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_第1页
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_第2页
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_第3页
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_第4页
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 8 第二章矿区基础信息 14 28六、矿山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 29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 30 30 垦范围 39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42 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原则、目标和任务 51 2 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 76 第七章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78 第八章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96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100 1前言一、任务的由来按照《土地复垦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规〔2016〕21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17]74号)等文件精神要求,为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委托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以下简称“我单位”)依据相关规范编制《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二、编制目的一、调查并收集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概况、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评价、储量核实报告、开发利用方案及评估区气象、水文、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有关资料,调查并阐明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二、在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采矿活动影响范围内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并阐明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三、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状况评估,包括分析评估区地质环境背景,对矿山活动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做出现状评估,并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区;四、划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估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经费;五、编制《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三、编制依据(一)主要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8.29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24修订);2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28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7.2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2011.1.8修订);9、《四川省基本农田保护实施细则》(1996.2.29);10、《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12.7.27修订)。(二)执行的技术标准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2016.12);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3、《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1-2011);4、《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GB/T1012-2000);7、《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8、《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9、《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LYT7-2003);15、《耕地质量验收技术规范》(NY/T1120-2006);16、《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NY/T1342-2007);17、《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定额(试行)》;18、《四川省建筑工程清单计价定额》(2015);1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综〔2011〕128号);2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规定》(2012);21、《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TD/T1039-2013)。3(三)其它相关依据1、《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2、《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3、《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414号);4、《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6号);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6、《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川府函〔2008〕75号);7、《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17]74号);8、《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2019.1);9、《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2019.1);10、四川省江油市马角镇土地利用现状图;12、项目协议书及委托书等文件资料。四、方案适用年限本方案的编制基准年为2020年,根据2019年1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提交的《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剩余设计服务年限为7年。矿山闭坑后,矿山地质保护与土地复垦工程施工期为1年,监测管护期为2年,故本方案适用期为11年。服务年限到期后,应当根据矿山实际情况重新对本方案进行修编或重编。如此后矿山扩大开采规模、变更采矿区范围或开采方式时,必须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4五、编制工作概况(一)工作程序本项目在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矿山的地质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现状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土地利用现状及复垦等情况;综合分析,对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确定复垦区,作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进行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以及确定土地复垦方向,提出地质环境防治和土地复垦工程;进行所需经费估算和进度安排;提出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建议。工作程序如图0-1。图0-1工作程序框图(二)工作方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工作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损毁调查、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能性分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等环节,下面分别阐述各环节的工作方法:1、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损毁调查(1)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拟建矿权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5调查工作以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为主,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矿山概况、矿山自然地理、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现场调查主要调查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以及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效果。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比例尺不得小于1:10000,有重大影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比例尺不得小于1:1000。(2)土地情况调查土地情况调查的范围为复垦区的范围,调查工作以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为主,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矿山概况、矿山自然地理、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损毁现状;现场调查主要调查采矿活动引发的土地损毁现状、目前复垦情况以及群众对于矿山复垦意愿调查。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包括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与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评估是在资料收集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地质环境现状作出评估;预测评估是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采矿地质环境条件特征,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评估范围内主要建设项目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将矿山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三个等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可采用工程类比法、层次分析法、加权比较法、相关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评估精度一级评估应定量—半定量地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二级评估应半定量地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三级评估应半定量—定性地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2)矿山土地损毁评估矿山土地损毁评估包括复垦区内已损毁土地现状评估和拟损毁土地预测评估。通过复垦区土地损毁时序不同将复垦区分为已损毁区域和拟损毁区域,通过不同的损毁类型,将复垦区划分为压占损毁、塌陷损毁、挖损损毁、污染损毁等;根据损毁的不同程度,将复垦区划分为轻度损毁、中度损毁和重度损毁。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能性分区(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6根据矿产资源开发方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并按照顺序分别阐明防治区的面积,区内存在或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特征及其危害,以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等。(2)土地复垦可能性分区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结合矿区生产的各个功能区的不同位置,将复垦区按照各功能区划分复垦单元。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部署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结果,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的原则,提出总体工作部署和本方案适用期内分年度实施计划。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监测的对象和内容,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并根据工程区地质环境实际,结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提出符合矿区实际、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技术措施。(2)土地复垦工作部署根据矿山生产模式与复垦单元划分结果,确定矿区复垦工作在矿区闭矿后开展。复垦工作结束后管护三年。在矿区基建和生产过程中,对损毁区域内的表土进行剥离,并进行单独存放和保存管护,以便于后期复垦工作使用。(三)完成工作量2018年12月13日,接到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委托后,我单位立即成立项目组。本方案编制工作,我单位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8年12月14日至2018年12月30日,主要是收集项目区相关成果资料,包括项目区内地质灾害相关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资料以及矿山以往地质成果资料等。第二阶段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20日,主要是开展野外调查工作。地质环境保护方面,对项目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进行调查,并结合区内已有地质资料,分析现有地质环境问题;土地复垦方面,调查项目区内及周边土地利用现状,矿山开采情况,调查不同地类土壤情况,进行公众调查,分析区内农业经济概况等,分析现有的土地复垦问题。第三7作。主要是在野外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对将来矿山开采活动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土地损毁问题进行预测;并对矿山闭矿后,所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土地损毁问题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规划工作。于2019年2月14日,完成了《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本项目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0-1。表0-1完成实物工作量统计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说明1收集资料份2《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2野外调查1:2000工程地质调查km²k1:2000水文地质调查km²k1:2000环境地质调查km²k018评估面积km²k综合地质调查点个35数码照片张403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报告附图张提交报告套5(四)工作质量评述本次工作在查明矿区地质环境特征和矿区土地损毁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该矿山开展了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土地损毁评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土地复垦可能性分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及部署、土地复垦工作措施及部署等工作,编制了《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达到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T10311-2011,2011年5月)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的要求。8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简介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位于江油市38°方向,水平直距47.7km,行政区划属四川省江油市马角坝镇管辖,矿权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105°02′54″,北纬32°05′03″,采矿权范围面积0.0282km2。矿山东部紧邻中雁公路,与宝成铁路马角坝火车站公路距2.8km,矿山附近有乡村公路与武马路相连,相距约1.85km。交通较方便(图1-1见交通位置图)。图1-1交通位置图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原绵阳市国土资源局审核批准的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采矿权范围由4个坐标拐点控制圈闭,开采标高为+780米至+680米,矿区面积:0.0282平方公里。9C3月1日止,开采矿种为水泥用石灰岩,采矿权人属联营企业性质。原登记生产规模30万吨/年,为露天开采。原矿山拐点坐标详见表1-1。因原采矿权范围坐标与省厅签发的拉法基瑞安(四川)投资有限公司马角坝张坝沟石灰石矿采矿权范围坐标存在重叠,因此,采矿权人为取得合理合法新采矿权,按照《四川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提出申请,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85号)、《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拟将原采矿权坐标进行变更。变更后的矿区范围仍由4个拐点控制并圈闭,矿区面积仍为0.0282km2,开采标高根据矿区地形地质条件调整为+800米~+670米。开采矿种为水泥用石灰岩,设计生产规模30万吨/年,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拟调整后的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详见表1-2。表1-1原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拐点编号XYXY13551395.9935504279.723551405.59035504392.41323551515.9935504428.713551525.59435504541.40733551401.0035504520.723551410.60335504633.41843551280.9935504371.723551290.58935504484.413原开采标高为+780m至+680m,矿权面积0.0282km2表1-2拟调整后的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拐点编号XY13551275.0035504610.0023551112.0035504734.0033551028.0035504629.0043551187.0035504500.00拟调整后开采标高为+800m~+670m,矿区面积0.0282km2图1-2新旧矿权套和图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根据2019年1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提交的《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开发利用方案》,该方案概述如下:(一)建设项目名称、性质及组成建设项目名称: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建设项目性质:生产矿山建设项目单位: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建设项目组成:矿山建设项目组成包括矿山地质、矿床开拓及运输、矿山开采、矿山总平面布置及辅助生产设施等。(二)建设规模、服务年限及最终产品建设规模:30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8年;产品方案:水泥用石灰岩原矿石。(三)矿床的开采方式根据矿体的赋存条件、埋藏深度、矿区地质地形条件,选用自上而下、水平分层、深孔爆破、分台阶开采的露天开采方式进行开采生产。(四)矿山开拓运输矿区南西侧现有一乡村公路由南往西从矿区南西侧通过,为水泥路面,矿山紧临该乡村公路。矿区北西侧已有部分矿山公路修至矿区中上部,为碎石路面。矿区距江油市城区水平直距47.7km,均为水泥路面,交通较方便。根据矿区附近已有的运输条件情况,方案设计矿山开拓方式为公路运输开拓方案。(五)矿山采矿工艺流程采矿工艺流程为穿孔→爆破→采装→运输(矿石运往生产工厂、废石运往废石场)。(六)采剥方法根据矿山地形、地质条件及矿体赋存特征等综合因素,确定本矿山采用自上而下,剥离超前、水平分层,垂直开采,穿孔爆破,逐层推进的台阶式采矿方法。采用挖掘机作业,矿石和废渣分装、分运。根据矿山实际情况,矿区为1个独立采场。采场共分13个水平开采台阶,设计标准台阶高度为10m,分别为+790m、+780m、+770m、+760m、+750m、+740m、+730m、+720m、+710m、+700m、+690m、+680m、+670m等平台。首先剥离在矿区+790m标高上的表土,后在+790m标高开掘出入沟,然后开掘段沟,并在沟旁建立工作线,工作线沿等高线方向推进。依据矿山生产规模、矿体形态、矿区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矿石特征,设计选用适应范围较广、生产能力大、机动性能强的HQD110型潜孔钻机,采用Φ100mm的钻头,垂直孔(靠邦时70°),采场内大块矿石破碎可用挖掘机液压锤进行二次破碎。本矿山爆破方法采用中深孔爆破,可以实现宕面规则平台开采,增加作业人员安全感;同时起爆若干个炮孔,提高一次开采矿石量,以满足采装工作的需求,本方案需要二次破碎,二次破碎应在各平台集中,定时作业。。采装、运输一般爆破完成后,在正常情况下,挖掘机就可直接进入工作面,进行挖掘作业。实际开采中,可根据运量、运距及设备的能力对配备的挖掘机和运输汽车进行调整优化。化(七)矿山总平面布置1、矿山开采必须提供供电系统、生活、修理房、办公设施。供电系统可由乡镇用电系统接入矿区,生活、修理房、办公设施等设施可建于平缓地段。采、装、运等主要设备的大、中修均委托社会维修。2、该矿山由于地表有覆土覆盖,会产生一定的剥离量,于采场北西侧地势相对平缓处设置表土堆场场,修建挡墙,这样既可以减少上部开采滚石对坡下建筑的危害,起到缓冲作用,也起到堆放表土的作用。3、矿山不设炸药库,爆破物品可采用配送并由爆破公司进行爆破。4、总体开采方向,可考虑采用由北西向南东方向进行。(八)污染防治措施矿山生产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生态影响、地质灾害隐患、噪声、粉尘及有害气体、爆破飞石及震动以及污水、生活垃圾等影响。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矿山施工期生态影响主要为直接破坏矿区内原有植被及土壤。由于资源不断开发,生态平衡必将受到破坏,建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把恢复草坡、植树等列入矿区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保管理。2、地质灾害隐患对于可能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严防隐患。开采过程中,特别是强降雨季节,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应加强监测,做到及时排危。采矿产生的废渣等,应修筑废石场,堆积于宽缓地带,并修筑排水沟,下设挡墙,不能随意倒入沟谷,以防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山开采时,噪声源主要来自:采掘机械噪声,其中包括钻机、挖掘机,装载机、汽车等产生的噪声;爆破时产生的瞬时噪声。为了减少噪声对操作人员的危害,可分别采取设置隔声操作室、加强个体防护等措施解决。除汽车噪声为流动噪声外,其它设备的噪惑声源均局限在开采工作面附近,仅能影响现场一个小范围。矿山爆破的瞬时噪声,在传播过程中随距离而衰减。4、粉尘及有害气体粉尘主要发生于穿孔、爆破、运输等环节引起的粉尘飞扬,以及随风而引发的粉尘飞扬:飞石主要由爆破产生:有害气体主要来自炸药爆炸、燃油机器排出的废气等。(1)露天采场凿岩爆破、铲装、卸载及汽车运输所产生的粉尘,是造成采场钻机、挖掘机、装载机、汽车司机等操作岗位超标的主要原因。为此,为防止铲装工作时的飞尘,采用洒水措施降尘。对爆堆和其它装卸地点,均采用喷雾洒水措施,道路经常洒水。(2)载重车辆、挖掘机、装载机等燃油设备作业时排出的废气中,也含有氮氧化物等有毒有害气体。为减轻其危害,要加强对这些设备的维修保养,提高设备完好率: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司机驾驶技术,避免超载运行。(3)采矿工作面穿孔机采用潜孔钻机,钻机上没有除尘器,因此穿孔作业中必须采用湿式作业。5、爆破飞石及震动爆破引起的爆破飞石、地面震动和爆破冲击波不会对正常生产和劳动产生不利影响。但为防止爆破时发生意外事故,必要时控制爆破量,严格设置爆破警戒区域,作业时采取严格的警戒措施。6、污水、生活垃圾采矿场基本上无污水排放,矿山工业场地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很少,经简单处理后沿排水沟排出。生活垃圾必须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该矿山自取得采矿许可证以来,矿山一直断续开采至今。矿山所采矿石主要供应周边相关企业,石灰石矿石可就近销售。由于当地相关企业需求量也大,加上矿石质量尚可,因此,价格也相对稳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矿山现状第二章矿区基础信息一、矿区自然地理(一)气象、水文条件项目区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域内气候温和、湿度大、雨量丰沛、日照充市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6.1℃,极端最高气温37.5℃(2002年7月),极端最低气温-6.8℃(1975年12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064.4mm,最大一日降水量为274.8mm(1961年6月),历年降雨量≥10.0mm的平均天数为26.4天,历年降雨量≥25.0mm的平均天数为10.8天,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38.3mm,多年平均风速1.0m/s,实测最大风速17.0m/s,相应风向NNW(1981年5月),多年平均地温17.8℃,历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5.5℃(1979年6月),历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4.4℃(1982年12月27日)。江油市气象站气象要素特征值统计见表2-1。项目区属于嘉陵江流域,有青竹江河段7公里,从西北角雁门流经该乡后至青川入嘉陵江,其发源地当为发源于青川县摩天岭南麓及龙门山北端。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溪镇、桥楼乡、曲河乡、前进乡、关庄镇、凉水镇、七佛乡、马鹿乡、竹园镇汇入黄沙河(又名清江河、下寺河),在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注入白龙江。年均降水量28.76亿立方米,年均地表径流量23.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5.6亿立方米,客水径流量18.08亿立方米,减去重复水流量,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5.9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04万千瓦,可开发量44.19万千瓦。矿区范围无水库、河流、塘堰等地表水体,低洼处均为干沟。大气降雨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矿区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汇水面积不大,未来采场一般不会造成积水。雨季地表水和地下水经地形坡度自然流入岩溶,再从北向南排泄于表2-1江油市气象站气象特征值统计表项目月月份特征值123456789全年备注多年平均.723.925.7.76.71961~2017年极端最高221.329.436.237.537.335.228.925.921.537.5极端最低-4.8-3.6-3.015.511.53.8-1.8-6.8-6.8多年平均9.54.325.359.487.9247.7236.4175.757.020.65.41064.41961~2017年2.033.0100.0108.8274.8170.7237.9236.060.929.60.920.40.026.4≥25.0mm日数0.00.00.03.33.00.30.00.010.8≥50.0mm日数0.00.00.00.90.00.00.04.0多年平均6.28.7223.626.37.317.81961~2017年极端最高29.736.943.959.260.765.554.254.947.539.034.529.065.51961~2017年极端最低-3.5-3.3-2.57.2225.91.3-2.5-4.4-4.4日照时数(h)多年平均84.069.890.880.485.887.813511961~2017年相对湿度(%)多年平均807977767478838285848281801961~2017年最小20222237333825281961~2017年mm)多年平均33.639.264.897.9126.5116.8128.5120.375.557.241.532.0938.31961~2017年多年平均0.70.61961~2017年最多风向NENENENENESSWSWNENENENENENE最大风速及风向7ESENE8.3ENE7NNW9NNW0NNW0WSW.0NEWSW8.0ENE2G9.0N9.0N.7E0NNW图2-1项目区水系图(二)土壤植被根据江油市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市土壤共分为五个土类(紫色土、水稻土、冲积土、黄壤土、黄棕土),九个亚类,二十三个土属、六十四个土种,由于成土母质中的矿质养分较丰富,一般耕性良好,宜种性广。全市成土母质类型较为繁杂,地质岩性层从新到老均有出露,一般沿龙门山系呈条带状分布。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因地质构造作用的不一样,故其成土母质亦不同,分布上也有明显的差异。高山草甸土土层浅薄发育较浅(土层厚度20-40cm),如果表层遭到破坏或不合理利用,易造成水土流失。矿区内土壤主要是黄壤土。工程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带,森林覆盖率20.2%;天然林面积55034hm2,主要的树种是柏树、马尾松、桦木、枫香、樟木、楠木、杉树、栎类等;人工造林面积是11966hm2,主要的树种是杉木、柏木、桤木、杨树等。其他植被主要有茅草、蕨类、水青杠、白杨、马桑、自然灌丛等,林草覆盖率62.0%。(三)地形地貌勘查区地处岷山山脉,龙门山系的前山带的边缘;属于我国第一地势与第二地势的过渡带靠近盆地的一侧,勘查区山系呈北东-南西走向,属构造山系,地层区划属于扬子地层区上扬子地层分区(龙门山分区)成都小区。勘查区内地层出露较全,其中包括古生代的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中生代的三叠系;新生代的第四系。勘查区内整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区内植被茂密,沟谷发育,地势低山-丘陵为主,局部有陡坡,海拔660~944m,相对高差284m,属中-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地貌类型。矿区地处龙门山地区,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区的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据历史记载,该区地震活动较频繁,稳定性较差。本矿山目前除有少量危岩坠石外,尚未发现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但随着矿山的开发,矿区内有发生危岩坠石、前塌、滑坡、局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四)经济概况本地区劳动力比较充足,矿山的开采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劳力资源。矿区电力资源丰富,生产生活用水经泵送基本能就地解决,矿区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外部条件。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一)地层岩性勘查区地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整体倾向北西,主要出露地层见表2-2:表2-2勘查区岩石地层简表1.志留系:出露韩家店组(S1-2h),分布于项目区北西角。杂色(黄绿色,灰绿色,紫红色)薄层泥页岩,夹少量蓝灰色页岩、砂岩、灰岩,厚度大于50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浅海沉积。 断层接触2.泥盆系:出露有观雾山组,沙窝子组,毛坝组皆分布于矿区北西。2.1观雾山组(D2-3gw)灰色、灰白色灰岩为主,夹白云岩。顶部见豹斑状灰岩,含燧石结核及条带,厚17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生物礁滩相。2.2沙窝子组下段(D3s1)灰色厚层块状细晶、中晶白云岩,夹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厚约5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台地泻湖相。2.3沙窝子组中段(D3s2)灰白色中厚层—厚层灰岩为主,间夹多层瘤状灰岩;夹灰色块状白云质灰岩,以瘤状灰岩出现为本段开始,厚约8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台地泻湖相。2.4沙窝子组上段(D3s3)20灰色厚层块状细晶、中晶白云岩,厚13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台地泻湖相。2.5毛坝组(D3m)浅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上部灰红色灰岩、鲕状灰岩、球粒灰岩、微晶灰岩,厚约7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台地边缘浅滩相。3.石炭系:见总长沟组,黄龙组,分布于项目区北西部。-------------------不整合接触-----------------------3.1总长沟组(C1z)总长沟组(C1z):朱森、吴景祯、叶连俊1942年命名于江油县马角坝西约7km之总长沟(中槽沟),原称“总长沟系”。原始定义为“总长沟系可分上下二部,下部为鸭蛋色之较细而纯之灰岩,呈厚层,厚38公尺,未得化石”。上部可分4层,第1-3层为红、黄、紫色泥质砂岩、灰岩及页岩,含赤铁矿粒,第4层下部:紫红色泥页岩,含鲕粒状赤铁矿、粉砂岩,夹灰色瘤状灰岩透镜体;中部: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鲕粒灰岩、球粒灰岩。砾屑灰岩,夹介壳灰岩;顶部:灰红色介壳灰岩。古生物以腕足类为主:Gigantoprpductus、Striatiferasp、纹线贝等;蜓类:Eostaffeloidea等;珊瑚:Dibunophyllumsp等,厚160m,与下伏地层D3m平行不整合接触,为台地边缘浅滩相。为厚层状灰岩,灰白色,含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厚约100m,与上覆黄龙灰岩过渡,与下伏泥盆系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命名后多采用此名称,含义泛指下石炭统(任绩等,1945;刘鸿允,1955);亦有人另建层序,如李陶、赵景德(1945)在绵竹一带将相当的地层划分为下部“石灰沟石灰岩”、上部“苗沟石灰岩”;赵家骧、何绍勋(1945)在灌县一带划分为下部“公保府石灰岩”,上部“鸡池口石灰岩”,两部份之和略相当总长沟系上部;也有人引用贵州地层系统,划分为下部“岩关组”及上部“大塘组”,并统称为“总长沟群”(四川二区测队,1966;《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四川省分册》,1978)。范影年(1980)通过北川沙窝子剖面及江油马角坝剖面的研究,将相当朱森等划分的“总长沟系”下部命名为“长滩子段”,上部第1层命名为“马角坝段”,第2-4层称狭义的“总长沟段”,其后各段均升格为组(侯鸿飞,1988,成都地矿所1988;《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重新划分后的总长沟组(或段)含义已与朱森“总长沟系”相差甚大。21本次清理及实地核查,认为范氏(1980)在正层型剖面上修订的界线尚属清楚,岩石组合特征明显,建议作为组级单位沿用。现在定义为以浅灰、灰白色夹灰紫、灰绿等色致密灰岩为主,时具鲕状结构,局部夹有紫红等色钙质页岩及泥质灰岩,含丰富的珊瑚Arachnolasmareticularis、Arachnolasmasinenseaichiapingense、Melanophyllumcrassiseptatum、Melanop-hyllumelegans、M.siense、Arachnolasmasinense、Dibunophyluumvaughani、Kusbassophyllumzongchanggouense、Lithostrotionplanocystatum;腕足类化石Striatifera、Gigantoproductussp.,与下伏马角坝组顶部紫红色粉砂岩及赤铁矿层及与上覆黄龙组灰色块状灰岩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的地层体。(1)总长沟组第一段(C1z1)浅灰夹灰紫、灰绿等色致密灰岩为主,局部夹有紫红等色钙质页岩及泥质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约87%,白云石约5%,粘土和有机质及铁质约8%。(2)总长沟组第二段(C1z2)灰白色夹灰紫、灰绿等色致密灰岩为主,鲕状构造,局部夹泥质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约85%,泥质约6%,铁质和有机质及粘土矿物约(3)总长沟组第三段(C1z3)浅灰、灰白色夹灰紫致密灰岩为主,方解石约85%,白云石约10,杂质约5%,其中杂质以常见为粘土矿物、铁质微粒和有机质等。(4)总长沟组第四段(C1z4):浅灰、灰白色厚层状亮晶灰岩,块状构造,局部见少量薄层状泥质灰岩夹层,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含量约95%,杂质约5%,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粘土矿物、石英粉砂、铁质微粒、海绿石、有机质等。本矿区位于总长沟组第四段(C1z4)中部,岩石类型为: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鲕粒灰岩和球粒灰岩。3.2黄龙组(C2h)底部为紫红色砾屑灰岩,含蜓化石:Fuasulinellasp、原小纺锤蜓等;中部为sp、Triticitessp、Pseudoschwagerrinasp等;珊瑚:四射珊瑚、Lithostriotionsp等;顶部:青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厚16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台地边缘浅滩相。22 断层接触4.1飞仙关组下段(T1f1)底部为黄灰色薄层灰岩,可见圆珠状灰岩,其上为灰色—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具蠕虫状、条带状。缝合线构造,局部含白云质粒屑、砂屑,介壳物质,多具平行层理,泥灰岩厚度较低,多为薄层。厚约147m,顶部为黄灰色泥灰岩夹泥页岩,含砂屑。沉积环境为浅滩沉积,发现介壳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说明受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较多,见平行层理亦说明处在水浅水动力环境较强环境。 断层接触4.2飞仙关组上段(T1f2)下部:紫红色页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含双壳类及介形虫化石;中部:紫红色部:紫红色页岩,产双壳类:Clanalassp、C.wangi、正海扇等,厚度13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潮间带浅滩沉积。5.第四系为黄褐色砾石层,粘土,砂石等堆积,属河流沉积,主要分布于勘查区沉水河畔及附近低洼地区的河谷地带。(二)地质构造龙门山构造带处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扬子地台的过渡带,长约500km,宽30~50km。区内印支运动表现十分强烈,使古生界和三叠系地层发生了剧烈变形,形成了极为复杂的构造,而喜山运动则表现较弱,主要形成宽缓的褶皱。这些构造的方向几乎都为北东-南西向,由一系列逆冲断层及其间所夹巨大岩片组成,自北西向南东推掩,具有十分显著的由NW指向SE构造倒向(图2-2)。23图2-2勘察区区域构造纲要图(据:1∶20万广元幅区调报告)1-编号2-向斜3-背斜4-倒转背斜5-逆断层6-平移断层7-不整合界线①马角坝-罗家坝断裂带;②仰天窝向斜;③雁门坝倒转背斜;④天井山背斜;⑤盐店场向斜;⑥北庙场背斜沉水地区在早寒武世处于浅海环境,以砂、泥质沉积为主。早寒武世晚期受早加里东运动影响上升成陆,长期遭受剥蚀。至早志留世晚期,海水侵入本区西部,形成浅海,发育泥质为主的沉积。晚加里东运动本区上升成陆,缺失沉积。早泥盆世时,海水侵入本区,形成巨厚的石英砂岩建造;海水继续侵进,发育砂、泥质建造及碳酸盐建造。泥盆世末的早华力西运动,本区一度抬升,遭受侵蚀,早石炭世时又下降成为浅海,形成质地较纯的碳酸盐建造。中期经短时间沉积间断后,继续沉积滨浅海碳酸盐夹泥质沉积,并形成铁质富集层。晚石炭世,海水更浅,且较动荡,藻类繁殖,形成含藻碳酸盐建造。晚石炭世末,晚华力西运动本区又一次上升成陆。早二叠世早期,处于海陆交互的滨海沼泽环境,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茂,形成铝土质含煤建造。中、晚期,海水侵进,形成浅海碳酸盐建造。早二叠世末海水退出,至晚二叠世中期才侵进,形成滨海至浅海,发育泥、硅质建造和硅质碳酸盐建造。早三叠世早、中期气候炎热,泥质供应增加,发育紫红色泥质及泥质碳酸盐建造。晚期海水逐渐推出形24成泻湖,发育白云岩含膏盐建造。中三叠世末,经短暂上升后,海水时进时退,形成海陆交互的碎屑岩含煤建造。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受西北造山带造山作用的影响,全区褶皱上升成陆,结束海侵,在由西北向东南推挤的应力作用下,本区地层形成轴向北东的褶皱和一系列北东向延伸,向西北倾斜的走向逆冲断层和与之配套的近南北向和北西西方向的平移断层。同时伴有小规模的岩浆沿断裂或裂隙侵入,形成辉绿岩墙。一系列构造运动使得本区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均很发育,尤以断裂构造更为明显。构造线呈NE-SW方向展布全区,与龙门山区域构造线的方向一致。本区的褶皱构造是一系列轴向呈NE-SW方向的,枢纽波状起伏的倒转褶皱。褶皱的轴面倾向NW,背斜的东南翼倒转,并在倒转翼上发生冲断层或逆断层。断层的走向NE-SW,断层面倾向NW,断层在横剖面上的组合构成叠瓦式构造。根据褶皱、断裂的特征,规模大小的不同以F2白岩山-老井湾断层为界将本区划分为两个构造区。F2以北称为界北地区,F2以南称为界南地区。界北地区的构造包括:(1)青杠坝倒转背斜;(2)F1青杠坝逆断层;(3)F2白岩山-老井湾逆断层;界南构造包括由小白岩山倒转背斜刀灶房堰不整合之间的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主要包括:(1)小白岩山倒转背斜及其南东翼上的逆断层(F3);(2)滚柴坡倒转向斜位于F3断层下盘,其分布平行小白岩山倒转背斜。向斜核部是T1f2上段地层;(4)滚柴坡倒转背斜及滚柴坡逆断层(F4);(5)中梁上倒转向斜位于F4断层下盘;(6)中梁山倒转背斜及中梁山逆断层(F5);(7)杨家湾断层(F6);(8)天平山-灌林堡倒转背斜;(9)天平山-老房子向斜;(10)天井山倒转背斜;25(11)漆树沟断层(F7)及其东南的构造;(12)大梁山-灶房堰角度不整合。(三)水文地质1、地表水体发育特征矿区內地形陡峻,无地表水体,主要以中切割形成的峭壁及山峦为特色。矿区西南侧为季节性河流—沉水河,在洪水期形成溪流向东南汇入梓潼河后流入涪江。沉水河汇水面积约3.5km2,矿区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型,区内降水充足,年降水量1100~1200mm,6~9月为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80%。月降雨可达10~15天。最大日降水量为323.4mm,最大一次降水量521.7mm。勘察区内最高标高为800m,西南侧为矿区最低侵蚀面,海拔标高为660m,所探求的资源量均位于侵蚀面基础面之上。矿石所涉及的地层为石炭系的石灰岩及第四系的砂卵石层;均为含水层,且均出露地表。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地表迳流。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综述:矿床位于区域侵蚀基准面(沉水河河床)之上,矿层及其顶底板大部分透水不含水,地质构造简单;露天采矿方法及地形均有利于排水,即矿区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2、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条件矿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因地层裂隙较发育,大气降水易于补给地下,而浅部风化带裂隙水补给排泄受地形控制,深部地下径流排泄则受隔水层控制,地下水由北至南及由东至西径流,在矿区西南部沉水河岸,以孔隙水喝裂隙水的形式排出地表,沉水河为矿区地下水主要排泄区。矿区西部边缘的沉水河有季节性流水,距矿区约40m,冬春二季流量为1~2L/S,雨季则增大至8~40L/S,洪水期最大流量可达240L/S以上含水层及地下水特征3、含水层与隔水层1).含水层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岩(土)性为残坡积、冲洪积及崩塌物之岩石碎块、砂和亚砂土,结构疏松,厚0~5m。大气降水除地表径流外,其余则渗透蓄存于孔隙中,再通过裂隙补给下伏基岩。总长沟组其含水类型为裂隙—溶洞水、孔隙水;水质类型为HCO3—Ca型水;虽埋藏深度大,但不具承压性。26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次为地表迳流;补给区即含水层的分布区。地下水通过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由补给区经裂隙、溶洞进入含水层向下排泄。地下水水位动态随季节变化较大。降水是矿区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其次即为矿床底板的泥盆系白云岩溶洞水,再次即为断层破碎带及勾通各含水层水力联系的穿层断层。由于整个勘察区处于石炭系下统总长沟组第四段中部,勘察区边界距离隔水层最近距离超过100m,因此,整个矿体均远离隔水层,地下水排泄方式以裂隙水为主。综上所述,矿区地形陡,中~浅切割,排水有利,地表无水体,地下水补给为大气降水。矿层本身为岩溶裂隙含水层,矿区范围内无隔水层,矿区內地下水排泄方式以裂隙水充水为主,即使大气降水及冰雪融化对地下水造成补给,对矿床充水的威胁性仍较小,对开采影响较小,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当属简单类型。(四)工程地质根据矿区內岩(土)矿石工程地质特征,可分为以下两类:1.松散岩土类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冲洪积物、崩塌松散堆积物,其特征是松散、孔隙大、组分复杂、强度极不均匀。主要分布于缓坡地带、沟谷边,厚0~5m不等,类比同类岩土其承载力60~110kpa。2.半坚硬岩类岩性为灰岩、粉砂岩、白云岩等。分布于整个勘察区,其中矿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矿层表面风化程度较弱,岩层稳定性好。据岩石组合、结构构造及风化程度可将矿区岩层划分为两个工程岩组,其为弱风化致密坚硬厚层块状易溶石灰岩组,其一为弱风化致密坚硬中厚层状可溶石灰石岩组,是本矿区开采的主矿层。未来采矿主要在上述两坚硬岩组中进行。岩石中发有层间结构面及次生裂除结构面,采矿中如因采场边坡角过大,有可能因重力失稳。(五)矿体地质特征江油市马角沉水一带出露的石炭系下统总长沟组(C1z)、石炭系中统的威宁组 (C2w)与马平组(C2m)中的灰岩是生产水泥的优质原料,其资源总量可达数亿吨,勘查区仅为其中的一小段。根据区调资料及实地调查,矿区地层出露十分简单,为石炭系总长沟组(C1z4)。27该层同时为主要赋矿层位。矿层岩性为均一的灰岩、灰白色、隐晶~显晶结构,厚层至块状构造的纯灰岩。局部含白云质灰岩或泥质灰岩夹层,矿层底部与泥盆系地层接触面上局部有破碎带,往往有虎斑灰岩不规则分布其中。该矿层呈层状、单斜产出。产状一般为315°~325°∠51°~55°。倾角自下而上渐缓,深部60°左右,上部45°~50°。矿层贯穿整个矿区,并向矿区外北东、南西向延伸,远远大于矿区范围。平均厚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江油市属中等收入地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64元。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是靠农业种植收入,二是靠养殖收入。江油市为汉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极少,只在市区有少量回族居住。江油农村普遍面临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农民压力较重,消费水平偏底。(1)种植业播种面积稳中略降,粮油果蔬产量稳中有升。一是播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201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8.88万亩,下降0.39%。其中:粮食76.19万亩,下降0.57%;经济作物52.69万亩,下降0.12%。二是农作物产量稳中有升。其中:粮食产量30.82万吨,增长1.1%;油料产量4.73万吨,增长2.9%;蔬菜产量42.33万吨,增长1.58%;园林水果产量4.65万吨,增长6.88%。2017年实现种植业(2)畜牧业向规模化、高质量发展。2017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呈现下降趋势。9.37万只,增长0.5%;肉羊5.69万只,增长1.9%;牛1.26万头,增长1.4%。畜牧业养殖模式由传统的散户养殖向规模化、高质量养殖方式转变,2017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9.86(3)林业产业加快发展。2017年,大力培育新型农村经营组织和生态旅游业。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9052万元,新引进两新产业投入5000万元和2000万元项目两个;积极向绵阳市推荐条件成熟的森林人家进行市级评定申报6家,向省林业厅推28渔业养殖快速发展。2017年,渔业经济高速增长,全年共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3950吨,同比增长10.82%,其中:生产鱼苗鱼种1400吨,投放各类1450鱼种吨;全市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17.57公斤。渔业产值达3.15亿元,增长10.83%,占第一产业比重为3.91%。实现了水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渔业养殖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由农、林、牧、副、渔、果业组成,总产值78.55亿元,各业.86亿元,林业2.28亿元,渔业3.15亿元,分别占%。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江油市土地总面积271992.99公顷。其中农用地242157.52公顷,占土地占占建设用地的80.68%;交通水利用地3591.2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7.39%;其他建%。矿区面积为0.0282km2,开采标高为+780米至+680米,矿区范围内土体厚度较薄(0.3-0.8m),矿区内全为林地,表土腐殖质层厚度小于50cm,矿区植被以乔木、灌木和杂草为主。土地权属人为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土地权属性质为集体所有。表2-3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单位:hm2hm)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据调查,区内无地质遗迹,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属于生态、旅游、名胜古29迹等保护区。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露天采矿场、堆渣场、厂区、办公区等几个方面。本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矿活动和农业活动,矿区及附近无民用建房,仅有部分地段修路活动,除矿山开采外的其它工程活动强度较低。经现场调查,本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损毁地类为有林地。矿区300m范围内无其他在采或停采矿山、名胜古迹、风景区、重要建筑设施及珍稀动植物,也无电信、电缆、铁路、主干道路经过,该矿区界限清楚,无矿权纠纷。六、矿山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矿山及周边矿山目前均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工作,尚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实施及完成的矿山为本次方案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30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我公司在接到矿山委托后,立即组织人员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的相关调查工作,具体工作情况如下:2018年12月14日~30日搜集资料、编写工作计划;2019年1月1日~20192019年2月13日进行方案编制;于2019年2月14日,完成了《江油市马角沉水粉渣厂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本次方案编制在矿山技术人员的陪同下调查了矿区土壤、水文、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土地损毁等情况。调查面积约0.18km2,调查路线长度2000米,拍调查工作量见表3-1。表3-1野外调查工作量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工作量11:2000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km2k2土壤剖面处13拍摄照片张25本次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主要采取调查表调查访问与实地踏勘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资源采取实地调查测量的方法,通过调查,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资源情况如下:矿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前山地带,属中-浅切割的低中山地形地貌区。地势低山-丘陵为主,局部有陡坡,海拔660~944m,相对高差284m,属中-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地貌类型。经调查矿区周围无居民点及其他基础设施。矿区内植被较发育,多为灌木林,山梁及陡坡地带植被覆盖率85%以上,水土保持良好。除此之外,无其他工业、军事、通讯设施,总体属资源环境功能规划要求较低的地区。矿区环境地质现状良好,未见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石灰岩矿矿体及围岩未发现有气体及地热异常,放射性指标符合安全要求。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地质灾害、采矿挖损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及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现状条件下,矿山对土地未造成破坏。31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一)评估范围和级别1)评估范围该矿山面积为0.0282km2,开采标高为670m-800m,本次评估范围比矿区面积扩大,在矿区范围和爆破警戒线的基础上向外延伸50~200m至缓坡、分水岭及地质环积18.34hm2,详见表3-2,附图3。表3-2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范围坐标表范围坐标表XY123456789积:0.1834km22)评估级别评估级别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及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为“二级”,主要依据如下:、评估区重要程度评估区内无居民点及其他基础设施;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评估区无常年的地表水体,评估区土地类型主要为林地。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属较重要区(见32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区分布有500人以上的居民集中居住区分布有200~500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居住分散,居民集中居住区人口在200人以下√分布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中型以上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重要建筑设施分布有二级公路、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较重要建筑设施无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矿区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或重要旅游景区(点)紧邻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或较重要旅游景区(点)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有重要水源地有较重要水源地无较重要水源地√破坏耕地、园地破坏林地、草地√破坏其他类型土地注: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只要有一条符合者即为该级别。2、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核定生产规模为30万吨/年,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D“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划分标准,本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级别为小型,属小型矿山。3、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C“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判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表3-4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复杂中等√简单1、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采场汇水面积大,采场进水杂,与区域含水层或地切,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采场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采矿活动和疏干排水容易导致区域主要含水层破坏。1、采场矿层(体)局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较大,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较密切,采场涌水量3000—10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比较容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影响或破坏。1、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采场汇水面积小,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散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存在饱水软弱岩层或松散软弱岩层,含水砂层多,分布广,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大于10m、稳固性差,采场岩石边坡风化破碎或土层松软,边坡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发育,易导致边坡失稳。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薄至厚层状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中等,存在饱水软弱岩层和含水砂层,残坡积层、基岩采场岩石边坡风化较破碎,边坡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局部可能产生边坡失稳。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巨厚层状—块状整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小于5m,稳固性较好,采场边坡岩石较完整—完整,土层薄,边坡基本不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边坡较稳定。√333、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大,断裂构造发育或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导水断裂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主要含水层(带)或沟通地表水体,导水性强,对采场充水影响大。3、地质构造较复杂。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断裂构造较发育,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含水层(带),导水性差,对采场充水影响较大。3、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造较不发育,断裂未切割矿层 (体)围岩、覆岩,对采场充水影响小。√4、现状条件下原生地质灾害发育,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多、危害大。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较多、危害较大。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6、地貌单元类型多,微地貌形态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不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5°,相对高差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同向。6、地貌单元类型较多,微地貌形态较复杂,地形起伏变化中等,自然排水条件一般,地形坡度一般20°~35°,相对高差较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斜交。√6、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简单,地形较平缓,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相对高差较小,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反向坡。注:采取就上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应定为该级别。4、评估级别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为“较重要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生产建设规模为“小型”,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表(见表3-5),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级别确定为“二级”。表3-5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表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简单重要区大型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小型一级一级二级较重要区√大型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二级小型√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大型一级二级二级一级二级三级小型二级三级三级(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分析与预测1、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分析根据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34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6种。矿山为自上而下进行开采,台阶式开采。形成的边坡随着开采的继续最终形成平台区域。目前在评估区内未发现规模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总体来看上,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中附录表E.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见表3-6),现状矿山地质灾害程度“较轻”。2、矿山地质灾害预测1)露天采场地质灾害预测随着矿山的建设,边坡及采场内原有的岩石平衡状态被打破,暴雨季节边坡上岩石破碎处易发生掉块或垮塌,岩体内裂隙较发育,且延伸较深,开采到破碎带附近时,岩体易发生垮塌或塌陷,因此,矿山生产过程中,在洪水期要特别引起重视,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患措施,保证水流畅通和边坡岩体不被冲蚀,随时进行观测,确保矿山安全生产。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矿区为2个独立采场。新采场采场共分13个水平开采台阶,设计标准台阶高度为10m,分别为+790m、+780m、+770m、+760m、首先剥离在矿区+790m标高上的表土,后在+790m标高开掘出入沟,然后开掘段沟,并在沟旁建立工作线,工作线沿等高线方向推进。矿区和外围地区以碳酸盐岩为主,岩性坚硬性脆,多以厚层块状构造,属于坚硬层状碳酸盐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厚层块状整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小、稳固性较好,采场边坡岩石较完整到完整,土层很薄,边坡基本不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边坡稳定。除在裂隙、岩溶发育部位,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地方容易发生崩塌、掉块等现象外,其余完整岩体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好。矿区周围无居民居住,仅有矿山工作人员在活动。如果矿山按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预测矿山露天采场发生地质灾害的规模小,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危险性较小。2)堆渣场地质灾害预测35(1)堆渣场概况堆渣场经联合主设单位、工程建设单位现场勘察,场地位于矿区北东侧的沟槽处。该排土场属沟槽型排土场,堆渣场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两侧高,中间低,场地底部高程为684m,顶部高程742m。场地所在区域地质稳定,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且地基经多年自然沉降稳定。目前矿山根据水土保持报告书要求,进行施工,水务部门将组织验收。若企业按设计进行施工堆渣场,并按照要求堆置弃石渣土,预测排土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危险程度较小。综上所述,按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DZ/T223-2011,表E),评估区范围内现状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受威胁人数较少,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较轻”;预测条件下矿山采矿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较小,规模较小,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较轻”。(三)矿区含水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矿山为山坡露天开采,现开采的矿体均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由于地形破碎陡峻,降水较易形成坡面流泄入沟谷,部份降水入渗后则形成地下水。矿山采矿影响了有限的地下水的静态平衡,改变了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使地下水沿采场边坡潜流或补给地表水。矿山开采现状未发生地下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疏干、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小、水质变化及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和破坏现象。据现场调查,矿山开采现状条件下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来源为矿山办公区的生活废水。矿山生活废水主要来自与办公区,排放量较小,经过化粪池收集处理后可用于矿区周边林地的浇灌,对周围环境影响也较小。矿山开采方式设计为山坡露天开采,设计开采的矿体全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对矿山开采无影响,矿山生产用水量较小,矿山开采对地下水造成影响较小,矿山开采的矿石也不会分解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地下水。矿山在开采中,一般不会对地表水产生影响,但在采矿活动中因剥离表土层,破坏了地表土壤层的结构,使其变得更为疏松,在暴雨季节,易形成泥质浑浊水,流至山下从而影响地表水的质量,但由于该区面积较小,对地表水质量影响轻微。矿山附36属的厂区将产生少量的垃圾和废水,如果处理得当,也不会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或影响微弱。综上所述,矿区矿业活动现状条件下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为“较轻”,预测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四)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矿山现在尚未开工,未对地形地貌景观造成影响。评估区内无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分布,矿区周围无居民点及其他基础设施。随着矿山开采的深入,按矿山《矿山开采设计》的设计,矿山开采最终将损毁土地面积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