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ll_IYLIAfM.NET
人文地理知识归纳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②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农业发展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
气候
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
交通运输
输条件
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
科学技术
位。
工业、城市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
的发展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③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
水稻种植业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
带雨林区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
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
大牧场放牧业
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
近的优势辟水源;种植饲料。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
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商品谷物农业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
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
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
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起来对市场的适应性
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
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
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
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⑥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农作物生长的条件主要分布地区
第1页共13页
Oll_IYIJAfM.NET
水稻水热充足、地势低平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平原、太
小麦水热要求不高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
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九
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
大商品粮基地)
江汉平原;黄淮平原;冀中南、鲁西
光热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
棉花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沿江、滨海
水源
平原;南疆地区(五大商品棉基地)
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
甘蔗
:/日皿南、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
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
短
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四大牧区牧场特点优良畜种
内蒙古牧区草原牧场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牧区山地牧场新强细毛羊
青海牧区高寒牧场牝牛
西藏牧区高寒牧场相牛
c.农耕区畜牧业牧业主要是利用农作物秸杆、加工副产品和部分粮食,饲养猪、牛、
羊和家禽。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
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
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
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
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
府.
②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部门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
类属名称
原料指向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
型工业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水产品加工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
市场指向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
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
型工业品
质、破碎等)
动力指向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型工业工业
廉价劳力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
指向型价劳力的地区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集成电路、卫星、飞机、
型工业地区精密仪表等
第2页共13页
地短㈤
OIUIYUAN.NET
③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著名工业区发展条件发展特点
传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
德国鲁尔区
统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
(英国中部工业
工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区、美国东北部工
业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后经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
业区)
IX:治,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
意大利新兴工业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
新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
区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
兴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镇或农村
工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
业
美国“硅谷”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区
(高技术工业)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
货。面向世界市场
④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中
工业基地发展特点发展方向
心
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
上海、苏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
沪宁杭工夕卜引,加强新技术、新
无锡、常州、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
业基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
杭州、南京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
拓国际市场
在丰富的煤、铁、石油、盐
重点发展钢铁、石油化
京津唐工北京、天津、等资源基础上建立的钢铁、
工、海洋化工、电子、
业基础唐山化工、机械、轻纺等综合性
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
工业基地
发展重工业优势,更新
沈阳、大连、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设备,提高产品质量,
鞍山、本溪、拥有许多大型骨干企业,能
业基地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
抚顺、辽阳源、水源供应不足
业发展
引进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
珠江三角
广州、深圳、管理方法,发展了以出口为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
洲轻工业
珠海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业基地
基地
等
二、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
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
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
止增长或负增长。
②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区原因
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
东亚、南亚
然条件优越
西欧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第3页共13页
OILIYU/ktM.NET
美国东北部I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一
人口稀疏区I原因:自然条件恶劣
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
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
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
巴基斯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
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
国43%,人口占94%)
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
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
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④我国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
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2、人口数量与环境
①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世界1999年10月达60亿,每年约7800
万速度的增长;我国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量达12.95亿,每年1200—1300
万的速度增长)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的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
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三废噪声污染问题,医疗、教育、交通、住房、
就业等社会问题。)
因此,人类必须控制自己,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
源相协调。
②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人口发展模式形成原因
原始型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③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力口、澳、新西兰等国自然
发达国家
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
家要进入“现代型”。
④环境承载力: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范围内,环境能容纳人口数量的能力
和净化污染物的能力。
⑤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准确的定义就是:一
第4页共13页
6JYUAZ.ZET
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
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
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⑥合理容量:在不产生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人口容量。
⑦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以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
大,生态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3、人口的素质与环境
①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a.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是影响人
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
b.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温度、降水等);次生环境因素(物
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
②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a.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b.人口科学
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c.人口科学
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d.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
口资源,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有大不一样;e.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
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4、人口的迁移与环境
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
自气候
带”迁移
然
淡水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
因
土壤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素
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
社经济因素
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会
交通和通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
经
讯进人口迁移
济
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出现“科技移民”
因
婚姻与家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在未成年和老年人迁移中
素
庭作用重要
政国家政策国家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
治战争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出现“国际遇民迁移”
因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
素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a、现状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
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从贫困落后山区到沿海发达城市。b、原因:务工和经商;学习、
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
第5页共13页
Olt_IYUAtM.NET
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
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
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
①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地形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分布高原,山区城市主要在河谷
气候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河流的供水、运输和军事防卫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
河流
南方城市分布一般规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处、河口)
自然资源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出现城市
城市分布趋向交通方便的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
交通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不同交通运输时代的城市区位不同,主要交
通线发生变化,会对该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古今中外,城市多为政治中心,有些是由军事中心发展起来,历史
政治、军事、
上许多城市同时是一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宗教建筑在城市建筑中
宗教
占有突出的地位。
城市区位因交通、自然资源仍有巨大影响,军事、宗教因素对现代城市影响很
素的变化弱,新的因素(科技、旅游)在城市区位中影响增加。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
最重要的指标。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大气污染城市空气污浊、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环境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质量噪音污染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下降
固体废弃物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
差质量低劣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人数增多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城市地域结构
①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区地位分布特点
大多呈点状或1.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
只占城市用地
商业区条带状分布于2.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的一部分
市中心、交通干3.建筑物高大密集
第6页共13页
Oll_IYIJAfM.NET
线两侧或街道4.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路口
占城市较大面分布在最小风
1.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工业区积,个数与城市频的上风向、河
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规模相适应流的下游
1.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
城市中最广泛分布在最大风
区和低级住宅区
住宅区的土地利用方频的上风向、河
2.在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
式(40%-—60%)流的上游
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
②**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同(1)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
心(2)第二环是过渡带。(3)第三个是工人住宅带(4)中产阶层的住宅带。这里住
圆房条件较好主要是中产阶层和政府公务人员等的住宅区.(5)第五个环是通勤带它
模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市中心工
式作,驾车或使用月票乘车往返于两地。
扇(1)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这里地
形势比较高,环境条件很优越。(2)随着高租金住宅区声望的形成与方便交通线的出
模现,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地旁发展起来(3)批发、轻工业地带周围的低
式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
多(1)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因为城市实际上很少对称发展,中心商务区
核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常常偏向一方。(2)由于批发业务主要面向城市腹地,
心故分布在市中心附近,这里既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3)低级住宅区
模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
式的居住环境,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5、城市的合理规划:
①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
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
工业为降低成本则要求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便捷的区位进行布
要有便利的交
置;工业区与生活居民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要使有大量劳动力
通
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合理安排工业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以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
用地的位置,以内
减少对生活居污染较大和危险的企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民区的污染可能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应当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在工业区与居带内加以绿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民区之间设置带内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消防车库、仓库、
防护带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等
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主要方式作用
主要是运送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
运输业
旅客和货物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业,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
主要是传递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首先要创造便利的运输和
邮电通信
信息和物品邮电等交通条件
第7页共13页
Oll_IYIJAfM.NET
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
商业
产和生活的需要
服务业通过租让劳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当代最重要的运榆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
铁路运输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
好成本高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
公路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
费较贵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
水路运输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
成本低
然影响大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
航空运输
输方式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
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
管道运输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
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
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②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
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仍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避开不利
条件(山、河、沼泽等),减少工程量,便于维修养护。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
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
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
适当的地彩,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
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
道连接。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
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
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
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
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
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
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
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
运输安全).
④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第8页共13页
Oll_IYIJAfM.NET
(读图)主要的交通线及枢纽
京哈-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主要铁路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大秦线、神骅线、太焦-石太线、宝中线、南昆线
重要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高速公路主要分北京-天津-塘沽线、北京-石家庄-太原、沈阳-大连、上海-南京、
布广州-深圳
北方航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
沿海主要港口海、宁波、温州;南方航区: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湛江、北
海、海口等
长江(重庆、武汉、九江、芜湖、南京、镇江、南通、上海)
主要内河航道
京杭运河(济宁以南)、珠江(广州)及松花江(哈尔滨)
北京、上海、广州;
重要航空港
西安、成都、昆明、乌鲁木齐
大庆-大连、大庆-秦皇岛-北京、任丘-北京、胜利-南京、胜利-青
主要输油、气管道
岛;西气东榆、四川境内的天然气管道
形成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为中心的,由卫星、电缆、短波等
邮电业
各种通信手段组成的现代化通信网
⑤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
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
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
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有利
于进入市区,环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
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⑥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比用电通信更新、更快、
更安全。电子邮件最大特点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而电话和传真是场所到场所的通
信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
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
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使世界各
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发表思想、论文,推动科技发展。
3、商业贸易
①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
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
路沿线。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
第9页共13页
6JVUAZ.ZET
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
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
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
③中国主要商业中心:
古代: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现代: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南京、深圳、
成都
④主要进出口商品:
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
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
⑤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亚各国
⑥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和
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
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
基本形式。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
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
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
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
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五、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
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如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和人类精神活动景观(学校、法
院、纪念碑、古岩画等)
2、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景观通常附着在自然物质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而任何自然物质都必须占据一
定的自然环境空间,所以文化景观也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文化景观在一定的环境基础
上形成,必然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文化景观可以指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指示更为明显。
3、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①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②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文化传播扩散通过人实现。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称为扩展扩散,
又可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的,称
为迁移扩散.
六、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①旅游活动的特点:现代旅游主要特点: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
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②旅游活动的作用:
a.满足人类需求: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过
程;人们积累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往往是在闲暇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
接受培训来实现的;人们为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而进行旅游.
第10页共13页
6JVUAZ.ZET
b.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
柱之一;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
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c.扩大交流: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都可通过旅游来实现科技、文化、
商品等方面的交流。
2、地理环境与旅游
①旅游资源及其特性:
旅游资源通常划分为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景观)和人
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其特点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
长存性。
②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③中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天
自然风光类
涯海角”等
古代文化艺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
术宝藏窟、布达拉宫等
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等
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
民族风情
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故宫、八达岭、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
十大名胜
苏州园林、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蒿山
“四佛”东普陀山、西峨嵋山、北五台山、南九华山
文化遗产略
纳入“人与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福建武夷山、
生物圈”自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湖北神龙架、新疆博格达峰、江苏盐城、云
然保护区南西双版纳
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a.选择最佳观赏位置(千峰万壑一远眺俯视、地貌的造型一特定位置、一线天一置
身其中近观、瀑布景观一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一远望俯视、湖沼池塘一低临水面欣
赏、山水组合一乘船观景);
b.把握好观赏时机(把握季节、天气、时间);
c.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主配、层次、框景、借景);领悟自然与人文的
和谐;
d.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e.其他要求(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线路、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
观的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等)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①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
会秩序的冲击。
②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旅
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就会对旅游
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力,则显示
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第11页共13页
6JVUAZ.ZET
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①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由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断遭受冲击。首先,
社会主义阵营从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60年代末解体。其次,西方阵营也出现分化。
西欧和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的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有所减弱。80年代末,欧
洲政治地图发生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爆发内战,分成5个国
家,苏联解体,分成15个国家。除美国这个惟一超级大国外,世界上还形成西欧、日
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②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工图课程设计
- 机械夹具设计课程设计
- 机械原理刹车课程设计
- 机械原理传输装置课程设计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机械制钉机课程设计
- 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
- 三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遵守交规从我做起教案 首师大版
- 2024年五年级英语下册 Project 1教案 译林牛津版
- 2016年广西柳州市中考真题语文试题(解析版)
- T-SZHW 001-2024 深圳市城市管家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 益母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口算练习400题及答案
- 中阮谱大全(24首)
- 海关代购整治方案
- 新生儿肛管排气
- 公安情报分析报告
- 三废环保管理培训
- 冷库建设项目总结汇报
- 养老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 工程机械租赁公司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