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_第1页
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_第2页
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_第3页
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_第4页
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比较多,这里不能进行文本格式的处理,建议下载后置入word文档中阅读会好些~

我是一名牙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小朋友看牙不配合的情况,很多家长和医生对于这些情况是怎样处理的呢?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情况:许诺、哄骗、恐吓、打骂、放弃、宠惯等。

这些针对于儿童就诊不配合的方法,都会影响其就诊效果甚至一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造成本末倒置。

在我刚接触儿童患者时,初始能耐心地向他(她)解释,包括哄骗,不切实际的许诺,但往往效果欠佳,很多情况下为了减少家长对孩子的暴力态度而无奈地选择了放弃治疗。自从我身边的孩子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作为医生才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这真是不应该的事情。

那是我的侄子,应该2岁时,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很少有时间回老家,虽然在春节中短短几天相处的日子,我和侄子玩玩乐乐,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他喜欢糖,大概没有几个孩子能够拒绝这种诱人的东西,3岁时出现了浅龋,那时来医院,因第一次,我说什么都是成立的,虽然懵懂中有些害怕,但还是配合着完成了浅龋的充填治疗,过程短暂且没有痛苦,与我建立了初步的医疗信任感。4岁时的一个晚上他的牙因龋齿引发牙髓炎,剧痛难忍,从家里出来专门出急诊,因是午夜,怕影响到其他值班医生的休息,告诉侄子轻声些,不要大叫,或许语气较重,分明看到了他的一丝恐惧的眼神,但我没有特别注意当时他的想法。治疗前,没有充分沟通,涡轮机的声音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使他完全拒绝我的治疗,即使威胁他这种牙痛会一直存在都无济于事,他的父亲情急之下打了孩子。对于普通患者还是以劝说为主,因这是自己的侄子,我从一开始的劝说,也演变成了恐吓,甚至责骂。这个过程回想起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三个成人(包括他的母亲)在午夜一起针对于一件事情而采用的方式方法,真是一种让人愧疚的事情。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治疗,从此,侄子再也没有看过牙,不是没有龋病,而是他宁可忍着疼痛,让牙慢慢坏掉也不愿再踏入医院半步。春节再回去时,他总是躲得远远地,那种恐惧的眼神无法抹去!这成为我最失败的一个病案!

从此,开始研究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问题。现在,我们的人群因社会活动的复杂等问题,造成了很多人亚健康状态,很多情况下的心理问题并没有被充分认识,为什么有些人有暴力倾向、抑郁、强迫状态等?有很大一部分与儿时某些不愉快的经历有关。

在就诊过程中:

许诺:适当的鼓励型许诺,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应该在成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如果向孩子承诺了某件事情,就应该做到,不然,起初是孩子的失望,继而再次的治疗许诺效果大打折扣。

哄骗:欺骗孩子治疗过程没有痛苦,很好玩,或孩子喜欢的医疗设备,成人开始哄骗孩子可以拿走,但完成治疗后又不能兑现。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新的心理伤害,长大后也会学着怎么欺骗。

恐吓:这种行为尤其不能出现,过分的恐吓往往会造成孩子的自我封闭,演变成抑郁甚至是自闭症。据说,有的诊所常规地设立了“小黑屋”,为了使孩子配合治疗,医生把“不听话”的孩子强迫进入这种封闭的空间,造成心理上的打击,迫使其服从,其结果往往是虽然进行了治疗,心理问题却映现出来。我个人认为,即使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哪怕选择放弃或延缓治疗,也不能以恐吓的方式来迫使其接受相关医疗服务。

打骂:在患儿不配合,而医师的其他病人在焦急等待时,会促使家长“心急如焚”的状态出现,继而,对患儿大打出手,造成儿童的更多不配合,哭闹的声音会引起更多同时就诊患儿的恐惧感,会引起连锁反应,整个诊室混乱不堪(尤其是在假期儿童集中就诊时)。家长的打骂行为无助于儿童配合治疗态度的改善,反而加重了其对立情绪,也反映了家长平时家教时的无力表现。这种打骂行为一般会造成孩子成人后的暴力倾向。

这位患儿的治疗方式方法沟通及过程无法复制,其实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复制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总结规律,归纳方法,用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这位患儿的沟通经验来看,家庭教育对于医疗服务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占治疗成功的一半比例。

希望患儿家长在阻止孩子某些不良行为时,尽量不要用“打针”、“吃药”、“***”等等字眼来恫吓儿童而形成痛苦的印象。如果孩子不穿衣服,或经常在寒冬要求室外长时间活动,那么请告诉孩子“在这样的天气出去,会生病,发烧,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只能躺在床上,小朋友想你了,也不能来玩,因为你会传染给他们,小玩具也会在那里伤心,因为你不能和他们玩了…等等”一些拟人化的用语,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喜好,才能准确地击中心理“目标”。如果经常用“医生”、“打针”、“吃药”等字眼来阻止孩子,那么当真生病的时候,他(她)的配合问题将是成为你最头疼的事情;如果经常这样说:“你再…..***就要把你抓走”,那么孩子真正遇到麻烦,分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会被***抓走时,那么怎样及时寻求到帮助呢?!

生活中,建议大家能够经常带着孩子认识一些地方:幼儿园(为上幼儿园做准备),学校(同样原因),***局(让孩子认识有这样标志的人可以帮助他(她)),邮局(寄信),银行(可以取到买玩具的方形纸币),消防局(平时在家里可以像做游戏一样演练火灾时逃生技能)等等公共设施。医院方面,应该选择开展“诊室开放日”的单位,带孩子到消过毒的诊室进行感官认识,每次时间不用很长,10~15分钟足够,定期(1次/2周或3周)进行,可以简单地进行体检,或者什么都不干,只是呆一会儿,认识一下设备就成,多次反复,不要强调痛苦的病情,只是去那里而已,就像上幼儿园,逐步消除幼儿对医院医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使其习惯于身边存在这些物质!

很多家长不知道,过早地失去牙齿(乳牙、恒牙)会对患儿造成很多影响。例如:发音不准(导致心理障碍,不敢随便说话),牙齿排列不齐(还要进行长时间的正畸治疗),上下颌骨的发育(导致骨组织发育不良而影响未来的颌面部外形),消化系统(少牙颌患者无法进行充分咀嚼,造成胃部负担而影响消化),生长发育(消化系统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导致生长发育问题发生)。

糖,其实并不恐怖,我也爱吃糖,孩子们几乎嗜糖如命。关键是维护口腔卫生的工作不能麻痹,这样吃再多的糖,也不会造成很多的伤害。

我的孩子现在3岁半了,所幸他的牙齿还没有问题。我把自己的做法表一表,家长们可以略阅,不赞同者,只当过眼云烟就好。

儿子从出生后,开始吃母乳,从不让他含着乳头睡觉,吃完奶后,不管多晚都要让他喝口清水再睡觉,有时他也闹,讲故事或哼儿歌都能使他睡眠,只是需要耐心。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含着乳头睡觉比较省心,不用再麻烦那么多儿歌呀什么的,这恰恰是幼儿鹅口疮频发的因素。

儿子开始进辅食时,我们用医用纱布蘸清水来清洁他未长牙的牙床粘膜,不建议用儿童牙膏,孩子还不会听你的话吐出来那些东西,毕竟那是化学产品。

儿子7个月时开始萌出乳牙,直到近3岁时20颗乳牙萌出完毕,这期间从医用纱布转换为指套牙刷,继续蘸清水清理已萌出牙齿,晚睡前必做项目,一天不落,如果刷完牙后再次少量进食(偶尔可以,避免成为常规现象),视情况而定:快睡着时,尽量让他喝口清水,如果完全清醒,睡前就要再次清理牙齿。从2岁半时开始用儿童牙刷及儿童牙膏,家长仍要帮助其刷牙,逐渐训练自己刷牙,孩子一开始接触牙刷比较兴奋,强烈要求自己刷,可以让他试试,不要打击积极性,建议家长对于孩子还不能做好的事情而要求做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争取让他试一试,否则,再碰到新事物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兴趣,直到成年后,会想,我才不做呢,反正父母都会替我做的,那时,你会懊恼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些行为已经贯穿在你的教育方法中了。当他刷完牙时,家长要借“检查”的名义再帮孩子刷一下,同时称赞孩子会自己刷牙了,而且很干净。这样的习惯应该是长时间养成的,让孩子认为睡前刷牙就像吃饭一样,到了那个时候就应该这么做。让我欣慰的是:现在儿子睡前有时还要提醒我们他的刷牙项目还没有完成呢。

由于工作缘故,儿子从小就经常来医院,有时值班或其他时间,孩子的母亲带着他偶尔来医院办事情。在家里,儿子的印象就是所有的像爸爸一样的男士都是医生,像妈妈一样的女士都是老师。这样,我就有时带他到医院转一圈,看看那里和这里,当然,要避免进入易感染的地方。当很多孩子害怕穿着白衣的叔叔阿姨时,儿子已经习以为常了。

前段时间,天气突变,儿子感冒了,高烧不退,精神不好,不想活动。儿科医师建议打些点滴。接下来,和儿子进行沟通,告诉他:“你生病了,需要进行一些治疗,在手上插一个小树苗,它才能治好你的病,病好了才能和其他小朋友玩,但是,有些不舒服,只是很短时间,你数1、2就行了,然后睡一觉就回家!”大概这些内容等等,儿子懵懵懂懂地点头同意了,在进入病房时儿子没有任何抗拒行为,而且看着护士给他小胳膊上捆扎止血带,消毒,扎针….(扎针时,哭的那叫个惨!!),固定好胶布,他就停止了哭泣,只是说“好疼”。虽然做父母的心疼孩子,但不能顺着他,只能告诉他:“是有些疼痛,但是你很勇敢不是吗,男子汉不哭的!”儿子回答:“我不是男子汉,要哭….!”虽然这样说,但没有继续闹人。接下来的几天,每天要扎一次针,照例会哭一次,但是没有出现抗拒行为!

现在我在给他看那些医疗设备的图片(因工作缘故,有很多医疗器械单位发出的设备图片广告以供医师选择),让他对这些有初步的认识,不至于突然遇到时产生不安的情绪,关于牙科综合治疗台的大致功能儿子已经能够说明白了。

经常的有益行为,在孩子面前反复的出现,形成了习惯,那么你所希望的结果就会出现。儿童的就医心理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包括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孩子的父母,临床医师,护士,甚至是实习医生,走廊里卫生保洁的工作人员。孩子们每经历的一件事情和一个人都可以给他(她)留下积极的或消极的印象,只是他(她)们还没有来得及或没有打算表达出来而已,我们的孩子每天所接受的信息量已大大超越我们小时候所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