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六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2)内容①确定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等②通过《共同纲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共同纲领》性质:临时宪法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等人为副主席④规定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3)意义:①完成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②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诞生(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2)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3.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2)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3)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949-1952年底)1.背景:(1)内忧:①尚未全国解放②经济凋敝(2)外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2.追剿残余,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3.抗美援朝(1950-1953)(1)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③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威胁中国国家安全(2)过程:①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经过五次战役,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4)中国抗美援朝的影响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③中美关系彻底破裂4.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50-1952)(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②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过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3)影响: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4)局限: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不能满足工业化建设需要(5)实质: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调整)5.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原因:①国家财政困难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2)措施:①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银元之战”(行政手段)和“米棉之战”(经济手段)②为根本上稳定物价,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③没收外资和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经济命脉④合理调整工商业,承认并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3)结果: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三.新中国初期外交(1949-50年代中期)1.背景(1)美苏冷战,两极对峙(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3)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2.外交方针和政策(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三大政策外交政策内容意义一边倒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特点:带有革命性及意识形态色彩)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3.成就(1)迎来一次建交高潮: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等国建交(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积极性:①利于巩固新生政权②有利于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开展③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和封锁中国的政策局限性:①受苏联影响②不利于同非社会主义国家交往4.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①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区分,体现包容性开放性,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由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实用型外交过渡)5.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问题(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4)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6.1955年,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印度尼西亚万隆)(1)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概况: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同: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和要求: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促使更多国家同中国建交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过渡性: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2)平等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基础(3)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4)结盟性:“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底)(一)概况1.背景: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2.过渡时期(1949-1956)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1)过渡时期的两大任务: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二)经济制度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2)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发展生产力(1)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水平低、重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②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急需加强国防力量③借鉴苏联经验④重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轻工业、农业的发展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原因:①临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②煤、铁资源较为丰富、交通便利③工业基础较好③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④渐近性和长期性(2)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底)——变革生产关系(1)原因①私有制占多数,不符合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②分散的个体经济不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3)目的: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4)措施①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道路)土地所有制由农民个体私有转变为国家公有经营方式由农民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意义:①资本家失去企业的所有权,成为劳动者资产阶级基本被消灭(社会主义革命)②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为主转为人民内部矛盾为主(5)意义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②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4.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1954年五四宪法——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选修一第三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选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