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3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3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3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棒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3分)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分)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3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第1页(共27页)第一年 30 21 49第二年 41.3 0.4 58.3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3分)《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3分)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A.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B.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TOC\o"1-5"\h\z(3分)〃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下列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大抗议书》 B.《权利法案》C.1787年美国宪法 D.《人权宣言》(3分)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A.浪漫主义B.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3分)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第2页(共27页)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3分)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马歇尔计划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二、非选择题(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据《外国教育史》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1904年颁布 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 取消读经讲经课1912-1913年颁布壬戊学制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第3页(共27页)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第4页(共27页)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3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信息可知,当时官员奏事公文往来频繁,而官方文字小篆书写速度较慢,难以完成,故让胥吏修改,遂成〃佐书〃(隶书),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更便于书写,选择B项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3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解答】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第5页(共27页)故C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3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棒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解答】材料古文的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对小农经济要作全面的认识,如生产方式、特点、评价等。同时要求学生要具有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分)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第6页(共27页)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分析】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辛亥革命时期建立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与题干〃广州政府〃不符,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中〃广东共产〃、〃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国共正式形成,由此可以判断这些‘事实〃都发生于国民革命时期,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广州政府已经不存在,中国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故C、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国民大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3分)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答】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选:D。第7页(共27页)【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3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答】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表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一致,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与表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数据不一致,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3分)《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第8页(共27页)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解答《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奴隶没有公民权,不可能参与立法,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故C项正确;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旨在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考查学生对《十二铜表法》的理解。(3分)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A.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B.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具体内容特征来分析材料。【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应该是西班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个大陆之间距离更加遥远,说明欧洲越来越发达,美洲越来越落后,这主要是由于早期殖民扩张所导致,说明该学者特别关注列强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C.黄金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是不成立的。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两个大陆应该是指美洲和欧洲。故选:B。【点评】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伴随着而来的就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早期第9页(共27页)殖民扩张一方面,是欧洲,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促进了欧洲社会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但另一方面,早期殖民扩张给欧美洲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拉美今天的落后和贫穷。(3分)〃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下列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大抗议书》 B.《权利法案》C.1787年美国宪法D.《人权宣言》【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人权宣言》的影响。【解答《大抗议书》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与王权斗争的产物,只适用于西方君主制国家,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只适用于西方君主制国家,故B项错误;1787年宪法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只适用于西方共和制国家,故C项错误;《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故选:D。【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国《人权宣言》影响的理解。(3分)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A.浪漫主义B.现代主义C.现实主义D.古典主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文学发展的主要流派。【解答】通过题意可知该文学家强调的是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侧重于个人对社会的感受,这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文学发展的主要流派,旨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0页(共27页)(3分)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答】〃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理解。(3分)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马歇尔计划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布雷顿森林协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解答】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区域集团化组织,与〃印钞机〃和〃黄金兑换〃无关,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的计划,与〃黄金兑换〃无关,故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与〃黄金兑换〃无关,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可知,该协定规定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确立了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结合所学可知,第11页(共27页)这个特权是《布雷顿森林协定》赋予的。故选:D。【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了解。二、非选择题(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据《外国教育史》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1904年颁布 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 取消读经讲经课1912-1913年颁布壬戊学制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分析(1)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应把握文艺复兴的背景。(2)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应把握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应把握〃中体西用〃思想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相关知识。(4)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应把握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5)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第12页(共27页)问题的能力。【解答(1)第一小问思潮,依据材料一中〃中世纪后期〃、〃西欧〃、〃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等信息可知是人文主义思潮。第二小问背景,紧扣时间’中世纪后期〃,结合所学中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阐述,政治上中世纪西欧教育长期被教会垄断,经济上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上文艺复运动兴起、科技上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等。(2)第一小问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或理学)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这个角度阐述即可。(3)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即可,比如,儒学地位下降,清政府学习西方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取消读经讲经课;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等。故答案为:(1)思潮:人文主义。背景:中世纪西欧教育长期被教会垄断;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运动兴起。(2)学派:儒家。原因:儒学已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3)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点评】本题主要中西方不同时期的教育变迁为核心史料考查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材料题是考试中学生最头疼失分最多的题型。实际上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第13页(共27页)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分析】(1)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应把握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本题考查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应把握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应把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知识。(4)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应把握改革开放的相关知第14页(共27页)识。(5)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1)关键是抓住时间〃18-19世纪〃、地点〃西欧〃,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概述即可,比如,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工人运动兴起,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对外通过殖民扩张、战争、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等。(2)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称霸世界的野心以及20世纪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发展等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原因,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和国际史实概括背景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西方〃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为史学研究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历程研究的深入等。第二小问注意,综合三则材料进行归纳,比如材料中〃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看出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持借鉴态度等。故答案为:(1)状况: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工人运动兴起。(2)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苏冷战;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西方化〃,鼓吹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适应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3)原因: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注意: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点评】本题主要以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为核心史料来考查中外相关的近现代知识点,本题从时间上、从涉及的地区上来看跨度相当大,对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极高。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第15页(共27页)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所以本题就是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所学知识。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在高中答历史大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面对历史大题感觉无话可说;另一种是面对大题滔滔不绝,但是这两种情况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得分或是得分少。那么历史大题要怎么答呢?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供大家参考!第16页(共27页)历史大题答题模板1、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含义及区别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二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二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历史原因(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二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第17页(共27页)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历史大题答题模板2、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含义与区别特点与特征: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性质、实质: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第18页(共27页)实质,也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历史大题答题模板3、经过;内容含义与区别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历史内容二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⑴古代经济二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①经济政策二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④商品经济二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⑤经济结构、布局二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第19页(共27页)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历史大题答题模板4、效果、意义、教训等含义及区别效果、结果、后果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作用、影响、意义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第20页(共27页)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经验、教训、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历史大题答题模板5、其他常用术语含义及区别1、情况、状况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2、简述、综述、概述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综述就是综合叙述。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第21页(共27页)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如“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3、评述、评价、评论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不赘。第22页(共27页)4、联系、结合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5、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30、32题).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第23页(共27页)6、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一现象,通过刘迎的诗“反映”出来了。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工程》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语言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第14章 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课件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关于高血压急症的解读
- 深度报文检测技术Comware V7 DPI
- 油田动土作业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 教研活动记录(班级环创及摆布)
- 2024年太原客运驾驶员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 2024年防城港A1客运从业资格证
- 刘润年度演讲2024
- 【核心素养目标】14.1热机 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课件
-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学案
- 燃气经营安全重大隐患判定标准课件
- 农民素与现代生活课件
- 成都银花丝首饰消费特征分析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全生产自查表
- 不“管资产”,如何“管资本”
- 【案例】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ansys建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