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2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减)材料二: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材料三: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区域间接触少,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孤立。B.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C.规矩和法律不同,熟悉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也不一样。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B.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C.乡土作家特别关心乡间外观和生活形式上的特色,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D.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特性的论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B.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C.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与陌生人交流铁凝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发育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③每日的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操作。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因为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④关于美女,那时我知道得太少,即使见过一点可怜的图片,也觉得那图们分外遥远、虚渺。惟有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发现我原本也是个女性,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⑤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式,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摹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诞生。⑥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五印的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式擦汗。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不再幼稚的我却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了。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⑧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⑩“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⑪“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⑫“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⑬“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⑭“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⑮“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⑯“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⑰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⑱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⑲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⑳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有删减)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采用回忆视角,脑子“空空荡荡”表明“我”精神层面有所缺失,意味着成长不仅需要身体发育,也需要充实精神。B.“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餐桌也变得温暖、柔和”,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让“我”有了和“她”交流的渴望。C.“我”又乘车经过小吃店这一部分是插叙,“我”见证了“她”恢复洁净、活泼和妩媚,竭力再现灵巧,那是更成熟的灵巧。D.小说与《哦,香雪》的细节都很有特色,女子帽子的颜色变化和香雪插上草茎又拿掉草茎的细节,都暗示了人物的变化。7.“我”在不同时期见“炸馃子的姑娘”有不同的心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章末尾写道“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文言文阅读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脩,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减)【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洒。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B.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C.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D.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横术,指战国至秦汉时期,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人所使用的谋术。B.翰林是古官名,最早追溯到唐代,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并被皇帝咨询。C.赐金,古代官吏升赏方式之一,君主以赐金的方式奖励臣下,如“赐张良金百镒。”D.解官,文中指被罢免官职,文言文中表示同样说法的还有“罢”“黜”“夺”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十岁就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曾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却不去应试。B.苏颋称赞李白才高可比司马相如,贺知章惊叹他是贬谪的仙人,唐玄宗初见便赐他为翰林供奉。C.李白为官后与酒徒在集市中酣饮,他被赐金放还后,还穿着御赐的宫锦袍月夜泛舟,旁若无人。D.永王李璘曾经聘请李白到幕下当僚佐,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李白已死。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以“秋风”起兴,作者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李白,不经意的寒暄实则言浅情深。B.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共同构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C.诗歌的颈联饱含哲理,写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D.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自然地想到写诗向被谗放逐的屈原的冤魂倾诉好友相似的遭遇。14.明代唐汝询评杜甫此诗“是一片真情写成”,请结合全诗分析杜甫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名篇名句默写(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两句,表现了青年人意气风发,劲头正足的状态。(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语言文字运用Ⅰ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论语》中的这类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B.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C.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D.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18.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C.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D.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9.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风光,特色骡马道、高山索道等别具一格的交通方式,土豆、核桃、花椒等一系列高山作物……古路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大量旅客前来观光、购物和探险,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都在《古路之路》中得到生动展现。古路村很难,但写古路村似乎并不难,因为它道路奇绝、风光独异,丰富的生活素材就在村中,作家们可以信手拈来,写成妙文。但是,隔着车窗走马观花“看”出来的、凭着电话腾云驾雾“取”回来的,都难成佳作,一部好作品要靠作者用脚实实在在地“走”出来。作者陈果每次去古路村,要先去雅安驱车两个半小时到达大渡河峡谷“一线天”,再用三个小时攀爬到村委会所在地。创作期间,他的所有假期都献给了古路村。到了古路村,作者还要用手去抓去拽去刨去抠,这不仅是在探路,也是在把脉。可以说,这部以奔腾的峡江为魂魄、以峭拔的山石为脊梁的作品,使我们既看到了古路村的身形、面容和肤色,也感受到了古路村的体温和脉搏。(节选自陈果《古路之路》)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四、写作(70分)20.微写作文学短评也称鉴赏短文。古诗词鉴赏是文学短评的一种样式。古诗词鉴赏短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古诗词原文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曾经才貌双绝、受人追捧的琵琶女年老色衰,见弃舟中让人唏嘘。其实唐诗中还有不少鲜活的女性形象。请阅读下面一首诗,就诗中的女性形象写一篇文学短评。要求:观点明确,“叙”“议”结合,语言流畅优美,不少于200字。莲花坞王维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21.大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极限都是别人讲的,我不突破极限,我突破自己。我没有离开跑道,因为我看到了继续突破的可能。虽然这很艰难,但我想继续坚持。”——苏炳添《给年轻人的一封信》苏炳添的话是否引起了你成长路上的一些回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人生的跑道”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拟标题;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B3.C4.文章首先指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然后分析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接着分析由熟悉性产生信任性(可靠性),最后指出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是土气的特色。5.①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②角度:材料一分析(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材料二指出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材料三阐述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可知,并非“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分析错误,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二可知,乡土情节有三种,作者并没有比较,说哪一种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C.“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分析错误,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三第一段“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境”可知,这是乡土作家热爱乡土文学的原因,而不能说“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才创作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D.“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分析错误,依据材料最后一段“它不是历史主义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可知,“不是历史主义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所以“写他所在时代”说法不对。
故答案为: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说明的是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
故答案为: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1)从第一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材料一先提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特征。
(2)从第二至四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可知,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
(3)从第五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由熟悉性产生信任性。
(4)从第六段“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可知,最后指出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都是土气的特色。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了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第一段“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和第二段“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可知,材料三侧重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
可见,这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答案】6.C7.①少女时代: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内心震动、自卑又充满希冀,她新鲜的肤色、专注的眼光和愉快的操作,她的一切让我对美有一种莫名的渴望。②搬家后几年: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对少年时代的审美产生怀疑,她被炉火烤得通红的脸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和疲惫烦躁的神情,让我倍感失落。③又过了几年:我见到“炸馃子姑娘”年近四十精神麻木,我想向她表示感激和赞美,希望唤回我心中她的美好形象。④最后见到“炸馃子姑娘”:充满欣喜,她雪白的新帽子、栗色卷发和活泼妩媚的神情,让我坚信与陌生人交流让平淡的生活充满魅力。8.①“她”作为陌生人,以“她”美好的形象,唤起了少年的“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②“我”作为陌生人,一句感激和赞美的话,改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③这句话启示我们试着敞开心扉,去发现与陌生人交流的未知的魅力。【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中心事件,梳理文章情节;再结合具体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即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揣摩人物心理变化;最后组织语言,按情节发展分点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指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答题时一般可以按照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中的含义)、作用这几个步骤进行。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又乘车经过小吃店这一部分是插叙”分析错误。这篇小说在情节的设置上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依次按照“我”少女时代、“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是一些年过去”“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的顺序展开叙述。所以,这部分并未使用插叙。
故答案为: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首先,文章开头,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上学途中到一家小吃店买早点,初见“炸馃子姑娘”,“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这时的“我”在心理上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让我对美有了一种莫名的渴望。
其次,“后来我们搬了家”,“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再次见到“炸馃子姑娘”,此时的“她”“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这不禁让我“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让“我”倍感失落。
再次,“又是一些年过去”,“我”再次光顾那家小吃店,此时的“炸馃子姑娘”“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变得冷漠麻木,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希望以此来唤回“我”心目中她那美好形象。
最后,通过“我”与“炸馃子姑娘”的交流,“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此时的“炸馃子姑娘”“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这种变化,让“我”坚信“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章结尾处适时地豁然亮出了“陌生人”三个字,回扣了题目,形成了首尾照应,卖油条的姑娘对我来说是陌生人,当初,“她”作为陌生人,她的美丽活泼带给小时候的“我”美的享受,以其美好形象唤起了少年的“我”对美的向往追求。
“我”对卖油条的姑娘来说也是陌生人,如今,“我”又作为陌生人,用一句感激赞美的话让她改变了生活状态,从消极邋遢变得焕然一新。在陌生的“我”的启发下、炸油条的姑娘重新燃起了对美的追求。
结尾段展示了作者的思索与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一份独特感悟,鼓励人们与陌生人交流,向陌生人学习。【答案】9.A10.D11.B12.①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的事,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②恰逢大赦,又回寻阳,又因为一件事获罪而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路经寻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有过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九代孙。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颋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并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来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天上下降人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馀思。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的事,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被称为“酒八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赏赐金锦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在夜色之间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古矶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李璘起兵,他即逃回彭泽了;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被判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仪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寻阳,又因为一件事获罪而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路经寻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有过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多岁。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而不留余思。
“左右”作“以水靧面”的主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C;
“婉丽精切”作定语修辞所成之文,中间不能分开,排除D。
故答案为:A。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解官,文中指被罢免官职”错误,“解官”:辞官卸任,并非被罢免。
故答案为:D。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苏颋称赞李白才高可比司马相如”错误,原文为“少益以学,可比相如”,意思是“再稍加努力,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肩”。
故答案为:B。1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素”,向来,平素;“贵”,尊贵;“耻”,意动用法,感到耻辱;“擿”,挑剔,摘取;“官”,动词,让他做官;“沮”,阻止。
(2)“会”,恰逢;“坐”,因……获罪;“下狱”,关入牢狱;“将”,率领;“吴兵三千”,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三千吴兵”;“道”,取道,路过;“释”,释放;“辟”,聘任;“未几”,不久。【答案】13.D14.①殷切思念。诗歌标题直接点明“怀”人,颔联也在写作者急切盼望得到好友的消息。②牵挂担忧。无论是担心“凉风”袭人,还是忧虑“江湖秋水”的风波险阻,都表现作者对好友的牵挂关心。③同情悲慨。诗歌后两联隐喻李白遭人诬陷,并联想到与友人千载同冤的屈原,表达作者对好友的遭遇愤慨不平。【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杜甫自然地想到写诗向被谗放逐的屈原的冤魂倾诉好友相似的遭遇”理解错误,不是杜甫写诗,而是李白写诗。
故答案为:D。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由颔联“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可知,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且由诗歌题目“天末怀李白”亦可知,杜甫的“真情”体现在对李白殷切思念。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是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由“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可知,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表达作者对好友的遭遇愤慨不平之情。15.【答案】(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意气”“遒”“影”“剡溪”“樯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故答案为:(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答案】16.大相径庭;抽丝剥茧;直截了当;知行合一17.B18.D【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这两者之间相差很远,所以可填“大相径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第二处,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并不层层追问,所以可填“抽丝剥茧”。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第三处,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而是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不层层追问,而是直接告诉,所以可填“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第四处,由“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所以可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的语病有:
①语序不当,“中国”应放在句首;
②搭配不当,“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主宾搭配不当,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其学说”;
③关联词错误,应该用“虽然”,不用“即使”。“虽然”表示既成事实,“即使”表假设。
故答案为:B。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正确,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句意: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B.正确。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句意: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C.正确。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句意: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D.错误。是指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句意: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不体现“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
故答案为:D。19.【答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古路村的地形地貌比喻成人的身形、面容和肤色,表现对它的热爱;同时把古路村拟人化,“体温和脉搏”的描述表现了对古路村深厚的感情。【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使我们既看到了古路村的身形、面容和肤色”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古路村比作人,将古路村的地形、地貌比作人的“身形”“面容”和“肤色”,生动形象地写出古路村的外在形态,就像人一样有躯干、四肢,有面容和颜色,表达作者对古路村的喜爱之情。
“也感受到了古路村的体温和脉搏”在前句比喻的修辞基础上,运用拟人的修辞,将古路村赋予人的特点,说在作品中感受到了古路村的体温,摸到了古路村的脉搏,它具有了人的生命体征,也让作者对其有了深厚的情感。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古路村的地形地貌比喻成人的身形、面容和肤色,表现对它的热爱;同时把古路村拟人化,“体温和脉搏”的描述表现了对古路村深厚的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育学园成长游戏课程设计
- 综采工作面课程设计
- 船舶课程设计体会
- 电子cab课程设计总结
- 媒体行业客服工作总结
- 自然观察社团的生态探讨计划
- 2024年设备监理师考试题库含答案(能力提升)
- 印染行业安全工作总结
- 社区外部关系的构建计划
- 激光医疗行业现状与前景趋势报告
-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2025年蛇年春联带横批-蛇年对联大全新春对联集锦
- 小班音乐教案:小瓢虫飞教案及反思
- 生活中的代数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成都师范学院
- 监狱物业投标方案 (技术方案)
- 盲眼钟表匠:生命自然选择的秘密
- 雷达的分类及雷达信号处理详解
- 焊接检验作业指导书
- 甘河工业园区稳定化固化车间和危废暂存库项目环评报告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与实践(第2版)》课程标准
- 21ZJ111 变形缝建筑构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