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品味。《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写景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文言文。文章语言凝练,字字珠玑,在写景方面作者字斟句酌,文如其人,视角独特,这对提升学生的语言的表达极具启迪意义。同时,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一点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阅读素材和思考空间。所以说,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良好地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去尽情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所以,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方式去带领同学们学习本文:1.学案导学。这个环节比较简单,放在了课前,让同学们有目的地去自学本文,自行解决类似字词句和文章大意的基本问题。2.合作探究。学生的交流能力不可小觑,有时看上去一些高深莫测的东西往往在学生的交流碰撞中得以解决,因此有些环节,我让同学们去大胆思考,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张岱,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张岱的人格。3.及时点拨。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的思路引人入胜,但有时会显得信马由缰,老师在里面要充当牧马人的角色,及时鼓励,及时校正,帮助同学们有效思考,正确理解。学情分析本堂课的参与者是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的一个,这个班级是我从七年级就带上来的,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地关系,日常授课中的配合也比较默契。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此相关的课堂训练也跟进及时,所以,这些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语言组织能力也较强。我从七年级开始就着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每个小组的划分都很公平,兼顾四个成绩层次的同学,经过一年多的训练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已经具备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带有难度、深度的问题的能力。对于本课《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我预计学生能够跟上我的授课思路并能解决一些探究方面的问题,估计还能有几个同学能做出让人感到惊艳的回答。《湖心亭看雪》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一、评测练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解释加点字意思。(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3)上下一白(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5)雾凇沆砀2、翻译句子(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对于行文有何作用?5.怎样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写景这部分运用了一种文学手法叫什么?能不能举例说明。7、这堂课中老师引导你总结出了哪些词语,请你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成一段文字写出来。二、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1、通过课内观察和课后练习反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三维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本节课尤为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在反复利用背景资料的基础上一步步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怀,这就避免了望文生义和无病呻吟的问题,而且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有效提升。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和我一年多的教学磨合中达成了默契,他们适应了我的授课思维和引导方式。二是我对学生反复利用材料的引导比较到位,这对于学生思考问题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发。三是我们的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比较高效,学生的交流很充分,智慧的碰撞效果明显。这些因素达成了授课效果的高效。2、在课后的反馈练习中发现,有少数同学(4号同学,即30-40名之间的同学)对于课上的知识还存在疏漏现象,他们的课堂发言次数也相对较少。原因在于在有的环节设置上过于简单,有的问题有些抽象,同时,小组的合作效率高,探究结果很快就出来,无形中就忽略了4号同学的思维跟进。教材分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初八年级上册第29课,这是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小品文,是张岱散文小品《陶庵梦忆》中以笔墨精炼、风姿绰约著称的极品。全篇仅一百五十九字,看似篇幅短小,平易近人,极易理解讲授,实则它小中寓大,以小见大,情思深意蕴于其内,情趣风致见于言外,正确理解把握它的内蕴,鉴赏传达它高妙的写作技巧,则需下一番披沙沥金的功夫。由此,我们去解读其文深刻内蕴就不难发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从所写景物和历史背景看,作者笔下创造的迥异于人的意境,既是西湖如梦如幻雪景的真实描绘,又是作者世事如烟、人生如梦的精神的隐曲反映。二、从人和人的关系看,这由经历国破家亡,披发入山的张岱写来,其间包含着人世间多少炎凉冷暖的体验。这篇文章,包含的内容深邃、厚实,要向学生一一传达且不是件容易的难事,我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想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16.3.27【备课人】【教学目标】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掌握文学常识、字词翻译、句子翻译等文本知识。补充白描手法相关知识,并感受张岱眼中的湖心亭景色。训练学生运用材料的能力,从课文内容和背景材料中感受张岱的“痴”和“独”及其复杂情怀所产生的根源。【教学重点】感受张岱眼中独特的“景”,透过景色的独特来了解张岱独特的“行”。【教学难点】利用课文文本和老师补充的资料,深入探究张岱的情怀。【教法学法】点拨引导、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直导新课请同学们读课题《湖心亭看雪》,并从标题和作者种提炼信息:本文写的是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的情景。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可以追随张岱的视角去感受湖心亭的雪景,同时可以透过独特的雪景走入张岱的内心世界。资料补充1、湖心亭: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重建。站在这里西湖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因景色独具一格,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中国也亲临于此。2、张岱: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张岱出身仕宦世家,但他一生未曾仕宦。少为富贵公子,爱好甚广,生活华贵堂皇。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毅然披发入山,隐居著书以终,生活极度清贫。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作品中独树一帜。三、课文感知:1、检查预习:(1)、齐读课文,再次熟悉文本;(2)、字词掌握:俱绝是日更定拏一小舟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雾凇沆砀上下一白一童子惟长堤一痕焉得更有此人三大白客此及下船(3)、句子翻译: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C、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初步定位张岱其人:《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闲人《湖心亭看雪》张岱——痴人(入迷,极度迷恋。)合作与探究张岱因何而痴?(痴于景)张岱的痴表现在什么方面?(痴于行)(一)关于“景”:1、分析让张岱痴迷的“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老师点拨:这属于表达方式种的描写,再细一点定为属于白描。简介白描:文学上的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几笔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举例:白描写人:“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里的杨二嫂(刻画出尖酸刻薄、不修边幅的杨二嫂形象)白描写事:“......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吴敬梓《范进中举》(抓住动作,描写了事态发展。)白描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勾勒出萧瑟凄凉的秋景,衬托出诗人愁肠寸断的柔情。)老师点拨:白描的运用可以使得语言简练而朴素,表意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再次分析文章的写景部分,请同学们感受表达张岱勾勒出的雪景是一幅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张岱勾勒出了一幅宁静清绝、悠远脱俗的西湖雪景,侧面表现了张岱的闲情雅趣。(二)、关于“行”: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张岱的行为之“痴”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老师点拨:赏雪的时间之独特(是日更定),赏雪的方法之独特(独往湖心亭看雪),赏雪时的际遇之独特(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看到的雪景之独特(上下一白,惟有几点影子)。总结:由张岱的“行”可以看出张岱是一个不随流俗的人,具有遗世独立的情怀。深入探究:如何理解文章中的“独”字?(一)、张岱一行几人赏雪?(“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为何张岱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再次回到背景资料,学生试对材料进行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再做回答。(1)、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张岱出身仕宦世家,但他一生未曾仕宦。少为富贵公子,爱好甚广,生活华贵堂皇。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毅然披发入山,隐居著书以终,生活极度清贫。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作品中独树一帜。(2)、明朝末年,思想界涌现了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文人士子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声色,纵情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有的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有的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3)、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张岱《自为墓志铭》)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张岱的富贵公子的身份和早期穷奢极欲的生活以及明朝末年文人士子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造就了张岱孤傲愤世的性格,他看众生虽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二)、张岱的“独”还有没有其他内涵,换言之,张岱的内心到底孤不孤独?再次利用背景资料,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再做回答。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张岱出身仕宦世家,但他一生未曾仕宦。少为富贵公子,爱好甚广,生活华贵堂皇。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毅然披发入山,隐居著书以终,生活极度清贫。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作品中独树一帜。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张岱生于明末,却跨越了清初,作为亡国之人,孤傲愤世的张岱再也没有了过去的那份闲情雅致,当眼前的华贵被清人的铁蹄踏破的时候,他只能遁迹山林,闭上眼睛去感受那种曾经的记忆。所以说,张岱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故国之梦。(三)、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今天课上所接触到的词语,并把它们组合成一段话表达出来,用“本文……”开头。词语:宁静清绝、悠远脱俗、闲情雅趣、遗世独立、孤傲愤世、怀念故国。延伸与总结:你觉得张岱在明朝灭亡之后披发入山是明智之举吗,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张岱,当你拥有和他同样经历时,你是否会像他一样遁迹山林?(学生回答,老师点拨。)老师谈自己对张岱的认识,收束全文,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书籍和网络去深入了解张岱:“张岱,拥有一个世界的热闹,也拥有一个人孤寂的梦,当繁华落尽,他便用文字慢慢梳理内心的落寞。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就到大自然中去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林,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他们的一生多姿多彩而又饱受争议,张岱如是。”作业:查找张岱的资料,从书籍和网络中继续了解张岱。效果分析这节课,我略微淡化了学生对字词句的翻译掌握,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启迪,总的来说,课堂的思路很清晰,从景色到行踪再到作者其人的内心世界,我和学生一起领略了张岱用孤独的笔勾勒的浑天一色的凄清幽绝的西湖雪景,感受了张岱其人的不随流俗和特立独行,也探访了张岱这个文人士子兼富贵公子的孤傲愤世,又寻觅到张岱那被清军的铁蹄踏碎的故国之梦。在分析张岱其人的时候,我教学生反复利用了本节课开始时展示给他们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从资料中分析张岱的孤傲愤世和怀念故国的情怀,这几个环节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是个很好的启发。《湖心亭看雪》课后反思这节课总体说来还算流畅,用的是自己的学生,师生之间的配合相对默契,教学任务完成充分,注重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过,我反复看过自己的课堂实录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