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运用策略_第1页
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运用策略_第2页
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运用策略_第3页
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运用策略_第4页
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运用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运用策略摘要:小学教育是受教育者学习生涯的开端,随着教育数字化的要求与技术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热点,已经成为了未来教育创新变革的发展趋势,采用数字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本文基于教育的历史发展,针对小学学科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一些建议,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期在小学学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运用策略上进行一些探讨。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数字化;实践逻辑;日常应用在“十三五”规划纲中,“数字中国”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数字化转型逐渐全面应用于教育领域。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强调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教育数字化的各组成因素(下图1)既存在深刻联系又相互推进发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2022年7月20日出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师研修”专题上线暨“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启动仪式时提到“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用好数字化红利,推进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让资源活起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合理推进教育数字化有助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创新,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图1教育数字化的组成因素一、教育数字化的实践逻辑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而教育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保证每个人的受教育权、树立终身学习型社会。因此,教育数字化在实践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于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无法自主学习,加上传统教育方式受思维局限性,无法摆脱“填鸭式教育”,无法深刻理解知识内容,本次新冠疫情的发生导致教师生无法在学校上课,在积极相应“停课不停学”的大背景下,线上教学拉开帷幕,教师只能通过运用各教育平台进行授课。因此,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容不得“滞后”。在疫情初期,很多地区在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时,将传统教育的方法直接放在数字教育上,出现了许多问题,违背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规律,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无法最大化的利用教育数字化的红利,因此,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应该遵守“问题发现+升级优化”的原则。教育的历史性通俗意义上来讲,我们习惯性的认为中国教育起源于孔子,但实际上,我国古代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以前。而在我国最早的教育雏形的形成,则早在商王武丁时期,这得益于商王启用“奴隶宰相”-傅说,傅说年迈以后,武丁为了不浪费傅说的才能,命他挑选贵族子弟,教他们如何治理国家。这便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起源。而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学记》,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专著。在《学记》中,“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就已经明确提到“念终始典于学”,而由于古代的设备设施局限性,在随着时代的进步时,进行知识传授由口口相传变成了“石板书”、“竹简”,哪怕“活字印刷”的发明,纸质图书也只是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才能拥有的,所以在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现代教育的现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不断引入新的元素,从老式投影仪到现代的智慧白板,粉笔不在“染白”教师的头发,教师也逐渐走下“神坛”,积极与学生做朋友,以人为本、共同进步的理念深入每个教师的心里。教育更摒弃了古代的阶级性与等级性,开放、包容是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为了达到教育的普惠性,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权,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虽只有18条,但“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这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教育的现代性。现代教育的优越性教育数字化是传统教育与数字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在国家政策引导数字化大发展的前提下,教育数字化转型迎来了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充分暴露出传统教育的脆弱性及局限性,数字化教育“被迫”走上了快车道。教育数字化转型增加了教育的普惠性,与此同时,也让教育走进日常生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高人民素质。过去教师的交流沟通仅能依靠全年为数不多的大型会议、报纸、电视节目,现在由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让全国各地的教师更清晰的了解其他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进行思维碰撞,实现资源共享,将更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当中,建设教育多样性、授课个性化、管理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数字化转型最为决定性的因素是聚焦于用户,所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文化知识,在此驱动下,很多教育平台出现了寓教于乐的应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边玩儿边学、边学边玩儿,体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在探索中学习技能,从而形成探索式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促进社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社会新生代有生力量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社会人文素养。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双减政策号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现代技术对素质教育及国家教育的特殊性是不可替代的,过去只能通过教师口述。或图片、有限的视频资料来对于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但现在由于进行了教育数字化改革,教师可以通过指定的网站,下载或在线观看国家党政机关审核过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频资料,并且视频资料可以多次利用,获取资料的来源简单方便。可以实时更新与国家的最新政策相接轨。运用策略的根本方针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依赖于数字化大发展,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部分“老”、“少”、“边”、“穷”地区,数字化大发展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充分的便利,我们可以在新闻里听到为了上网课,部分地区的学生因为住的村子太偏远,需要每天爬山找到网络信号较好的地方上网课,有学生因为家长的手机出现故障而与老师“失联”;有留守学生家里没有一部智能手机。在疫情的这段时间里,部分地区学校的师生经历了格外的焦虑,而为了保证学习的步伐不停,他们也在倾尽全力。缺设备,信号差,没有教育数字化的经验,这些都是横亘在无数“老”、“少”、“边”、“穷”地区学校面前的问题。“特别要解决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网络覆盖薄弱地区学生远程学习问题。”这些类似的话语,被教育部、以及许多省市写进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方案里。所以,“如何用”、“怎么用”就显得尤为关键。(一)如何用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是机遇,更是挑战。尤其小学生正处于兴趣发展的起点,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师生接受新事物。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信息冲击是远超传统教育,杜绝发生过去教师将“新设备”、“新技术”束之高阁的情景。教育是培养不是筛选,要充分考虑“老”、“少”、“边”、“穷”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难,应集中力量继续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难题。例如2020年2月29日,广东省教育厅表示,已经为广东2277个相对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共计9262名普通高中三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提供平板电脑,用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学习。河南省教育厅也表示,将为家庭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临时提供学习终端、减免手机流量费用等照顾。(二)怎么用哈佛大学戈德林、卡兹两位教授,在《教育与技术的赛跑》一书中提出“教育一直在和技术赛跑,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将导致对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重新估值”。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深刻了解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也是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学校及教师的要求,为了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素质环境,教师们要以身作则,要接受教育数字化所带来的红利。由于小学教育教师队伍对于教育数字化设备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不能熟练掌握新媒体设备,造成资源浪费,降低授课效率,为了合理应用教育数字化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2021年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实施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为欠发达地区的教师进行培训。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学校也应该定期组织教育数字化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组织教师运用教育数字化技术进行示范授课。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提升教师教育数字化能力。让老师合理利用教育数字化。让教师深刻体验到现代教育数字化与过去教育方式的优势。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接受教育数字化所带来的红利。例如部编三年级上的语文教材中有一节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文章介绍了作者感叹秋日梧桐叶飘落的美好景色,但由于梧桐树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部分地区小学生没有见过梧桐树,对梧桐树叶不了解。过去老师只能通过口头描述或手持图片的方式向同学们进行讲解。但由于进行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视频介绍,文字与图片相结合,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法国梧桐树,了解树叶飘落时的美好景象,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想,深化知识理解,直观的为同学呈现出了树叶的样子。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具备较视觉冲击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景象之美,帮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实际场景的基础之上,进行自由的想象与情景构造,体验作者所蕴含的愉悦之情。这些效果正是由于教育数字化改革所带来的优势。教育的数字化改革不仅仅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同学们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与表达的意境。加深对于各种情感与意境的理解,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学习思维。在授课中,使用数字化的课堂与采用传统教育的课堂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包含言语、交互、情绪等多维样态。从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交互等多维度层面评估学习状态,有助于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师生课堂表现分析,数据见下表1。表1:师生课堂表现分析-数据对比从图表中可知,采用传统教育的方式时,教师主讲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字化教育的支持让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数字化教育媒体应用行为丰富多样,学生课堂积极性高,参与课堂各项活动意愿强烈,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多种数字化教育媒体应用行为对学生全面的刺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更加高效、轻松的课堂环境。二、小学教育数字化运用策略小学教育数字化由于受众的特殊性,导致其运用策略也是不同的,小学教育数字化运用容错率极低,应“集中力量办大事”,运用成熟的教育框架模型策略,如图2所示。其运用策略是全局、大系统、多角度的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国家政策下发需新技术达到一定高度、教师数字化技术能力水平较高,政策下发后,各级机关及学校充分掌握了解政策文件精神,师生共同体合理运用,并根据运用结果及时有效的进行反馈,使教育数字化运用策略不断探索。政策支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及数字化水平不尽相同,部分地区在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技术引进来”,但没有“落地”的情况,教育数字化转型停留在表面,单纯解决“有-无”问题,就标榜自己进行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小学教育是系统化、结构化的素质工程,技术革新是信息化、未来化的技术趋势,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合理运用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教育发展前景。小学教育数字化运用需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相对应的各级机关的策略支持,做到从上至下引进来走出去。各级机关制定的相应政策应有机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对应的高级机关的要求,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铺平道路,在2021年11月10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作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试验田”,直接将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进行资源整合,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新技术的引入应用与更新,离不开师生共同体的意见,并且要充分尊重师生的意见及建议,在数字化转型中,真正的受众是教师与学生,而小学教育更是要严谨,在社会环境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师生实际需求,才能将小学教育数字化运用的彻底,否则还是会出现“无人用”“无人会”的困境,这样,不仅仅是浪费教师的精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国有资产的浪费,视国家政策于无物,对小学教育体系造成恶劣影响。例如,因为小学生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就可以制作“小课”、“微课”,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学习,加深知识印象,但如果在教师的多次反馈下,无法加入类似功能,若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复讲,教师就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对教师资源造成极大浪费,降低知识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未来新生代力量的知识储备。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件“长跑”战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全方位的过程,数字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