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务管理第3章_第1页
国际财务管理第3章_第2页
国际财务管理第3章_第3页
国际财务管理第3章_第4页
国际财务管理第3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国际收支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以下知识要点:1.国际收支表及各项目定义;2.国际收支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3.主要国家的国际收支趋势第一节国际收支表的经济含义

一、国际收支表的定义及重要性国际收支(BalanceofPayments)是指在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内,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是流量概念,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期。它是开放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国际收支表也称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统计表,它以特定的形式记录、分类、整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收支的详细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国际收支表定义为:国际收支表是一定时期国家的统计报表,说明了:

(1)一个国家的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收入的交易;(2)该国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要求权和债务的变动;(3)单方转移的平衡项目。国际收支表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它综合反映了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分析、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来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二、经常项目(thecurrentaccount)也称经常帐户,得名于其是本国与外国之间经常发生的国际收支项目,主要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涉及经济价值以及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所有交易,此外还包括未有任何回报而提供或得到的经常性经济价值,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可分为四个子目:商品贸易(Merchandisetrade):代表有形商品的进出口服务:也称“无形贸易(invisibletrade)”生产要素收入(Factorincome):包括职工报酬、投资收益。单方面转移(Unilateraltransfer):也称经常转移,即无偿支付三、资本和金融项目(thecapitalandfinancialaccount)指资本项目项下的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以及其他所有引起一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发生变化的金融项目,反映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包括官方和私人长期或短期的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资本和金融项目可分为: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出售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间接投资)和其它投资(包括国际信贷、预付款等)四、统计误差(statisticaldiscrepancy)因为国际收支表各个项目的数字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而复杂,并且其记录是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完成的,可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因此表中的统计数字和资料往往存在不及时、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特别是短期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频繁,形式隐蔽,很难获得准确数字。五、储备与相关项目(officialreserveassets)也称官方储备项目,包括外汇、黄金、分配的特别提款权(SDR)以及其他债权等。六、国际收支恒等式当国际收支项目记录正确时,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项目的余额之和为零,即:BCA+BKA+BRA=0式(3-1)式中:BCA——经常项目余额;BKA——资本和金融项目余额;BRA——储备项目余额,表示官方储备的变化。第二节国际收支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一、国际收支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国际收支对汇率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中长期走势的主导因素。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外汇供不应求。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二)国际收支是判断贸易伙伴的信号与标准。(三)国际收支能评估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可以通过一国商品进出口情况直接反映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二、经济活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一)影响国际贸易流量的因素:

汇率通货膨胀国民收入政府限制(二)影响国际资本流量的因素:

汇率税率利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政府限制第三节主要国家的国际收支趋势

(一)美国自1982年以来国际收支结构就持续呈现“逆差+顺差”的特点。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资本与金融项目长期呈现顺差状态(二)英国、德国英国也出现了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并存的情况。不过,在数额上英国比美国要小得多。历史上德国一直保持经常项目顺差,但从2001年开始,德国重新恢复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情况。(三)日本根据日本国际收支状况,可分为两个阶段:(1)1977-1985年,日本经常项目多为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多为逆差,两者相抵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1986-2006年,随着外贸快速增长,日本国际收支失衡加剧,国际收支基本为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90年代以前以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为主。(2)90年代以后以双顺差为主案例分析:日元升值影响的教训与启示广场饭店会议是在美日欧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背景下召开的。从1964年起,日本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度减少,日本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1980年为4.9%,1985年下降到1.4%;经常项目连年出现了较大盈余,特别是对外贸易盈余,其中对美国的贸易盈余急剧增加;国内平均存款利率也明显低于美国。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了高额的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逆差。根据美国商务部发表的统计数据,1983年美国对日贸易赤字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200亿美圆大关,高达216.65亿美圆,1984年又飚升到368亿美圆,而同年美国贸易逆差则达到创记录的1233亿美圆。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为了减少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改变贸易不均衡的状态,美国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联合起来强烈要求日本增加进口、扩大内需、缓和行政限制措施,其中包括迫使日元升值。1985年9月22日,新上任的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尔和西德、日本、法国、英国的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了秘密会议,五国财政部长决定同意美元贬值,共同签定了所谓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自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与马克开始大幅升值,日元从1985年2月的1美元兑换236日元到1987年升值到1比120日元,马克亦然。“广场协议”后日元汇率的急剧升值,既是日本政府试图以此缓和日美贸易摩擦,避免两国关系恶化的举措,也与日本政府想借此机会提高日元国际地位,进而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有关。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并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主要是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为降低成本和占领海外市场而被迫进行的海外投资。此时的日本尽管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仍然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造船等传统产业方面,以信息、生物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因此,传统行业的企业大量到海外投资,导致日本出现了所谓的国内产业空洞化现象,破坏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自然调整。同时,广场协议使日元升值发挥了降低消费品价格、增加居民实际收益的积极作用,日本国内民间消费支出明显上升,以民间消费为先导的投资热潮,有力拉动了日本国内总需求的快速扩张。签署广场协议的第二年,即1986年,日本出现了因日元升值引发的萧条局面。外贸出口增速由1985年的2.4%下降为1986年的负4.8%,实际经济增长率从1985年的4.1%下降至1986年的3.1%。另一方面,广场协议前后,日本为缓解日美贸易摩擦,在同意日元对美元升值的同时,并没有放开进口市场,而是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进口美国商品,特别是“超低利率”政策。从1986年1月开始,为了削减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银行在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连续五次下调公定贴现率,将其降低至当时国际上的最低水平2.5%。在美国主导下,为了稳定国际外汇市场,阻止美元汇率过多过快下滑,通过国际协调解决发达国家面临的政策难题,1987年2月,G7国家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巴黎的卢浮宫达成协议,一致同意G7国家要在国内宏观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两方面加强“紧密协调合作”,保持美元汇率在当时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此次会议协议史称“卢浮宫协议”。卢浮宫协议强调G7国家加强"紧密合作"对维护美元汇率稳定和世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全球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在促进国际间外汇收支平衡中具有中心作用,实际是指美国贸易伙伴加快经济增长有助于解决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协议主要约定包括:日本和西德等实施刺激内需计划,美国进一步削减财政赤字;G7国家加强外汇市场"干预协调",秘密保持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非正式浮动区,如果汇率波动超出预期目标5%,各国要加强合作干预等等。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在卢浮宫协议后近两年多的时间里保持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动荡。

卢浮宫协议以后,美国外贸出口迅速扩大,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均有较大下降。1987-1990年,美国外贸出口增幅持续保持在10%以上;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由1680亿美元下降到920亿美元,占GDP的1.6%;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由4.5%下降到3.4%。这些变化对强化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和缓解国内“滞胀”及就业压力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日本银行在卢浮宫协议后,将此2.5%的“超低利率”一直保持到1989年5月,持续时间长达27个月。日本银行官定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有力促进了金融机构贷款大量增加。日本金融机构贷款与GDP的比例80年代初为50%左右,到80年代末已升至100%。1987-1989年,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0.8%、10.2%和12%,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由于货币政策极度扩张,1988-1990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0%、4.4%和5.5%,明显超过80年代前期3%左右的平均水平和同期其它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大量过剩资金流入了股票和房地产部门,引致了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暴涨。1987-1989年,日本股票价格平均上涨94%,城市土地价格平均上涨103%。而同期,日本消费物价指数平均仅上涨3.1%。由于在资产价格暴涨的同时,消费物价没有大幅上涨,在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前相当长一段时期,日本银行和经济企划厅对资产价格泡沫都没有予以充分重视。当时政策决策关注更多的是实体经济的增长、消费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虽然认为在金融领域和资产价格方面出现了一些"异常",但在当时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由于被实体经济扩张带来的经济效益所迷惑,决策当局对当时的金融领域"异常"问题只是发出过警告,进行过风险提示,而并未及时采取实质性应对措施。这样,信贷增加创造泡沫,泡沫扩大促进信贷增加,信贷增加进一步创造泡沫,如此循环促进,到1989年底日本已经全面步入泡沫经济之中。泡沫经济不断膨胀,日本政府逐渐感受到了压力。1989年5月,日本银行改变货币政策方向,将维持了两年多2.5%的"超低利率"提高至3.25%。1989年底,强烈主张抑制泡沫的三重野出任日本银行总裁,上任伊始即将公定贴现率由3.75%提高到4.25%,结束了日本"超低利率"时代。从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公定贴现率,使之高达6%。同时,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