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课件_第1页
第14章 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课件_第2页
第14章 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课件_第3页
第14章 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课件_第4页
第14章 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章

因子分析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因子分析1因子分析的概念2数学模型及统计意义3因子载荷阵的估计方法4因子得分5因子旋转*6计算步骤及实例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因子分析的概念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于KarlPearson和CharlesSpearmen等人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1904年CharlesSpearman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对智力测验得分进行统计分析》被视为因子分析的起点。因子分析最早用来研究心理学和教育方面的问题,但因子分析由于计算量大,在缺少计算机条件下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使得因子分析的计算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大促进了该方法的发展。因子分析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经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医学、地质科学、考古学、教育学乃至体育科学等取得了显著成就。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1引言

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它也是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1引言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一种数据简化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原始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假想变量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称为因子。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

问题一:某公司对100名招聘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试,出了50道题的试卷,其内容包括的面较广,但总的来讲可归纳为六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事物的敏捷和果断程度、思想修养、兴趣爱好、生活常识等,我们将每一个方面称为因子.100人测试的分数可以用上述六个因子表示成线性函数:称为公共因子称为特殊因子称为因子载荷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问题二:在企业形象或品牌形象的研究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一个有24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评价百货商场的24个方面的优劣。消费者主要关心的是三个方面,即商店的环境、商店的服务和商品的价格。因子分析方法可以通过24个变量,找出反映商店环境、商店服务水平和商品价格的三个潜在的因子,对商店进行综合评价。而这三个公共因子可以表示为: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问题三,服装剪裁问题

对于裁缝来说,服装裁剪需要根据许多指标来进行决定,虽然有许多指标如领长、袖长、等一些列指标,但最后关键指标是衣服的长度和衣服的宽度两个核心指标或者因子。其他指标都是相关指标。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在这里,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观测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注:

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不同,因子分析中的因子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回归因子有非常明确的实际意义;

主成分分析分析与因子分析也有不同,主成分分析仅仅是变量变换,而因子分析需要构造因子模型。主成分分析: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表示新的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因子分析:潜在的假想变量和随机影响变量的线性组合表示原始变量。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2数学模型及统计意义1)因子分析模型(正交因子模型)(1)R型因子分析模型(变量因子模型)用矩阵表示: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简记为且满足: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

其中X是可实测的p个指标所构成p维随机向量,F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或潜因子;aij称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如果把变量Xi看成m维因子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则表示Xi在坐标轴Fj上的投影,矩阵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ε称为X的特殊因子,通常理论上要求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其中包括了随机误差.由上述模型满足的条件可知:是不相关的.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此时X1,X2,…,Xn表示n个样品.(2)Q型因子分析模型(样品因子模型)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模型

代替X,由于

,从而达到简化变量维数的愿望。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2)因子载荷和变量共同度及其统计意义(1)因子载荷的统计意义于是:已知模型:两端后乘Fj得: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所以上式可写成:由于在标准化下有:因此因子载荷

aij的统计意义:第i个变量与第j个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即表示Xi依赖Fj的份量(比重).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2)变量共同度的统计意义所谓变量Xi的共同度定义为因子载荷阵A中第i行元素的平方和,即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共同度hi2:它刻划全部公共因子对变量Xi的总方差所作的贡献,越接近1,说明由原始变量空间转为因子空间转化的性质越好,保留原来信息量多;其值越小,说明公共因子对Xi影响很小,主要由特殊因子来描述,因此是Xi方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σi2:是特定变量所产生的方差,称为特殊因子方差,仅与变量Xi本身的变化有关,它是使Xi的方差为1的补充值。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3)公共因子Fj的方差贡献的统计意义将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列元素的平方和记为称qj为公共因子Fj对变量组X的贡献,即Sj表示同一公共因子Fj对诸变量所提供的方差贡献之总和,它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指标。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3因子载荷阵的估计方法

设随机向量X的协差阵为Σ,λi为的特征根,ei为对应的标准正交化特征向量(只要特征根不等,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一定是正交的),则根据线性代数知识可分解为

1)忽略特殊因子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

上边给出的Σ表达式是精确的,但实际应用时总是希望公共因子个数小于变量的个数即m<p,当最后p-m个特征根较小时,通常是略去最后p-m项对Σ的贡献,于是得到上式是假定了因子模型中的特殊因子是不重要的,因而从的分解中忽略掉特殊因子的方差.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2)考虑特殊因子当Σ未知,可用样本协差阵S去代替,要经过标准化处理,则S与相关阵R相同,仍然可作上面类似的表示。一般设

为样本相关阵R的特征根,相应的标准正交化特征向量为

,设m<p,则因子载荷阵的估计

即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4因子得分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是将变量(或样品)表示为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往往需要反过来将公共因子表示为变量(或样品)的线性组合,即称上式为因子得分的函数。用它来计算每个样品的公共因子得分。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由于因子得分函数中方程的个数m小于变量的个数p,因此不能精确计算出因子得分,只能对因子得分进行估计。这里用回归法进行估计。Thomson假设公共因子可以对p个变量作回归,Fj(j=1,…,m)对变量X1,…,Xp的回归方程为由于假设变量及公共因子都已经标准化了,所以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由因子载荷的意义知:即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其中因此记则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于是其中这就是估计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建立了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仅要找出公共因子以及对变量进行分组,更重要的要知道每个公共因子的意义,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果每个公共因子的含义不清,则不便于进行实际背景的解释.由于因子载荷阵是不惟一的,所以应该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目的是使因子载荷阵的结构简化,使载荷矩阵每列或行的元素平方值向0和1两极分化。有三种主要的正交旋转法。四次方最大法、方差最大法和等量最大法。5因子旋转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5因子旋转原因子模型令新因子模型变成因子载荷阵不是唯一的。证明如下设C为一个p×p的正交矩阵仍满足正是由于因子载荷阵不是唯一的,可寻找合适的正交矩阵,使得因子载荷阵具有特殊的结构。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因子载荷旋转:用一个正交阵右乘A,使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结构简化,便于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有三种主要的正交旋转法:四次方最大法、方差最大法和等量最大法。本节只介绍常用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A按行计算共同度5因子旋转首先考虑m=2的情形。设因子载荷阵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然后对规格化后的矩阵,为书写方便仍记为A,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设正交阵记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因子载荷阵A的结构简化,为此,正交旋转的角度φ必须满足:旋转后所得到因子载荷阵的总方差V达到最大值,即达到最大值。根据求极值原理,先求V对φ的导数令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经过计算,其旋转角度φ可按下面公式求得:记则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根据tg(4φ)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取值的正负号来确定角φ

的取值范围如下表:分子取值符号分母取值符号取值范围取值范围++0~π/20~π/8+-π/2

~ππ/8

~π/4--

-π~-π/2-π/4~π/8-+-π/2

~0-π/8

~0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如果公共因子有m个,则需逐次对每两个公共因子进行上述旋转,必须满足使旋转后所得到的因子载荷阵的总方差达到最大值,即使达到最大。其中Tkj为如下的正交阵: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A经过Tkj旋转(变换)后,矩阵

B=ATkj

,其元素为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其中旋转角度φ仍按下面公式求得m个因子,每次取两个全部配对进行旋转,共需旋转Cm2次,算做一个循环完毕,如果循环完毕得出的因子载荷阵还没有达到目的,则可以继续进行第二轮次配对旋转,具体地说如果第一轮旋转完毕的因子载荷阵记为B(1)从B(1)算出V(1)

。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从B(1)出发进行第二轮旋转循环,旋转完毕得B(2)如此不断重复旋转循环可得V值的一个非降序列:从B(2)算出V(2)

。因为因子载荷的绝对值不大于1,故这个序列是有上界的,于是有极限记为,即为V的最大值。因此只要循环次数k充分大,就有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δ为所要求的精度。在实际应用中,经过若干次旋转之后,若相对方差改变不大,则停止旋转,最后得即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6计算步骤及实例

计算步骤设原始数据资料如下表:

变量样品X1X2

…Xp

1x11

x12

…x1p

2x21

x22

…x2p

……………

nxn1

xn2…xnp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一步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为书写方便仍记为xij。第二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若作Q型因子分析,则建立样品的相似系数阵Q=(Qij)n×n。其中其中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三步求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分别记为和,记根据累计贡献率的要求比如,取前m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写出因子载荷阵: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四步对A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例题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八项指标作因子分析。第二步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阵R。首先对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的影响;X1X2X3X4X5X6X7X8X11.0000.2670.9510.1910.617-0.274-0.2640.874X20.2671.0000.4260.718-0.151-0.234-0.5930.363X30.9510.4261.0000.4000.431-0.282-0.3590.792X40.1910.7180.4001.000-0.356-0.134-0.5390.104X50.617-0.1510.431-0.3561.000-0.2550.0220.659X6-0.274-0.234-0.282-0.134-0.2551.0000.760-0.126X7-0.264-0.593-0.359-0.5390.0220.7601.000-0.192X80.8740.3630.7920.1040.659-0.126-0.1921.000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三步求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序号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13.75546.94346.94322.19527.44374.38631.21415.17889.56440.4035.03394.59650.2132.66097.25660.1391.73798.99376.594E-020.82499.81781.462E-020.183100.00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由于前三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9.564%。所以取前三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如下:第一特征向量u1第二特征向量U2第三特征向量u30.4706410.1079950.192410.4567080.2565120.1098190.4247120.2875360.19241-0.319440.4009310.3975250.3127290.404310.245050.2508020.498801-0.247770.240481-0.488680.332179-0.262670.1673920.723351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四步建立因子载荷阵。

因子指标Component123X10.8850.3830.121X20.606-0.5990.270X30.9120.1600.212X40.466-0.7240.366X50.4860.739-0.273X6-0.5090.2480.797X7-0.6190.5940.438X80.8230.4260.212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五步对因子载荷阵实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矩阵如下:正交因子表

因子指标Component123X10.9550.125-0.132X20.2170.841-0.212X30.8170.352-0.138X45.102E-020.927-0.114X50.752-0.505-0.190X6-0.136-8.325E-030.968X7-0.102-0.4960.820X80.9440.111-1.465E-02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从上表可见,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因此可根据上表进行分类,将8个指标按高载荷分成三类,列于下表:高载荷指标意义1X1:GDPX3:固定资产投资X8:工业总产值总量因子2X2:居民消费水平X4:职工平均工资X5:货物周转量消费因子3X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价格因子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一个因子在指标X1、X2、Xδ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是从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三个方面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因此命名为总量因子。第二个因子在指标X2、X4、X5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是从居民消费水平,职工平均工资、货物周转量这三方面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因此命名为消费因子。第三个因子在指标X6、X7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命名为价格因子。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例2

利用1995年的数据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原始数据如下:地区人均GDP(元)X1新增固定资产(亿元)X2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元)X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4高等学校数(所)X5卫生机构数(个)X6北京1026530.8162353223654995天津816449.1349292406213182河北337677.76392116684710266山西281933.9733051206265922内蒙301354.5128631208194915辽宁6103124.0237061756616719吉林370328.6531741609433891黑龙江442748.5133751766387637上海15204128.9371914245455288江苏5785101.09463424566712039浙江614941.8862212966378721安徽252155.7437951302356593福建538618.3545062048304537江西237626.2833761537315423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山东4473102.54426417154810463河南247571.3632991231507661湖北334137.7540281511569744湖南270143.1046991425479137广东638051.8274382699428848广西277232.5247911446275571海南48205.354770151951653四川251680.97400211586418885贵州155322.0739311086223934云南249048.4840851010266395陕西234426.313309962466215甘肃192514.843152880174131青海29104.163319102971176宁夏26857.94338299871028新疆395326.654163113621393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一步将数据标准化。第二步建立指标间相关系数阵R如下:X1X2X3X4X5X6X11.000.460.760.930.29-0.06X20.461.000.260.450.660.57X30.760.261.000.850.250.13X40.930.450.851.000.390.09X50.290.660.250.391.000.75X6-0.060.570.130.090.751.00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三步求R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序号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13.32465055.4108355.410821.79067829.8446385.255530.4925838.2097293.465240.2639914.3998597.865050.884651.4744299.339560.0396330.66054100.0000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四步建立因子载荷阵。由于前三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达93.46%,故取前三个特征值建立因子载荷阵如下:

因子指标FactorFactorFactor12310.612657-0.1412170.28490420.2402910.315040.88871830.9204680.158874-0.0078940.9530770.336650.19031650.1894620.5025400.3070106-0.307760.9288650.252020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五步将因子载荷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正交因子表如下:

因子指标FactorFactorFactor123X10.953927-0.186840.188985X20.3396980.5660740.750912X30.9004500.108737-0.133105X40.9749140.1317730.54662X50.2597440.8848240.86750X6-0.246890.9620150.049149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第六步将六个指标按高载荷分成三类,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各因子给此命名如下高载荷指标因子命名1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收入因子2高等学校数卫生机构数社会因子3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因子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

(一)操作步骤

1.在SPSS窗口中选择Analyze→DataReduction→Factor,调出因子分析主界面图(7.1),并将变量X1—X13移入Variables框中。图7.1因子分析主界面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 2.点击Descriptives按钮,展开相应对话框,见图7.2。选择Initialsolution复选项。这个选项给出各因子的特征值、各因子特征值占总方差的百分比以及累计百分比。单击Continue按钮,返回主界面。图7.2Descriptives子对话框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 3.点击Extraction按钮,设置因子提取的选项,见图7.3。在Method下拉列表中选择因子提取的方法,SPSS提供了七种提取方法可供选择,一般选择默认选项,即“主成分法”。在Analyze栏中指定用于提取因子的分析矩阵,分别为相关矩阵和协方差矩阵。在Display栏中指定与因子提取有关的输出项,如未旋转的因子载荷阵和因子的碎石图。在Extract栏中指定因子提取的数目,有两种设置方法:一种是在Eigenvaluesover后的框中设置提取的因子对应的特征值的范围,系统默认值为1,即要求提取那些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第二种设置方法是直接在Numberoffactors后的矩形框中输入要求提取的公因子的数目。这里我们均选择系统默认选项,单击Continue按钮,返回主界面。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图7.3Extraction子对话框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 4.点击Rotation按钮,设置因子旋转的方法。这里选择Varimax(方差最大旋转),并选择Display栏中的Rotatedsolution复选框,在输出窗口中显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单击Continue按钮,返回主界面。图7.4Rotation子对话框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 5.点击Scores按钮,设置因子得分的选项。选中Saveasvariables复选框,将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保存在数据文件中。选中Displayfactorscorecoefficientmatrix复选框,这样在结果输出窗口中会给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单击Continue按钮返回主界面。

6.单击OK按钮,运行因子分析过程。图7.5Scores子对话框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

(二)主要运行结果解释

1.Communalities(给出变量共同度)变量共同度反映每个变量对所提取的所有公共因子的依赖程度,此数值是因子载荷阵中每一行的因子载荷量的平方和,提取的因子个数不同,变量共同度也不同。

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2.TotalVarianceExplained

(给出各公因子方差贡献表)InitialEigenvalues给出初始相关矩阵或协差阵矩阵的特征值,用于确定哪些因子应该被提取,共有三项:Total列为各因子对应的特征值,本例中共有四个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因此应提取相应的四个公因子;%ofVariance列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Cumulative%列为各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由表7.1可以看出,前四个因子已经可以解释89.651%的方差。RotationSumsofSquaredLoadings给出提取出的公因子经过旋转后的方差贡献情况。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表7.1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表

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

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表7.2旋转前因子载荷阵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表7.3旋转后因子载荷阵

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注意:在因子表达式中的各变量为进行标准化变换后的标准变量,均值为0,标准差为1。

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SPSS操作7.由于我们已经在Scores子对话框中选择了Saveasvariables复选框,因此,因子得分已经作为新的变量保存在数据文件中,变量名分别为fac1_1、fac2_1、fac3_1和fac4_1。此后,我们还可以利用因子得分进行其他的统计分析。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表7.4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实例1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因子分析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不断成熟,人们的投资越来越理性化,更加重视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考察,从而更需要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而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反映,但是这些财务指标往往容易混淆投资者的视线。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传统评价公司财务指标方法的缺陷

无论是投资者、中介机构还是上市公司自身,大都会习以为常地设计一套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其基本做法就是选取多项财务指标,并根据行业平均水准对各个财务指标打分,再给每个考核指标设置一个权重,计算出综合评分。而这种方法依赖于分析者的偏好和经验,指标选取和权重设置带有较强主观性,且难以解决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问题。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因子分析法能解决

因子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它把众多指标综合为少数几个基本不相关的综合因子,以实现“用变量子集来解释整个问题”的目的。特别是在上市公司报表中,财务指标名目繁多,并可以进行大量的变换组合,这不但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而且由于每一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绩效的某些信息,所以各个指标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有必要设计若干综合指标来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同时这些综合指标之间并不相关,反映的信息就不会重叠。因子分析较好地满足了这些要求,比较便于研究复杂事物,它通过一种从大量数据和指标当中“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方法,把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的更具有解释力的变量,通过对统计结果的深入分析,挖掘数据内在的信息资源,更好地从整体上洞察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规律。同时这种方法比较客观、准确、可操作性强,能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可较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偏差。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借助SPSS15.0软件,选取40家上市公司的7项财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合理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投资决策依据。返回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数据介绍数据来源:公告期:2010年4月21日,报告期:2009年12月31日选取的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部分数据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相关系数矩阵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收入增长率Correlation流动比率1.000.998-.709-.095-.103-.212-.081

速动比率.9981.000-.701-.085-.097-.212-.081

资产负债率-.709-.7011.000.032.111-.001.234

每股收益-.095-.085.0321.000.085.572.111

净利润增长率-.103-.097.111.0851.000.099.451

净资产收益率-.212-.212-.001.572.0991.000-.026

主营收入增长率-.081-.081.234.111.451-.0261.000Sig.(1-tailed)流动比率

.000.000.280.264.094.309

速动比率.000

.000.301.276.094.309

资产负债率.000.000

.423.248.498.073

每股收益.280.301.423

.302.000.248

净利润增长率.264.276.248.302

.271.002

净资产收益率.094.094.498.000.271

.436

主营收入增长率.309.309.073.248.002.436

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表

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做因子分析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总的方差解释表

由于贡献率反映了每个因子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度,所以当选择前3个因子作为公因子时,就包含了原始变量信息量的81%以上,满足了因子分析“用变量子集来解释整个问题”的要求。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碎石图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因子载荷用于反映因子和各个变量间的密切程度。当各公因子间完全不相关时,因子负荷值就等于因子与变量的相关系数。它的绝对值越大,说明该因子对当前变量的影响程度越大。下图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14章因子分析1统计学原理因子载荷矩阵

可以看出经过旋转后载荷系数已经明显地向两极分化了。第一个公因子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有较大的载荷系数,主要涉及企业的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