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物理-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物理-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物理-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物理-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从这节课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学生运用浮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浮力知识在这节课中得以升华与拓展。本节课是建立在上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现象;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物体浮沉现象的认识,知道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对应的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改变物体浮沉两种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轮船、潜水艇、气球与飞艇的工作原理。二、学情分析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2)知道F浮<G,F浮>G,F浮=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等知识来讨论浮沉条件。(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以及浮力的其他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确定:物体的沉浮现象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常见,但对物体的浮沉现象和浮沉条件并不一定清楚明白,而这个结论又是本节课的后续教学基础,因此把物体的浮沉现象及学生对浮沉条件理解定为本节课重点;说到轮船的工作原理,学生也是略知一,但对轮船为什么能漂浮以及排水量的知识都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把轮船工作原理就定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难点的确定:由于物体的沉浮条件内容较多,如果学生对此理解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后续教学内容浮力应用的学习,所以把学生对该条件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学生在学习轮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时,由于涉及到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因此把这部分知识也定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五、教法:采用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六、教学策略设计本节课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有效的设问引导,让学生亲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学生实验探究与教师、学生演示实验相结合、观察实验现象与作图受力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比较详解、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学生对浮沉现象认识的实验探究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受到科学思维方法训练以及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塑料深水槽一个,盐60克,鸡蛋一个,自制潜水艇模型,等体积的橡皮泥两个,盛液筒1个,水适量,学具:分组实验:8组,每组:盛液筒1个,烧杯1个,橡皮泥1个,矿泉水瓶各1个,注射器1个,气管1段,配重螺母若干,小玻璃瓶若干,细吸管若干,水适量,纸巾适量。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节引入:沉浮子模型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向学生展示先向学生展示三个不同物体浮沉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分析角度,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师生互动,必要时帮助纠错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体的浮沉情况不一样?并继而提出: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观察好奇兴奋思考思考回答为后面改变浮力大小变化以及潜水艇从自身重力改变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必备的知识用贴近时事和生活的例子引入课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讲授新课:一、物体的浮沉条件1、实验探究:完成对鸡蛋浸没在清水、盐水中的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完成橡皮泥的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结合实验对悬浮和漂浮,下沉和沉底进行对比。观察到鸡蛋浮沉情况是:下沉-沉在容器的底部;悬浮;上浮-漂浮。总结橡皮泥上浮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实验感知鸡蛋浸没在清水和不同密度的盐水中的浮沉现象和橡皮泥沉浮的现象。2.总结规律,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师生共同得出物体的下沉与上浮条件:上浮:F浮>G向上运动漂浮:F浮=G静止V排<V物悬浮:F浮=GV排=V物静止下沉:F浮<G向下运动沉在容器的底部。F浮<G静止用课件总结出物体下沉与上浮条件,引导学生分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观察思考分析回答理解记忆利用演示实验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将抽象的物理情境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让学生的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总结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系统的了解。通过进一步提问,加深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认识,让学生明确漂浮与悬浮是物体在液体中的两种状态,而下沉和上浮则是两个过程。3、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工作原理:采用_______的办法,增大_____,从而增大可利用的________.2、潜水艇的浮沉原理。1.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师自制潜水艇模型演示实验来感受潜水艇的浮沉原理:2、引导学生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解释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漂浮:F浮=G下沉:F浮<G上浮:F浮>G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即提示学生:潜水艇能自由的浮沉,要得益于潜水艇的特殊构造——潜水艇有两个储水仓,储水仓能自由地进行充水和排水,从而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量潜水艇也是用钢铁作成的,可它为什么能在水中上浮和下潜呢?总结: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达到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从而决定上浮或下潜的。分析:潜水艇浸没水中后浮力的变化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回答观察潜水艇模型在水中的运动情况,思考潜水艇是怎么利用浮沉条件来实现浮沉的。听讲观察思考,回答通过老师一步步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将规律教学导入应用阶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自制模型向同学们展示潜水艇上浮和下潜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潜水艇上浮,下潜的原因。九、板书设计: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物体沉浮取决于:上浮:F浮>G向上运动漂浮:F浮=G静止V排<V物悬浮:F浮=GV排=V物静止下沉:F浮<G向下运动沉在容器的底部。静止二、如何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1、G不变,F浮改变;2、F浮不变,G改变10.3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学情分析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沉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10.3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第1课时)效果分析“沉浮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现象背后的受力分析对学生来说还是个新课题,因此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提高,课堂气氛较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上讨论、探究实验、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学习,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本节课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效率欠佳,但总体上来说本节课是成功的,学生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能分析具体的问题,能从生活中举实例,并把学到的运用到实际问题分析中。10.3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本章内容主要讲的是浮力的相关知识,这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一节包括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通过受力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的知识体系。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知识的求知兴趣。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第1课时)评测练习一、填空题一个质量是6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N,如果往盐水中注入清水,鸡蛋将_______。(填“下沉”“上浮”或“不动”)(g=10N/kg)饺子在水中煮一会儿会漂起来,是因为饺子受热膨胀,体积_______,受到的浮力_______,重力小于浮力,上浮到水面(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一艘轮船从海里驶入河里,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船要_______一些(填“上浮”、或“下沉”)。二、选择题4、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水和盐水中静止时,鸡蛋在图甲中漂浮、在图乙中沉底,如图所示。由此可知()A.甲图中的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B.乙图中的鸡蛋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C.甲、乙两图中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D.乙图中的液体是盐水5、“094型”潜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潜艇,当它从深海中上浮而未露出水面的过程中,它受到海水的()A.压强减小,浮力不变

B.压强和浮力都不变C.压强减小,浮力减小

D.压强增大,浮力增大6、A、B、C、D是四个体积、形状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把它们投入水中静止后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它们当中所受浮力最小的是

()A球B.B球C.C球D.D球三、简答题(选做)7、利用盐水选种,当把种子放入盐水中时,所有的种子都未浮起来,为使不饱满的种子浮起来,问应在盐水中加盐还是加水?为什么?10.3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第1课时)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教材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如何调节重力、浮力的关系来实现物体的沉浮或者说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的浮力;(2)浮力利用的重要实例——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原理。教学力求根据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创造性使用教材,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这一节课有成功,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下面是我的反思: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解决实验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再让学生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