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山脉的形成。2.通过读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了解防震减灾的常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山脉的形成。教学难点:读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大家都知道沧海桑田这个词语吧,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就是海陆变迁,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过渡语: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学习指导(认真学习课本第40-46页内容,在课本上勾划重要的知识点,注意图文结合。)1.地表形态处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2.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证据有哪些?3.记住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在43页图2-55上指图说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有两种形式?4.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分别是哪些板块碰撞形成的?5.为什么地中海面积越来越小?红海面积越来越大?6.结合44页图2-56记住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并能分析原因。7.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复习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学习的效果。展示课件,口头检测。(三)质疑问难1.组内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2.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或老师解答。点拨:1.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2.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3.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4.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将来面积不断增大。5.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三、后教环节(15分钟)(一)合作探究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刚才同学们学习得都非常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呢?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合作探究题目,按照要求迅速完成。要求: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读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右图中B是__板块,有2个大洲,他们分别是__洲、_洲;G是板块,以(海洋、陆地)为主。(2)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叫,包括E大洲上的___山脉和D大洲上的山脉。D大洲的山脉是板块和板块碰撞形成。(3)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火山地震带。(4)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A、B板块之间的______海面积将不断。(二)预设点拨(1)右图中B是欧亚板块,有2个大洲,他们是欧洲、亚洲;G是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2)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叫科迪勒拉山系,包括E大洲上的落基山脉和D大洲上的安第斯山脉。D大洲的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3)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4)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A、B板块之间的地中海面积将不断缩小。四、训练环节(13分钟)过渡语: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请完成当堂检测。1.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检测题目。2.同桌互换,结合答案批阅并改错。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变迁,同学们将自己的收获和易错点认真整理在学案上。附:板书设计海陆变迁一、大陆漂移假说二、板块构造学说三、山脉、火山与地震带【教学反思】海陆变迁学情分析“海陆变迁”一节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第四节内容,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世界地理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感觉较容易,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通过读图、识图、讲图等活动尽量使枯燥的内容变“活”,使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海陆变迁效果分析海陆变迁本节课教学中设计的合作探究和当堂训练题目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题型组成,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一、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从总体来看效果较好,但是选择题中有个别题目得分率相对较低,第6题: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于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这里地震灾害多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因为不知道智利所处的位置,所以不能准确判断出智利多地震的原因是由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导致答错。第9题: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市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印度尼西亚本次地震的原因,学生知道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没有仔细观察图中的日惹市发生地震只是因为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活动,所以答错。二、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仔细,理解题意能力较弱,部分学生没有认真看图,位置判断不准。2.知识记忆不牢,地图知识薄弱。3.地理事物的名称错别字情况突出,比如“落基山”的“落”、“安第斯山脉”的“第”等,很多学生因为写错字而丢分。三、今后教学措施1.备课立足教材,备熟课本,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出现的资源。课堂讲授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2.注意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看清题目要求,找准题眼,抓住答题的关键点,注意答题技巧。3.加大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反馈力度,避免因错别字等不应犯的错误而失分的现象。同时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利用地图、图片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继续加强学生的读图、填图、析图能力的训练,加强读图题的指导。海陆变迁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过程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节课的优点: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本节课的不足: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改进措施:1.进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地理教学的教法。2.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需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3.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海陆变迁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一节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海陆变迁当堂训练1.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中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2.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
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3.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
)
A.气候变暖
B.古生物分布C.地质构造
D.大陆轮廓4.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5.喜马拉雅山还在长高,说明()A.喜马拉雅山上的积雪在增厚B.板块在不断运动、碰撞、挤压C.地球在不断膨胀D.地球公转造成的6.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于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这里地震灾害多的原因是()A.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B.位于高大山系附近C.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D.因为国家轮廓过于狭长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海是由非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造成的
B.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撞形成的
C.地中海处在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并不断缩小
D.落基山脉处在美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并不断升高8.魏格纳是从哪两个洲的轮廓吻合得到启发,而开始大陆漂移假说的研究()
A.亚洲与大洋州B.非洲与南美洲C.南美洲与北美洲D.南美洲与南极洲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市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9.印度尼西亚本次地震的原因是()A.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引起的B.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C.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引起的海陆变迁课后反思本节课在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过程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节课的优点: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本节课的不足: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改进措施:1.进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地理教学的教法。2.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需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3.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海陆变迁课标分析本节课课程标准主要涉及“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知道板块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历培训客户需求分析
- 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真题【附答案】
- 《EXCEL基础教程》课件
- 不同角色年终总结
- 国开《数据库应用技术》期末考试题库
- 徐涛2022课件教学课件
- 《透视图的画法》课件
- 医疗器械维修模式
- 《制图的基本知识xg》课件
- 《天然地基浅基础》课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3年版)
- 【2022年】陕西省宝鸡市警察招考公安专业科目预测试题(含答案)
- 《线性代数》课后习题答案
- 许可证有效期内的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
- 教学设计 《寻找时传祥》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费用指导价格指南(示范文本)
- 凸透镜成像规律动画可拖动最佳版swf
- 贷款还款计划书范文6篇(6篇)
-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课件
- 肌内效贴技术课件
-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育认识蒙古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