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件_第1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件_第2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件_第3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件_第4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已有的《科学》课程应该如何分析?——价值选择儿童本位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寻找平衡点的过程30年代后出现的科学课程国外科学课程发展概况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综合科学课程批判:传统分科课程的弊端P96提倡:以学生活动为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活动多,但仅停留在综合性的常识介绍,缺乏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质量下降,成为适合程度较低学生学习的科学课程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三次浪潮的启示第一次50-60年代,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目标是培养科学家,注重知识与过程。第二次70-80年代,作为相关知识的科学,目标是科学素养,注重科学的应用。第三次90年代至今,作为不完善知识的科学,缩短计划和实施课程的距离,焦点是个人、社会和文化对科学形成的影响。对我国目前课程改革的启示基础教育改革: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成为明显趋势。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基础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行动研究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唐云波教师在职教育(包括课改培训)有多种形式,如短期课程培训、教学观摩和研讨会等,所有这些形式都要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这类培训后,都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成为难以消解的困惑。1.问题与困惑一、困惑与调查

2.对当前学科教研活动的反思随意性:

没有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研究;就事论事:

不注重活动的质量;经验性:

科研含量不够……事务性:

事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行政性管的成分多过研究的成分一、困惑与调查

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

专家教师经验教师职初教师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3.对优秀教师成长历程的反思一、困惑与调查

只有结合案例的研究才利于教师成长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3.22.836.735.721.60510152025303540ABCDEA.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B.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C.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D.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导E.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切磋交流

(295名教师问卷)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一、困惑与调查

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24.60.75.911.157.7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295名教师问卷)教师需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如何看待公开课?做秀吗?非得要听推门课吗?一、困惑与调查

讨论之一同事互助还需专业引领

具有相近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或教育观点的一群人,有的时候不容易突破已有经验背景的局限,可能会囿于同水平重复,出现“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现象;其次,这样一群人也比较容易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既看不出改进之处,也没有进行变革、自我提高的意识和动力,容易使整个组织缺乏竞争的意识和氛围,呈现出一潭死水的局面。

以同伴互助为特质的校本教学研修群体需要成为开放的体系,接受来自外部的不同价值观、新观点、新方法的专业引领。这是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引领。

教师需要走出去(南山区、浙江)新课程下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形式的学科教研活动?

科学科组(备课组)应该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教研员应以怎样的方式与广大教师进行合作?

这些将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二、校本教研的思路一个校本教研的案例-----“水雷”揭秘与金属钠

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那么对于老师来说怎样才能将这些理念有效地落实到课堂中呢?作为教研组长的我很困惑。当时正好我们组的杨老师要开公开课,她选择的公开课课题是《金属钠》,并且拿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已经制作好的电子演示文稿。我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带领全组老师进行一次深入的教研。

二、校本教研的思路

1.原来是这样教的教材中“元素化合物”呈现顺序:

结构(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存在教学程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从抽象到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构”缺少、“用途、存在”略掉、“物理性质”次要,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变成了化学性质的学习。对“性质”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化学是一门记忆的科学”,感觉化学知识的无意义和“碎、散、多、繁”发现问题,确定主题2.教学困惑新课程背景下怎样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学习资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反思原行为与新理念的差距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自主、合作、探究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学习,提高认识目的:聚焦课堂、改进教学

形式:自主、合作、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载体:课例

《金属钠》实践:集体备课、公开教学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1.课前:学生到网络上查找有关金属钠的资料2.课中:(1)汇报交流

(2)阅读教材,找出金属钠的物理、化学性质

(3)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流行的设计!把资料查询、合作学习、学生自学和实验设计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1.“貌似神离”: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3.“以假乱真”:2.“脱离生活”:没有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桥梁;试图用“上网查资料、课堂汇报资料”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汇报的信息量大,信息基本没有加工,老师在课堂中无法对学生查询的资料进行合理分析,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进行思维和研究;假自学真灌输、假设计真验证;违反了“从生活走进科学,由科学走进社会”的理念

4.“重教材轻认知”:教师在组织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内容时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关注,使教学流于教材知识的罗列,而忽略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意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集体评议,反思教学我们的思考是,只有置于一定情景下的研究才是真实的,也只有提供一定的情景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证实猜想。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背景。(建构主义)讨论后达成了一个共同认识:以金属钠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尝试用真实事件作为教学背景组织教学,使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学科知识的个人意义并促进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具体的做法:寻找一份资料,必须是真实事件的报道,又必须与学生学习的知识密切相关,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作为工具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必要时可以用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测。归纳共识,生成策略广州日报大洋网上找到了一则关于金属钠事故的报道——《炸起千层浪,珠江金属钠“水雷”谜团待解》:

若干神秘“水雷”惊现珠江。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前前后后共漂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窜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据悉,其中另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发现,并将其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又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现在,珠江水面上尚有五个一触即发的“水雷”漂浮着。

阅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猜想金属钠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3.该种危险化学品如何储运及处理?

4.该事故的发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学流程资料阅读作出猜想设计方案模拟实验解决问题事故启示目的提取信息猜想钠的物理、化学性质验证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学习钠的保存了解钠的运输、着火后的处理及钠的用途

由于教学内容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教学内容显示出开放和活力。原来互不相干、毫无生气的知识点,在真实情景中因显示出相互的关联而变得具有真实的意义。而知识点的关联方式和程度都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学生因为没有固定答案的限制而敢于做大胆的联想和猜测。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得不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提醒学生检验所形成的猜测和推理,比较而产生新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高质量地进行。

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

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

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

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课例为载体/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平台: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顾泠沅、王洁,2003)三个阶段中的两次反思

①在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困惑与差距,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

②在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冲突与重构,需要经验与理念引领下的行为反省前面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行动教育”的三个阶段直接面对教师“行为跟进”的困惑,而三个阶段中的两次反思其实是对更新理念与改善行为的完美统整。课程发展中教师往往成为瓶颈,我们的教学改革与教师培养,如若离开了这种统整,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该模式有三个要素:●课例是载体●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合作的平台主要有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整个流程包括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其间有两次在寻找差距中的反思与调整这样的流程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升华。该模式可简化为:“一个课例,三次讨论”①一个教师小组,邀请一、二位外来研究者,坐在一起学习有关文献、文件,交流分享各自体验,首先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②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同事、研究者看课,课后再坐在一起反省与实际效果的差距,修改上课计划。③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再一次看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行动教育”的知识库。困惑使人进步,冲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则是在冷静沟通之后,重新又变得像个初入岗位的老师。顾泠沅简化模式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新一轮研究案例-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不同观念或不同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

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沈老师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是上海“一期教材”三年级第一册)。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区教研员何老师一起观了沈老师的课。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春游你想花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学生回答:47,37)。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谁再来说一遍”

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讨论。沈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

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只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老师们普遍感到沈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研员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国家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课堂上,在教授了计算规则后,一般会让学生反复地操练,有的老师要要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等简便运算要达到“脱口而出”、自动化的程度。这种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一统的教学,对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多大价值?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共同认识: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换言之,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独立思考生生互动集体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还有不同意见吗?”“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我们教研组的所有老师观课后,一起坐了下来。对于这堂课,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有老师说:沈老师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也有教师认为,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还有教师觉得沈老师的“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过,也有教师提出提出质疑:学生交流的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呢?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呢?我们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出乎意料: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27+14=”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困惑、疑问再一次流露在老师们的脸上。

通过仔细的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或许这是造成本堂课课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再次作出改进,沈老师愿意再上一次课。我们再一次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达成共识的改进意见: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利用与同伴比较异同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利用与同伴比较合理、简便的办法培养优化意识。

“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

课结束后,教研组的老师们再一次进行了讨论。反馈会议上老师们说了许多,各人表达的共同意思是:原来还以为课堂中只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就行了,现在知道了仅仅充分交流还是不够的,交流中还要引导学生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还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其中不少老师这样说:“听了沈老师的课,我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恍然大悟:交流中有很多学问。三、学校应如何开展以科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宝安区各校值得担忧的现象:1、重级组管理轻学科组建设2、学科教研活动存在着“三重三轻”:

重形式轻内涵重实践轻反思重经验轻研究

目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也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这个问题愈加突出。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研修还有相当距离。

问题意识差。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交流对话少。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任务布置多了自然讨论少了,还有一方面是教师们不会讨论,即教师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的习惯与能力。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波斯纳(G.J.Posner,1989)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教师与理论的对话)校本教研三要素

案例-3:重视群体实践智慧的校本教学研修

---来自青浦珠溪中学一个教研组的活动

2004年10月到11月间,上海市教科院的研究人员和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两个学校的“局外人”,参加了青浦珠溪中学物理教研组的系列研修活动。说实话,作为研究者与物理学科教研员,我们参加这样的研修活动是有预先目的的。我们想了解:●

普通中学的教师对新课程究竟有怎样的理解和准备?他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存有哪些困惑与难处?●

如何发起教研组全体教师都能投入的研修活动,让老师们面对现实,真正体会群体智慧的力量?●

教师发展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如何在与一线教师的合作中,探寻有效研修活动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带着问题和期盼,我们走进了青浦珠溪中学物理教研组。

珠溪中学,上海青浦朱家角镇上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生源不理想,物理成绩处于全区中游偏下的位置。珠溪物理组,三位老教师和四位年轻教师组成的集体,老教师中最年轻者三年后将退休,年轻教师中最长者有着五年的教龄。

今天珠溪中学物理组的教研内容是:期中考试的布置和准备。在教研组谭老师——五年教龄任教研组长有一年多——简单地将区教研员关于期中考试有关事宜传达之后,老师们开始议论起来了。●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讲了很多遍的知识,学生记不住,怎么办?●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不想学、厌学,两极分化严重,怎么办?●学生学习基础差,特别是语文、数学基础没打好,影响后续学习,

怎么办?●部分学生如何作业、复习、上课等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怎么办?●毕业班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太大。●日常的课堂教学和目前的评价导向有差距。●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体验表现不充分,教师有困惑,怎么办?●多媒体的配置、实验器材的缺乏和老化,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怎么办?

………………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坐下来听”,徐老师叹了口气说。

学生厌学

“这次我教电路时,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让他们动手做一做,结果这次测验很多学生这部分掌握得挺好的。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做实验)“学生这一头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一些基本的概念都记不住。学校最好有些希奇的实验器材就能吸引学生了。”(要器材)“其实不仅是教具,创设一些有趣的学习情境也相当重要。和学生生活联系的物理是他们感兴趣的,有意思的。”(创设情境)“是啊,现在有些教学类的电视节目就是创设了一些很有趣的情境,让孩子有兴趣去动脑筋,然后学习一些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的。”(联想)“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物理课改提倡的。”(教学情境)…………

面对学生厌学,唤起改变现状的自觉

老师们这样的谈话似乎显得有点空泛,因为所谈论的都还只是在课的边缘,是一些去情境化的抽象表征,并没有真正涉及物理这门学科本身的教与学。要有具体课例启动

谭老师建议由她来上《滑轮》这一课作为大家具体研讨的对象,她先备课,拿出教案。谭老师的动议马上得到了我们全体的响应。因为我们都明白,镶嵌于具体情境中的“课例”,是教师专业知识激活或重构的“触媒”;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共同探索、发展和分享相关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平台。情境议题太大

《滑轮》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今天在座的七位老师也都有教滑轮的经验,所以对于谭老师的教学设计时,老师们非但不陌生,而且都感到有很多话要说。老师们各抒己见:“用定滑轮提重物,学生容易掌握,但用动滑轮就不会了,因为他不能想象,提重物时连同滑轮一起往上提,竟然会省力。这个设计估计学生掌握很困难。”“要求学生组装滑轮时,老师一定要铺垫好,指导语要明确,尤其是动滑轮,因为学生这方面的概念很差,以前老师演示一遍,学生跟着做,还有学生不能掌握的。”“建立杠杆和滑轮间的关系,可能自制一个的教具,将杠杆的五个要素放大,会效果好的。我以前做过的。”……有话题可说,引发异质讨论

又过了一天,我们全体观摩了谭老师的课。谭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给我们发了份她的教案。谭老师的教案思路清晰,而且环环紧扣,吸收了教研组其他老师的一些建议,也有好多自己的想法。但是,课似乎并不象教案那样的清晰,有亮色。试教以后很糟糕

“课上得很急,学生实验也不充分,整堂课的秩序蛮乱的。学生的观察、表达、实验数据的处理,都没有到位,和我本来的意图相差很远”,谭老师一脸沮丧。“今天课上出现了好些用滑轮的情境,蛮能吸引学生的。但有些好象学生不明白你说的情境比如攀岩的装置中也有滑轮,我也糊涂了。还有一个学生讲到升降机上有定滑轮,你一下子楞住了”。

“让学生探究实验好象挺好,但今天课上,学生动手显得多余,效果还不如老师先上一节课,再让学生动手做的好”,雷老师感慨地说。

情境复杂使知识更加难懂

最后,我们一致认为:谭老师应该再上一堂课。因为惟有通过行为的跟进——再次上课,才能使讨论中的设想、建议等与真实的课堂发生交互作用,让我们参与讨论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再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