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优质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优质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优质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优质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优质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史实;②通过阅读具体史料,提高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能力,传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得出正确认识,并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史实突破方式:通过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突破重点问题,掌握基础知识;;难点:农业合作社与人民公社的区别;国家资本主义;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突破方式:合理运用讲述法进行补充梳理,深化学生认识,同时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突破难点问题。【教学策略与方法】:本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式教学法、师生共同探究讨论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课开始我们先来看这幅图表,它反映了我国50—7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什么特点?生:在曲折中发展。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标和学习要求。(板书: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设计意图:直接以曲折的图表形式展现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曲折性,让本课的“曲折”一下子留于同学们的脑海之中。)本课需掌握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历程,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建国后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幻灯片)第一阶段:1949-1956年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6年,“文革”时期第四阶段:1978、12——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设计意图:因为本课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复杂,所以先清楚展示历史阶段,使同学们知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范围。)讲授新课:首先进入第一个时段:过渡时期的探索(板书)过渡时期的探索(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探索主要是实施“一五”计划。1、“一五”计划:(背景)(1)一五计划实施的前提是:建国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经济形势好转。(板书:1、国民经济恢复)(2)一五计划实施的依据是: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板书2、过渡时期总路线)材料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提出了什么任务?(幻灯片)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贯彻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把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一化三改”(2、任务:一化三改板书)这两大任务的提出,反映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明确过渡时期的时间、含义、主要任务、实质,为后面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讲解做好铺垫。带领同学们重新研读“一五”计划,明确“一五”计划包含提高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两方面内容,纠正以往认为“一五”计划只是工业化建设的学习误区。)2、工业化建设:材料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问题1: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生:①重工业基础薄弱;②面临帝国主义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师:严峻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师: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建设热情。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大都超额完成。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一些冶金、机械、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建成投产。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生:东北地区。师:为什么呢?生:主要由于东北是老工业基地,有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更便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设计意图:层层设问,既贯彻了逻辑联系又让同学们得以进行思维锻炼。)问题2:这些工业成就的取得有何深远意义?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设计意图:知识概括总结,加深条理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独立”“合理”的含义。)过渡衔接:“一五”计划的另一任务就是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问题1:为什么要改造?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社会主义改造始于农业,即农业合作化运动,毛泽东为何在50年代加速农业改造步伐,我们来看段材料:材料一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是用有计划地领导和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方法解决了,我们也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解决它。……苏联所走过的这一条道路,正是我们的榜样。——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教师备用:中国的国家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的供给短缺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革命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生:1、为了满足工业化对粮食、原料的需求;2、学习苏联的经验过渡衔接:手工业的改造原因与农业大致类似。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我们来看材料二。材料二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生:3、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这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使命之一。)基于以上原因,国家从1953年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如何改造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框题“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回答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措施。(问题2: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哪些措施?)生:……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便于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设计意图:通过两段材料,一方面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时是本课难点,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幻灯片)国家资本主义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使其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2、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又分为个别行业和全行业两个阶段。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实行四马分肥,即企业每年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本家的利润只占其中1/4左右,这种经济已经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生产,是带有很大社会主义性质的。1956年开始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国家以资产总额5%的定息形式对企业进行赎买,随着定息的停止,全行业公私合营的企业性质就变为了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公私合营阶段这种有偿改造的办法,称之为“赎买”。这些商标上就是当年公私合营的缩影(幻灯片)当年很多参与公私合营的老字号传承至今。(同仁堂、全聚德、王老吉、吴良才)三大改造后,我国经济经济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3:改造后,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师: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是“基本”吗?生:因为还有私有制经济成分存在,有些行业和地区还没有改造。师:分析得很好。你是从经济成分的比例来回答的这个问题。“基本”这个词,史学界这么多年对其理解是有变化的,除了刚才同学分析的,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就是生产力的水平还比较落后,虽然改造改好了,但没有达到马克思所构想的生产力高度发达,所以叫“基本”。后来邓小平用一个词弥补了这个“基本”,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设计意图:对于课本语焉不详而学生又匮乏的知识做必要的补充说明。)过渡衔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从此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板书)“探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多方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其本身就包含两种可能性,即成功或失败。下面我们来重温这十年探索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1956-1966年)中共“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板书:1、中共八大(1956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这一标题的第一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八大召开时中国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2: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的分析?问题3: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生: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师: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味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按一下幻灯片),据此分析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生: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师:基于主要矛盾的分析,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生: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师:八大在总结一五计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重申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学生回答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过渡衔接:实践证明,八大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正确探索。但是“八大”之后,党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倾错误。2、“左”倾错误:(板书2、“左”倾错误)总路线: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京召开,(板书(1)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根据毛泽东的创议,正式指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板书:总路线)从总路线的字面意思来看,应该说是不错的,多,即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发展速度快,产品质量好,消耗的资源省。但是,由于人们改变落后的愿望太迫切,片面强调“多和快”,实际上否定了八大关于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除了急于求成,还有什么原因使八大的正确方针被否定?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了,谁来总结一下原因?生:原因:1、“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使领导人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2、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缺乏经验,对经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不足。4、受苏联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影响。师:总结得非常好!(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一方面形象展示这一历史事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同学的理解与认识。)过渡衔接:视频中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还在耳边回响,可不久领导人又修改了这一目标:“超过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而是2-3年,两年也是可能的”,它反映了领导人什么心理?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心理。((2)板书:大跃进)大跃进:以钢为纲,2年赶超英国。我们来看看当时两国钢产量的差距。中国1957年,535万吨,而英国同期已达到2000万吨。师:

为了赶超英国,1958年两度调整钢产量的指标,到1958年8月底公布钢产量要翻一翻,达到1070万吨时,,离年底只剩下了4个月,而1至8月的实际产量仅400万吨,离这个指标还差很远,怎么办?生:全民大炼钢铁师:中央规定:各级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现场指挥,对大炼钢铁不力者给予记过、撤职甚至开除党籍等处分;各部门给钢铁生产让路。9月份全国出现男女老幼齐上阵,各地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甚至省委大院都建起了土高炉。为了炼钢,群众大量砍伐树木、上山采矿、砸锅卖铁……同学们对比现代化的炼钢,想一想,“小土炉”炼出的钢质量会怎样?质量不高,但成本却极高,炼出了很多废铁疙瘩。大跃进如此炼钢带来什么危害?生:①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砍伐森林,大规模采矿,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影响?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与呼。——老红军致彭德怀的信②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使国民经济遭到破坏;钢铁高大上,其他行业也要紧跟,农业领域更是“卫星”不断。亩产万斤似乎已不在话下,甚至在权威性报纸头版公然宣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些数字,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以水稻为例,你知道目前亩产大约多少斤?1000公斤左右。师:很好,知识面很广。这是近日关于袁隆平高产杂交水稻亩产的报道,实际亩产才接近1000公斤。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大跃进的若干表现,下面请同学起来概括一下。(设计意图:结合环境问题将大跃进的知识通俗化,让同学们能够真切看到大跃进的表现。)大跃进表现:①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快)、高指标(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映了什么问题?)②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大跃进现象背后是什么错误作用的结果?生:“左”倾错误在生产力方面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结果。既然认识到了问题,今后我们该如何避免呢?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过渡衔接:“左”倾错误又一突出表现,就是当时全国农村一哄而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什么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来看这段材料。材料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问题: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生:一大二公师:如何理解呢?生:大,指规模大;公,指在所有制上,一切生产资料上交公社,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分配方式实行平均主义。这是吃大锅饭的场景(幻灯片)联系所给材料,分析这种大刮“共产风”,大搞平均主义的做法,带来了什么弊端?生: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备用:否定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师: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典型,它依旧是是什么错误作用的结果?生:“左”倾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生: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导致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这个统计表暴露了什么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的增长率为负22%,粮食供应不上,大量人口死于饥饿。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最惨痛的代价。(设计意图:以历史事件的逻辑性展现历史,并以设问的形式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3、1960年的八字方针:师:为了摆脱困境,从1960年起,党中央开始再探索。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八字方针(1960年))调整是这个方针的核心,调整的重点是失衡的国民经济比例问题到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比例基本平衡。(图表)(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引出下面问题。)**回首1956-1966年的探索历程,有人在天涯论坛发表了这样的观点。“建国六十多年来的历史可以将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作为分水岭,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都是在瞎搞,后三十年才是正确的;要是没有前三十年的失误,今天的中国将会完全不同,正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又回到解放前。”师: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生:不同意。有正确的探索,也有失误。师:你能归纳一下吗?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正如这个同学所说,56-66年的10年探索,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幻灯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三大油田的建成投产,让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全国除西藏外,各省都通了铁路。这些充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探索,并不都是瞎搞,中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天涯论坛的观点是片面的。过渡衔接:由于“左”倾思想未能彻底清算,1966年“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三、“文革”时期的浩劫(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总结:同学们,回首今天学习的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历程,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国情出发,经济建设为中心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综合平衡,经济需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健全民主和法制同学们总结的很到位,认识很深刻,今天的学习,不是为了拷问历史,而是为了在反思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少走弯路,更好地发展。(设计意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升华感情,激励同学们奋发图强、树立建设伟大祖国的热情。)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过渡时期的探索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剩下的时间,同学们梳理一下所学内容。板书设计:一、过渡时期的探索(1949-1956年)1、国民经济恢复2、“一五”计划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1956-1966年)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2、曲折——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3、再探索——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三、“文革”时期的浩劫(1966-1976年)(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建立知识体系,落实基础知识。)【学情分析】对于本课内容,高一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而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但本课内容知识点多,理论认识难度大,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在分析理解本课内容上有一定难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这一节课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的第一课,知识点多,理论认识难度大,生动性不足,不容易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本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力图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能力。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思想指导下,精选材料,设置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望把枯燥的历史形象化,摆脱死记硬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智慧。授课伊始,我为了培养学生历史的时序意识,给学生梳理了建国后的各个时段,有利于学生对整节课、整个单元乃至整个建国后的历史有总体把握。授课过程中,由于所学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学习难度比较大,所以我没有将“舞台”完全交给学生,而是采用抛锚设问,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的探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提出的问题出自材料而不局限于课本,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分辨信息、理性分析、依托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整体效果较好。【教材分析】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它上承第二单元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下启第19、20课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述,涵盖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约27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线索明晰,主干突出,但是理论认识难度较大,知识要点难点较多。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下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A.轻工业、农业、重工业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3、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答案:B、D、D教学反思1、备课设计理念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这一节课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的第一课,内容比较严谨,生动性不足,不容易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力图生动深刻地阐释本课主要内容,让学生兴趣盎然地理解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学生学习基础、状态和效果:本课内容虽在初中有所涉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