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物理-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物理-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物理-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物理-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学习时用心专心,你就是最棒的。PAGE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目标】知识目与技能::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学习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学习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内容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本P66-P67,将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1、是物距,用字母表示。2、是像距,用字母表示。3、焦距用字母表示,2倍焦距呢?4、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二、预习自测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我们用作为物体,研究它的成像情况。2、实验前我们如何操作才能使物体所成的实像呈现于光屏上?课内探究学案一、思维启动::观察与思考:手持凸透镜,使它正对着窗户,把一张白纸放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白纸直到白纸出现清晰的像,观察你看到的现象。把凸透镜靠近课本并观察课本上的字,说出你看到的现象。二、自主探究猜想并建立假设:1、分组讨论:根据上面的实验来讨论物距与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定性关系;2、写出猜想与假设;(二)、制订计划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3、参考课本66、67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三)实验步骤: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倒正,测出物距和像距,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此步骤做两次)2.下一步怎么做呢?(小组讨论)(此步骤做两次)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估测出像距。(此步骤做两次)收集数据:物距与焦距关系物距

(u/cm)像的性质像距

(v/cm)u>2f2f>u>fu<f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承接;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承接。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小组讨论四.学以致用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像D、正立放大的像3、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要想使成的像再小一些,应该()A增大物距和像距B减小物距和像距C增大物距、减小像距D增大像距、减小物距4、关于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是()A放大的都是虚像;B缩小的都实像;C倒立的都是缩小的;D正立的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5、在使用放大镜时,当物体距离透镜8cm时,看到清晰的像,则判断它的焦距,不正确的是[]A不会大于8cm;B不会小于8cm;C一定不等于8cm;D不可能是5cm。6、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7、.将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用光屏可接收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20cm B.10cm C.30cm D.15cm学情分析对于初中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本节课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个全新的科目,以前没有接触过,从最简单的概念、规律等学起搭建物理知识体系。而单从本节课说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的内容光的折射,对于光现象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提前讲明白的就是透镜的焦距、物距、像距。现在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过照相机,见过投影仪等设备,所以对凸透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效果分析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教学反思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题的教学,虽然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基础,但是由于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涉及的实验器材多、记录的数据多、操作过程复杂,还有相关的概念多,如焦距、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等概念,所以对于学习物理时间不长的初二学生来说,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操作及数据分析历来是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实验记录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寻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大部分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发现“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物距与像距所满足的关系”,但是学生很难发现“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采用合作探究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在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上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为学生所理解的,与教师传统灌输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新教材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探究实验之后,再以“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规律,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又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评测练习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像D、正立放大的像3、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要想使成的像再小一些,应该()A增大物距和像距B减小物距和像距C增大物距、减小像距D增大像距、减小物距4、关于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是()A放大的都是虚像;B缩小的都实像;C倒立的都是缩小的;D正立的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5、在使用放大镜时,当物体距离透镜8cm时,看到清晰的像,则判断它的焦距,不正确的是[]A不会大于8cm;B不会小于8cm;C一定不等于8cm;D不可能是5cm。6、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7、.将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用光屏可接收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20cm B.10cm C.30cm D.15cm课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是人教社课标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线的折射,认识了透镜后进行更深入学习的内容,是人们对光线折射现象的具体应用的学习。那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课件模拟实验,分析归纳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