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9篇_第1页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9篇_第2页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9篇_第3页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9篇_第4页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9篇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宋冲冲。今日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法》。我将从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数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数除法,所以学好这个课时为学好以后的小数除法打下坚固的学问和技能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把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教学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类推能力、推断能力等。

3.渗透理论来源于时间和转化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乘法意义和小数乘法法则

2.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为了讲清晰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到达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育人的思维规律的学科。因此我的课堂能使学生的规律能力增添。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培育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而到达最正确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表达。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殊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最终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楚、紧凑结合、各项活动的支配也注重互动沟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加课堂的主动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学问和材料开头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根据:一是概括旧学问、引出新学问、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学问和旧学问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解并描述的学问,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设备状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练习,让他们能够娴熟运用,并能用于社会实践。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我课堂传授的学问尽快转化为学生的学问。简洁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应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准时地表达教材中的学问点,便于学生理解把握。

5.作业布置。

针对五年级学生素养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把握基础学问,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到达拔尖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依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纳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加到学问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主动、开心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可能性》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是一个新增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肯定〞“不行能〞“可能〞等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且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虽然在小学的教材中,内容占的不是许多,但它却是为小学生步入中学学习概率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依据教学内容的支配,结合“以学生进展为本的新理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公平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分数求简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观看、思索、商量、沟通中探究新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律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公平、公证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学习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在于:充分经受、体验“可能性相等〞的过程。验证抛硬币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教学的关键是理解等可能性与游戏公平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可能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将它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学生仍旧会感到有些生疏,需要教师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加课堂。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准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受“现实生活问题——探究解决——得出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纳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等可能性这个学问的主轴,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猜测验证,探究新知——实践深化,进展能力——联系生活,思维拓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从而向学生直接出示了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一环节的教学,很自然的揭示了课题,学生在轻松、开心的气氛中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二〕、猜测验证,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弄懂游戏公平性的数学含义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这节课,我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等可能性〞分三步走:

第一步,出示主题图,猜想游戏是否公平。

在这一环节,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三年级打下的基础,通过简洁的推理,可以得出:硬币只有两个面,抛一次硬币,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正面朝上,另一种是反面朝上,用分数表示每一个面的可能性是1/2,所以都会说游戏公平。而这个结论只是停留在表层,在这里大多数学生把“公平〞理解为肯定的公平。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公平〞的数学含义。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敬重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把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学问学习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立体图形的外表积以及在第三学段几何图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进展,渗透转化、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肯定的学问与生活阅历,但是在学问和认知水平还存在肯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虽然在学习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时,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有肯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再次渗透旋转平移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加新学问的进展和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受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精确理解三角形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育实践能力、培育探究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参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和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学具预备: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厚点得纸张〕,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教具一套。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实行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试验法。依据学生心理进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学问,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学问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深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反复试验、商量,在操作、试验、商量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看、试验得出结论,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纳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推导过程,指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方法在图形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教具演示协作讲解。观看课件演示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可能还无法把握旋转、平移的操作过程,这时,教师再用实物教具演示这一过程,并协作讲解,帮助学生把握推导过程这一重点内容。

4、进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留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表达“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法

依据本节内容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商量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看、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育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看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觉,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找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与新学问联系紧密的旧学问,唤醒学生对图形转化的形成过程的回顾,同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情境引入

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样子的吗?〔三角形〕假如叫你们来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讨论、探究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设计思路:以学生身边熟识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表达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究的目标与方向。

〔三〕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1、启发。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思索〕请你们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新知的形成,同时,再次渗透转化思想,先进生带动后进生在学习新学问上得到提高,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做好铺垫,很好的培育了学生的联想与猜想能力。

2、分组操作沟通。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操作。

〔2〕小组展示、沟通。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拼组的图形

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四人小组合作商量。

3、请大家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摆出几种图形?

〔1〕分组进行操作

〔2〕小组沟通、展示

〔3〕启发: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假如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你们观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学生小组商量、沟通、然后总结回答。

〔5〕教师通过幻灯片旋转、平移演示、让学生感知。

4、拿出第三组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作,沟通。从而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同组之间的同学说说,你发觉了什么?〔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够全面〕。

依据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6、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

师:依据你们的发觉,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商量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反复试验、商量,在操作、试验、商量的过程亲身经受体会、感受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会牢牢把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过程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敬重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进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稳固练习

1、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4cm,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是多少分米?

3、出示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同底等高的三角形,他们的面积相等吗?

设计思路:在练习中,检查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稳固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认识,加深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此练习题量赛然不大,但含钙量本节课全部的学问点,具有肯定的弹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进展,加强学生逆反性思维模式训练,练习题呈现的方式多样化、坡度适中,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内花了新知。

〔五〕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最终,我问同学们,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有提示大家留意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概括小结,这样会给学生一个系统、完好的印象,不但是本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结尾。

四、说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

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设计意图:强调公式推导的转化的思想,再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有利于写生更好的完本钱课任务。

以上只是我的对本节课设想,由于学习主题是鲜活的,课堂是动态的现实的课堂与预设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主线结合学生动态生成随时调整预案,力求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终,请求各位评委老师批判指正,我的说课稿到此结束,感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一、教学内容:本课是浙江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内容,P99~101。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学生已经把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需使学生切实把握好。课本例1是教学通分的意义和方法,着重使学生懂得这个公分母应当是几?课本试一试是给三个数通分,其中还有带分数,关键是提示学生留意在带分数通分时,只要把分数部分的分数通分,整数部分不变。但每个带分数通分后,不能丢掉整数部分。

三、教学目标: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把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通分。

2、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到达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把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教法: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纳了以下教法:

1、商量法。通过学生的商量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投影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分析能力。

3、运用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稳固了所学的学问,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舞学生主动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把握新知。

六、学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学问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看、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表达了学生的自主。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出示小黑板〕

1、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13和398和1116和20

2、〔课本预备题〕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填空题〕。

〔设计思路: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支配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依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约分,并且知道通过约分可以不转变分数的大小而使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改变。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改变而大小不变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方法。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

把1/6和2/9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1〕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首先要确定什么?〔相同的分母〕

〔2〕这个相同的分母如何确定?〔商量〕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可以简洁的称作什么?所以我们首先做的一步也可以叫什么?〔找公分母〕

〔3〕怎样把1/6和2/9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看图验证,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思路: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例题中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1/6和2/9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需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索: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归纳通分的意义并揭题。

看书了解我们刚刚做的书本上称做什么?

3、总结通分的方法。

通过刚刚的计算我们发觉通分一般先确定什么?如何确定?再怎样?

4、尝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

〔2〕试一试把3/4、2、和7/8通分。

第〔2〕题又是一个教学的关键点。首先引导学生商量有3个分数怎么办?再商量其中的带分数又如何处理,然后学生练习,教师巡察,把出现的状况进行反馈总结。

〔设计思路: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比公分母思索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

四、稳固练习

1、找一找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公分母。〔强调通分的关键〕

2/3和1/4、3/8和5/12、4/21和1/7、3/4和7/10

11/15和5/6、7/12和5/8、5/22和4/33、10/39和9/52

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练一练第2题,强调通分的几种特别状况〕

3、把下面每组中的三个分数通分。〔练一练第3题

五、综合练习

1、小明、小红和小军三人赛跑,跑同样长的一段路,小明用3/5分钟,小红用7/10分钟,小军用5/8分钟,请帮助他们排知名次。

4、找出几个比1/3大,比2/3小的最简分数。

六、课堂总结

1、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归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根据是什么?怎样通分?

3、通分和约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的说课完了,感谢各位领导和和老师!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鸡兔同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节。本节支配1个课时。

教学重点:依据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1.读懂古算题;2.依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目标

学问目标

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能;

能力目标

1.使学生把握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亲自经受和体验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胜利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主动参加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祖国文明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信念。

三、说学情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培育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舞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从中获得胜利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

〔1〕方程的思想;

〔2〕能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能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4〕娴熟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1〕本课是在学生已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有了足够的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学过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本课应当没有太大的困难的。

〔2〕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想象、规律思维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采纳"提出问题——小组商量——精讲释疑——稳固提升"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实际问题、古代的趣题,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所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动脑思索和主动参加,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商量、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

〔1〕教学媒体预备

1.预备多媒体课件;制作"鸡兔同笼"、"以绳测井"等一系列图片、动画。

2.课前让学生预备细绳一条,以使他们体会什么是三折、四折等。

〔2〕设计思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动脑思索,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敬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敬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觉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路人;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独特的学习,用自己的大脑去亲自探究,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主动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知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舞他不断向上攀登。

〔3〕教学流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典型例题;第三环节:闯关练习;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感悟和收获;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6

一、说课内容

教材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属于新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数的认识范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会计算分数乘法,具有肯定观看、分析和思索能力,本课的教学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作预备。

教学目标:

1、学问与能力:理解倒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加观看、猜想、沟通等活动,经受探究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育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看法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辨证思想,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找到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指导思想: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看、会思索、会沟通。

3、教法:发觉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商量法相结合。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题

〔1〕“学生做倒立〞引入:“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倒立的姿态和刚刚正立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学生很简单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倒立在示意本课的倒数的特征,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2〕口算练习。依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倒数》

2、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1〕什么是倒数?a:分子分母倒过来的数是倒数。就像刚刚做倒立一样。

b:只要乘起来得数是1,就叫倒数。

设计目的`:依据学生产生不的同意见,让他们进行小组商量,必要时适当引导,得出倒数的真实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倒数关系:生:×=1。引导学生说出: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同桌互说〕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商量沟通的学习方法,生生互动,调动全部学生参加热情,强化学生对倒数的理解,从而突破了理解倒数意义的难点。

〔3〕推断题:

设计目的:分别依据倒数意义中“乘积〞“两个〞“互为〞三个关键词设计,深化理解倒数意义。

〔4〕求倒数方法:依次给出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必要时进行小组商量,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一般到特别,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商量,做肯定量练习后再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水到渠成,这是本节课处理教学重点的特色设计。

3、稳固与提高

“你说我写〞活动方案:学生两人一小组,甲任意说一个数,乙写出它的倒数,然后调换过来,乙任意说一个数,甲写出它的倒数。

设计目的:再次把全部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到达**,稳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突出重点。

四、板书: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简洁,明了,既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又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7

一、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把握这一内容,采纳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学问,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学问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殊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楚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培育学生良好的观看能力、分析能力。

二、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依据学生的已有阅历,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假如用图表示14,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学问,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获得学问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沟通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加认识活动。

3、观看比较、抽象单位“1〞

思索: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商量: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商量比较异同,全班沟通,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分层练习,稳固深化。

为稳固所学新学问,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稳固学生对新学问理解把握,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日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点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建立明确分数意义概念。教学重点放在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上,让学生通过大量实例感知分数意义的基本内涵,培育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学习,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有较深刻认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8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实行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沟通中进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学问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查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当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互相沟通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胜利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肯定会促进学生的进展、促进教育的长足进展,在将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到达目标的最正确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加者,与学生共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查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商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究、讨论、发觉、形成。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表达。

三、学生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究、思索、沟通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胜利感和自豪感。因此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留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四、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究与沟通,逐步发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受学问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洁应用。能够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改变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阅历,进行富有独特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索、合作探究、组内及组间沟通,培育学生的的规律推理、大胆猜测、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看法、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增添自信念,在合作学习中增添集体责任感。

五、重难点确实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商量

六、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采纳“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采纳对话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到达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悬念引入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老师与学生交往活动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新学问的心理铺垫,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疑难心理、乏味心理的关键。一个胜利的引入,是让学生感觉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对学问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接下来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体做法:抛出问题:“学校后勤部折叠长梯(电脑显示图形)打开时顶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学生测出了两个梯腿与地面的.成角后,马上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待学生思索片刻后,我因势利导,指出学习了本节课你便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动手实践,尝试发觉:要求学生将事先预备好的三角形纸板按线剪开,然后用剪下的∠A、∠B与完好的三角形纸板中的∠C拼图,使三者顶点重合,问能发觉怎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发觉,三者拼成一个平角。此时让学生相互观看拼图,验证结果。从观看沟通中,互学方法,到达生生互动。待沟通充分,分小组张贴所拼图形,教师点评,总结分类,将所拼图形分为∠A、∠B分别在∠C同侧和两侧两种状况。对有合作精神的小组给与表扬。

(将拼图展示在黑板上)

2.尝试猜测:教师提问,从活动中你有怎样的发觉?实行组内沟通的方式,产生思维碰撞。此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与适当的引导。之后由学生汇报组内的发觉。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证明猜测:先帮助学生回忆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写出已知、求证的步骤,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下面让学生对比刚刚的动手实践,分小组探求证明方法。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索、商量、发觉、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在沟通中互取所长,合作探究,找到证明的切入点,体验胜利。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指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借此增进教师与学有困难学生之间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合作探究后,汇报证明方法,留意规范证明格式。此处自然的引入辅助线的概念。但要说明,添加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到达证明的目的。

4.学以致用,反馈练习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数?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则∠C=?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则∠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解:设∠A=x°,则∠B=3x°,∠C=5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数?(2)若BD是AC边上的高,∠DBC的度数?

第(6)题是书中例题的改用,此题由辅助线辅助课件打出,给学生以图形由简洁到繁的直观演示。

通过这组练习渗透把图形简洁化的思想,继续渗透统一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5.稳固提高,以生为本

(1)如图:B、C、D在一条直线上,∠ACD=105°,且∠A=∠ACB,则∠B=——度。

(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70°,∠C=25°,则∠ADB=——度,∠ADC=——度。

本组练习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平角定义及角平分线等学问的综合应用.能较好的培育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获得一些阅历。

6.思维拓展,开放发散

如图,已知△PAD中,∠APD=120°,B、C为AD上的点,△PBC为等边三角形。试尽可能多地找出各几何量之间的互相关系。

此题旨在激发学生独立思索和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展独特思维。

三、归纳总结,同化顺应

1.学生谈体会

2.教师总结,出示本节学问要点

3.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合作,大胆思索给与确定,提出期望。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3.1第10、11、12题

2.选做题:习题3.1第13、14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38-13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把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勇于思索、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3.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测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预备:

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在数学王国中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要是交好这位朋友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那里的天气特殊酷热,他们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大家猜猜这时候他们最想吃什么?

生:西瓜。

师:对了,沙和尚好不简单弄到了一个大西瓜,问师傅怎么分,师傅说:“咱们师徒四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1/4吧!〞〔配音〕猪八戒一听,急得够呛,抓紧嚷到:“不够,不够,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8!〞

〔配音〕站在一旁的孙悟空听了偷偷地笑了。

同学们大家猜猜孙悟空为什么在那偷偷地笑呢?

生:因为孙悟空认为西瓜的1/4比它的1/8大。

师:到底孙悟空对不对呢?学了今日的学问你就会明白的。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出示课题〕

2.分析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谁想说些什么?

[评析:这样导课,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为新旧学问找到了连接点,为下一步学习新课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气氛。]

二、分类整理师出示一组分数〔课件出示〕

师:刚刚有一位同学们说,要比较分数的大小至少需要两个分数。大家看这么多的分数假如进行比较,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能不能把这些分数分类整理一下?〔能〕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呢?

生商量后回答,师课件出示分类状况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相同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

[评析:从一组原始材料出发,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分析、商量、思索发觉: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需先把这一组分数进行分类。这样教学,真实再现了学问产生进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分类整理的方法。]

三、探究规律

1.分母相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一类分数〕这类分数的共同特点是分母相同,不同点是什么呢?

生:分子大小不同。〔多媒体分别闪动每组分数的分子、分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