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穷人 说课课件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穷人 说课课件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穷人 说课课件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穷人 说课课件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穷人 说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穷人》说课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穷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目录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八、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

《穷人》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描写细腻,入情入理,真切感人。课程皆在如果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学生平时会读一些儿童小说,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中心的把握不难,对小说这种文体的了解不多。对小说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不了解,阅读本文时,他们在感悟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会面临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物质上的富足,让很多同学无法体会到穷人的状态。三、说教学目标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4.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5.通过学习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四、说教学重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悲惨。教学重点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在本课中,教师应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感情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法”来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情感,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说教学过程(共2课时)

第一课时板块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代人不了解古代的人民,过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日子,南方人也不了解北方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富人不了解穷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真的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揭示课题)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先来看一下关于的介绍资料。这是由翻译家草婴最先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并入选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保持了翻译原貌。作者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早期创作表现了进步贵族的平民化思想,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等。19世纪60至70年代的中期创作加强了精神探索,《战争与和平》肯定人民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力量,《安娜·卡列尼娜》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深刻矛盾。80年代初,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激变,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并形成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提倡不以暴力抗恶、追求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复活》是晚期的代表作。1910年82岁高龄时,为摆脱家庭贵族生活方式,离家出走,病死于途中。创作背景: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贵族生活糜烂,道德沦丧,广大底层劳动者虽挣扎在贫困边缘,但依然保持着俄罗斯的高贵气质。一次偶然的机会,列夫·托尔斯泰读到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激发了创作灵感。列夫·托尔斯泰对这个译文作大量修改之后,收入自己一个故事集里于1905年出版;这个集子1908年再版时,他对译文又进行了一番校正工作,力求使它忠于原著。主要人物介绍:桑娜渔夫的妻子,桑娜是个勤快而能干的人,她从早到晚地干活,悉心照料孩子,操劳家务,把简陋的渔家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安排得温暖而舒适。更可贵的是她纯朴善良,十分体贴关心别人。她主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当发现西蒙病死后,她毫不犹豫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回家后,尽管她想到了这样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且因为事先未征得丈夫的同意而感到忐忑不安,但她宁可加倍受苦,宁可遭受丈夫的责罚也不改悔。

渔夫桑娜的丈夫,性格纯朴直爽,他终年奔波劳碌,挑起了供养一家七口的重担,贫穷和劳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使他变得有点粗鲁暴躁,但他的心地同样正直善良,把关心帮助与自己命运相同的穷苦人当作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他听说邻居西蒙死了的情况后,经过一番思索,立即要桑娜去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收养,宁可自己更穷更累,也要帮助别人解除危难。板块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把课文读通顺。(1)检查生字新词。(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2)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反馈初读情况,师生评议,教师点评。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5.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板块三、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1.自由读课文第1~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忐忑不安)2.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学生自由交流)板块四、归纳小结

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下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第二课时环节一、回顾导入,引入新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情节,理清了文章脉络。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感受人物形象。环节二、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课文《穷人》这篇文章,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全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没有一个“穷”字,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穷人”的“穷”给写出来的呢?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穷”呢?请细读全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环节二、研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1.课件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屋外寒风呼啸……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这些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桑娜虽然贫穷,但她十分勤劳,而且她热爱家人,热爱生活。)2.课件出示: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分男女读)(1)“这样做”是指什么?“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2)你觉得为什么桑娜会这样做?(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要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了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品质。)3.桑娜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想都没有想就把他们抱回家,她有担忧吗?课件出示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句子: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1)教师指导读这段话,抓住“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词语来理解,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此时桑娜的内心活动。(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总结: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和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了桑娜善良而崇高的品德。 环节三、研读渔夫的高尚品德1.师:桑娜是善良的,那么,渔夫听到邻居去世的噩耗,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2.课件出示课文的重点句:“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了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3.教师小结: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也是渔夫心理活动的写照。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环节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课堂最后的环节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法,要他们清楚描写人物要运用多种方法,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总之,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八、教学反思

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呈现给学生更优质的课堂。THANKS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20*三黑和土地6年级语文上册苏金伞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作者简介pá耙qiáo荞麦guōguō蝈蝈tāng蹚guī闺女我爱学字词顺溜有次序,不参差。耙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散开柴草、谷物等。松散(事物结构)不紧密。蹚合伙合成一伙(做某事)。从浅水里走过去。文中指在庄稼地里乱跑的意思。词语解释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1.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概括每段的大意。

帮你学课文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表达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珍惜,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也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依恋。默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第二部分(4-8):写农民三黑翻地、耙地、播种、丰收的过程。第一部分(1-3):写农民拥有了土地,内心激动万分。第三部分(9-12):写农民三黑与蛐蛐之间的趣事。第四部分(13-15):写农民三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与期待。1.这首诗歌是围绕哪句话进行叙述的?在文中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答:诗歌是围绕“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统领全文,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出了农民对于土地的全身心投入和无怨无悔地付出。问题提出2.第四节和第五节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什么作用?答:第四节和第五节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农民在地里劳作,通常会先写翻地,再耙地,这样写,是的文章内容更加具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3.文中的农民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说一说,三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文章第4、5小节具体描写了三黑耙地翻地的场景:“三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从三黑精心翻地、耙地的举动可以看出,以三黑为代表的广大农民,深深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了土地,农民就失去了生活的最基本来源。拥有自己的土地,生活才会有着落,日子才会蒸蒸日上。

三黑和土地关系密切农民----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