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家乡的沧海桑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地理-家乡的沧海桑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地理-家乡的沧海桑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地理-家乡的沧海桑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地理-家乡的沧海桑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乡的沧海桑田》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读1855年黄河改道示意图,说出黄河入海位置的改变;2.读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图,说出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3.运用图片、视频等材料说出黄河三角洲形成并扩大的原因;4.通过对身边海陆变迁实例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情感.二.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我们都知道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发生了7.8级地震,这次地震除了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影响,还催生了一座新的岛屿!小岛的出现举世皆惊,让世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魔力。其实,这种海陆变迁的实例在我们的家乡也发生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家乡,探讨家乡的沧海桑田。请同学看大屏幕,认真阅读这节课的探究目标。【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巴基斯坦的地震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探究板块一:黄河三角洲的变迁1.学生阅读课本47页的内容,读完后小组内交流一下从这些内容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生读资料并小组内交流问题,各组代表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问和好奇心,从而形成探究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也便于探究问题的解决。师:从大家提出问题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认真阅读了这些内容,由于一节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以及变化。过渡:想了解黄河三角洲要从黄河说起。黄河作为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历史上曾数次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最近一次改道是在1855年,请同学们读课本图2.26。2.学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读课本图2.26黄河1855年改道示意,对比明中期至清后期的黄河故道与清后期以后的黄河,你能看出黄河入海有何变化吗?(2)你认为在明中期至清后期这段时间里,今天的黄河三角洲是陆地还是海洋?(3)读图2.27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图,说出黄河三角洲的变化情况。生:读图并交流。过渡: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在不断地扩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制作了黄河三角洲卫星影像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三幅图更清晰的证实了黄河三角洲面积在不断扩大。生:读黄河三角洲卫星影像图。【设计意图】从地图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地理课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提示学生,并对学生的答案予以点评、概括,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过渡:黄河三角洲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如今还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从以下资料中找到答案。3.学生看视频资料,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A.黄河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B.为什么会有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C.黄河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D.黄河为什么会带走黄土高原那么多的泥沙?E.说一说黄河三角洲是的形成过程。F.简单说说自1855年来黄河改道后黄河三角洲的变迁。G:造成黄河三角洲变迁的原因。生:思考并小组交流,教师进行小结。过渡:经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对黄河三角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有关黄河三角洲的视频。看完视频后请同学们交流黄河三角洲有哪些自然资源。生:看视频,并全班交流从视频中看到的信息。师:我们同学不但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你的听力记忆力也特别棒,正是由于黄河三角洲有这么多的自然资源,她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已正式通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相信不久的将来黄河三角洲将会呈现更繁荣的景象。【设计意图】视频资源进入地理课堂改变了以往教科书作为唯一信息源的教学状况,更符合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文字材料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此环节视频资料与文字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过渡: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建设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同学们知不知道威海有没有这种海陆变迁的实例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呢?探究板块二:威海双岛湾的“海底森林”生读图文资料了解双岛湾的变迁。A.资料一说明双岛湾发生怎样的变化?B.资料二说明双岛湾在数千年前陆地还是海洋?C.资料三地质学家为我们作出了怎样推断?师:从这几段资料可以看出几千年来双岛湾经历了几次沧海桑田的变化。经历了几次沧海桑田变化的双岛湾,而今又人们被围成了盐田和养虾池,面积在日趋缩小,请同学们分析近年来导致双岛湾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人类活动可以造成海陆变迁,但只是小范围的改变。这种实例在我们威海地区也有。【设计意图】这部分从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身边的地理入手,设置了威海地区双岛湾的资料,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多了解家乡地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三)【拓展延伸,全面提升】威海港口建设及海岸的破坏讨论:为了发展旅游业,威海公园修整了海岸,岸边确实变得漂亮了,但是没有了天然海岸,你认为这种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化,对人类生存是否有利?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小结:同学分析的有理有据,你们都从经济、环境方面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老师认为这种行为没有绝对的错与对,唯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可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设计意图】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鼓舞学生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时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探究,你是不是发现

“沧海桑田”并不遥远,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其实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大屏幕放泰山,天福山,青岛石老人)如果有时间,请同学们走一走家乡的山,看一看家乡的水,说不定你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的!效果分析“为了发展旅游业,威海公园修整了海岸,岸边确实变得漂亮了,但是没有了天然海岸,你认为这种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化,对人类生存是否有利”?这个问题在此呈现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鼓舞学生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时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从此活动效果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主动,讨论问题有理有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时在问题的讨论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记写的能力,也达到了用已学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目的。《家乡的沧海桑田》教学反思《家乡的沧海桑田》这节课的内容紧贴学生生活,为了凸显生活化的地理学习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海陆变迁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主要围绕“黄河三角洲这一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的增长,“威海双岛湾”的变迁这两个事例,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沧海桑田的变化,感受沧海桑田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读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后,发现了有以下成功和不足之处。成功之处1.课堂中资料的选择与运用。学习与探究课中课本提供的资料较少,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准备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比如这节课中有关双岛湾的资料,就是课外资料的一个补充;当然资料的准备与收集也可以让学生去完成,但凡是学生收集到的资料都要经过我们老师来整理与筛选,选择比较适合本节探究活动的资料。本节课中有关黄河三角洲的资料,除了视频是我剪辑整理的,其他的资料都是周末学生收集的,我又做了整理。这样在课堂上应用起来学生也很有成就感,也有利于探究问题的解决。2.导入部分资料的选择讲台如舞台,教师如导演,一堂课的开始就如一幕剧的序幕,好的导入能更有效地吸引来更多的观众。为此在导入环节,我引用了“2013年巴基斯坦9月24日发生的7.8级地震后出现的岛屿”这一情境,并告诉学生这种海陆变迁的实例在我们家乡也发生过,此情境的运用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他们都想知道家乡海陆变迁的实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热情有了,这节课就成功一半了。3.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设计可以来源于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提前设计。在这节课中关于“黄河三角洲的变迁”这部分内容的探究问题我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本中的内容以后自己提出来的,虽然有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那都不是“问题”,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他们对身边的地理事物认知程度较低,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自己认为还是不错的。其实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大还是小,最起码这是经过他自己认真思考了,也就是说在他提出问题的这一个过程中,已经对一些地理事物或是地理现象有所了解,这有利于后面对问题的探究。但是一节课我们又不能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又需要教师围绕探究目标把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提炼,找几个学生都想知道也最符合探究目标的问题去探究,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积极性,还能起到探究课的作用。这节课中关于双岛湾变迁的探究问题,是我根据资料提前设计的,老师直接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想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真正转化为他们自己的问题,这要求问题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要具有启发性,由于双岛湾的资料不是课本中的内容,这又对问题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探究活动,那么资料中应该是启发性的信息,而不是可以直接找到探究问题答案的信息。4.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从文字材料、视频资源中读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一些学科,地图在地理学科中应用地最多,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同时地图也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直观的语言,形象具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图文结合,让学生养成运用地图的习惯,培养他们阅读、运用地图的能力。视频资源进入地理课堂改变了以往教科书作为唯一信息源的教学状况,更符合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文字材料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黄河三角洲的变迁,让学生通过读图来分析黄河河道的改变,黄河三角洲的变化,又通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来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变化原因及形成原因,此环节视频资料与文字材料及地图的选择与运用,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5.热爱家乡情感的培养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了发展旅游业,威海公园修整了海岸,岸边确实变得漂亮了,但是没有了天然海岸,你认为这种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化,对人类生存是否有利”?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鼓舞学生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时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从本节课实施效果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的能力,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根据材料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不足之处:1.在自主学习时,没有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提示,致使个别学生对于有些问题不敢下笔。而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太完整时,教师也没有给学生及时的加以订正。2.在小组合作时,个别小组的合作流于形式,这是由于我对小组长的培训不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