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立法的历史考察_第1页
日本公司立法的历史考察_第2页
日本公司立法的历史考察_第3页
日本公司立法的历史考察_第4页
日本公司立法的历史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公司立法的历史考察

上篇战前日本公司立法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的公司立法始于明治维新,此前,由于日本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长达200多年,资本主义受到极大扼制,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因此,公司制度及公司立法几乎都不存在。1869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奉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输入了大陆国家的公司法制度。战前日本公司法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过渡时期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推行“殖产兴业”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大力扶植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此,从西方国家引进了风靡一时的公司制度。1869年日本相继在八个地区创办官民合营的通商公司与汇兑公司。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公司形态。1872年,日本又仿照美国制定了《国家银行法》,并据此建立了国家银行,这是日本最早的有关特种公司的立法。但是,当时尚未制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司法规范。实践中,涉泽荣一的《立会略则》被当作启蒙法规加以使用。随着公司的出现与推广,制定单独的公司法被提上议事日程。从1874年开始制定公司条例,先后提出了几个草案。然而由于日本酝酿编纂系统的商法典,于是,公司法的制定被纳入商法典的编纂事业之中。

19世纪80年代,日本进一步掀起了兴办企业的高潮,从1888—1889年,日本的工厂数由1694家增加到5985家,职工人数由123,000人增至420,000人,蒸气机由409台增至1808台。至此,日本的资本主义企业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编纂一部系统的综合性的商法典以进一步规范和调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1881年太政官作出了制定商法典的决定,同年聘请德国着名法学家海尔曼·劳埃斯拉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帮助起草商法典。经过3年的努力,1884年商法典草案脱稿,于1890年4月27日正式公布,原定次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典以法国商法典为蓝本制定而成,从形式到内容体现了法国法的特色。它共分3篇:商事通则、海商和破产,其中商事通则的第6章是有关公司法的规定。法典公布后因卷入当时的“法典之争”而被延期施行,故历史上称这部商法典为“旧商法”。

所谓法典之争,是围绕1890年公布的民法典与商法典是否按原计划付诸实施,在持不同意见的两派人士之间所展开的争论。商法与民法的联系极为紧密,两者在许多原则上又具有共同性。商法典的颁布无异于给这场争论火上加油,它也因只是一味模仿法国法没有考虑到日本固有的商业习惯而遭批判,最后终因反对派的意见占了上风而被延期实施。但为应付急需,将其中第1编的第6章、第12章及第3编破产由法制局和政府略加修改并交议会通过后于1893年付诸实施。

确立时期

1889年新商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公司法的确立,后又随形势的变化多次进行修改。1893年日本政府任命梅谦次郎、冈野敬次郎、田部芳3人重新组成新的商法起草委员会,负责改按德国商法典的模式对旧商法典进行全面修改。修改案经议会通过后于1899年3月9日公布,同年6月16日起正式施行,这就是日本的新商法典,又称明治商法。法典共分5编,其中的第2编共7章对公司制度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原有的公司立法也随之失其效力,因此,新商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公司法的正式形成。

从1894年到一战前夕,日本先后对中国、俄国以及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得逞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为了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日本政府曾先后对商法典进行多次修改。总的看来,通过修改,日本公司法的德国色彩更为浓厚。例如,新增设了不同种类公司的合并和针对董事、经理不正当交易行为的罚则等,其目的在于谋求公司组织的稳定和银行投入资本的安全。

变化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公司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1931年公司法的修改和《有限公司法》的制定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战后日本的重工业获得了发展,垄断势力进一步加强,但战时的繁荣并未持续多久,一战的硝烟刚刚消散,日本便爆发了席卷2/3国土的“米骚动”。整个20年代日本经济是在动荡和危机中挣扎前进的。正当日本经济“斩不断,理还乱”的时候,由纽约的股票交易所蔓延开来的“经济地震”使日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在这场大危机中,以军部为代表的右翼势力逐步掌握了政府的控制权,为了转嫁危机,1938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出兵中国东北,从此,日本纳入了战争轨道,军国主义的统制经济和急剧膨胀的军火康采恩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而在政治上,日本开始走上了法西斯主义的道路。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这种政治、经济状况相适应,日本的公司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1938年对公司法的修改。通过此次修改,商法典的条文总数比以前增加了近一倍,并将条文作了重新安排,使整个法典的面貌焕然一新。从内容上看,修改的焦点集中在有关股份公司的条款上,主要是对公司的登记、当事人的责任、股票的转换、公司领导人的选任等作了系统规定。这些规定反映出企业结构形态的变化和资本集中方式的改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还引进了当时欧美国家的最新公司制度,如增加了关于股份公司的特别清算制度。

二是《有限公司法》的制定。应该说,股份公司是专为大型、公开企业而设计的一种公司形态,公司法的规定极为严格,格调也很高,并不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一战以后日本的资本主义虽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当时得到发展的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而且大多数是一些军需企业,而众多中小企业则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停留在封建作坊式的生产水平上。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在1931年的商法修正纲要中就提出了吸收外国的有益经验,成立一种适合于中小企业的新的公司形态。经过几年的努力,日本在进行充分的比较取舍之后,于1938年4月5日制定并公布了一部单行的《有限公司法》,定于194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有限公司又称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不超过一定人数的股东出资组成,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一种企业法人。纵观整个公司立法史,有限责任公司出现较晚,从1882年德国首创有限责任公司法算起,至今也不过百余年。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凝结了德国法

学家们的心血。1892年德国率先通过《有限责任公司法》后,其它一些大陆国家纷纷仿效。1938年日本也仿效德国颁布了《有限公司法》,为简洁起见,立法者将德文中的“责任”二字省去,径称“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虽为资合公司,但它重视出资者之间的联系,在一般情况下,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并不分离,这使得有限公司同时又具有人合公司的色彩。日本自《有限公司法》颁行后,有限公司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成为数量仅次于股份公司的又一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因此,有限公司法的制定,成为日本公司立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并最终实现了日本公司立法的定型化。因此,日本的公司法由1899年商法典的公司编与1938年的《有限公司法》两部分组成。

纵观战前日本公司立法走过的历程,从单行公司条例的制定到旧新两部商法典的颁布,再到有限公司法的出台,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法制建设,而公司立法在其法制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日本之所以重视公司法的创制,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推行三大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为达此目的,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用法律手段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日本在引进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输入了有关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公司制度。明治维新后能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完成单行公司立法的制定,继而又进行法典编纂,先后制定出两部包括公司法在内的商法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公司法又作出了一次一次的修改使之日臻完善。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日本政府对公司法的重视,二是出于外交考虑,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需要。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政府就把废除幕府末期西方列强强加给它的不平等条约作为基本国策提了出来,并与西方列强进行交涉。列强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应以日本实现法制的西方化为先决条件。在西方列强的要挟下,日本制定出了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在内的主要法典,商法典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日本法典的编纂成功,不平等条约终于1911年被完全废除。

第二,日本的公司法基本上是从外国法中移植过来的,但并非简单照搬,而是兼容并蓄,灵活运用。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但在模仿中有所创新。有人说日本文明是一种所谓的“搅拌机式”的文明,即它并非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的文明混合物,通过它自身内在机制的选择、沉淀、创造,从而造就出一种全新的文明。如前所述,日本的公司立法基本上移植外来法,但它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其国情兼容并蓄,灵活加以取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学法国后又转向德国。由于德国的国情与日本相当,德国法更适合日本的需要,因此,日本法属于大陆法系中的德国派,但法国法中的某些学理和精神也被接受过来。二是立足于本国实际灵活运用,有限公司法的制定就是一个例子。在引进大陆国家公司法的初期,由于当时在日本得到发展的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制定有限公司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日本主要引进了以股份公司为主的有关公司制度。后来,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其它国家实施有限公司法经验的考察,日本开始引进有限公司法,而且把德国法上的有限责任公司与英国法上的私公司加以综合取舍融合在一起。

第三,日本公司法的立法体例既不同于法德,也有别于英美,自成一派。日本的公司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1899年商法典中的第2编,二是1938年的《有限公司法》,采取公司法附属商法典之中再加上一个单行法的立法体例。法国1807年商法典第1编的第3章是关于公司的规定,该章共两节29条,这种过于简单的规定日益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于是陆续颁布了一些单行法规予以补充。本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下决心摈弃以前那种部分修改的方法,于1966年7月24日制定并公布了一个单行的《公司法》,过去有关公司的法律即予废止。从而形成了法国式的将公司法从商法典中分离出来的立法体例。德国旧商法典及新商法典第2编都是关于股份公司的规定,但因其落后于形势的发展,1931年两次以单行法规对其加以修正,1931年纳粹政府为了推行垄断及战争政策,发布《股份及股份两合公司法》,简称《股份法》,商法中的相应部分即告废止。战后,政府对股份法又作了修改,1966年9月6日颁布了新的德国股份法,从而奠定了股份公司法脱离商法典的格局。英美虽然是判例法国家,但其公司法都是单行立法的形式出现,1948年的公司法是英国的现行公司法。美国的公司立法权在各州,1950年制定了一个所谓“标准公司法”,现已被多数州采纳,但大多数的公司仍遵循各州自己的公司立法。

下篇战后日本公司立法的改革与完善

战后的日本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努力,从一片废墟中苏醒过来,一跃成为经济大国,创造出被世界经济学家称为“奇迹”的辉煌成就。导致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无疑有很多,但公司立法的变革在其中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与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相适应,日本的公司法先后经历过近10次频繁修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战后日本公司立法的改革与完善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46年至1955年经济恢复与整顿时期的日本公司法

战后初期,日本处于美军占领之下,直到1952年《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日本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955年前是日本经济的恢复与整顿时期,1955年以恢复为特征的经济增长阶段宣告结束,日本迎来了经济繁荣的曙光。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相适应,在法制建设上日本迈出了西方化的第二步,即向英美法系靠拢,其中尤以受美国法的影响更深。这一时期日本对其公司法进行了较大修改,其中1950年的修改最为重要,此次修改主要是从美国公司法中吸收了大量内容,具体表现为

1.引进了美国的董事会制度

首先,吸收美国的董事选任制,规定“公司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任”。董事的选任采取累计投票制,即各股东持有的股份每股都有与应选董事数目相同的表决数,而且股东可能将其全部表决票投向一人或数人。引进累计投票制的目的在于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其次,加强了董事会的权限,由股东大会中心主义转向董事会中心主义。在以前那种三权分立的公司组织机构中,股东大会居于最高地位,是对一切事物都拥有决定权的一个万能机关。但从战前开始股东大会就已明显地趋于形式化了,特别是在一些大型股份公司,成千上万的股东分散于全国乃至国外,客观上讲出席大会确有困难,主观上看大部分股东感兴趣的只是利益分配,而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并不关心。有鉴于此,日本在修改公司法时吸收了美国公司法中有关经验,开始把权限集中在直接经营的董事们身上,实行董事会中心主义。

2.从确定资本制向授权资本制转变

股份公司是一种典型的资合公司,它的基础在于资本,为此,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司法普遍规定了资本三原则,即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

a公司)拥有另一方发行股总数的1/4以上股时,b公司便不能就拥有的a公司股份行使表决权。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虽然看到了法人持股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弊端,并且也从法律上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法人持股造成的消极现象。

1985年以来泡沫经济膨胀与衰落时期的日本公司法

1985年日本经济开始繁荣,其重要特征是地产、房产以及股票等金融资产的膨胀,从而引起了国民总资产的迅速膨胀。金融资产的膨胀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的富裕感,也使大量资金涌入金融市场,金融投机日盛一日,出现了所谓“泡沫经济”的膨胀。然而,正当日本这个“金融气泡”越吹越大时,1990年,东京股市出现了“崩盘”。随着股市的疲软,日本经济于1991年第二季进入萧条。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收效甚微。泡沫经济的崩溃不仅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暴露了日本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秩序以及公司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为此,日本先后于1990年和1992年两次对公司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并于1993年提出了关于修改公司法的最新法案。这一时期公司修改的主要内容有

1.设置了关于最低资本金的限制

在日本,有许多类似个人企业的小公司,本来采取有限公司的形式更为合适,但出于种种考虑仍用股份公司的名义。1990年日本修改公司法时,针对这一情况,在健全适合小型、闭锁公司的法律制度的同时,为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权益而对股份公司增加了关于最低资本金的限额,并提高了一直适用该制度的有限公司的最低资本金额。法律规定,1990年修改法施行后设立的股份公司,必须达到最低资本金1000万日元的条件,既存的股份公司,自1991年4月1日起5年内,增资达不到1000万日元的,必须改变成其它的公司形态。有限公司的最低资本金为300万日元。

2.承认并允许设立一人公司

一人公司又称独公司,即指仅有一个股东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传统观念,公司是社团法人,必须由一定数量的社员组成。二战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的立法相继承认“事实上的一人公司”,并允许设立。1990年日本修改公司法时,仿效西方国家的作法,允许一人公司的存在。同时规定,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有限公司,即使只有一名发起人也可以设立公司。一人公司的出现突破了公司是社团法人的传统观念,反映了现代公司制度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使公司法面临一系列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新问题。

最后,由于在关于日美经济摩擦的日美结构谈判中,美国极力指责日本市场是封闭性的,要求日本开放其市场并进一步修改公司法。面对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日本法务省经过一年多的起草、讨论,于1993年3月9日向国会提交了商法修改法案。内容涉及强化监事的地位与职能、减轻股东进行代表诉讼的负担以及放宽行使帐薄查阅权的限制。此外,法人持股问题本是日美结构谈判中美国要求解决的一个重要法律问题,也是日本此次修改公司法的导火线,然而,日本却以限制法人持股不适合日本国情为由未列入修改范围,可以预计,今后日本公司法的修改仍将任重而道远。

总之,战后50年日本的公司法先后修改了近10次,平均不到5年就进行一次,日本政府对公司法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综观战后日本公司法的改革与变化,总的来看正朝着不断完善,更加符合国际潮流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受到了美国法的强烈影响,但又不拘泥于某种定式,而是博采众长,立足于本国实际。美国法对日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因为52年以前日本处在美国的单独占领之下,日本的立法活动是直接或间接地在占领当局的监督下进行的。52年和约签订后,日本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日本同美国在政治上结成同盟关系,经济上实行一体化的情况下,吸收和借鉴美国公司立法的某些内容也就势所难免。必须指出,日本引进美国法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加以调整以符合国情。如授权资本制就是仿照美国法,但改为与法定资本相结合。又如股份转让绝对自由的原则也来自美国,但有所调整,即以章程可附加一定限制为补充。1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