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资料课件_第1页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课件_第2页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课件_第3页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课件_第4页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夏商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加强皇权元实行行省制度明废丞相,设内阁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确立皇帝制建立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明清)推行郡县制清设军机处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矛盾由来目的内容特点作用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为了加强、解决

嫡长子继承制

保证、有利于

请思考: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中央地方君权相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复习要点解说】一、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1、中央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建立三公九卿2、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略)朝代

措施

对君权的影响

汉隋唐北宋元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加强,相权一分为二加强,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相权被分割削弱,相权反弹秦三公九卿加强,但相权仍很大小结: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复习要点解说】一、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明朝: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形成清朝:军机处(职责、作用)二、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1、进步性:巩固统一、经济建设、文化交流、抵御侵略2、消极性:专制易成暴政、政治腐败;妨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文化专制阻碍科技文化发展。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1)实施的基础(2)地方权力及其与中央的关系(3)作用和影响分封制:血缘关系郡县制:地域划分分封制:诸侯爵位世袭,拥有封地;可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地方独立性强,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而威胁中央。郡县制:郡守、县令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无封地,绝对服从中央。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后期造成地方分裂混战。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朝代地方管理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秦汉初汉武帝

元小结: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加强设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推恩令加强削弱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小结: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环境历史条件:城邦的发展(小国寡民体制)发展梭伦改革—按财产分等级克利斯提尼改革—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

伯利克里统治评价(奠基)(确立)(顶峰)经济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思想条件: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只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政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改革时间主要内容意义梭伦

改革

克利斯提尼

改革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政策公元前6C初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

设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设公民陪审法庭;废奴隶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公元前6C末1.地域部落代血缘部落2.设五百人会议

3.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4.实行“陶片放逐法”正式确立了

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C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

3.提高陪审法庭权力

4.制定“公职津贴制度”

5.发放“观剧津贴”

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出现了民主的“黄金时代”风雨中雅典民主政治逐渐走向繁荣伯利克里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基(前6C初)确立(前6C末)顶峰(前5C)罗马法形式整体结构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特色发展《十二铜表法》完善:《民法大全》(公元六世纪)

——罗马法体系完成影响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对罗马帝国)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对后世)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

议会权力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确立发展完善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改革的原因:2、改革的内容:3、改革的影响:②③①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首相对议会负责内阁组织内阁内阁与首相共进退对议会集体负责国王形式任命统而不治

掌握国家大权监督内阁国家权力中心问题一:首相要上台组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议会首相内阁

解散议会共进退内阁下台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的制定1787年宪法的颁布1、制定: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2、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制三权分立的体制3、宪法的基本原则:分权与制衡4、1789年,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总统(行政权)参众两院,即国会(立法权)联邦法院(司法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以2/3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司法审查司法审查任命大法官规定法院组织和权限分权与制衡三权分立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第3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法兰西德意志产生任期权力行政权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立法权

参议院众议院7年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有特赦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间接选举产生9年,每3年改选其中1/3有权否决众议院的议案由成年男子直接选举产生4年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总统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产生权力行政权皇帝宰相继承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有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和决定对外政策.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立法权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审批法律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行政权立法权权力中心特点相同点内阁首相皇帝宰相总统共和制总统总统国民议会国会议会议会议会皇帝总统议会君主虚位议会至上军事封建性皇帝权重总统

共和制总统

共和制英德美法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1.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2.都实行三权分立和分权制衡的原则君主立宪制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四单元复习近代史归纳1、2、3、4、51个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个阶段:旧、新民主主义革命3个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4个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5次战争: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

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个主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两对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

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两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关于民主革命:时间:1840-1949年任务:反侵略反封建18401919侵略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84218561860189418951901抗争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18511864191119121900一、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背景经过《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经过原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签订背景经过《辛丑条约》签订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拮据完成了工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装备陈旧,国防废弛船坚炮利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鸦片战争前中英基本情况对比(1640-1840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中国英国

一、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一、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一)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在工业革命完成后,为了(),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直接原因: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引起了中国的()英国政府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发动者:英国,强签《南京条约》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扭转贸易逆差虎门销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发动者:英国、法国,强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间:1856年——1860年,一度占领北京(三)甲午中日战争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大陆政策经过:1894年7月——1895年4月黄海海战中,英勇牺牲中,舰队全军覆没。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根本原因:列强为了进一步侵略和瓜分中国直接原因:借口镇压()发动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时间:1900年6月——1901年9月结果: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强签《辛丑条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义和团运动5.日本大举侵略中国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

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937制造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制造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细菌战二、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危害(重点)1、《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商税2、《天津条约》:一种人、两种船、三种权、十口岸3、《北京条约》:承认天津割地800万4、《马关条约》:台澎免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5、《辛丑条约》:巨额赔款关盐抵,使馆炮台驻要地,惩办官民外务部《中英南京条约》2、赔款2100万元1、割香港岛给英国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种人)外国军舰、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航行(两种船)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三种权)增开10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一、二、三、十《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开四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割赔开设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2.在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禁止中国人居住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的危害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京津地区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内容影响赔款设使馆界拆炮台惩反帝官民设外务部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重点)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

开始沦为国家。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的程度加深了。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外反动势力半殖民地半封建化3、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掀起的狂潮。中国社会了。巨额赔款中国内地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势力范围”瓜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4、《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清廷堕落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完全沦为四、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一)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和空前激化。经过: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革命纲领: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京变乱天京陷落《天朝田亩制度》A.承担双重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B.农民战争最高峰(建国纲领是体现)C.提出了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即《资政新篇》)新特点难点解析:《天》代表了农民阶级的愿望,《资》代表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两者都没能实现。因为前者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后者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再加上当时紧迫的形势,也无法实现。(二)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

的加深,义和团运动兴起,打着“

”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局限性:混淆外来侵略与外来文明的区别,盲目排外,愚昧迷信性质: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民族危机扶清灭洋(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背景与条件:1、《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改革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3、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6、军事和群众条件: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最壮烈),并深入新军中做了扎实的宣传组织工作7、有利时机:保路风潮经过: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高潮: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课本第65页第二段局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根本改变。友情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是本课重点(四)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性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因为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课重点)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成立:1921年7月,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侵略史抗争史列强扶持袁世凯(辛亥革命失败)建党初期国民革命191919241927国共对峙1937抗日战争时期194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列强扶持吴、孙、张30年代日本侵华美国扶持蒋介石打内战1949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列强扶持代理人侵华列强扶蒋三、民主革命的分期:18401949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领导

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名称性质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四、国共关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第一国共合作与北伐(第一次国内战争)

19241926-19272.国共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战争、土地革命)

1927-19373.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

1937-19454.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战争)

1945-1949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新”型的政党?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奋斗目标—共产主义

代表的利益—广大人民的利益

政党性质—工人阶级政党新3、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领导工人运动,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2)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3)开始单独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4)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认识:由于中共的诞生,中国革命揭开了新的篇章。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共处于幼年时期,自身缺乏经验,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走的是苏联模式的革命道路,结果遭受到一次次的失败。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当时不被共产国际重视,不占主流地位,但却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胜利的道路)。4、成熟时期的中共(1)召开遵义会议,实现生死转折(2)领导长征胜利,开创革命新局面(3)提出、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4)争取民主的斗争(5)领导解放战争获得胜利(6)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认识:

这一时期的中共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中国国情,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制定、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1、大革命时期(1924——1927):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5):

3、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以国共为代表的国内阶级矛盾中国人民——北洋军阀中日民族矛盾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做的努力政治:经济:军事: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北平和平谈判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全国性战略反攻进行与国民党主力的战略决战向全国进军,结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①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②与国民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③按照《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协议较多地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它所体现的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④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⑤在解放战争后期,为迅速结束战争,减轻人民痛苦,实现国内和平,中共与国民政府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这是中共为尽快实现国内和平作出的新的努力,进一步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①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和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于1946年决定改变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②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土地改革的进行,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在经济上:思考:不同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内容和作用军事上:

①全面内战爆发前,面对美蒋反动派的内战阴谋,积极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②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③解放战争第二年,及时作出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决策。④解放战争第三年,又抓住战机,与敌主力进行决战。⑤三大战役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开始渡江战役,最后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问题视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大革命失败后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转移建国前夕由农村为中心向城市为中心的转移

(背景、意义、认识)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过哪些变化?土地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析中国共产党处理土地问题时所持哲学依据和思想路线是什么?(1)变化及原因:第一、第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于1931年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因为第~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调动农民阶级革命积极性,必须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第二,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第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且,提出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因为抗战结束后,人民群众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只有解决解放区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2)哲学依据:根据矛盾的变化,依据主要矛盾制定政策。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各是怎样“走日本人的路”和“走美国人的路”的?结果怎样?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由“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①康有为、梁启超主张“走日本人的路”,他们效法日本进行维新变法,在中国兴民权,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结果遭受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破坏而失败。②孙中山主张“走美国人的路”,主张暴力革命,主张向西方学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总统制,颁布资本主义性质的们陆时约法》,结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失败,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③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处于幼年时期,理论上不够成熟,向往社会主义革命,主张“走俄国人的路”,效法俄国十月革命,总的想法是对的,但机械照搬,在一些城市发动工人起义和武装斗争,未取得有效成功。特别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曾坚持城市中心论,发动武装暴动,使党损失重大。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召开八七会议,为中国无产阶级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从此,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即先夺取农村政权,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既反“左”又反右,结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④说明了中国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在帝国主义时代,走改良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空想科学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2、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问世A、理论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B、内容和意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空想科学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尝试成功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无产阶级政权历史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空想科学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尝试成功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2、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

历史条件:①俄国

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经济、阶级基础)资本主义②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社会条件)③

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催化剂)一战④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

的环节(易砸碎)薄弱十分尖锐△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何不同?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革命的性质推翻的政权建立的政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沙皇专制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无产阶级政权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空想科学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尝试成功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2、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1)历史条件(2)革命过程:①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②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历10月):A夺取政权B建立政权: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C巩固政权: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决定退出一战实行土地国有化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空想科学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尝试成功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2、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1)历史条件(2)革命过程(3)历史意义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二、祖国统一大业:阅读P92单元导引开启建立完善曲折新时期理论提出成功实践问题展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选举:通过:确立:时间《共同纲领》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领导人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法意义:代行

职能,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初步建立了

制度。全国人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1949.9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

筹备工作(一)起步阶段: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明确规定、1954年正式确立)二、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1949年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宪法,此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

作用

1956年提出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确立发展初步建立:正式确立:新阶段: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4年9月,北京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A初步确立:1949《共同纲领》B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确立2.特点3.意义1、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体现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民主1、重开两会:2、与各民主党派:3、民族关系:4、基层民主:三完善阶段:1978年以后民主与法制的发展重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恢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农村民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保障:《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课堂小结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打破外交孤立提高国际地位打破外交僵局迎来建交热潮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C50、60S)一、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2、表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二、50年代的成就: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求同存异)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思考一:为什么此时中美关系能够缓和?思考二:中美关系缓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两国关系的缓和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

过程: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思考一: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思考二:新时期中国进行了那些外交活动?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回顾复习: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战后初期

冷战

两极格局形成

标志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古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