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工业发展差异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本科毕业论文_第1页
4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工业发展差异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本科毕业论文_第2页
4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工业发展差异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本科毕业论文_第3页
4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工业发展差异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本科毕业论文_第4页
4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工业发展差异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本科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分类_____________密级_____________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工业发展差异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李冠华导师姓名职称:白永平教授专业名称: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5月学位授予日期:2011年6月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二○一一年五月硕士学位论文M.D.Thesis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工业发展差异研究——以甘肃省为例SpatialautocorrelationanalysisbasedonIndustrialDevelopment—ACaseStudyofGansuProvince李冠华LiGuanHua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PAGEV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摘要区域发展过程中产生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区域差异研究历来就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区域工业发展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根源,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实质上也就转变为区域工业差异问题。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同样也面临区域工业差异的问题,然而适度的区域工业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是区域工业差异过大则会削弱区域间的工业分工与合作,严重的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深入分析甘肃省区域工业差异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对于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人均工业产值指标、人均工业平均增长指数指标并结合Geoda、ARCGIS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研究了1995-2009年间甘肃省区域工业差异及其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区域工业差异的对策。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1995-2009年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全局空间自相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即:工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工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扩大的趋势,中间经历了先增大后缩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2)甘肃省区域工业差异局部空间自相关总体呈现出一种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基本上形成了区域工业发展的两个空间聚集中心。从(高高)地区的空间分布结构来看,基本以阿克塞县、玉门市、肃北县、敦煌市、肃南县、嘉峪关市、酒泉市为主的工业较发达地区,并且该区域内部工业发展差距有逐渐缩小趋势;从(低低)地区的空间分布结构来看,基本由临夏、甘南、陇南、定西地区等工业欠发达地区部分县区组成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异日渐扩大。(3)从3个时间截面(高高与低低)地区的数量变化对比分析来看,(高高)区域的数量总体上在不断的减少,(低低)区域则略有增加。其中(高高)区域的数量由1995年的6个上升到2002年的8个,继而下降到2009年的3个。(高高)区域的数量减少说明甘肃省工业发展在逐步向工业基础好、资源禀赋高、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而广大的工业欠发达地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从(高高与低低)区域的变迁来看,1995年(高高)区域总体上分布在阿克塞县、玉门市、肃北县、嘉峪关市和酒泉地区,以及肃南县。随着区位要素的变化,自2002年以后玉门市退出(高高)区域;到2009年(高高)区域范围进一步缩小,仅分布在嘉峪关、金昌等地区。(4)从2个时段的(高高)区域变化来看,无一行政单元能在2个时段都保持在(高高)区域且(高高)区域的转换速度较快。从(高高)区域数量变化来看,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1995-2002年的3个增加到2002-2009年的5个,且位置有不断向河西地区移动的趋势。而(低低)区域的数量整体稳定2个时段的数量都为6个,且位置不断地靠向临夏、甘南、陇南等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这种增长空间格局的变化,加剧了甘肃省地区间工业发展差异。(5)从3个时间截面和2个时段工业发展差异总体比较可以发现,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在总体相对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某个时段人均工业产值指数增长的(高高)区域往往会在人均工业平均增长指数局部自相关图上发生跃迁行为。关键词:区域差异;空间自相关;变化规律;甘肃省

AbstractDifferencegeneratedintheprocessofregionaldevelopmentisaninevitablephenomenon.RegionalDifferencesofdomesticandforeignscholarshavealwaysbeenahottopic,butasourceofeconomicgrowthofindustrialization,isalsotheRegionalIndustrialDevelopmentintherootcausesofregionaleconomicdifferences,differencesinregionaleconomicproblemswillsubstantiallychangetheregionalindustrialdifferences.LocatedinnorthwestChina'sGansuProvince,alsofacestheproblemofregionalindustrialdifferences,butthedifferencebetweenmoderateregionalindustrialresourceswillhelppromotetheefficientallocationandtransferofindustrialspace,butlargedifferencesinregionalindustrywillweakentheinter-regionalindustrialdivisionoflaborandcooperation,butalsoaseriousimpactoneconomicdevelopmentandsocialstability,soin-depthanalysisofindustrybetweenGansuThispapersummarizesresultsofpreviousstudies,basedonapercapitaindustrialoutputindex,thepercapitaaveragegrowthindexofindustrialcombination,Geoda,ARCGISspatialstatisticalanalysissoftwarewereusedtostudythe1995-2009years,betweenGansuProvinceandthechangesinindustriallawandonthisbasisputforwardcountermeasurestoreducethedifferencesinregionalindustry.Afterstudyingthispaper,thefollowingconclusions:(1)1995-2009levelofindustrialdevelopmentinGansuProvince,theglobalspatialautocorrelationshows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characteristicsofthespace,namely:levelofindustrialdevelopmentsimilar(highorlowon)oftheregionconcentratedinspace,theoveralllevelofindustrialdevelopmentthepresenttrendofexpansioninthemiddleofthefirstincreasedandthenreducedthroughfurtherexpansionofthechangeprocess.(2)DifferencesinGansuProvinceoflocalspatialautocorrelationindustrygenerallyshowastrongspatialdependence,andbasicallyformedaregionalindustrialdevelopmentofthetwospatialaggregationcenters.Fromthe(high)spatialdistributionofareasofstructure,basictoAxelCounty,Yumen,SubeiCounty,DunhuangCity,Sunancounty,Jiayuguan,JiuquanCity-basedindustrialmoredevelopedregions,andtheregionindustrialdevelopmentwithinthenarrowinggapbetweenthetrend;from(3)Fromthethreetimesections(highandlowon)thenumberofchangesinregionalcomparativeanalysis,the(high)numberoftheregioningeneralcontinuestodecrease,regionincreasedslightly.Where(high)numberoftheregion'ssixfrom1995upto20028,thendroppedto3in2009.(High)toreducethenumberoftheregionshowsthephaseofindustrialdevelopmentinGansuProvincetotheindustrialfoundation,highresourceendowment,inanadvantageouslocationintheareagathering,andthemajorityoflessdevelopedareasofindustrialtrendofmarginalization;from(highandLowLow)Regionalchangesinperspective,1995(high)areagenerallylocatedintheAksaiCounty,Yumen,SubeiCounty,JiayuguanandJiuquanregion,andSunancounties.Withthechangeoflocationfactors,since2002Yumenout(high)area;to2009(high)rangetofurthernarrowtheregion,onlydistributedinJiayuguan,Jinchangandotherregions.(4)Fromthetwoperiods(high)regionalvariation,notanadministrativeunitcanremaininthetwoperiodsareat(high)areaand(high)areaof​​theconversionfaster.Fromthe(high)numberofchangesinregionalterms,showagrowthtrend.3yearsfrom1995-2002increasedto5yearsof2002-2009,andthelocationhasbeenmovedtothetrendofHexiarea.Andthenumberofoverallstabilityoftheregionthenumberofhoursare2to6,andcontinuetosettheireyesonthelocationLinxia,​​Gannan,Longnanandotherareaswithlowerlevelsofindustrialdevelopment.Changesinspatialpatternofthisgrowth,exacerbatedbyindustrialdevelopmentinGansuProvincedifferencesevery(5)SectionsfromthethreetimeperiodsandtwodifferentindustrialdevelopmentintheoverallcomparisonshowedthatthelevelofindustrialdevelopmentinGansuProvinceingeneral,remainedrelativelystablesituation,atimeindexofindustrialoutputpercapitagrowth(high)areaoftenIndexofpercapitagrowthinthelocalindustrialaverageoccurredsincethetransitionbehavioroftherelevantmap.Keywords:RegionalDifferencesSpatialAutocorrelationVariationGansuPAGEVI目录独创性声明 I摘要 IIAbstract IV目录 VI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21.2研究范围与对象 31.2.1研究范围 31.2.2研究对象 41.3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来源 41.3.1总体思路及框架 41.3.2研究方法 41.3.3数据来源 51.4拟解决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51.5论文的结构安排 6第二章区域差异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82.1区域差异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82.2空间计量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10第三章区域差异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143.1区域差异理论 143.1.1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143.1.2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143.2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163.2.1空间权重矩阵 173.2.2空间自相关 183.2.3空间自相关指标 203.2.4经济平均增长指数 21第四章甘肃省人均工业产值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224.1研究区概况 224.2指标选取 234.3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差异空间趋势分析 234.4工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全局空间自相关计算结果 244.5结果分析 244.6小结 25第五章甘肃省人均工业产值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275.1人均工业产值的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275.1.1Moran散点图 275.1.2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 285.1.3结果分析 305.2人均工业产值平均增长指数的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315.2.1Moran散点图 325.2.2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 335.2.3结果分析 33第六章结论和政策建议 356.1结论 356.2政策建议 366.3不足和展望 38参考文献: VIII附录: XII在学期间学术科研成果 XX致谢 XXI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工业发展差异研究以甘肃省为例PAGE1第一章绪论区域差异是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区域差异研究历来就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而区域工业发展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根源,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实质上转变为区域工业化差异问题。当前我国整体工业化已经步入中级阶段并正向高级阶段过渡,适度的工业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是过大的工业差异则会弱化逐渐形成的工业分工与合作,严重的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缩小区域工业差异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实现“十二五”目标的必然选择。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域经济非均衡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工业发展呈现出了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区域经济非均衡化发展势必会产生区域工业发展差异。然而相当一部分研究是基于省份数据的研究只是较好的展示了区域差异大格局的特征,有鉴于此,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两个研究背景对区域差异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研究。(1)理论背景,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工业化才能彻底改变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农本经济结构,形成高效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生产体系。同时区域工业化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根源,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实质上转变为区域工业化差异问题。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均已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工业化。然而当前我国整体工业化已经步入中级阶段并且向高级阶段过渡。(2)现实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甘肃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的扶持使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同时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又促进了甘肃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甘肃省工业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扩大。如果不尽快缩小各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差距,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将阻碍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的整体推进,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甘肃作为西部的落后地区,如何大力发展工业实现沿线的工业现代化?如何处理好工业化转型时期,伴随而生的诸如城市交通、生态保护、城市空间拓展等城市问题,如何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如何通过比较各区域工业化水平的差异来进一步认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了甘肃省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迫切需要与之相应的理论研究与支持。1.1.2研究意义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甘肃省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工业化的区域差异理论是工业化理论和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交叉和延伸。工业化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以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曾系统地论述了发展中国家要消除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工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来实现。并且,许多学者的实证性研究也极大地丰富了工业化理论。与此同时,西方学术界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问题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假说,主要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两种,前者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以及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等,后者包括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论、以弗农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以及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总体来说,前人所做出的这些理论研究为我们深入地认识工业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本的分析工具,但是结合到甘肃省工业发展差异的具体情况时,仍然还存在一个理论和实践的差距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而本文的选题就是根据甘肃省工业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对区域差异理论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这些研究可以深化和丰富区域差异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甘肃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同时由于甘肃省各个地区在区位、资源禀赋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以及建国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动和调整,导致了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不仅在总进程上而且在发展速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方面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甘肃地处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过程中,其非均衡性逐渐显现出来,与全围一样也存在着区域经济差异问题,造成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处于全国的末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协调解决,则会导致甘肃省各个地区工业发展差异越来越大,这不仅会使甘肃丧失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还会直接影响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的实施,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甘肃省工业发展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工业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规律及其特征,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对于实现甘肃省各个地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提高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变化较小。随着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甘肃省区域经济差距逐步扩大,只有正确认识甘肃省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才会更好地了解甘肃省各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现实才能够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各个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本文正是以甘肃省各个(市、县、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确切地了解各个地区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从而为甘肃省工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迅速的腾飞,为构建甘肃省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提供信息支持,并为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提供一些基准。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继承和发展理论的角度,还是从推进甘肃省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角度,系统地比较分析甘肃省各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差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2研究范围与对象1.2.1研究范围本文研究范围是甘肃省81个县(市)分别是:兰州市、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嘉峪关市、白银市、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天水市、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金昌市、永昌县、张掖市、肃南县、民乐县、山丹县、临泽县、高台县、酒泉市、玉门市、金塔县、肃北县、阿克塞县、敦煌市、瓜州县、平凉市、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庆阳市、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镇远县、定西市、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陇南市、宕昌县、成县、康县、文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徽县、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东乡县、积石山县、广河县、和政县、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需要说明的是合作市是1998年正式成立的,2006年将安西县改名为瓜州县,本文还将兰州等几个市所包括的辖区统一在相应的市中进行了研究没有对其进行分区来研究。1.2.2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以甘肃省81个县(市)的人均工业产值为对象,对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和时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1.3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来源1.3.1总体思路及框架研究思路与框架见图1。全局全局自相关分析选取指标收集资料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划分时间段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展水平评价相关理论研究时间演变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空间格局分析区域差异理论结论和建议不足和展望图1.研究思路与框架1.3.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空间统计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需要使用空间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来描述甘肃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其空间分布规律,从而为推理判断甘肃各个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其影响因素的大小、形成机制等提供依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可以定量分析甘肃工业发展水平差异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同时可以发现地理空间效应的大小等。——计算机辅助法本论文运用ARCGIS9.2及Geoda095i对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所需地图的绘制和空间分析。1.3.3本文中数据资料来源于1995—2009《甘肃年鉴》,选取1995年、2002年、2009年3个年份作为研究断面,以人均工业产值作为研究指标,空间分析尺度为甘肃省81个县(市),将3个时间断面分为2个时段(1995-2002年、2002-2009年),以两个时段各个单元的平均工业产值增长指数为依据对两个时段的工业发展差异进行动态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在1995—2002年、2002—2009年两个时间段内有县名变更,1995—2002年的安西县,在2006年改名为瓜州县,1998年设立合作市,本文中的县(市)名以2009年作为统计标准。县域行政边界数据取自2009年《甘肃省地图集》中1:4250000的政区图,扫描后进行配准,然后数字化得到。1.4拟解决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本研究的重点在于:(1)分析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的时空结构变化特征以及区域空间发展相互间的影响;(2)运用人均工业产值和人均工业平均增长指数进行三个时间截面和两个时间段的地区工业发展差异进行动态的对比分析。(3)应如何就促进甘肃省工业发展,消除区域差异提出有效的措施。——本研究的难点在于:(1)运用ARCGIS9.2及Geoda095i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和所需地图的绘制;(2)如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来促进甘肃省工业发展,消除区域差异。1.5论文的结构安排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见图2)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工业差异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工业差异研究绪论(研究主题、方法、意义等)区域差异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综述甘肃省工业差异总体评价甘肃省工业差异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区域差异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图2论文结构框架第一章是绪论。本章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主题、意义和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其次提出了本论文的难点、重点、创新之处,最后说明了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是区域差异理论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本章主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区域差异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等。第三章是区域差异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以及研究区概况的介绍。本章简要介绍了区域差异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原理和方法。第四章是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评价。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区概况,其次主要是对甘肃省1995-2009年人均工业发展水平指数的总体静态分析,计算了甘肃省的人均工业产值发展水平Moran’sI值,就工业差异总体发展趋势进行了局部时间段的变化差异对比分析和对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整个时间段内的总体变化差异评价。第五章是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这章主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及方法,对甘肃省工业发展水平进行了三个时间截面人均工业产值发展水平指数的静态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和两个时间段的人均工业平均增长指数为指标的动态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并对三个时间截面和两个时段的地区工业发展差异局部空间自相关图进行了对比分析等。第六章是结论和建议。本章就论文研究分析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促进甘肃省区域工业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论文的不足及将来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区域差异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2.1区域差异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一种表现,随着对工业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将为实现各区域工业化的协调推进,国外很早就在区域经济及其差异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众多理论,主要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最初从马歇尔(Marshall,Al_fred,1890)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来,主要强调部门或产业的平衡发展,同时也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就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有空间均衡论、低水平均衡论和大推进论。早期的区域均衡增长模型是建立在自动平衡倾向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说上。索罗和斯旺(Solow.RandSwan.T,1956)认为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开放区域经济的假设下,随着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间的差距会缩小。然而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1956)在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假设下,也提出了区域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最终可以趋同的假说,同时还有格申克龙(Gershenkron,A,1952)、阿布拉莫维茨(Abramovitz,M,1986)等主张的“后发优势理论”,库兹涅茨(Kuznets,1971)的地区经济结构变动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巴罗(Barro,R,1992)、加罗尔(Calor,o,1996)等主张的条件趋同理论等等。低水平均衡论如: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R.R.956)指出,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称为“低水平均衡陷阱"(Lowlevelequilibriumtrap)理论[1],还有罗森斯坦—罗丹(PaulN.RosensteinRodan,1943)的大推进理论[2]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即“大推进”式投资和发展,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供给和需求的不可分性,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须,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3]。还有赖宾斯坦(Leibenstein,Harvey,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认为,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九十年代以来。非均衡发展理论如:缪尔达(Myrdal,G,1994)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还包括艾尔伯特·赫希曼(Hirschman,A.O,1958)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民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民不可避兔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backwasheffects)和"扩散效应"(spreadeffects)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人;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4]。类似的还有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Friedman,J.R,1996)的中心——外围理论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5]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Krugman等[5,6]经济学家发展出的新经济地理学较好的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予以模型化;该理论还包括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Vemon,Rav_mond,1998)等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梯度”实际上是指差异度。我国学者就梯度理论应用过程,时常遭遇推移迟迟未果,如果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悬殊,梯度相差过大[7],或是高梯度区域的积累不够,时机不成熟,或在低梯度区域难以形成生产协作网络[8],或其它因素,实现产业转移就很困难,强行推移势必得不偿失,而且会形成梯度推移中的扩散“粘性”[9]即梯度推移粘性。所以梯度理论即便是完善的,也有应用的时机、时空、社会和客观多方而的条件制约。况且梯度推移理论本身也有缺陷[10],理论自身需要改进和更新,从而有国内学者提出的广义梯度理论[11](李具恒、李国平,2005)。与此同时还有威廉姆逊(J.G.Williansonl,1965)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区域经济领域,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到“U”型理论(“先扩大”和“后缩小”)。1999年国内学者饶会林教授发展这个观点,通过双S曲线[12]的理论与方法,清晰地全而地反映和回答了两地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机制和发展趋势,对倒U字型观点作了进一步的理论说明[13]。非均衡发展理论我国学者胡鞍钢等学者的分析和预测,区域间差距的泰尔系数从1978年的0.031上升到2002年的0.096,如果不加以调控,收入差距将会急剧扩人,基尼系数将会从1999年的0.437上升到2020年的0.4741[13]。就动态协调发展理论我国学者曾坤牛(2000)基于现代协同理论提出了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理论[15]。同时我国学者如:宋德勇、许新华(1998)用Theil指标⋯测算了我国1978年一1995年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水平,发现我国地区差距总水平在1978年至1989年间在逐步下降,1990年以来逐步上升,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自1990年以来明显扩大。曾与之相反,卢艳、徐建华(2003)通过计算1978年一1999年东西部人均GDP基尼系数,并用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分析人均GDP基尼系数的收敛性,得到赫斯特指数(H)和分维值(DB),最后的结论是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发展差距总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而且具有阶段性、波浪形的变化特征。贺灿飞、梁进社(2004)也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了1952--2002年中国区域经济地带问、地带内和省际差异以及改革开放后典型年份的各省区内部地区经济差异程度,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波动明显,省际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正U型”变化态势,地带间差异持续上升。陆人道(1984)最旱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后由魏后凯(1995年)等人提出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点—线—而)的“网络开发发展战略”,“点”,即各类城镇(或优势区位地区);“线”(或轴),即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也为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网及交通、通信网;“面”,即点、轴、网的吸引范围(或区域)。推崇以点带轴,以轴带而,点轴贯通,点—线—而结合的三位一体格局。从而形成“网络型开发、域面推进”的较为完备的开发系统和模式。强调提高区域各结点、域面特别是结点与域面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16]。随着地区间差距越来越严重,因此也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变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7],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关于区域差异问题的探讨[18,19],以及原因的分析,演化趋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21],矫正和控制差异的措施与刘一策[22,23],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2.2空间计量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综述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地区间的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流动、商品流通、信息交流等使得地区间尤其是相邻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在地理上存在空间相关性。Toblers(1979)提出的地理第一定理认为,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的,而且,与较近事物的联系程度会比较远事物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由于这种空间地理相关性的存在(违背了数据独立的计量经典假设),使得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这种问题无所适从。空间计量方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目前,其应用领域已非常广泛。在国外,有学者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土地使用、人均收入、区域劳动力市场预测、犯罪、环境政策、区域领先发展指标、房屋价值等问题展开研究。国外近几年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们对空间交互影响作用的新认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分析软件的发展为空间分析技术进步所提供的巨大机会。国外的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以区域和地方作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很容易得到,这些数据可以进行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或时空数据分析。Rey(1999)等人[24]曾经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空间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美国各地区经济做实证检验,考察其收敛性(处理空间自相关大概类似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序列相关,属于一种特殊情况),得到美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结论;Coulombe也对加拿大各省份的情况作了类似的实证分析。Fingleton(1999)[25]研究了伪空间回归问题,认为空间单位根导致了伪回归,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说明了空间单位根和空间共积的应用。KristerSandberg(2003)则是通过对中国各省份GDP增长的数据分析了空间溢出的现象。在国内,最早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领域应该是地质统计学,后来又逐渐发展到人口、卫生、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所用的方法包括各种Krige模型、方差图模型,还有空间自回归模型等等,如许晓晖(1997)[26],李玲等(2003)[27],吴宇哲、吴次芳((2001)[28]蒋芳、朱道林(2005)[29]等采用空间插值方法得到价格等值线图、空间分布图等对城市房地产价格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王霞、朱道林(2004)[30]利用半方差函数模型对北京市房价空间变异结构进行了简要分析;周昭霞(2005)[31]通过构建单中心模型的扩展形式来解释杭州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结构。还有学者构建数学模型来模拟分析房价空间分布,如罗平、牛慧恩((2002)[32]结合兰州市住房市场的实证研究,构建了SD_GIS城市住宅价格时空仿真模型,进行了兰州市住宅价格的时空分布演变研究。在人口学方面,刘德钦,刘宇,薛新玉(2004)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信息,介绍了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三维模型显示,洛伦兹曲线,人口重心和人口潜力等方法,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吕安民等采用全局Moran指数分析了中国省级人口增长率的空间自相关性[33],此外颜锋华等[34]采用全局G统计量研究了遥感特征参量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我的师兄聂坚(2008)[35]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人口及其出生性别比的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揭示了人口出生性别比在其空间地理分布上的内在联系及其影响因素大小。林光平(2006)等人[36,37]使用25年人均GDP数据研究中国28个省区经济发展的σ收敛情况,考虑到了省区间相关性的影响。该研究尝试对传统的σ-收敛定义进行扩展,引入σ“条件”收敛的概念,即区域经济的σ-收敛以来与相邻地区的经济活动及水平状况。而通过空间经济计量模型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考虑到相关性后,省区间的趋异性显著下降;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存在σ-收敛、存在阶段性波动,但总体趋势是收敛的。而且,中国省区间经济收敛性的波动与总体经济运行具有一致性。文章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忽略空间相关性的不足以及σ-收敛研究的薄弱,也有一些创新之处。在区域经济方面,张敏(2005)检验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分布与城市的相关性,引入空间变量,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33个城市FDI分布的经济计量模型,对影响该地区FDI分布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区分出有利因素以及不利因素。另外,曹骥斌等人(2006)讨论了城市圈形成的一个模型,运用空间计量以及面板数据的方法对我国已经发展较成熟的珠三角城市圈以及正在建设的武汉城市圈进行了比较研究;吴玉鸣(2006)[38]运用空间常系数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方法以及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方法,在知识生产函数框架下,对中国省域研发与创新进行计量检验,并就实证结果与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与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由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实现。局域地理加权回归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对省域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也在寻求建立大学研发与企业研发之间的技术转移渠道;田成诗、盖美(2004)[39]做了中国地区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三大地带划分对于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发展状况的区域划分来说并不恰当,难以体现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一致性与地域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李序颖、陈宏民(2005)[40]分别以城市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根据2001年江浙沪25个城市的数据对其进行研究,利用MoranI统计量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数据中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在综合了空间特性的空间自回归模型中,参数估计值与普通回归模型的估计值相比有显著的不同,两个模型的空间项能解释模型变异的约30%和28%,说明空间项的确是模型中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的应用中,孟斌等人(2005)[41]基于北京市2003年普通住宅数据,利用空间分析中点模式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插值方法等,对北京市房地产,尤其是普通住宅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第三章区域差异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3.1区域差异理论3.1.1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时也强调区域内部的平衡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平衡,主张区域内部的生产力和空间上的均衡投资,使各产业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包括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论”、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论”、纳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和哈维.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42]。(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论”[43]该理论认为,不发达地区民收入水平低,储蓄能力小,由此必然形成资本形成不足,生产率也就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反过来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地形成了恶性循环。(2)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论”理论[44]该理论认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即“大推进”式投资和发展,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供给和需求的不可分性,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须。(3)纳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45]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由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因此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限制;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因此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4)哈维.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46]该理论认为理论认为,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3.1.2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它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应当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其中代表性理论主要有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倒“U”型假说[52]。(1)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47]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问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即: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即: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2)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48]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会同时出现在各处,而是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经济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观点。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他又进一步提出“关联效应”原理,因此,主张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49]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部门,由于供给函数和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这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通常聚集在大城市中心。即:经济的增长首先会出现在某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4)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理论[50]该理论认为由于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中心区就会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以二元经济结构为主,即为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被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5)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51]该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24]等人首创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包括各种工业产品都有不同的循环阶段,其必然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把该理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产生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区域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区域主导产业处于创新和发展阶段,这个区域就属于高梯度地区,反之,则处于低梯度地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6)威廉姆逊“倒U理论”[52]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姆逊在其《区域不平衡和国家发展过程:一个描述模型》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度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的关系,这一倒“U”型模型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度相当低;而在经济开始起步的初期阶段,区域差异扩大;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发达地区投资收益递减,资本要素回流到欠发达地区,区域差异趋于缩小。3.2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空间计量这一术语是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被JeanPaelinck所创造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在借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处理区域经济学家所使用的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空间特性的一门科学。在有关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无论是采用面板数据还是时间序列分析,区域总是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分析,区域间的影响往往被忽略了。但事实上,由地理学第一定律(Tolber,1979),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事物存在联系,与其相近的事物联系就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经济体肯定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所有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特征,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就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3.2.1空间关系的研究就是要确定在一个空间系统中,哪些单元对我们考察的特定单元有影响,这可以用拓扑思想的相邻区域和最近相邻单元来表达,因此采用一个表达二维空间依赖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就成为必要了。另外,通过空间权重矩阵的引入,还可以更有效的估计区域时空过程模型的参数。由于区域经济信息和分析模型是以多边形(如县市、省、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因此,我们就要设法生成空间多边形的空间权重矩阵[53]。3.2最早关于空间关系的矩阵描述,是通过空间单元间的二进制邻接性思想来表达的。如果两个空间单元有公共边界,就认为二者是相邻接的,对应的空间权重矩阵的元素赋值为1,反之为0。该定义下的空间权重矩阵也叫做二进制连接矩阵(BinaryContiguityMatrix)。具体形式如下:(3.1)其中,i,j均为空间单元编号,I,j∈[1,2...n],n为单元个数,一般而言我们还要将矩阵进行行标准化,使其每一行的和都等于1(注意这个矩阵的对角线上的元素为0,即Wij=0)。二进制的邻接性认为只有相邻的空间单元之间才有空间交互,这只是对空间模型中的空间单元之间交互程度的一个最基本的但是非常局限的表达方式。而且,很有可能出现一个相同的连接矩阵可以代表许多不同的空间单元分布方式的情况。因此,许多空间分析学家对空间权重矩阵作了进一步研究。3.2Anselin(1988)[54]对一般空间权重矩阵作了一个较好地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Cliff-Ord(1973,1981)[55]权重矩阵:(3.2)其中,dij代表空间单元i和j之间的距离,βij为i单元被j单元共享的边界的长度占i单元总边界长度的比例,a和b为参数。(2)Dacey(1968):wij=dijαiβij(3.3)式中,dij是对应的二进制连接矩阵元素(即1或0),αi是单元i的面积占整个空间系统的所有单元的总面积的比例,βij同上。(3)Bodson和Peeters(1975)一般可达性权重矩阵:(3.4)式中,kj表达了交通方式j的相对重要性;dij代表空间单元i和j之间的距离,a,b,cj为待定参数。但是这种权重的含义可以扩展,即kj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应用而改变其含义,如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可以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kj。在应用中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空间权重矩阵。比如,Finglenton在研究欧洲经济的发展模式时对空间权重矩阵进行了如下指定:(3.5)其中,Qj代表某个对地区交互起主要作用的经济因素;η,δ是预先指定的常数。综上所述,在大多数的区域科学应用中,空间权重矩阵是根据距离关系和简单相邻性生成的,距离可以通过游历时间来计算;而在大多数社会逻辑学的空间分析应用中,权重矩阵由社会网络理论概念来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考察空间回归模型对采用各种权重矩阵的适用程度,检测回归结果对权重矩阵形式的敏感性。3.2.2空间自相关是指空间中一个物体与其周围物体的相似性或相关性[56]。空间自相关分析是检验某一要素属性值与其相邻空间要素上的属性值是否显著关联[57,58]。在样本观测中,位于位置i的观测与其他j≠i的观测有关,即yi=f(yj),(j=1,...,n;j≠i)。空间相关意味着空间的观测缺乏独立性,也意味着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或相对位置(例如布局、距离)决定。通常假设距离近的观测值之间的空间相关程度比距离远的更强。3.表示空间自相关的最通用的方法是指定一个空间随机过程,即获得某一给定位置的某一随机变量与其它位置上同一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给定空间权重矩阵Wn×n,随机变量yn,随机误差εn,可将一个同步空间自回归过程(SSAR)定义为:(y-μi)=ρW(y-μi)+ε或(y-μi)=(I-ρW)-1ε(3.6)对于SAR过程而言,(3.7)另外,也可将一个空间移动平均过程(SMA)定义为:y=λWε+ε或y=(I+λW)ε(3.8)其中:I是n×n的单位距阵,i是分量为1的n×1向量,μi是随机变量y的均值,随机误差项εi(均值为零)的方差为σ2,ρ、λ分别为自回归和移动平均参数。对于SMA过程而言,(3.9)AR过程和MA过程在空间上的不同在于:即使存在误差项εi,上述协方差矩阵的对角线元素也不是常数;而且不同离中趋势依赖于嵌入在空间权重矩阵W中的邻近结构,因此y中的过程不是恒协方差的。只有在极少数情形下,才能获得恒协方差,例如规则格网结构上每个非边缘观测都具有相同的权重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情形是非常有限的。3.2.2表示空间自相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方差(协方差)矩阵的元素表示为若干参数和外部变量的函数。例如,。其中,εi,εj是回归干扰项,σ2是误差方差,dij是彼此分隔的观测区域i、j之间的距离,f是一个距离衰减函数(且),是Rp的一个开子集Φ上的一个p×1参数向量。尽管这种说明有些直观,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将空间集聚的概念表示为彼此分开的两个观测地之间距离的函数,当然也存在各种估计和参数确定问题。.3.1检验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与否,空间统计学常使用两个统计量:一者是由Moran(1950)提出的空间相关指数Moran’sI;另一为Geary(1954)所定义之Geary’sc。在实际的空间相关分析应用研究中,由于Moran’sI和Geary’sc的作用基本相同,而Moran’sI更为常用,因此以下只介绍Moran’sI的基本计算原理[57-59]。Moran’sI定义如下:(3.10)其中,,xi为i区域属性值(本文为流量经济发展水平值),n为观测区域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W的元素。Moran指数I的取值一般在[-1,1]之间,小于0表示负相关,等于0表示不相关,大于0表示正相关。若令,,以(Xi,WXi)为坐标作散点图,则一方面这些点的拟合直线斜率为Moran’sI值,另一方面坐标系把区域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H-H型,即高值区域和高值区域相邻;L-L型,即低值区域和低值区域相邻;H-L型,即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相邻;L-H型,即低值区域和高值区域相邻。其中H-H和L-L表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即相似性特征集聚在一起;相反,L-H和H-L表示负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差异性特征集聚在一起。3.2.3.LocalMoranIndex或称为LISA(LocalIndicatorofSpatialAssociation)是安索林(Anselin)在1995年提出,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异的观察值聚集在一起。区域i的LocalMoranIndex用来度量区域i和它邻域之间的关联程度。注意式中j的累加不包括区域i本身,即j≠i。正的Ii表示一个高值被高值所包围(高—高),或者是一个低值被低值所包围(低—低);负的Ii表示一个低值被高值所包围(低—高),或者是一个高值被低值所包围(高—低)。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