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c47ea91c7cff3c1b1b6a30e5b1d2312/5c47ea91c7cff3c1b1b6a30e5b1d23121.gif)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c47ea91c7cff3c1b1b6a30e5b1d2312/5c47ea91c7cff3c1b1b6a30e5b1d23122.gif)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c47ea91c7cff3c1b1b6a30e5b1d2312/5c47ea91c7cff3c1b1b6a30e5b1d23123.gif)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c47ea91c7cff3c1b1b6a30e5b1d2312/5c47ea91c7cff3c1b1b6a30e5b1d23124.gif)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c47ea91c7cff3c1b1b6a30e5b1d2312/5c47ea91c7cff3c1b1b6a30e5b1d231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之浅见内容提要教学用书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有关的分析过虚,有误导教学之弊端,故作辨析,认为《湖心亭看雪》一文表现了作者的率真之性情,显现了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反映了当时晚明的文学主张和文学流向。关键词主题定位辨析史实文章内容生活经历审美感受特点渊源文人性情和文学理论触发情绪和文本思想正文晚明著名散文作家张岱著有《湖心亭看雪》一文。对“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中的“整体把握”中解释为: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继而对于文章表达的情感上,教学用书在“练习说明”的“二”中认为抒发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针对“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中的“问题研究”“1”中认为“独”结合后文中的“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的“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教学用书又在“有关资料”中提出看法: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外,其所以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这种孤寂的情怀中,蕴涵着避世的幽愤。因而,很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把文章的主题定位为“怀念古国”,所以我认为教学用书这些说法太“虚”,显得生硬,牵强,有误导教学之弊端,故作如下辨析:首先,从史实来看。作者游“湖心亭”时,时年为公元1632年,明朝尚未灭亡,在国家还未灭亡之时的出游是不能体现作者的亡国之思的,因而有关的游记的主题是不能定位为“怀念古国”的。另外,一篇记叙性的文章一般要交代时间,古代很多的文章记事都要作此交代,记本朝的事如:陶渊明在《桃化源记》中写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魏学伊在《核舟记》中写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记前朝的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中说“周室既衰,风流弥著……”;《颜氏家训•省事》中说“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等等这些,我们现在写事也是如此,张岱记游虽在明亡之后,但不能仅文章“标明朝纪年”,就说“以示不忘古国”,更不能说游览时就已有“淡淡的愁绪”。其次,从文章有关的内容来看。文章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根据语法,我们可以肯定它是修饰“看”字,而“余”则是“看雪”之人,即“赏雪”之人,而除“余”之外的舟子则是雇工,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赚取工钱,而不是为了“看雪”,所以“独”可以说是作者交代自己一个人而没有携其他人去赏雪,不能说作者是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另外,在张岱的另一篇文章《西湖七月半》中写到“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因为他认为在那种“只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擦肩,面看面”情景之下,不能看西湖,只能看其中“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等这五种人,而这五种人也都不是真正看月的人,所以,作者趁着深夜独自赏雪也就成了他真正欣赏雪景的机会,而不能说作者是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其三,从张岱的生活经历来看。而张岱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一生不愿出仕,明亡后,他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事著作,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进行平述,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著书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这一段文字就很全面的概括了张岱的人生经历极其生活主张。本文就选自《陶庵梦忆》一书,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有的尽是对那种布衣优游、繁华靡丽的生活叙述追忆,哪看得到其“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幽愤”?其四,从张岱的独特审美感受来看。张岱在《五异人传》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从中可见张岱把自己的深夜赏雪看作是自己具有“深情”,而与亭中人相遇是因其有“真气”,对人的这种独特的审美观,使张岱认为自己这一次深夜赏雪及与亭中人相遇不可不写。另外张岱好游,到过不少地方,在杭州的时间最长,对那里的湖光山色了如指掌,对西湖的美更是有会于心。一般人游湖都喜欢选择“春夏”“花朝”“晴明”时节,张岱却认为“秋冬”“月夕”“雨雪”三时最佳。文章中“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应是张岱独特的欣赏视角,而不应是“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幽愤”。其五,从小品文的特点来看。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出现是在晚明,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表达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张岱作为著名的晚明散文家,沿袭公安派。而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俗套”,他们的文章不拘形式不拘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而明代中叶以后,由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而产生的初期个性解放要求影响的结果。张岱的生活及其文章都可以透露出其个性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期的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性灵说”的特点,其六,从小品文的渊源来看。小品文在外国起源于富于浪漫气息的法兰西,中国的小品文,据说起源于南北朝,最初乃是专指佛经的节选本与缩写本。《湖心亭看雪》一文在课文的有关“更定”时分观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景物描写中,就传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文字明朗,毫不雕琢地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作者的“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也在张岱的人生经历中有所体现。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到的“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就可以看出张岱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张岱个人还是张岱的文章,都深深的烙有其小品文学渊源即佛家经典中的佛家“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员,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成为人的必需”的思想烙印。其七,从当时的文人性情及其当时的文学理论的影响来看。我个人认为这些影响非常的大,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趋于生活化、个人化,表达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显著特点,如当时的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他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求学,有着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继袁宏道之后的张岱也是一辈子不当官,也是留恋于山水之间,张岱的人生经历就透漏出他与袁宏道有着一样的文人性情,而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当时的一种文人风气。2•雪夜赏景已属罕见,岂料竟能在亭中觅得知音。两位“金陵客”很有兴致的在亭中烧酒对饮,“见余大喜”,可谓一见如故;“拉余同饮”画出客人的热情豪爽,不善饮酒的“我”也因此盛情难却,硬是饮了三大杯,这些都是性情中人率性而为的非常举动,这种率真在文中舟子的口里称作“痴”。而“痴”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理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痴”是一种本真自然的个性。东晋有个叫王子猷的,曾在大雪之夜心血来潮,驾舟拜访朋友戴逵天,当天亮到了朋友家门前却折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这种性情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但可以看出文人身上固有的及率真及浪漫的性情。3.明朝的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不出于童心焉者”,而“童心”即“真心”(《焚书・童心说》)。因此,他认为文学创作都是作家“蓄极积久,事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焚书・杂说》),主张“发乎情性,出乎自然”。张岱的小品文沿袭公安派,受其“独抒性灵、不拘俗套”,以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具有独创性,才是好作品”的文学理论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作者带这着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而深夜观雪。因为白昼看学,一览无余,“更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这从文章对雪景的描绘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中可以得到证实。张岱的性情之“率真”、“童心”、“独特”与其当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流向相契合。而“率真”、“童心”、“独特”是包括张岱在内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的源泉,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有着普遍性的意义。其八,从写作的触发情绪和文本思想来看。人往往有一种惯性思维,常常把与文章有关的最高的口号看作主题,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拔高,而这并不一定是文章的主题。作者可能因为思念古国触发写作回忆往事的作品《陶庵梦忆》,但是《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不能因此而定位为怀念古国,而应该立足文本来探究其主题。本文是写景的游记小品文,它写出了人在雪夜中欣赏夜雪之景的空旷、寂静、模糊,抒发在其中的“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体会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奇妙感受、痴迷于天人合一之乐以及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浪漫至极的景与情,这达到了当时明朝文章的审美取向:独特、富有小市民的生活情趣。同时又体现了小品文学渊源即佛家经典中的佛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蕴。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有关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如下:教学目的:通过品读文章中的字词,有理有据地探索文章的内容意蕴,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一、你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对文中的景有什么感受?要有根据地进行阐述。生:很寂静,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生:很模糊,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生:很空旷,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二、哪些词可以集中地反映景物的这些特点?生:“俱绝”一词可以看出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没了,很寂静。生:“沆砀”一词的意思是“白气弥漫”的意思,在“更定”时分冰花一片弥漫就使整个雪景显得很模糊。生:“上下一白”也可以看出雪景显得很模糊,“一”说明当时天地之间全部是白的再加上夜里,就显得模糊。生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词了,师就追问一句:还有呢?学生思考片刻,生:还有“与”字,乍看是个连词其实把“天”、“云”、“山”、“水”4连在一起讲,说明这四者模糊一片了。生:“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可以看出“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5显得小,显示出雪景是如此的大,从而看出雪景的空旷。生:还有“惟”字可以看出雪景的空旷,因为这个字强调了在整个雪地中只有“长堤、6湖心亭、余舟、舟中人”这些东西。师追问,目的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没有了吗?学生反复品味,生:“而已”一词也可以看出雪景的空旷,其意思是“罢了”的意思,通过强调突出了“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的少,来突出雪景的空旷。生:还有通过突出了“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的“小”,来突出雪景的空旷。师饶有兴趣的进一步逼问:为什么不仅仅是“少”,还有“小”呢?生解释说:“而已”不仅仅对前面的“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事物而言,而且对前面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数量词起说明的作用。学生沸腾了,生:不能是少,因为句子前面指的是“湖上影子”,因此,下文只能指“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这些事物,而不能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量词生:难道没有“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影子吗?学生在讨论中陷入了深思,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文言语句的方法。三、你对文中的“余”又有什么感受呢?也要有根据地进行阐述。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更定”时已经是深夜了,而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独往湖心亭看雪”。生:“独”字与后面的“舟中人两三粒”相矛盾,说明作者还很清高,不以其他人为然。学生一片寂静,师故做糊涂,质疑:为什么“独”字与后面的“舟中人两三粒”相矛盾呢?生解释:他并不是一个人去湖心亭,还有几个舟子嘛。师进一步质疑:你的意思是说“独”字是修饰“往”字吗?有生恍然大悟,生:“独”字修饰的是“看雪”,舟子不是看雪,而是为了工作赚钱,所以不能说作者清高,不以其他人为然。生: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更是一个怪人,否则,干吗半夜“独往湖4心亭看雪”呢?师:看来,你是非常地不理解他的行为,也难怪,作者张岱好游,这在课文注释中已经有介绍,(生看文章的注释①)他到过不少地方,在杭州的时间最长,对那里的湖光山色了如指掌,对西湖的美更是有会于心。一般人游湖都喜欢选择“春夏”“花朝”“晴明”时节,张岱却认为“秋冬”“月夕”“雨雪”三时最佳。生恍然大悟,生:张岱是个有着独特审美观的人。5生:张岱是个很有情趣的人。6生:张岱是个思念古国的人。师质疑生的回答:哪里可以看得出“张岱是个思念古国的人”呢?生得意洋洋地解释说:作者在明亡以后,还以“崇祯五年”来纪年。师问:那你认为作者在这篇游记的文章应怎样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呢?生茫然。师进一步解释:由此可知,“崇祯五年”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过课外的练习上也确实认为“崇祯五年”表现了作者的古国之思。有学生疑窦大生,生:老师,有些书上认为作者半夜赏雪是因为他在明亡后,内心忧郁,这体现了作者独抱冰雪之操守、孤寂的情怀中,蕴涵着避世的幽愤。师问:再问一次,作者半夜赏雪是在什么时候?生:崇祯五年十二月师进一步问:明朝灭亡了吗?生:那时是公元1632年,明朝还没有灭亡。师进而阐释:对,明朝还没有灭亡,作者哪来的亡国之痛,哪来的愁绪呢?何况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一生不愿出仕,明亡后,他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事著作,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进行平述,本文就选自《陶庵梦忆》一书,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幻灯打出)有的尽是对那种布衣优游、繁华靡丽的生活叙述追忆,哪看得到其“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幽愤”?生纷纷信服,师进一步叙述:作者文章写于明亡之后,作者可能因怀念古国的情绪的触发回忆往事,但是这一次出游是明亡之前,单就这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不能说此文章的主题就是怀念古国。四、师进而又提出疑问:那么,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写些什么?学生陷入了思考之中,有些学生在翻书,有生若有所悟。生:文章的主题既然跟爱国,怀念古国无关,那么,它就是为了写西湖夜雪的独特景色吧。师:确实,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是游记的重要任务。那么,课文的第二段就可以省略不记了吗?生:写自己与亭中人相遇的经过,使西湖的雪景更具魅力。生3:课文的第二段写自己与亭中人相遇,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师追问: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悦之情呢?生3解释:大雪之夜,亭中人看到我“大喜”,其实是写出作者心中“大喜”,还有后面的作者“强饮三大白而别”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悦之情。师进一步追问:写自己的喜悦之情与写雪景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作者深夜赏雪是一次特立独行的行为,而遇到跟他具有一样雅情的人是他所想不4到,而这又给他带来了惊喜,这都属于一次赏雪的过程。师提示:课文中哪个词能概括全文内容呢?生:作者还借舟子之口说出自己这一行为的“痴”,来总括全文。5五、师总结阐述,通过介绍晚明小品文来拓展延伸:“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理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痴”是一种率真自然的个性。《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东晋有个叫王子猷的,曾在大雪之夜心血来潮,驾舟拜访朋友戴逵天,当天亮到了朋友家门前却折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这种性情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但可以看出文人性情之率真之浪漫。明朝的李贽在《焚书•童心说》中认为“天下之至文不出于童心焉者”而“童心”即“真心”因此,他认为文学创作都是作家“蓄极积久,事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焚书•杂说》),主张“发乎情性,出乎自然”。张岱的小品文又沿袭公安派,受其“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张岱的性情之“率真”、“童心”、“独特”体现了当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流向。“率真”、“童心”、“独特”是张岱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气所在,而这些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具有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作者因为思念古国而触发写作回忆往事的作品《陶庵梦忆》,但是《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不能因此而定位为怀念古国,而应该立足文本来探其主题。本文是写景的游记小品文,它写出了人在雪夜中欣赏夜雪之景的空旷、寂静、模糊,抒发在其中的“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体会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奇妙感受、痴迷于天人合一之乐以及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设计公司客户资料保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版补充合同及2025年度补充协议-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升级补充
- 色彩与办公效率的秘密
- 绿色能源与安全用电节能减排的双重策略
- 科技公司如何抓住媒体融合的机遇
- 科技教育中的情感培养策略研究报告
- 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策略研究
- 绿色办公空间老房改造中的植物装饰策略
- 营养餐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
- 科技园区安保系统设备维护与升级策略
- 环卫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绿化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 医院定岗定编方案文档
- 4-熔化焊与热切割作业基础知识(一)
- 2023年200MW储能电站储能系统设计方案
- 个人安全与社会责任的基本知识概述
- 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试题一及答案
- 简易劳务合同电子版
- 明代文学绪论
- 体育赛事的策划、组织与实施 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
- 分析化学(高职)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晚熟的人(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