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单句词:意指儿童试图用一个单词来表现那些成人用句子才能表达的含义。电报句: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明确,但其表达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用语。完整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句子。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攻击:以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之故意行为且被伤害者力图避免的行为。习惯化:是指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对其反应越来越少的现象。去习惯化:是指刺激发生变化而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两个或者更多的刺激,观察婴儿对其中的哪一个更感兴趣。横断设计:又称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纵向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错误信念范式:用于研究心理理论的一种任务,在这种任务中,儿童必须对他人并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做出推断,也就是说,他人所持的信念是错误的。图式:是一种思维或活动的模式,常常被看做是儿童用于理解周围世界的一些知识基础。图式是对事实的表征,儿童通过图式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加以理解的过程。顺应: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在有能力的他人的指导和鼓励下可以完成的复杂任务。问答题根据皮亚杰理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经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能协调感觉输入与运动能力,形成行为图式,从而理解并影响周围环境。

婴儿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从一个拥有极其有限知识的反射性的有机体,发展成一个有计划的问题解决者,已经对其自身、亲密的陪伴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事件有很多了解。

皮亚杰把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六个亚阶段,详细阐述了婴儿由反射性的有机体到反应性有机体的逐渐转化过程。1.反射活动(出生到1个月):在此期间,婴儿更多地局限在练习先天反射活动上,他们将新物体同化到已有的反射图式中,并改变反射图式,顺应新异刺激。

2.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做出和控制各种反应,如吮吸手指、发出哦哦声等。

3.二级循环反应(4-8个月):婴儿发现,除了自己的身体外,还能用物体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婴儿突然对外界物体产生兴趣,表明他们已经开始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中的可控物体区分开了。皮亚杰认为二级循环反应不完全是有目的的。

4.二级循环反应间的协调(8~12个月):出现有计划的反应,婴儿为了达到简单的目的,能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作。

5.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开始积极地探索客体,并试图创造新的问题解决办法,或再现有趣的结果。

6.符号问题解决(18-24个月):婴儿已能进行心理操作,而且对如何解决问题表现出一定的“洞察力”。模仿的发展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8-12个月,婴儿才能去模仿榜样的新异动作。这时,儿童会表现出一些行为意向,然而,婴儿的模仿图式是相当不准确的。

可靠。在美国,尽管大多数州不允许5岁或5岁以下的儿童在法庭上作证,但6-10岁的儿童经常会成为目击证人。根据在儿童记忆方面的研究发现,儿童有能力扮演目击者的角色。儿童自由回忆的信息量视年龄而定。年幼的孩子一般来说能回忆的材料很少,但大概6周岁以后就会大大增加。至于儿童回忆的信息的准确性,学龄儿童自由记忆的准确性像成年人一样好,然而,很大程度上,这也取决于事件发生和回忆之间的时间间隔。年幼的孩子在接受提问时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但是,目前对帮助年幼孩子回忆的研究有了更多进展,通过运用特别为他们设计的提问技巧,可以从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获得有用的证词。请论述前运算阶段儿童象征游戏的发展以及功能发展:假装或者象征性游戏在11-13个月时出现,最初可能假装在从事一些他们很熟悉的活动。18-24个月,学步儿童的游戏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他们能按一个有意义的顺序做出多种假装活动,2岁的儿童能用一种物体,例如一块砖表征另外一种物体。功能:从智力上来看,游戏能为儿童提供语言交流、想象、选择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背景。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玩过大量象征游戏的学前儿童,在认知发展、语言技能和创造力测验中的表现好于玩得较少的儿童。学前儿童的假装游戏也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游戏会促进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谈谈对儿童智力测验量表的了解比奈—西蒙量表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及其助手西蒙联名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一文,由此,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量表问世特点:项目种类繁多,可以测量智力的多方面表现;项目的排列由易到难,可以测量智力的高低;用通过多少项目作为分辨智力的标准。斯坦福—比奈量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推孟,对量表进行修改,于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奈量表推孟的贡献:(1)力求取得广泛代表性的常模,对施测和计分提供了详细的指导语和说明书,将测验编制标准化,从而提高了量表的信度;(2)将量表所适用的年龄范围扩充到成人,可以测出自2岁到成人的智力水平;(3)采用了斯滕的智商概念,作为比较智力水平的相对指标,从此,智力测验均以智商作为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准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1939年韦克斯勒在美国贝勒维精神病院编制了一套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用以测量16—60岁的成人。而后他分别编制了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特点:(1)韦氏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两部分。(2)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由于智力测验可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对于测验使用者和被测儿童的父母而言,既需要科学运用智力测验,也需要理性看待智力测验的结果。经典实验三山实验目的:验证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和言语是否常是自我中心的。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幼儿(6岁之前)会说,其他人将和他们看到一样的山。他们没有认识到,对于处于不同位置的人而言,所看到的情形是不同的。意义:证实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经典守恒实验目的:儿童是否能通过守恒任务,是判定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是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参照指标液体守恒:向儿童呈现2个一模一样的瓶子,两个瓶中装有相同的水,在儿童认为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后,将其中一个瓶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比较高但比较窄的瓶子里,并提问儿童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吗3个局限性:中心化倾向;缺乏可逆性和灵活性;液体守恒任务中,儿童把水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看成是没有关联的事件,忽视两种状态的动态转移过程结论:前儿童的思维缺乏可逆性(在心理上能逆转或者否定某一行为的能力。)处于直觉期的5岁儿童在面对守恒问题时,还不能从心理上反向思考所见到的过程。视崖实验目的:探究婴儿是否具有深度知觉。过程:1.取一个装置,这种装置是一张由隔板分为两半,且上表面为透明玻璃的大桌子,隔板一侧,图案就在玻璃底下,类似于“浅滩”;另一侧则为具有一定深度的“悬崖”,即图案与上面的玻璃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当婴儿成熟到能爬行时,分别将他们置于视崖的浅侧和深侧,观察婴儿的反应,测量他们的心率。2.将婴儿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让母亲先在深的一侧呼唤他,再在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