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课件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课件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课件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课件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马说

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2.疏通文义,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重点)3.掌握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难点)伯乐相马走近作者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文学常识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1.通假字通“饲”,喂通“现”通“才”,才能字词梳理2.一词多义1)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2)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在主谓之间)3)其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马)其真无马邪(句中语气词,表推测、反问的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其实)疏通文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只是并列而死著称喂牲口用的槽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疏通文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一顿通“饲”,喂见,同“现”犹,尚且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疏通文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鞭打马通“才”通晓面对表惊叹,相当于“唉”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内容探究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2)第二段哪些文字体现了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4)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写法探究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不是,作者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遭遇,对埋没人才现状作了揭露。2)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什么?“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马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不是无千里马,而是不知马无限惋惜无限愤懑无限嘲讽板书设计“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作简要阐述。小练笔马

说韩愈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在中国农历马年新春,从对联到窗花,从电视到网络,从微信平台到日常寒暄,关于马的祝福语随处可见。中国的马文化历史悠久,历代历朝的帝王们爱马、骑马、好马的举动以及各朝代实行的″马政″起到了积极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民间的养马、马在各行各业中运用、马的民俗形成、马的娱乐享受和马的艺术展现等成了马文化发展动力的主体;历代文人骚客的颂扬和赞叹对马文化的提炼和升华起到了推波助阑的作用。无论是武侠剧中的汗血宝马,还是《西游记》中的白龙马,马在我们心中形象是忠诚、勤劳与强壮的。这一种品质像极中国人形象,勇敢与自强不息。韩愈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却三次登门都被守门人挡在了门外。尽管如此,韩愈仍然秉承“忧天下之心”。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文体简介----说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一谈”“说一说”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比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伯乐相传古之善相马者。一说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荐方九堙为秦穆公相马,认为相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有人说这就是孙阳,称孙阳伯乐。再一说春秋末赵简子之臣邮无恤,字子良,号伯乐,亦称王良,善御马,又善相马。《吕氏春秋·观表》论古之相马者说:“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方九堙,尤尽其妙矣。”又一说,伯乐本星名,主管天马。初读感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zhǐ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重点字词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仆役一类人的手中受辱。祗,同“只”,只是。一作“只”。辱,受屈辱。于,表被动。奴隶人,本是地位低下受奴役之人,此指马夫、仆役一类人。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本意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汉书·扬雄传》颜注曰:“骈,并也。”槽枥(cáolì):马槽。槽,盛草类、豆类等饲料的器具。枥,马厩,马饮食和宿歇的处所。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称,称赞,称名。马之千里者:能行千里的马。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用作动词,吃尽。石(古书中读shí,今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同“饲”,喂养。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其:代词,指千里马。能千里:能走千里。是:这,指示代词。能:才能。才美不外见(xiàn):出众的才能不能表现在外。才美,出众的才华。见,同“现”,显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与普通马一样奔跑尚且不可能办到。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不可得,不可能。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千里:指日行千里。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鞭打,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不以其道,不用正确的方法。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指日行千里的才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来到它的面前。临,面对,接近。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邪:同“耶”,表反问,可译为“吗”。其:表推测,可译为“恐怕”。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重点语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食马者的无知、浅薄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资料思考。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主旨《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拓展延伸韩愈才华横溢,正像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可惜韩愈的才华和满腔的抱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可以说有点怀才不遇的感受,正像《旧唐书》里记载的那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