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_第1页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_第2页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_第3页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_第4页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副校长执行负责人:科技处处长项目组主要成员校内成员:校外成员:一、建设背景与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排第十一位,在东部排第一位,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五大集群和基地:XX绵服装家纺产业集群,XX丝绸纺织产业集群,XX棉纺织产业集群,XX苎麻纺织基地,XX的东部化纤纺织原料基地。同时,形成以高档工装面料为引领的纺织产业链,以苎麻和丝绸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以高性能纤维的开发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从而带动和促进纤维原料、纺纱、织造、印染、针织、服装、家纺和产业用品等全行业的发展。江苏省纺织产业十三五期间规划明确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及行业转型升级中,将形成12个左右有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使之成为特色突出、规模较大、先进技术水平为主体的产业园区。《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向着纺织强国冲刺的阶段,要坚持创新驱动,完善行业创新体系,加强两化深度融合,推动技术、管理、生产和经营模式创新,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增强行业软实力,提高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贡献率。行业要大力发展,人才与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建校70多年来,学校与东部地区乃至东、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它们提供了人力资源及多方面技术服务获得良好声誉。在向纺织强国冲刺的进程中,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是江苏及东部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于江苏多点多级发展战略、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二)建设基础学校发展至今,围绕“打造东部特色高专,争创职教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发挥智力、科研优势,积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不断加深,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1.搭建了校内外科研与技术开发平台“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建成全国无水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纺织技术研发中心、太赫兹纺织研究中心、染整技术研究所、苏锦苏绣研究中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研发中心、软件测试中心、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所、纺织品阻燃联合工程中心、功能化纤研发中心、石墨烯纺织产业工程中心和高新纺织品创新中心等20个校内科研和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平台;还与江苏省纤检局共建了“干茧公证检测国家级实验室”、与江苏九诚检测技术公司共建了“联合环境检测中心”、与苏州华络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大功率无源微波器件研发中心”、与通力电梯公司共建了“通力电梯东部培训中心”等等;建成了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纺织品生态染整实验室。以此为基础,全面开展了面向以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为主的各类技术推广、产品开发与检测、项目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2.科研及技术服务水平能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省厅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156项,横向科研项目125项,科技与社会服务到账经费累计3900万元,累计社会服务培训14.5万人次。获江苏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中国纺织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借助学校专业特色,着力开展以苏绣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培训,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推动了地方苏绣等产业的发展,是文化部教育部确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和项目承接学校。3.发挥特色优势,服务纺织服装园区2012年,我校牵头成立的“东部服装职业教育联盟”被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机构”。学校深度参与东部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内各园区建设,包括XX家纺服装园区、XX产业园区等7个产业园区建设;先后为XX提供纺织产业咨询和产业发展规划;为园区内企业以及其他联盟内成员提供技术服务、产品开发与检测、项目研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职业鉴定等服务。同时,与XX学院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实质性的项目合作与推进,以期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步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当然,我们也很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够高,相关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科技领军人物匮乏,科研团队建设亟待加强,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二、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一)建设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精神,按照《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江苏省“双七双五”、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和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等战略需求,坚持创新驱动理念,以服务换合作,以贡献谋发展,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学校工程技术创新、职业技能培训、行业企业科技服务、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学校在“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实施进程中起到重要服务作用。(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积极顺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致力于科技创新环境优化,服务科技人才全面成长;致力于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致力于先进技术应用与推广,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力争到2020年学校的科研及社会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具有新跨越,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新突破。建立一批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科研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汇集一批切合市场需求的科研项目;打造一批精品培训项目和国际化培训项目。建成在科研实力有突破、研究领域有特色、技术成果有影响、人才梯队有储备、技术培训有品牌的科技服务体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和江苏省“多点多极”、“创新驱动”战略的整体推进提供有力支撑。新建成省级科研平台4-5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20项,精品培训项目4-5个,培育5-10名省级及以上领军人才等。2.建设思路抓住“两个深化”、实现“三个提升”、达到“四个前列”:——抓住“两个深化”。一是深化科技工作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工作管理效能,增强科研活力;二是深化科研人才培养培育,全面提升科技工作质量和水平。——实现“三个提升”。一是科研条件得到提升,学校科研仪器设备、研究场所达到科研工作要求,满足科研发展需求;二是科研人才队伍得到提升,科研领军人物作用明显,科研团队建设效果突出;三是科技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研究方向深度融入纺织行业和区域产业发展,成果应用显著推动纺织行业和区域产业发展。——达到“四个前列”。科研机制创新、科技人才水平、科技成果质量、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四个方面位于全国同行业及同类院校前列。3.具体目标3.1创新平台与团队培育管理机制、人才培育与项目管理机制、科研人员评价与激励机制、技术推广与技术转化机制等4大机制,创新《XX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6项,为协同创新团队培育、协同平台建设、科研经费支持、科研评价与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等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培育5-10名省级领军人才,建成4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为各创新平台的建设和高效运行提供保障。3.2依靠学校优势资源,联合行业企业和园区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按照产业上、中、下游和江苏产业特色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校企合作基地、技术孵化基地等功能性平台。到2020年,建设省级平台4-5个、市厅级平台3个、校地共建平台5个。3.3加大投入,夯实校内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同时与服务园区和沿线共建校地人力资源培训中心,打造文化创意、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和非遗传承等5个精品培训项目,全校完成各类培训35000人次/年。3.4加大科研与技术服务培育力度,对准纺织服装产业方向和行业企业需求在新型纤维材料、工装面料、军用和产业用功能性纺织面料、装备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绿色制造等领域聚焦研究方向,全面提升科研实力。到2020年,培育国家、省、厅级科研项目数120项,省、厅级教育科技和社科成果奖累计10项,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累计4000万元,开发专利累计400项。4.标志性成果序号成果名称数量成果级别1三、建设内容(一)搭建科技创新联合平台,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1.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共享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研管理与服务效率和便利化程度。2.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科技研究机构的建设工作。(1)着力打造“省级新型纤维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工装面料工程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学校将紧紧瞄准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围绕纺织服装新材料、新型工装面料、军民融合项目、智能制造、智慧服装等,依托江苏作为全国“工装大省”优势和军民融合战略以及江苏井研县、三台县作为国家级的“中国工装面料生产基地”、“特种工装及功能迷彩面料研发生产基地”,依托粘胶长丝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的XXXX集团有限公司,以学校现有的高新纺织品创新中心、化纤生产实训基地、功能化纤维研发中心为基础,着力打造新材料科技研发平台,开发高性能、功能性纤维材料,服务于军民融合需求和工装产业发展。(2)着力打造“省级智慧服装、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依托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升级战略,以学校“产教融合项目”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苏州分中心”为基础,着力打造智慧服装、智能制造科技研发平台,开发应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制造和智慧服装产品,服务于服装产业升级换代。(3)着力打造“苏州苏锦产业创新联盟”和“苏州市苏锦工程技术中心”。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战略,以学校“苏锦苏绣研究中心”为基础,着力打造苏锦产业创新联盟和科技研发平台,开展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服务于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4)着力打造服务“多点多极”战略和纺织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园区科技服务专家团队”。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布局,以学校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及校内“20个科研和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平台”为基础,着力打造“专家团队”,服务“一带一路”、“多点多极”战略需求的智力支撑。到2020年,再建成5个以上学校科研服务平台、4个以上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并力争建成江苏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工程技术中心1项、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项,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项,江苏省科普基地1项。(二)瞄准“多点多极”发展战略,推进产业园区服务工程主动顺应江苏省“三大发展战略”,加快学校在各“点、极”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人才资源的优势,协同促进“点、极”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布局规划:继续在苏州市建设家纺服装产业集群;在绵阳市建设工装面料产业集群;在XX市建设丝纺服装产业集群;在XX市建设苎麻产业集群;在XX建设棉纺织产业集群;在XX市、市建设化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XX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XX建设茧丝绸产业集群。图5-1江苏省“多点多极”发展,纺织产业集群规划图学校将瞄准江苏纺织产业集群布局,充分利用我校人才培养机制成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密切与园区当地XX、相关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洽谈,充分利用集群特色方向,在园区内建立“产学研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平台”,形成“园区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更好地促进园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商贸展示等功能建设,更深地加大协同创新力度,促进校企共同发展。力求在校企对接、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等方面取得满意的建设成果。(三)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服务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江苏省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射点,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之一,战略地位明显,“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新一轮纺织服装产业对接与配套转移。图5-2“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图1.学校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署了“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园区建设”合作协议。学校将进一步积极发挥智力优势,继续跟进与新疆阿克苏轻纺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保山市工贸园区、宁夏工业学校、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合作,建立“纺织服装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活动,促进园区企业技术进步;在地区所在产业园区建立学校与当地的产教融合合作基地;与当地学校合作,建立“纺织服装人力资源培训与服务中心”和“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合作开展纺织行业从业人员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支持保山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轻纺与服装学院”;在新疆阿克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习基地。扶持服务沿线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提高对沿线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学校也将不断提高服务园区建设的运行效果,创新服务模式,深入开展项目设计与研发服务,壮大服务规模,充分发挥学校智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努力创建学校与“一带一路”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坚持需求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建设思路。充分发挥拥有全国108家企事业单位、相关机构加盟的“东部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平台作用,形成有效的合作服务体系,广泛联系纺织服装企业,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最新技术发展及市场需求趋势信息,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国东部纺织服装产教联盟”。2.“东出海”,服务“一路”沿线国家。以老挝为基地,和当地XX、中资企业合作,为园区培养本土化人才、提供技术培训与咨询。为走出去中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员工培训,积极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开发、成果转移和转化的渠道。按照“科研合作协议”约定,积极推进与在非洲地区的纺织行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的XX大学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推进与XX大学签订的教师交换和联合科研协议具体项目的实施。(四)提升人力资源培训平台,打造专业培训服务品牌1.培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开发建设校企共享教育培训服务网络平台,服务内容包括:在线课堂,自学资源库,岗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行业企业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数字化资源和建设团队,为企业员工培训和学历提升建设丰富和前沿的在线资源。2.菜单式模块化培训资源库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专业集群为导向,建设菜单式模块化培训资源库,专业高效地为行业企业人员进行专业专题培训和岗位培训。3.发挥特色优势,着力品牌建设围绕四大专业集群,以核心专业、骨干专业为基础,夯实校内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力争江苏省经信委、江苏省人社厅、江苏省教育厅的支持,推动省级专业培训中心的立项建设,着力针对“文化创意、现代制造、新兴材料、现代服务”等产业,充分发挥我校特色优势,建设在东部地区有影响的文化创意、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和非遗传承等“人力资源品牌培训中心”。(五)创新科技工作机制,激发科技服务创造力1.加大经费投入,提升科技水平通过加大科技工作经费投入,切实改善科研条件,提升科技研发装备标准,提升科技人才队伍水平,提升科技平台建设层次,拓宽服务区域。建设期内,学校每年科技与社会服务工作经费增长不低于20%。2.推进管理创新,建立科研与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XX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江苏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人社部规[2017]4号)、《江苏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苏委办[2016]47号)、《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苏委办[2017]2号)等文件精神,深化我校科研与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学校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服务“三大发展战略”。(1)创新平台与团队培育管理机制修订《XX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建立科研平台考核机制与竞争机制,对于政产学研深度结合融合的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给于重点支持。鼓励科研平台建立研究开发团队和管理保障机构,增强造血功能,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学术机构,为科研平台的研究开展在日常沟通管理、项目推进实施方面建立完善的组织。建立合理的奖励和淘汰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多拿课题,多出成果。(2)创新人才培养与项目管理机制修订完善《XX高等专科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XX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领,引进科研领军人才,将科研团队负责人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范围,采用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支持重点团队多种形式引进高端人才作为团队首席科学家,在研究方向、人才引育、承担重大项目等方面给予指导;对有明确需求的科研创新项目在立项时给予大力倾斜。(3)创新科研人员评价与激励机制修订完善《XX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工作评价办法》《XX高等专科学校考核与奖励办法》,将科研工作考核评价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校院年度绩效全面对接,将加入科研团队情况和贡献度作为科研评价重要指标,助推科研团队建设,业绩评价注重市场需求和效益,建立以技术开发、工艺改进、成果转化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制度;科学合理制定考核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大力增强科技人员的成就感、获得感。(4)创新技术推广、技术转化机制修订完善《XX高等专科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主要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奖励资金并纳入科研经费投入总预算。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服务产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六)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质量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以培养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中青年骨干人才为重点,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构建业务精湛、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实现学校向人才高地的转变,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科技服务质量。实施“五大提升计划”,夯实队伍质量。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计划”,实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政策落地;二是实施“教学科研人才双递进”人才培育计划,建好学校“领军科研团队”和“高水平教学团队”两个高水平科研教学团队;三是实施“中青年人才学术素养提升计划”,推动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优秀青年人才融入团队;四是实施“双师型队伍提升计划”;五是实施“科研管理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到2020年,培养5-10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聘请高水平特聘教授5-10名;聘请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特聘专家10-20;全职引进高水平专职教授3-5人、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专家10名左右。建设3-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引领学术技术团队”,建设5个以博士或能力突出的副高专业技术人才为研发核心的“学术技术递进型团队”,在学校学术业绩、成果转化、服务行业企业中取得突出成绩。四、预期效益(一)营造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推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职能提升,支撑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建设。(二)科技与社会服务队伍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产品研制、成果转化能力,具备承担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三)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辐射带动作用突显,实现政产学研用及社会深度融合。(四)科研水平、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五)形成建设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强、技术服务辐射影响大、对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的技术研发高地。五、建设进度建设内容2018年(预期目标)2020年(预期目标)服务园区建设建设目标以纺织服务产业园区为方向,沿一带一路,服务范围扩散至整个中国东部地区。为沿线园区内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技能培训中心。1.一带一路沿线纺织人力资源培训校企共建培训中心,2018年培训达到70000人次。到2020年培训达到145000人次。2.合作基地建设继续加强与省内纺织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井研工装面料基地建设进入实质性合作,完成工装面料基地建设项目落地。在XX、XX、保山、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平台。校企合作建设建设目标积极推进面向行业企业的决策咨询、横向科研经费、授权专利数量,积极申报地方、行业科技成果奖励。积极推进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的智囊工作。1.校企合作企业数目2018年,校企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