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下册一四单元教材分析_第1页
高二地理下册一四单元教材分析_第2页
高二地理下册一四单元教材分析_第3页
高二地理下册一四单元教材分析_第4页
高二地理下册一四单元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册-----四单元教材分析

下册书整体教材介绍

见教材第一单元及目录处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单元整体分析】

从整体介绍我国的区区域差异,目的使学生整体把握我国的国土差异,为后面讲述国土

整治与开发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分为两大部分,即自然差异和和经济差异,从安排上均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体

例。自然差异:先讲全国三大自然区差异再讲每一自然区内部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三

个经济带再讲每个经济带内部特征、差异与发展。

该单元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许多知识点均以初中知识为基础,例如,地形、气候

植被水文等,在初中基础上略有深化,本单元共四课时,自然差异2课时,经济差异2课时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大纲要求及考点】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2、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据图说明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学会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并利用地图说明三大自然区

各自基本特征;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正确认识中国自然区域差异显著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

三大自然区各自基本特征

【教法】

分析比较

【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之•。本课主要讲述我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

存在的全国性地区差异,为后面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的专题提供基础知识。

♦知识纲要

全[东部季风区-----------湿润整

国大

用地貌下自、体

鼻飞彦然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干旱j

异区

、青藏高寒区----------高加

♦重要图释

图1.1“三大自然区图”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自然地理分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

400mm等年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

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教学建议】

1、首先搞清三大自然区划分依据——气候、地貌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方法,识记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相互界线,理解各自然

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3、综合训练:列表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地貌、气候的地域差异)

我国地貌和气候的地域差异

自然要素地域差异差异成因

,地貌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复杂的地质作用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气温

候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转向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降水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

2.三大自然区的基本情况(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三大自然区基本情况比较表

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北起昆仑山一阿尔金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

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山一祁连山一线,南

位置和范围—阿尔金山―祁连山和

东,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抵喜马拉雅山,东起

长城一线以北

洋横断山,西至国境

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第二级阶梯上的内蒙古

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

地貌单元(地形区)山区,第三级阶梯上的东北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

高原

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喝尔盆地等

游平原、东南丘陵

面积比45%30%25%

人口比95%4%1%

二、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3.青藏高寒区

活动: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完成下表

三大自然区的特征比较表

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气候

植被土壤

水文

人类活动

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大纲要求及考点】

三大自然区的区内部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三大自然区的区内部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法】

分析比较;图示

【教材分析】

在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等三大自然区域总体特征的基

础上,本课介绍其内部的自然地区在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方面的差异

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分析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

样性和差异的显著性。

♦知识纲要

「主要差异——南北差异

影响因素——热量

东部季风区Y

其他差异——东西差异

L影响因素——水分

大「主要差异——东西差异

然影响因素——水分

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Y

其他差异——垂直差异

<影响因素——高度变化

「主要差异——垂直差异

影响因素——高度变化

青藏高寒区Y

其他差异——水平差异

L影响因素——水分

♦重要图释

图1.3“东部季风区的四个自然地区”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由于所跨纬度比较大,气温

差异最为明显,在北方从东到西由于距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也比较明显。其中热量条件的

差异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划分为北

方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又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南方地区又分为华中区、华南区。

【教学建议】

1、搞清各大区域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即:纬度、海陆、高度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方法,熟记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相互界线,学会分析三大

自然区内部差异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东部及分区建议列表让学生自学、分析、填表完成。

3、关于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东部体现作物熟制,西北体现牧业和绿洲农业,青藏

以牧业为主,其中东部季风区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为明显。

【教学内容】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2.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即四个地区的主要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地表景观农业生产

自然地区主要汕料糖料作物

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概况

粮食作物作物熟制

东北温带

湿润半湿

润地区

分界

华北暖温

带湿润半

湿润地区

分界

华中亚热

带湿润地

分界

华南热带

湿润地区

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太阳辐射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地区差异呈现出

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内部差异的形成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的东西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

自然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分界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自地貌

然气候

条水文

植被

农业生产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海陆分布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地区差异

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

注意: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性差异因素外,在高大山地也

存在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垂直分异。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1.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表现成因

垂直差异

2.青臧高寒区人类活动的垂直差异

地带农业类型成因

河谷地带

局山地带

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大纲要求及考点】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空间位置

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

【教学重点】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空间位置

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

【教学难点】

三个经济地带差异的影响因素

【教法】

综合分析法(结合地图、图表、折线图、饼状图等)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

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知识纲要

々小、击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自然原因

各省、市、个影

区经济社划分>g响

宙社会原因

会发展水依据§素

平带经济发展速度差异

经济原因

♦重要图释

1、图1.9“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图”

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地理分布,学习时要结合中国政区图及其区位特征加以记忆。从图

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带包括了沿海所有的省、市、区,西部和中部的分界在南段基本上呈南

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2、图1.10”三个经济地带GDP的增长图”

该图反映的是各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图下的问题来

理解这种变化。三个地带的GDP都在增长,但东部地带增长最快,西部地带增长最慢;1980

—1999年,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拉大,说明了各个地带发展速度不一致。

【教学建议】

1、搞清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2、通过阅读、使用专题地图,比较、归纳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和导致差异的主要影响

因素。

【教学内容】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项目

辽、冀、京、津、鲁、川(蜀)、渝、贵(黔)、

黑、吉、内蒙古、

范围苏、沪、浙、闽、粤、云(滇)、藏、陕、(秦)、

晋、豫、鄂、湘、

(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桂、琼等12个(未包括甘(陇)、宁、青、新等

皖、赣等9个

港、澳、台)10个

面积比重(%)16(小)27(中)57(大)

人口比重(%)41.1(大)35.7(中)23.2(小)

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JJ济地带

经济差异jj――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

发展水平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GDP(1999)最多(59%)较多(27%)较少(13%)

人均GDP最多较多较少

发展速度最快较快较慢

经济发展速度GDP增氏最快较快较慢

GDP所占比重的变化逐年增加减少减少

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济地带

东部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

影响因素

自地理区位

地形

素气候

社产业结构

经历史基础

开放政策

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大纲要求及考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教学重点】

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教法】

自学辅导法

【教材分析】

本课先是分析各地带的发展特点,然后又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整体上讲述三个地带协调

发展的方向。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

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知识纲要

东部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重要图释

图1.17”西部大开发范围示意图”

从地域上看,西部大开发划定的区域除了西部经济地带外,还包括东部经济地带的广西

壮族自治区和中部经济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大约在HO°E以西的西北和西南。共12个省、

市、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0%,人口占28.5%,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20%。

【教学建议】

学习时要抓住•条主线,展开教学。即优势特征一存在问题一发展方向,规律性的

加以掌握、分析。主要特征的掌握,除了运用地图外,还应结合高中所学有关知识,理解掌

握各经济地带的主要特征。

通过横向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培养联系实

际进行地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与不足,深刻体会西

部开发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一、东部地带

1.东部地带的优势

东部地带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和科技水平最高,具有以卜.几个方面的优势:

(1)集中了我国的主要农业基地

我国主要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农业基地类型主要分布区

商品粮基地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商品棉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大部分),长江下游滨海和沿岸平原

桑蚕基地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海洋渔业基地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

亚热带、热带作物粤、桂、闽盛产甘蔗,海南岛、哥州半岛是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木地带还出

基地产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经济林木

(2)交通便利

铁路网、公路网密度大,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海港,与东流入海的大江、大河连成纵横交

错的水运网,集中了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

(3)集中了我国的主要工业区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工业区)特征主要工业中心

辽中南工业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沈阳、大连、鞍山

京津唐工业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北京、天津、唐山

沪宁杭工业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南京、杭州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广州、深圳、珠海

(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5)科技文化水平高

东部科技文化水平高,人均受教育程度最高,高素质人才比例高。

(6)城市分布密集

2.主要问题

(1)能源、原材料不足;

(2)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3)有些人口、城镇密集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4)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比较严重

3.发展方向

(1)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3)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

二、中西部地带(略)

三、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

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的优势互补发展。

能源、原材料、矿产、(中西部一►东部)..人才、技术、资金、文

特色产品、廉价劳动力“(中西舒东部)教、资源密集型产业

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学习木单元要对国土整治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国土整治是一个国家社会社会经济发

展、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我国国情是地域辽阔。但人口众多,所以要了解我国国土整治,

首先得在这个大背景下,才能理解。区域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区域发展有可比性,也有不可

比性,但目的都是可持续发展。

见开篇语P17

2.1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大纲要求及考点】

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国土整治的目的。跨流域的国土整治工作。

【教学难点】

区域发展与国土整治的关系

【教法】

导学法(山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学,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一个开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土整治的概念、意义、

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国土整治的重点工程、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

系。使学生了解我国实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则,为以后各单元讨论典

型地区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纲要

概念目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V开发优经济、

势资源优势

国情国土整治>S区域

-发展

《-

经I治理限环境

口'制因素质量/

差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开放战略

,-

科-

技-20世纪90年代初沿江、沿边开发战略

水-

平-20世纪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

低-

不-

丹-

衡-

-大江大河治理

-

跨流域调水

防护林工程

困难大海洋资源开发

♦重要图释

1、图2.2“中国防护林体系规划示意图”

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

害区和台风区。图中深绿色区域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浅绿色区域为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紫色区域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其中“三北”防护

林体系工程是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

【教学建议】

1、先把国土资源概念给学生交待清楚,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开篇话说明儿个问题P17页。

2、让学生找出国土整治的主要内容,即开发、利用、治理、保护。

3、提出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必要性,(或曰为什么要进行国土整治工作)采取的原则是什么?

(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进行)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跨流域的国土整治工作,结合教材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造林、修建密

云水库等均为国土整治的内容)。

5、区域发展部分要让学生明确:处理好先起发展区域与后进地区的关系;针对资源优势和

主要限制性因素采取相应开发治理措施。

【教学内容】

一、前言

1.国土资源的概念

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

和,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狭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

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

2.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

(1)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

(2)开发现状:①开发利用具有多样性;②开发程度和利用率比较低;③不同地区不同程

度地存在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4.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因地制宜进行国土整治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土整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条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

二、国土整治

1.国土整治的概念

2.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大背景

我国国土整治的大背景

国土整治的原则

项目内容

自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各地区地理环境、历史发展、

地域差异

然民族构成、生产基础等方面各不相同。

条我国的国土整治必须

①自然资源总量多,但人均拥有量少,耕地、森林、草场

件因地制宜,分层次,

国土利用等后备资源不足;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之间严有步骤地进行。

重失调,导致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紧张;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较快,但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发展水平较低

3.全国性国土整治工作

全国性的国土整治工作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跨区域的国土整治工程,包括大江大

河的治理、跨流域调水工程、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和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四种类型。实施

原因及其代表性工程如下表所示:

类型开展原因代表性工程成效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①中上游兴修水库;

大江大河的治理危害严重。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减轻和缓和了洪涝灾害。

堤防

我国河川径流的地区分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

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

跨流域调水工程

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程(引嫩江、松花江水到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辽河)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①“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

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

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重。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

戈IJ,正在付诸行动

丰曷。

三、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国土整治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其最

终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

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之间已有基础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

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如20世纪80年代初——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战

略:90年代初——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和浦东开发战略:90年代末——西

部大开发战略。

3.区域发展的重点:

区域主要限制性因素国土整治措施与区域发展重点

开发农林资源,

东北地区热量不足

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黄淮海平原洪、涝、旱、盐碱风沙中低产田的治理

南方低山丘陵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治理

西北地区水源缺乏、荒漠化荒漠化防治

三峡地区中下游多洪涝灾害一:峡工程建设

西南地区交通落后交通运输建设

2.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大纲要求及考点】

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遥感技术的应用;影像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教法】

讲授+自学辅导

【教材分析】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涉及范围广。现代信息

技术,如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网络,为国土整治

和区域发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本课简要介绍了目前在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

中应用最广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技术程序和性能特点,并以典

型案例方式介绍了它们在国土整治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知识纲要

组.

4成/

dq

j、_>

_M

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地矿、军事、交通、测绘、水利、广播

电视、通讯、电力、公安、社区管理、教育、能源等几乎所有的行业。

【教学建议】

由于3S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领域,技术含量

高、综合性强,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本节课在介绍有关技术时,可借助教

材中的流程图和影像图片•。教师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3S”技术的直观

认识。

3S相对讲RS及应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分量更重一些

【教学内容】

一、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遥感(RS)的概念

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就是遥感。

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2.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指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其主要的基本技术程序(或

称环节)如下图所示:

3.遥感的主要特点

与实地测绘相比,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飞得高,探得远)、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即适应性强等特点,与收益相比,遥感还具有成本低、效益大的特点。

4.遥感的应用

遥感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现已广泛应用于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调查、

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海洋资源调查、测绘、考古调查、环境监测、规划管理等活动,

并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大量的数据和图像。

二、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G1S技术的简要程序(即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理信息系统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等组成,其工作流程由地理空间数据的输入、

3.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凡是应用地图或需要处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1S技

术,该技术现在已经应用于资源清查、城乡规划、灾害监测、环境管理、宏观决策等许多方

面。

三、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2.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24颗卫星均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

3.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提供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

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等特点。

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单元整体分析】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因此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

一,其中以3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本章开篇就介绍了水土流失原因,

并强调了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本章大纲要求及考点】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

和途径。(考纲: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综合治理)

3.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教学重点】

生态恶化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生态恶化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教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自然资源(尤

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却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

地之一,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和人u的不断增长,使这里人地

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长期的广种薄收、陡坡垦耕、过度放牧和过量樵采,再加上独特的黄

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知识纲要

抗低灾能力)「人多地少

>脆弱的环境——地理背景一尖锐的人地矛盾J毁林开荒

破坏后恢复难J

砍柴取薪

♦重要图释

1、图3.2“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掌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在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

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

环境条件不稳定。

2、图3.3“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掌握图中两个要点:一是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什么,二是框图中如何体现出“恶

性”循环。

【教学建议】

学习本节内容要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成

因可作如下分析:①自然原因:特殊的过渡性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海陆位置及

农业结构均存在过渡性)自然环境不稳定自然灾害多发。②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开

发利用(滥垦、滥牧、过樵、过牧)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多发。

联系实例或结合“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讨论黄土高原环境恶

化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黄土高原概况

1.位置范围

2.地势地貌

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

地表被厚层黄土覆盖。

二、脆弱的环境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卜分脆弱,主要表现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和环境遭破坏后难

以恢复两个方面。

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貌)整

特_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位置)1

殊5

处/

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气候)

5

过.

渡w

地d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隹

1

Z1

从农牧业向牧业过渡(农业)滑坡灾害

2.环境遭破坏后难以恢复

(1)古环境特征:嫄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

具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及黄土高原的植被遗存,足以说明古代黄土高原是一片森

林草原地区,河流泥沙含量较少,分布有许多面积广大而平坦的嫄。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黄

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是比较优越的。

(2)破坏严重:人类活动无视或忽略环境保护,产生新增水土流失,并酿成了“边治理、

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严重后果。

(3)恢复论证: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恢复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成河道淤塞;二是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

环境恶化。过度开荒使地表植被覆盖越来越差,在暴雨的作用下,土壤侵蚀越来越严重。原

本平坦、宽阔的嫄面越来越小,甚至变得支离破碎。迫于人口压力,又不得不继续在陡坡上

开垦。由于生态因子恶性叠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加大了开荒扩种的潜在危险。

三、尖锐的人地矛盾

1.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黄土高原、母亲黄河、始祖皇帝、黄皮肤的子民,这片黄

土地以它宽广的胸襟哺育了中华民族。

2、不断尖锐的人地矛盾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着数量较多、增长快,分布极不平衡的特点。由于人口基数大,

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人口较少的省份人口政策略有灵活性,1982—1991年的人口增长

速度超过全国0.9个百分点。该地区在全国仍属于不发达地区,

3.人口增长造成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见P28页图

总结:“尖锐的人地矛盾”,使“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若无尖锐矛盾,环境虽也脆

弱,但不会至此,故“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同时具备,互为影响。因此“脆

弱”与“尖锐”两词是本节的关键词。

3.2水土流失的治理

【教学重点】

水土流失原因;治理方法和途径

【教法】

问题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在前一课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黄土

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课文重点介绍了人为原因对水土

流失的加速作用,即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开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

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

♦知识纲要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A

合作

地形、气候极理

上壤、植被坏的

/IS

保林水土

广<<

-太lI

天vV

►农

农技

F物

♦重要图释

图3.6”南小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

该图以南小沟为例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图中可以看出宽阔的嫄面上,条

田纵横;坡上梯田环绕;沟底有坝地,沟头有防护措施,还有一些沟道中有沟边境,起固沟

的作用。

【教学建议】

1、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能力。

2、关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教材涉及较少(大纲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到

底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