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课件_第1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课件_第2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课件_第3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课件_第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杨伯峻译注)。《论语》儒家经典奢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译文:就:靠近。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

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译(一):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译(二):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礼仪吗?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音乐吗?”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八佾:和下文的“里仁”“雍也”“子罕”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

“彬彬有礼”是我国传统中赞美君子的语言。而“仁爱之心”则是人们心中的道德规范。而“乐”说的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在中国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孔夫子这篇言论主要说的就是,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核心都在于仁爱之心。如果不懂得仁爱的人,根本谈不上礼和乐的内核。仁爱之心说的是可以通过学习能够得到提升的一种修养。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可以影响自己,也可以影响周边的人。就好比我们身边有一部分人,他们并没有很高的学历,或者很大的成就;可是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们会从心底里觉得舒服。这样的人,可以说就是具备仁爱之心的人了。【补充】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如果。可:可以。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做成事)。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闻:懂得,明白译文:

孔子说:“早晨懂得(仁义的)道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朝闻道,夕死可矣"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即道德规范。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

【评析】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却应当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长度的,而这个长度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往往是不可预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学习做人的道理,尽早让自己在一种理性光芒的照耀下,活得更有价值。

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译文:

喻:明白,通晓;

义:道义。

利:利益。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评析】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本质上的区别,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必然不同。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但后人理解成,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这样就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非此即彼,陷于片面,这显然与孔子的思想是违背的。

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译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齐:向……看齐,与……平等。内:内心。省:检查,反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评析】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译文:质:质朴。文:文饰,文采。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释义二】孔子谈到理想的君子人格,应是“文”“质”并重。

文,文采;

质,实质,内在的仁德;

文质彬彬,是说外在和实质的完美统一。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译文: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大。

任:负担。

道:路途。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评析】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历史无穷的路。“任重”所以力量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所以意志要坚决,不坚决就会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

“仁以为己任”,以仁道自任,要把道德和正义推广到每个人,但是“仁”的实现岂是易事,这是一个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努力的问题。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对个人来说,当然不可能于生前完成这一重任,只有到死后才会停下来。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将曾子之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译文:

为山:堆积土山。

篑(kuì):土筐。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做下去啊!”

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

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译文:

知:通“智”,智慧。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惧怕。”“知仁勇”是孔子提出的君子的三种美德。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译文:克:克制,抑制。一日: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归:一说赞许,一说归属,回归,回归先王时期的仁道。由:凭,靠。目:条目,纲目。敏:聪慧。请事:请,请求,主要表示敬意。事,从事。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其:大概,也许。

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句话点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体现。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译文:兴:抒发情志。观:观察(社会与自然)。群:结交朋友。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迩(ěr):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盛衰),可以培养群体观念(提高人的交往能力),可以学得讽刺时政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小练笔

学完《论语》十二章,你有什么收获?请选择对你最有触动的一句话或某一章,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如何学好中学语文?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二、插叙的作用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三、归纳文章的中心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五、描写手法的作用1、读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