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_第1页
行为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_第2页
行为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_第3页
行为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_第4页
行为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为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第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行为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行为和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的宏观和微观、发生和发育有机体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加工的基本过程第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神经系统简介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基本概念神经细胞生理学第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神经系统的解剖学

解剖学定位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第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解剖学定位神经轴第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轴垂直轴: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与人体神经轴相平行;矢状轴: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神经轴相垂直的轴;冠状轴: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前两个轴相垂直的轴。面矢状面:按前后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冠状面: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水平面:与上述两个平面相垂直,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第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冠状矢状水平第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中枢神经系统脑——颅腔:1400g起源于胚胎时神经管前部前脑(端脑,间脑),中脑,后脑(脑桥,小脑),延髓脑干:中脑,脑桥,延髓脊髓——椎管:31节(颈8,胸12,腰5,骶5,尾1)第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脑About3pounds78%water,10%fat,8%proteinLessthan2.5%ofbody’sweightUses20%ofbody’senergy第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100billionneurons1trillionglialcells1,000trillionsynapticconnectionpoints280quintillionmemories

第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端脑Telencephalon

间脑Diencephalon

中脑Mesencephalon(Midbrain)第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脑后脑Metencephalon延脑Myelencephalon第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大脑沟回第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大脑分叶第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大脑功能分区第二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边缘系统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基底神经节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两侧的大脑半球掩盖其背面及侧面。主要分为背侧丘脑(丘脑)和下丘脑。间脑内的腔为第三脑室⑴丘脑(thalamus):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⑵下丘脑(hypothalamus):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脑干脑干的外形:自下而上分延髓(medullaoblongata),脑桥(pons),中脑(mesencephalon)⑵脑干的内部结构:脑神经核按功能分躯体感觉核、内脏感觉核、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中脑的红核与黑质、上丘与下丘,延髓内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三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小脑(cerebellum)占据颅后窝的大部分,其上面平坦,贴近由硬脑膜形成的小脑幕小脑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称为蚓(vermis);两侧膨大的部分则为半球(hemispheres)

功能主要与运动控制有关,即维持人体平衡并协调骨骼肌的运动。

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脊髓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灰质白质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灰质白质第四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感觉性:I嗅神经(端脑)II视神经(间脑)

VIII前庭蜗神经(脑桥)运动性:III动眼神经IV滑车神经(中脑)

VI展神经(脑桥)

XI副神经XII舌下神经(延髓)混合性:V三叉神经VII面神经(脑桥)

IX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延髓)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31对,颈8胸12腰5骶5尾1脊神经在皮肤上的节段性分布乳头平面——胸4,脐平面——胸10,腹股沟平面——胸12及腰1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每一对脊神经都是混合性的前根——运动性,后根——感觉性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自主神经系统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nervesystem)由位于脊髓胸1(或颈8)~腰2(或腰3)节段的灰质的中间角发出其节前纤维,进入交感神经节并终止于它,而后由交感神经节发出其节后纤维至所支配的器官而形成。分布于腹腔、盆腔各脏器。

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交感神经的形成第五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副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脑神经副交感核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附近(器官旁节)或器官壁内(器官内节),故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比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的分布不如交感神经广泛,它分布于头颈部、胸、腹腔大部分脏器,但大部分的血管、汗腺、竖毛肌和肾上腺髓质没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副交感神经节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脑的血液供应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脑的血液供应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脑的血液供应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六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二)脑室1.结构:人脑内互相连通的腔两个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2.功能:充满脑脊液,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和代谢

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脑室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三)脑脊液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各种浓度不等的无机离子、葡萄糖、微量蛋白和少量淋巴细胞。功能上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脑脊液的循环

侧脑室(lateralventricle)的脉络丛(Choroidplexus产生脑脊液,通过室间孔(intervertricularforamen)流入第三脑室。这个脑室也产生脑脊液,这些脑脊液通过大脑导水管(cerebralaqueduct)流入第四脑室,再加上第四脑室中产生的脑脊液,丛这一脑室的膜质顶上的小孔和两旁的小孔(apertures)中流到包着整个脑的蛛网膜下腔(subarachnoidspace)中。一些也流到中央管(centralcanal),然后由伸入到上矢状窦(superiorsagittalsinus)内的蛛网膜粒(arachmoidgranulation)吸收,再归入静脉的血液中。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管脑的发育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神经管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脑的发育第七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脑的发育

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神经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功能与解剖的基本单位

胞体树突轴突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神经元的类型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神经元的类型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神经元的类型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髓鞘和朗飞氏结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髓鞘和许旺氏细胞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八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轴浆运输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突触的结构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突触的分类1.根据神经元的接触部位:主要分为轴突-树突式突触、轴突-胞体式突触,轴突-轴突式突触和树突-树突式突触四类。另外还有树突-胞体式、树突-轴突式、胞体-轴突式、胞体-树突式或胞体-胞体式等。2.根据突触的结合形式:分为包围式和依傍式突触两类,3.根据对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突触的分类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突触的分类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神经胶质细胞支持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绝缘和屏障作用、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等功能。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神经细胞生理学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兴奋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静息电位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RESTINGSTATE

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第九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相反,如果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depolarization);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则称作复极化(repolarization)。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超极化、去极化Restingpotentialismaintainedafterslightstimulationhyperpolarization:increaseinthenegativechargeinsidetheneuron(either“-”chargeflowin,or“+”chargeflowout)depolarization:decreaseinthenegativechargeinsidetheneuron(either“-”chargeflowout,or“+”chargeflowin)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动作电位

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的倒转和复原,亦即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动作电位的时相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ANACTIONPOTENTIAL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动作电位的机制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绝对不应期:兴奋后1ms内,兴奋性由100%降到零,这时无论给予多大刺激强度,都不能引起再次兴奋。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后3ms内,需要用超过正常阈值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组织的兴奋。第一百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兴奋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兴奋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某一小段纤维因受到足够强的外加剌激而出现动作电位,在已兴奋的神经段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出现而发生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localcurrent)。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兴奋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动作电位的传导表现为跨过每一段髓鞘而在相邻的郎飞结处相继出现,这称为兴奋的跳跃式传导(saltatoryconduction)。是一种更“节能”的传导方式。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突触的传递过程:电-化学-电

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大,于是Ca2+内流进入突触,促使其内的递质囊泡向前膜靠近,然后融合,破裂并释放递质;递质经弥散到达突触后膜,并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相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第一百零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第一百零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突触后电位(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

(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三)突触整合第一百零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1.EPSP: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产生机制:神经元兴奋冲动传到轴突末稍→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相对合→突触后膜对Na+、K+等离子(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高,产生局部去极化。3.特点:EPSP经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幅度加大到轴突始段的阈电位水平,便在突触后神经元始段爆发动作电位。第一百零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EPSP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s(EPSP’s)LocaldepolarizationcausedbyopeningofNa+,K+channelsbringsmembranepotentialclosertothreshold第一百一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IPSP:突触后膜的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2.产生机制: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其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