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夏启之后,王位世袭制中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据此可知,王位世袭制

()A.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发展B.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发展C.与宗法血缘的关系密切D.避免了王位传承中的夺权现象2.有学者指出,商代王位继承有两条原则:一是按照“子以母贵”的原则,“把非正式配偶即庶妃妾所生的子排除在王位继承权之外”;二是“在有王位继承权的兄弟中,将长子置于特殊的地位”。据此可知,商代

()A.宗法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B.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3.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邦国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A.冲击了传统贵族血缘政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形成自上而下的层层拱卫D.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4.“周秦之变”是指西周到秦朝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下列内容属于“周秦之变”的是

()A.从嫡长子继承到世袭制B.从宗法分封到礼崩乐坏C.从任人唯贤到任人唯亲D.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5.秦始皇相信“五德终始说”,认为周属于火德,秦朝代周,水克火,秦即水德。于是以水德附会制度,所用旌旗、符节都崇尚代表水德的黑色,黄河也改名“德水”。此举的实质是()A.为新政权寻找合法性B.替皇帝制注入神圣性C.论证王位世袭的正当性D.体现儒家思想的包容性6.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这一做法旨在

()A.扩大王国势力

B.监察郡级官员C.加强中央集权

D.废除郡国并存7.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三公九卿之外,扩充了尚书台,设尚书令、尚书仆射和尚书六名,六尚书又分管六曹,形成了庞大的新中枢机构。这种变化

()A.扩充了丞相权力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削弱了统治基础D.打击了士族地主8.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9.唐代胥吏主要包括在官府中专门经办各类文书的人员、处理具体事务和技术性工作的人员、从事其他杂务厮役的人员。据记载,唐玄宗时期中央和地方有胥吏35万多人,而有品级的内外职事官则只有1.8万人。这说明唐玄宗时期

()A.朝廷对地方管理基本失控B.胥吏维系着王朝的正常运转C.政治腐败和职事官不作为D.藩镇依靠胥吏势力逐渐壮大10.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11.元朝的行省辖区广阔,行省长官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长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元代

()A.行省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D.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12.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这一改革()A.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B.削弱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统治C.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13.明朝内阁最初建立时,实际上是翰林院的一个负有特殊职责的分支机构。仁宗即位后,命杨士奇等“悉掌内制”。宣德年间,宣宗命阁臣代为批答奏章,其办公地点也由御前转为文渊阁,宣德七年,文渊阁正式成为内阁官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

()A.逐步掌握了决策权B.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C.政治地位不断上升D.使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14.清代军机处不在中央机关之列,军机成员是特旨指派兼职的,这就使得军机大臣的地位具有不固定性。军机处的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军机大臣钤封印信,也必须在几方监督下进行。这些做法主要目的是

()A.便于君主全面控制朝政B.削弱军机大臣的职权C.提高中央权力运行效能D.缓解满汉贵族的矛盾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中央政府除设置总管全国行政的丞相外,还设置了执掌军政的太尉和执掌群臣奏章、起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丞相不仅不掌军权,还受御史大夫的钳制。汉武帝时又设“中朝”制,以控制外朝丞相权力的膨胀。在唐代,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关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组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大大加强了皇权。宋代,分割相权的统治术又有了发展。皇帝在宰相以外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防止宰相擅权,同时建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财政权。材料二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宰相(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除了宰相(左右丞相)官职,由他亲自接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皇帝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了政府首脑,宰相的权力归皇帝独揽。此后直至清朝,虽设有行使宰相部分权力的内阁,但阁臣不再具有宰相的执行权,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汉至宋代相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趋势时期政治制度变迁特征概要说明夏商周贵族政治时代殷商确立了封建制和较完备的宗法制;周朝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政治和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成分战局官僚制帝国过渡时代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崩溃续表时期政治制度变迁特征概要说明秦汉开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时代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汉代巩固三国魏晋南北朝贵族与皇权并行时代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隋唐大一统官僚帝制走向成熟的时代隋唐像是一对扣得很紧的锁链。前一个创制,后一个继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制度转变宋朝政治制度繁杂的时代矫五代之弊,重视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但矫枉过正,形成了机构庞杂臃肿、效率低下的政府体系—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围绕材料中中国古代有关朝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信息,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提炼观点,整体概括或任选一点,可赞同,可反对,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答案1.C据材料“王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可知,王位世袭使宗法血缘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故选C项;王位世袭制确立后,争夺王位的事情依然时有发生,王位世袭不可能“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发展”,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历史进步的表现,排除B项;王位世袭不能避免王位传承中的夺权现象,排除D项。2.C据题干可知,商代王位继承原则将小宗排除在外,将嫡长子“置于特殊的地位”,即嫡系、嫡长子有继承王位的优先权,故选C项;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A项;“已遭废弃”不符合史实,商朝时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占卜、祭祀、鬼神等信息,体现不出神权与王权结合,排除D项。3.C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形成新的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这样就形成自上而下的“以藩屏周”格局,故选C项;西周分封制依然属于贵族血缘政治,排除A项;西周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新的封国是统治中心而非监察机构,排除D项。4.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分封制的地方分权发展到郡县制的中央集权,是“周秦之变”的核心内容,故选D项;嫡长子继承制也属于世袭制,两者之间不存在转变,排除A项;从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与秦朝无关,不是“周秦之变”的表现,排除B项;从任人唯亲发展到任人唯贤才是“周秦之变”的内容,排除C项。5.A据材料“周属于火德,秦朝代周,水克火,秦即水德”可知,秦朝通过宣扬“五德终始说”中关于水火相克的理论来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故选A项;材料中的“五德终始说”解释的是整个秦朝统治的合法性,并非特指皇帝制度,排除B项;周和秦都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而这并无差别,不符合“五德终始说”的原理,排除C项;“五德终始说”强调水火相克,与阴阳五行说的相关原理相吻合,没有体现儒家思想,排除D项。6.C根据材料“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可知,梁国的势力被削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A项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B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梁国一分为五,说明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7.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扩充尚书台,使尚书台所形成的新的运行机制最终超越了传统的三公,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B项;扩充尚书台最终取代了三公的决策地位,进一步削弱了丞相权力,排除A项;封建统治的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材料并未对不同地主阶级特权进行限制,排除C项;士族地主出现于东汉后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8.B据材料可知,唐初,御史台掌握部分事务,实际上是对尚书省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尚书省权力的削弱,并不会对三省六部制形成破坏,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监察体系,而是尚书省作为行政部门权力被削弱,排除C项;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材料没有强调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的信息,排除D项。9.B根据材料“唐玄宗时期中央和地方有胥吏35万多人,而有品级的内外职事官则只有1.8万人”可知,当时胥吏的人数远超内外职事官,这说明胥吏是维系王朝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胥吏的主要职责是对具体事务的执行和对一些繁杂事务的辅助,是对职事官的必要补充,二者是正常的分工合作的关系,无法体现“政治腐败和职事官不作为”,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藩镇势力的膨胀是中央权力下移的结果,而且材料也并未具体说明胥吏与藩镇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10.D参知政事是为了限制宰相行政权而设,但是参知政事任职时间普遍较短,这种状况说明当时参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设,故选D项;参知政11.D根据材料可知,行省长官虽然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其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并不具有完全独立性,故选D项,排除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排除C项。12.A“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并列”即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且相互牵制,这样能保证政权稳固,故选A项;“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这仅是机构的调整,与官员的出身无关,排除B项;“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本质上强化了中央集权,不利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排除C项;“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不是明朝废丞相,排除D项。13.C材料体现了内阁由一个临时机构变为一个正式机构,其地位也在上升,故选C项;“文渊阁正式成为内阁官署”虽然表明其成为近皇帝的官署,但不能说明内阁掌握了决策权,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内阁即使权力增大,也都是皇帝赐与的结果,无法对皇权进行限制,排除B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内阁权力和地位的加重,但无法反映其行政效率的升降,排除D项。14.A据材料可知,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不设官署,满汉官员的职责划分和对钤封印信的监督,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选A项;清代削弱军机大臣职权的目的还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中央内部运行,没有提到与地方关系,无法判断中央权力运行效能的提高,排除C项;清前期军机处中满族占优势,并没有缓和满汉矛盾,排除D项。15.(1)变化:秦汉时期,宰相总揽全国行政事务;隋唐时期,群相共掌草拟诏书、谏议封驳、监督执行等权力;两宋时期,宰相主要负责军事、财政以外的国家行政事务。原因:维护皇位独尊地位和皇权专制的需要;提高封建政府运行效率的需要;对朝代兴替经验教训的总结。(2)解决了相权威胁皇权的问题,大大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大大加重了皇帝的工作负担;使中枢管理系统逐渐奴仆化,违背了历史潮流。16.示例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阐述:以地方行政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