2):2.“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将新媒体的主要标准分为‘数字化’和‘互动性’两方面。中国传媒大学的宫承波教授则把新媒体做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其中广义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产生的所有新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媒体’和‘新型媒体’。狭义的新媒体指‘新型媒体’。也有些专家这样认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等等。由于新媒体的界定繁多,此处就不再列举,但无论哪种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此,本文将以熊澄宇教授的定义为基点,对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2):2.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文中所提及的新媒体,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新媒体环境的形成,这种数字化的新媒体环境为读图时代的产生,信息传播的图像化趋势,受众视觉素养的提高,图像传播需求的增强提供了温床。2.1.2文字文化向图像文化的转向在人类文化传播的历程中,文字自产生就充当着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以图像为手段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次要位置。这种情况在学术领域也是如此,语言符号在传播学研究中一直是研究的主流,图像这一非语言符号则处于边缘地带。但是,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动摇了语言符号研究在传播学的研究地位。后现代主义文化用感性文化叙事和空间叙事法则,彻底颠覆了理性文化的逻辑叙事和时间叙事,属于感性文化叙事的图像研究备受关注,“图像转向”的观点油然而生。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写道:我们正处在一个向“图像转向”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周宪也对这一现象作了描述:“‘语言学转向’似乎正在被超越,或者说正在被更加突出的视觉文化的转向所取代。这种趋势到了80年代已经是非常清晰,有人名之为‘图像的转向’(pictorialturn),有人归纳成‘视觉的转向’(visualturn)”。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学术研究,2004(2).除此之外,我国学者韩丛耀还对“文化转向”的内涵做了阐述:“当今图像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文化转向’的内涵:是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事物成为文化建构中的关健,图像成为传播知识和建构文明社会的重要媒介,建构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想像及认知、想像的方法。”韩丛耀.图像传播与文化转向[J].当代传播,2009(4).可见,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开始由以语言为中心向以图像为中心转变,图像的研究不再处于边缘位置,图像在传播中的功能与地位得到重视。与此相关的研究有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瑞克.威廉姆斯提出“全平衡”理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学学者艾伦.帕沃建立的“双重编码理论”等。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学术研究,2004(2).韩丛耀.图像传播与文化转向[J].当代传播,2009(4).现实生活中,一些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的“新一代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为图像文化成为时代艺术的主流,与读图成为一种文化发展的行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德国当代艺术理论家克劳斯·霍内夫在《当代艺术》一书中写道:“无论往哪里看,你都能见到图像——报刊、杂志、广告招贴上的摄影图像;引人联想的电影画面,当然还有无所不在的电视图像。”克劳斯克劳斯·霍内夫.当代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46.图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与现代通讯和传播技术紧密结合,促使当今文化传播的主流由文本方式向图像方式转换,文字较之过去已然从叙述主导,转为图像的辅助说明。构成了以图像传播为主,以文字传播为辅的新型传播态势。2.2图像阅读的天然优势读图时代下人们通过“读”来感知和理解世界。在这个时代,人们习惯于“读”,依赖于“读”。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为主的生活方式等外在因素有关,也与读图时代本身具有的内在特点有联系。2.2.1图像成为主要传播方式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盛行,图像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直观性、娱乐性、平面性、空间性与通俗性的特点迎合了大众的阅读口味,适应了大众对文化的渴求,夺得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从而成为当代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平日里人们接触到得图像的类型有很多,学术界对图像的分类更是纷繁复杂,这里则参照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的分类方法将图像分为两种类型。静态图像是其他图像样式的基础,具有自身的特性和社会功能。其自身的特性表现为视觉性、造型性、静止性和空间性。主要样式有绘画、摄影、数字化图像等。动态图像是指一切利用视觉元素、以时间为流程进行创作和思想表达的图像样式,展示了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幻觉”。动态图像的主要样式有电影图像、电视图像、动漫图像等。面对动态图像的产生,古典名著的推广不再局限于印有静态图像的书籍版本,而是致力于制作富含生动表演的影视版本,用动态图像展现经典著作。另外,有调查显示,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认知有60%至70%是以图像的方式获得的,可见人们更乐意于“读图”的阅读方式。如今不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图像样式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信息获取途径,图像已成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工具,成为当代视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承担着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使命。但是,图像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后,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对以图形为主要内容的读物产生一种阅读爱好,“读图”成为大众的阅读习惯,对传统的阅读文化产生影响。针对该现象,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宪教授认为“传统的阅读在某种程度上经历着‘边缘化’,而各种视觉文化实践则独领风骚。”周宪.重建阅读文化[J].学术月刊,2007(5):5-9.贵州师范大学罗阳富先生分析认为:“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阅读的对象由传统的文字文本转向了图像文本或图像与文字并存的文本,视觉文化以其直观形象、浅显易懂、方便快捷、刺激愉悦的特点无疑最能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相应地,文字文本的阅读率正在下降。”罗阳富.试论视觉文化时代读写行为的转变[J]周宪.重建阅读文化[J].学术月刊,2007(5):5-9.罗阳富.试论视觉文化时代读写行为的转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0-图像文化传播的门槛低无论是过去的文字文化还是现今的图像文化,其发展始终离不开语言、文字和图像。就文字文化传播而言,语言传播和文字传播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线性体系。这种体系非常复杂,对主体的要求较高,需要长期的学习才能掌握与应用。主体的识字量、知识储备、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图像传播则不然,与语言传播和文字传播相比,图像更具直观性、生动性,图像传播能够全面、快速、准确地反映客体。主体无需专门的学习,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便可无师自通。图像超越时空,冲破一切民族语言的障碍,成为人类都能读懂的一种共同语言。凭借着这些优势,图像打破了种种隔阂,体现了图像传播的直观性。赫尔马斯·根舍姆曾写道:“摄影是世界各地都能够理解的唯一语言,它在所有民族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维系着人类大家庭。它超越于政治影响——在人们享有自由的地方——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事件,使得我们分享别人的希冀和期望,阐明政治和社会环境,成为人类的人道和非人道的见证。”刘洪.论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天然优势[J].学术论坛,2006(5).刘洪.论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天然优势[J].学术论坛,2006(5).直观的图像为文化的传播降低了门槛,能够让大众明白画面传递的信息。特别是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不必再纠结于深奥难懂的文字表述,充分体现出图像传播文化的优势。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鲁迅先生提倡版画的印制和创作。这是由于版画具有可复制性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即使大字不识的人也能看懂其中要表达的内容。这对当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人民群众来说很合适,达到了较好的宣传目的。如今,高端技术下的图像以它强大的力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除了电影、电视、广告、卡通、虚拟影像、多媒体等以图像表现方式外,就连宇宙空间,微生物都可变为可视图像。图像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为知识的获取和信息的传递扩大了平台,带动了文化的普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2.3“读图”的三维化图像被越来越多的用作于传播信息,人们的视觉始终处于接受图像信息的情境中。放眼四周,无论在都市还是在乡村,无论在街道还是在家中,无论在商场还是在办公楼,图像包围着每个人。新媒体环境的产生有效地促进了图像的盛行,其中可传播图像的媒体有许多:室内的电视、电脑,户外的灯箱广告,公共汽车和地铁上的车载电视,电梯间的楼宇电视等。这些新型媒体承载着大量的图像,已经成为了都市人群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们将文字、图像和声音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受众的多个感觉器官,创造出动态的、立体的传播效果。当虚拟现实和网络传播技术相结合产生虚拟图像后,图像为人们营造出了一种具有亲历性的虚拟空间。QQ宠物、开心农场、虚拟社区等虚拟空间的出现,展示出人类无限遐想的丰富天地,人们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着工作、学习、娱乐等,得到了全新的感受、真实的体验。实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勾勒的人生理想:“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余源培.时代精神的精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216.余源培.时代精神的精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216.这主要是由于图像传播是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的,从而呈现出瞬间“爆炸”的空间并列。与语言和文字必须逐字写,逐字念,逐字听的线性呈现截然不同,图像阅读的方式加入了空间关系,改变了文字时代由时间主宰的线性传播特征。人们不用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接受到来自于图像传递的信息。而是无时无刻都被包围在图像的世界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三维化的“读图”模式。2.3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图像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转向,图像文化的影响已大大超过了文字文化,图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以前所未有的趋势蔓延,占据了人们接受信息总量的很大比例。此时,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渐渐由读文向读图转变,为了适应大众的新阅读习惯,信息传播者以图像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媒体信息的传播更趋于图像化。2.3平面媒体通常以纸质媒体的形式出现,主要有报纸、杂志和宣传海报等,平面媒体在传递信息时的主要方式有文字和图像两种。作为最传统的传播方式,平面媒体的发展深受印刷技术的影响,从依赖铅与火的印刷时代至依靠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学、光学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印刷时代。平面媒体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其中图像在平面媒体中的使用逐渐增多就是一个显现的特征。例如报纸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平面媒体,其信息的图像化集中表现在报刊版面设计和图表的运用两个方面。2008年英国《卫报》(TheGuardian)被荣膺报刊设计协会授予“全球最佳设计报纸”奖。作为一家全彩印刷的报纸,《卫报》以赋有深度的报道和连贯的栏目编排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评语这样写道:“在贝布托遭暗杀的报道中,大块的标题与醒目的图片水乳交融,形成具有冲击力、同时又令人起敬的视觉结构。”可见,在版面中将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的整合传播能取得很好的视觉传播效果,因此做好报刊版面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报刊版面设计有着特有的形式法则,可参照的报刊版面设计的形式法则有多种,当中常用的有这样几种:一是对称。对称是指事物中相同或相似形式因素之间的绝对均衡组合构成,版面的对称会使读者产生静态的秩序感,对称形式较适合对政治新闻的报道。二是均衡。均衡与对称相比是等量不等形,指在力点的基础上版面各视觉要素之间达到量的均等和和谐。在版面设计中,均衡包括面积均衡、色彩均衡、位置均衡、动势均衡。潘鲁生主编.版式设计[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1):33.三是对比。利用图像形状、大小、色彩的对比在版面上形成反差和动势,可以取得强烈的视觉效果。有助于吸引读者眼球。四是分割。版面设计中,运用分割的方法将整体分成部分,可以突出新闻主题,增加新闻的层次感。常见的分割方式有等形分割、自由分割、比例与数列。运用这些形式法则将文字与图像很好的组合起来,使图像信息有效地出现在报纸中,能够增加报纸的视觉冲击力。潘鲁生主编.版式设计[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1):33.图表是报纸信息图像化的另一表现,它能使一些抽像的数字化的信息或某些科学技术性多层次关系的信息等,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常见的图表类型有条形图、曲线图、饼状图、坐标图、示意图等。虽然图表的种类众多,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图表都有分析和阐述新闻信息的作用。从传播信息角度而言,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图表不但可以与文字一起组合起来,配合文意,报道新闻,而且可以独立报道新闻,把复杂的新闻事件简单化、图像化,便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增强要说明信息的说服力。另外,从视觉效果角度看来,由于图表制作技术条件的日渐完善,图表变得更加精美和生动,起到美化版面及刺激读者视觉的效果。2.3电影和电视是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中最直观的视觉媒介。这类媒体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以一定的信号形式传送图像,再配合相应的声音,形成声画兼备的表现外壳。可见图像是电影和电视的重要表现元素。因此,让观众看到所要看的成为了所有影视制作者的首要目的,影视作品的主要创作活动围绕着视觉元素的呈现而展开,通过动态图像的形式向世人传播信息。在以图像传递信息的时候,电影和电视不是用简单的画面堆砌,而是用二维空间的线条和色彩元素来表现三维空间。所谓二维空间是指运用摄像机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以取景的方式框取出来,通过电影和电视屏幕展现给大众的那个区域。人们在小小的屏幕中可以看到丰富的画面,并能产生三维空间的感觉。电影和电视主要是通过基于二维空间的线条和色彩元素来实现三维空间感的。作为图像构成要素之一的线条,通常以直线和曲线的形式出现,一般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显性线条是人们能够直接看到的线状形态。隐性线条在屏幕中是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体验到的,是人们主观感受到的线条。在电影和电视中,线条主要用于塑造画面表象和表现画面空间感。由于物体的外形总是离不开线条的组合,因此直线和曲线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画面。在表现画面空间感方面,因两条以上的直线向一个方向集中时会形成一个消失点,所以消失点的位置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如在屏幕中要表现一条路很长时,可以利用路边向一个点集中的两排树表现,人们通过树体现出的显性线条的延伸感受到隐性线条的存在,从而产生三维空间感。除此之外,弯曲的路灯线也能表现画面的前后空间感。色彩是电影和电视用以实现三维空间的另一元素。电影和电视在产生之初都是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展现的,那时,黑白图像通过黑白灰阶跃效果表现画面空间,手段比较单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彩色片出现了,它以丰富的彩色影像取代了黑白影像,将色彩的功能在表现三维空间方面用的淋漓尽致。赫伯特·泽特尔将色彩的功能分为:信息功能、构图功能、表述功能。赫伯特·赫伯特·泽特尔著,赵淼淼译.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63.新媒体环境的实现为影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电子技术的发展促使影视媒体的发展。先进的影视制作设备有助于实现视觉元素的呈现,有助于影视制作者对观众看到所需要看的内容的表达。2.3网络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络进入了高速膨胀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带动了网络媒体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图像传播载体,网络媒体表现出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在网络传播中,图像与网络超文本链接相结合共同形成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和图像传播方式,为图像传播创造了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的传播方式。首先,网络图像的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为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得区域界线变得模糊以至消失,任何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可以浏览网页都可以接收到来自网络的图像。所以,当人们在网上浏览时,看到的图像有可能是发自于另一地区或时间段的,图像的传播范围被扩大了,实现了图像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其次,网络图像的形式多样。网络不但打破了时间限制和国家疆界,还打破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将这些符号形式结合起来,丰富了图像的表现手段,增强了视觉美感,产生了复杂的感观效果。网络图像不但比传统形式的图像承载的信息量大,而且以更直接形象的方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容易被受众接受。在各大中文门户网站的网页上,都会有与网页内容相关的图像相呼应,这些图像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也满足了受众对各类信息的感性认知需求。最后,网络图像有着较强的互动性,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概念不再有清晰的划分。面对图像信息,受众既可以是图像的接收者,也可以是图像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受众有充分表现主体意识的空间,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自主权。例如,互动式网络广告的出现。受众可以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图像信息和访问卖方站点,自主决定看哪些广告信息,不看哪些广告信息,并可将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广告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的即时交流。又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需要人们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再造现实时,使用图像来虚拟出现实的情境,在虚拟现实情境中受众可以沉浸其中,并与之交互作用。图像信息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如今在网络上,图像信息是铺天盖地,人们根据网络图像的优势利用图像信息进行资源共享,利用图像信息传递情感,利用图像信息促进业务往来等等。网络图像的互动性优势促使网络广告成为广告商的宠儿,显现出网络图像在商业广告方面具备的前景,呈现出网络媒体信息的图像化特征。3读图社会的受众视觉素养分析1966年,J.戴伯斯(Debes)最先使用视觉素养这一概念。依照他的界定,视觉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读图社会的环境带来了媒体信息传播的图像化,无形之中影响着受众理解图像信息的能力。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受众的独立审美能力和批判鉴赏力也有提升。3.1受众分析对于“受众”一词的定义,学术界普遍认为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受众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划分的依据主要有:接触的媒介类别、人口统计学原理、接触媒介的频率、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等。本章将受众按照不同信息的需求作为分类标准分为: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一般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传播对象,这类受众人具有数众多、居住分散、兴趣不一的特点,因此也可称之为广受众。特殊受众除有和一般受众相同的特点外,此类群体还具有选择信息的某种共性。表现为对信息的需求与他们自身的兴趣、品味和偏好有关,像球迷、影迷、戏迷等。这类受众也有另外一种称法——窄受众。3.1.1受众信息认知能力的提高信息认知能力是人们认识和处理信息的质和量的关系的能力。其中信息的质指的是信息的有用无用、有利有害的问题,而信息的量指的是信息的不足与多余,充足与过剩的问题。人的信息认知能力可看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的能力。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的特点表明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是有选择的。既然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是有目的,有选择的,那么,受众对图像信息的接受也应是有选择的。例如在看电视时,受众通常情况下会调换频道,直到找到感兴趣的频道为止。受众持遥控器翻阅频道的过程,实质上是受众有选择的寻找对其而言有价值的图像信息的行为,是受众信息认知能力的一种表现。面对对图像信息时受众信息认知能力可分为:受众对静态图像信息的认知能力,和受众对动态图像信息的认知能力。受众面对静态图像信息时的一般认知过程为:纵览全图→产生一个总体印象→将视线停留在画面中心→任意扫描图像→完全认知图像信息。虽然受众经过的认知过程是相同的,但是受众的信息认知能力却有不同。受众解读静态图像信息时通常会从直观的表面形式出发,先阅读图像直观的外在内容,再对图像的内在信息进行多途径的理解。如果受众顺利完成了这一过程便可获得来自图像的信息,从而有效地使用信息。若受众无法在了解图像外在内容后读懂图像的内在信息,就会对图像信息的理解产生困难,降低其对图像信息的有效使用率。受众接受动态图像信息时的一般认识过程,是将前后镜头画面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具体的意义总结,从而解读画面编辑意义。受众接受动态图像信息时,必先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诠释,才能做到信息的获取。若受众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对动态图像的画面编辑意义完成解释,那么受众所获取的信息将是支离破碎的。读图社会下,大量图片和视觉景象的汇总为处于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带来了视觉的盛宴,受众接触到的信息视觉化程度越来越高,在频繁的接触中,受众对图像信息的解读必然有所进步,信息认知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受众信息认知能力的提高改变了其对图像信息的理解程度,也影响受众的审美能力。3.1.2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对待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评价标准,受到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训练的影响,受众的审美能力是有区别的。除去先天条件,后天的训练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后天的训练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和社会积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人们的阅读量增大,图像的解读能力得到训练。如中小学的美术课,一些高等院校专门开设的艺术选修课。这些课程直接传授给学生美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欣赏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通过专门的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图像教学的流行,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知的同时还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图片,在形式美的表达上刺激了学生对于阅读过程中感官满足的追求,使学生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又如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倡导与实施,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视觉思维能力和视觉语言创作能力,学习中图像以符号的形式通过学生的知觉系统,运用具象思维,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审美意象。同样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走出校园,纵观社会,图像传播的如火如荼和科技手段的更新,促使各种视觉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图像信息的传达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运用电脑储存与读取信息的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用美的原则结合成不同的视听效果,刺激着我们的视觉,从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审美感知方式。图像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更是影响和促成了受众读图观念的改变。当代信息传播环境下,受众的审美水平与图像信息的接受程度息息相关,大致表现出三种状态:第一种是不假思索的接受图像的浅层内容,对图像信息不做任何思考,是受众接收信息的浅层次审美。第二种是对图像信息有所分析,主动领悟图像要传达的深层内容,是受众接收信息的中层次审美。第三种是透彻理解图像内容,并对图像做主观评价,而且影响到自身的意志甚至行为,形成受众的深层次审美,该审美层次是受众最高层次的审美,是受众“能动的艺术审美再创造过程”。在中层次和深层次的审美中,受众对图像信息进行深层分析和主观评价时,难免会加入自己的想法,从而产生对审美经验的积聚和沉淀,对审美理想的充实和提升。这两种审美层次的差别在于受众对传播内容完全理解的程度,由于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对传播信息的内容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如今,学校教育的重视,图像文化的盛行,及受众信息认知能力的提高带来的受众在选择信息过程中审美标准的提高,使受众产生了崭新的审美感受,达到了较高的审美层次。3.2意义诠释受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和信息认知能力的加强,影响着人们“解读”和“表达”静态和动态图像的能力。由于受众对图像信息的掌握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图像进行诠释。无论受众做何种诠释,都是基于图像的纪实性和象征性的。3.2.1受众对图像纪实意义的诠释最早产生的图像是为了记录自然生活的迹象,是对客观世界的感性反应,直观的再现现实,表现出图像的纪实功能。因此,作为纪实性图像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图像反映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对象;图像是对可观现实的自然反映。无论是静态图像还是动态图像只要具备这两点,就具有纪实意义。面对纪实性的图像受众不需要上升到抽象思维,通过自身的感性经验,就能获得一目了然的理解效果。因为图像中反映的对象对受众来说,是直接与现实生活中该反应对象的形象一一对应的,感性经验让受众直接通过直观的外在形象,就找到了图像与现实的契合点。3.2.2受众对图像象征意义的诠释图像不仅可以有纪实意义,也可以有象征意义。象征意义的图像与纪实性图像不同,往往包含有较为广泛而不确定的意义,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图像有时指向并不存在的事物,即使是指向了实体,但同时却指向某种不可见的抽象意义。孟建主编.图像时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9.这两种情况称为图像的意指。象征性图像的解读依赖于传者和受众的共同文化基础,面对象征性图像时,受众通常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对图像产生联想和思考,并且会呈现出各种心理状态。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将受众接触媒体图像的心理状态罗列为:舒缓心理、怀旧心理、追潮心理、唯美心理、参与心理、享乐心理、认知心理、价值心理、探究心理、宣泄心理等。温华.媒体图像传播与社会文化心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4).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之中,受众对图像传达的信息的理解会有不同。在解读图像信息的过程中,受众会根据适时的心理状态,加入自己的观点,形成个体的意义阐释,即形成对图像信息的认知,从而解读图像的深层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受众与传者的互动。孟建主编.图像时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9.温华.媒体图像传播与社会文化心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4).4读图社会下图像传播需求分析图像文化的主流化发展进程和人们读图能力的提高,诱发了社会对图像传播的需求。这种需求表现在社会的各方面。4.1新闻信息传播的需求新闻信息的传播是有时效性的,如何快速有效地传播新闻信息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当今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很难有耐心去阅读文字,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占用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客观进步的需要。人们需要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人们的需求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寻求另一种信息传播形式来弥补文字语言传播的不足。4.1.1“景观”社会的建构“景观”一词最早是作为生态学和地理学概念出现的,该词由landscape翻译而成,有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的含义,后在地理学、生态学、美学领域都有发展。本文提及的“景观”出自于哲学范畴,是1959年由法国的居伊·德波等人创立情境主义国际时首次提出的。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虽然没有为景观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德波提出了现代社会中的景观现象观点,他将景观社会分为三种形式:集中的景观,弥散的景观和综合的景观,并认为:“景象不是形象的聚积,而是以形象为中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景象绝不能理解为是视觉世界的滥用,抑或是形象的大众传播技术的产物,确切地说,它就是世界观,它已变得真实并在物质上被转化了。它是对象化了的世界观。”居伊·德波著.景象的杜会[A].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9.对于德波的观点,后人又做了拓展。其中,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面对着生活中的视像化现象提出:“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谱系、定义和作用。”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A].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杜会科学出版社,2002:3.同时,美国的斯蒂芬·贝斯特对“景观”做了深度解释,即景观“是一种由真正的社会阶级统治的机构设施;是一种意识形态,源于现实的社会状况,这种意识形态拥有一种真正的“催眠行为居伊·德波著.景象的杜会[A].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9.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A].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杜会科学出版社,2002:3.道格拉斯·凯尔纳.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81.理论层面的“景观”社会尚在建构中,现实生活中的“景观”社会也在逐渐形成。图像在这个科技不断更新的时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人们被淹没在图像的世界中。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丰富了图像传播的途径,各种技法的产生将不同的图像组接、建构成貌似真实的现实图景,如影视图像对现实的建构和广告图像对现实的建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进入一个由图景建构的世界。4.1.2新闻传播图像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短时间内获取有用信息的需求与现实的阅读方式之间产生了矛盾。“景观”社会的建构为化解这一矛盾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因为“景观”社会在为人们不断提供形形色色的图像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看”世界的方式。身处图景之中的人们对图像信息的敏感度增强,而图像快速传播信息的优势更是顺应了人们期望快速阅读的要求。因此,对于担负着信息传播职责的新闻媒体来说,图像无疑成为适应这种转变的最好元素。报纸是使用静态图像报道消息的新闻媒体。对于该媒体图像使用率的情况,过去的报纸大部分的版面形式是以文字为主再结合少量图片,而现在的报纸版面多半印刷精美,内附大量彩图,头版更是以大幅照片为主,这些彩色的图片能很快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被消费者阅读。许林先生针对这一现象做了描述:“从1990年至今的12年中,中国报纸传播经历了加强图片报道→扩版→再加强图片报道→再扩版→厚报时代→读图时代这样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读者的接受观念也经历了从文字报道中获取信息→从文字加图片中获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新人教版
- 怎样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
- 西京学院《医学图像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社群传播研究》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机器人控制技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模拟电子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灾害地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通信原理 课件
-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未来农业律师大赛试题
- 2024年居家养老服务协议
- 2024年份IDC数据中心租赁协议
- 2023年国考税务系统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反腐倡廉廉政法规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130题)
- 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投诉法官枉法裁判范本
- 食材配送服务方案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 乳腺结节课件
- 班前安全技术交底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