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审美诵读_第1页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审美诵读_第2页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审美诵读_第3页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审美诵读_第4页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审美诵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审美诵读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优化整合课堂教学,让信息技术助力诵读,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探索诵读文化经典的更多方式。借助网络视听,增强审美体验;挖掘网络资源,推进审美鉴别;倡导跨媒介展示,进行审美创造。利用AR、AI技术,让“互联网+”点亮诵读,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热爱诵读,让传统文化散发出更灿烂的光辉。关键词:信息技术审美诵读体验辨别创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要“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1]。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世界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拒绝沉迷网络,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进而为建设正能量网络添砖加瓦。语文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2],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审美诵读方式,让信息技术助力诵读,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审美理解,开发审美创造能力。一、借助网络视听,增强审美体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诵”让一代代人将传统文化经典熟记于心,内化于心,也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周礼注》言“以声节之曰诵”。可见,诵读不同于一般朗读,诵读不只要清晰响亮地把文字念出来,更要注重借声音传达情感,读出抑扬徐疾的语气语调,还原文字的生命。诵读要像叶圣陶所言,“凝结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并撼动听众的心灵”。清代古文家\t"/item/%E8%AF%B5%E8%AF%BB/_blank"曾国藩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在今天的语文课堂,诵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熟悉诗文内容,进入作品情境,理解作者情感,享受审美意蕴。在网络快捷、资源丰富的信息时代,诵读方式也随之开启了新纪元。今天的语文教学应多借助网络视听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诵读审美体验。如在学习诗词时,在学生初步接触文本阶段,先通过相关网站搜索名家诵读视频资源,让学生听读学习,认读字词,初步把握诗词停顿节奏、音韵,通过听范读传达的语气语调对作者情感获得初步感知。有些视频资源配有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音乐等,可以帮助学生在初读作品时了解诗词所描绘的意象、表现的情境,在音乐、图画、朗诵中,促使学生尽快把握诗意,帮助学生走进诗词营造的审美意境。看《将进酒》诵读视频中滚滚滔滔的黄河奔腾而来,听《虞美人》范读音频凝重悠长的箫声呜咽,感受《登高》诵读语气的顿挫徐疾……从中领略诗文的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有的范读视频是朗诵名家的现场朗诵,观看这些视频,可以在朗诵者手势、表情、眼神等形体语言的协调配合中体会诗文情感,学习到朗诵的外部技巧。总之借助网络资源通过学习视频、音频形式呈现的名家示范朗读能够有效地使学生进入情境,获得诵读的审美享受,寻得经典诵读的门径。二、挖掘网络资源,推进审美鉴别。叔本华说:“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诵读诗文进行审美鉴赏方面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鉴别力,避免不加分辨的模仿。网络资源浩如烟海,诗文诵读视频、音频制作水平良莠不齐。所以在查找学习资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诵读视频音频加以区分鉴别,在比较、评价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因为“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3]。引导学生在视听过程中注重鉴别与评价,通过鉴别评价加深对诗文的意蕴理解,自主揣摩表情达意的语气、音调、抑扬,并对网络视频资源做出评价和选择。对质量高的网络资源,可以借鉴学习;对质量欠佳的网络资源,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探索更好的诵读方式,找到更能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开阔眼界的机会,通过网络可以发现课堂以外的更多精彩。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提高了审美鉴别能力,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打下基础。吟诵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诵读方法,学习古诗词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对作品的吟诵,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形式;有些古典诗词也被当代音乐人进行了全新的谱曲演唱,展现了现代人活跃的思维和创造性的理解发挥,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创造”是对经典的亵渎。通过网络,同学们广泛了解这些经典诗词的表现形式,可以增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也可以结合自身所学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鉴赏,辩证地看待,提出自己的见解,有鉴别地摒弃、吸收。例如学习《离骚》,听方明的朗诵,比较陈少松、华锋的吟诵,感受传统吟诵的艺术魅力;欣赏范敬宜吴语吟诵《赤壁赋》,施榆生闽语吟诵《关雎》等,领略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学习《定风波》,听民歌版、美声版同词网络歌曲,在明快轻盈的旋律或慷慨豪迈的歌声中体会苏轼的旷达洒脱;在婉转悠扬的丝竹或激昂铿锵的钢琴伴奏中比较、感受其对“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现力等等。丹尼·哈特认为,“当一个评价使学生进入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中时,这个评价就是真实的。这样的评价看起来像是学习活动,而不是传统的测验”[4]。对网络诵读资源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评价情境。当视听多个范读版本之后,究竟孰优孰略,学生会有自觉的判断、评价的欲望。在这个真实的评价情境中,学生更能获得主动的自我表达欲望,在比较、评价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助于实现学习过程的多样化,在实际的语言运用环境中实现知识的运用与迁移。三、倡导跨媒介展示,进行审美创造。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已不只是信息的受众,他们更敢于、乐于做网络的参与者。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诵读学习新模式的探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学生诵读在网络环境下的参与性,设置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审美体验、审美鉴别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为丰富网络资源尽其所能。例如,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设置这样的情景:我校校园网将创建“最美诵读”音像资源库,本班将完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示范朗读,请你在网上查找图片,选取音乐,制作合成课文示范朗读MV。我们将把它上传到网络,丰富校园网络资源,也为学弟学妹提供学习参考。请同学们分工合作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适合课文意境的图片,选择与课文情感、节奏和谐的音乐,学生中的“电脑高手”用软件合成配乐配图文件,同学们再分工合作诵读课文。同学们结合音乐旋律调整诵读节奏,调整声音表达情感,创造出精彩的自主诵读范本。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文章内容深入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鉴赏的过程。各个小组所选的图片、音乐不一定分出伯仲高下,但一定是结合课文内容有充分理由的选择。任务完成过程中,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自觉形成了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在沟通合作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同学们以跨媒介的形式诠释文意,是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传统经典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审美创造过程。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提升了文学欣赏的能力,在诵读中提升审美创造的能力。任务完成之后,同学们把自己朗读并设计制作的课文范读MV发到班级微信群,上传校园网,充满了骄傲和自豪。老师、家长参与的评价也成为对学生审美创造的激励因素,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5]。这个过程也记录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轨迹,成为学生审美成长的学习档案。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运用,AR技术为诵读增添了全新的现代元素,引领学生进入全新的审美领域。教师在学生理解诗文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引进AR形象,为传统经典创设情境,增强代入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内心世界,为丰富诵读中的审美体验打下基础。如: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为AR技术制作的李白形象配写内心独白,把自己的朗诵通过AR形象传达出来,创设一种仿佛亲身与诗人面对面交流,亲耳倾听诗人心声的效果,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成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成长。在日常的学习中,还有很多便于学生参与线上线下互动实现审美创造的途径。比如把自己的诵读表演录制成小视频,以抖音的形式展示到网络平台;根据诗文意思制作AI真人播报讲解诗文,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对诗文的理解,为成功朗诵奠定基础;把主题诵读会活动视频、照片制作成电子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