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地接受、阐释与教学 -以《桃花源记》为例_第1页
文本地接受、阐释与教学 -以《桃花源记》为例_第2页
文本地接受、阐释与教学 -以《桃花源记》为例_第3页
文本地接受、阐释与教学 -以《桃花源记》为例_第4页
文本地接受、阐释与教学 -以《桃花源记》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的接受、阐释与教学

——以《桃花源记》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张心科

zhxkrp@文本细读:素读、参读?教学目标:文体、学情?

(内容)教学方法:背熟、诵读?(过程)文本阐释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关于《桃花源记》的接受与阐释教学目标与内容关于《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背诵是进入文本的基本手段?百年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演变诵读就是一遍一遍地读?

“只见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将名篇诵读。‘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把我们渐渐地、静静地带到了美妙的诗境;然后‘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么呢?唐老未做一字解释,只让我们全班同学由着性子自己去想象,去补充。这种’教法’如今,恐怕过不了‘教学评估’大关,但当年我们委实获益良多,一个个青年学子跟着唐老做了‘美好心灵的远游’”,并发出时下语文教学“出不了大师级人物”的感慨。

——

杨启亮《体验语文:一种教学方法的解释》,《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0期诵读教学过程与方法关于《桃花源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