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复习05文言文阅读练习(二)(统编版)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复习05文言文阅读练习(二)(统编版)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复习05文言文阅读练习(二)(统编版)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复习05文言文阅读练习(二)(统编版)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复习05文言文阅读练习(二)(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二)

姓名:班级:考号:

一、文言文阅读(共16题;共169分)

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

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雅,常骑之。于是项王

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

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航(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

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

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

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恩施好处)。"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构筑壁垒)垓下

B.持短兵(军队)接战

C.纵江东父兄怜(同情)而王我

D.有美人名虞,常生(被宠幸)从

(2)对下面句中的省略部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B.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C.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D.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B.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

C.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D.项羽败亡乌江,已抱必死的决心,但不忍心杀死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爱驹,把它赠送给了乌江亭长。

(4)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2.课内文言语段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力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绸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赞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医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土地,这里用作动词

C.朝登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

(2)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君知其难也

B.吾其还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以其无礼于晋

(3)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使杞子、逢孙、杨孙戍Z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⑤/②/④③/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失其所与,不知

B.夜缱而出,见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C.才美不外见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解释加横线字的用法。

①夜缱而出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酉封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3)翻译下面两个语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

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雅,常骑之。于是项王乃

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

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

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

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

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

日:"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①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

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

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②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

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

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

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

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日:“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

刎而死。

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般船:使船靠岸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理也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项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

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中,

被汉军追击。

C.为了证明"天将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

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

而死。

(4)把上篇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5.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A)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C)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D)烦执事。②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E)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F)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

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G)亦去之。

(1)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A;B;C;D;E;F;G

(2)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翻远(以.…为边邑)

B.晋至函陵(驻扎)焉用亡郑以随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逸(言,道)又欲建其西封(扩张)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缱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缱面出,见秦伯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不同。

(5)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直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避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遹

D.且总置土石

6.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鲫生

说我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

日:"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

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

日:"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

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

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好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驰:投奔

C.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D.君叁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2)下面划线词的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臣为韩王送沛公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孰且君少长失其所与,不知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仆酗留者,待吾客与俱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遢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

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

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范增数旦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

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

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

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

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跟曰:"客何为

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

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

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

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

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

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日:"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

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日:“大王来

何操?"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

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

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郤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鸿门,遢日谢:道歉

B.范增数且项王目:使眼色

C.常以身翼蔽沛公翼:翅膀

D.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丢下

(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宴会上,项羽坐在东面,沛公坐在北面,这种座次的安排体现了项羽的自高自大。

B.在宴会上,范增让项庄舞剑借机杀死沛公,但项伯却也舞剑保护沛公。

C.樊哙闯帐,不但没有引来杀身之祸,反而受到了项羽的赞赏,还得到了酒和肉的赏赐。

D.沛公不辞而别,匆忙离宴,但留下张良与项羽告别,并留下了一双玉斗和一双白璧,分别送给范增和

项羽。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

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日: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

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

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

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

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

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

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

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

诛,臣请就汤链。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

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奏秦王奏:上奏,禀告。

B.秦贪,鱼其强负:凭借,倚仗。

C.逆强秦之欢逆:违背,触犯。

D.礼节甚倨倨:傲慢。

(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拜送书于庭

B.召有司案图

C.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D.臣请就汤镌

(3)由选文看,蔺相如认为秦王不会用十五城来换取和氏璧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4)明代历史学家王世贞曾作《画相如完璧归赵论》,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事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文章的节选: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

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日: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

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

必不返璧也。”

①请用"/"给选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②根据《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选文,你认为王世贞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9.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

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

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

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

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鸳,独畏廉将

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

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口舌:能言善变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熟悉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见识浅薄

(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港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出了他为人鲁莽、妄

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

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

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

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3)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夜缱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

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缱而出缱(zhui):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只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哪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非,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组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在至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共其乏困

C.行李之往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敢以烦执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语句划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超寡人之过也是:判断句

B.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接见

D.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4)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若立郑而有益于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缱而出

D.朝济而夕设版焉秦伯说,与郑人盟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

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日:"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日:

"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

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

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

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

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

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

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

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

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样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通"挡",阻截、拦住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家

(2)下列各项中对词类活用类型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素叠留侯张良②沛公今事有急

③又前为歌曰④秦地可尽王也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⑥籍吏民,封府库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⑧范增数且项王

⑨沛公旦日丛百余骑来见项王⑩项伯杀人,臣适之

⑪旦夜望将军至⑫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①②/③④⑥⑦/⑤⑧⑪/⑨⑩⑫

B.①/②③④/⑥⑦/⑤⑦/⑨⑩⑪⑫

C.①/②⑤/③④⑥⑧/⑦⑪⑫/⑨⑩

D.①②⑤/③④⑥⑧/⑦⑪/⑨⑩⑫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不然,籍何以至此?

B.欲呼张良与俱去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

D.若属皆且为所虏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2.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

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骅,常骑之。于是项王

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

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横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

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

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

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

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

(2),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橇(黄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

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下列句子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至壁垓下军:驻扎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让..….称王

C.项王身被十余创被:遭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2)关于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

列传。

C.《垓下之围》选自《项羽本纪》,主要描述了项羽即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更是一

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

D.“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

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也可能东山再起。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缱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谈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图:考虑,谋划

D.越国以鄙远鄙:边境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D.蚓无山龙之利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不拘于时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

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踞曰:"客何为

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

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

±!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

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

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

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

B.瞋目视项王(睁开眼睛)

C.项王按剑而踞曰(长跪)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王按剑面跟曰②面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头发上指

B.此亡秦之续耳

C.拔剑撞而破之

D.沛公今事有急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叙述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约三千年左右的

历史,据作者说,全书有篇,表十篇,书八篇,篇,篇,共一百三

十篇。《鸿门宴》就是节选自。它被鲁迅评论为"

1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目:‘不吾知也!’如或知

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

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日:"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

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下列句子。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

16.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赖①,小车无就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假磅③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恶乎执?”(《孟子•告子下》)

[注]①期MnD: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②®[(yue):义同嚏犷。③硬硅(keng):象声词,

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亮:通"谅",诚信。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

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硅硅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

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1)B

(2)D

(3)B

(4)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②这是大

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③这样之后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

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写了文章来记这件事.

【解析】【分析】(1)B项这里的"兵",意思是"兵器",应结合文言实词所处的语境分析。(2)D项"指

王翳曰"意思是"指给王翳说","指"后面没有省略的成分。(3)B项"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

唱起楚歌”错误,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而不是项羽的军队唱楚歌。(4)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上""下"

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的意思、"一"是"专一"的意思;②"是"是"这"的意思、"臧"是"宝藏"的意

思、"适"是"拥有"的意思;③"然后”是古今异义词,"这样之后"的意思、"向"是从前的意思、"于是"是古

今异义词,"在这"的意思、"志"是动词"记载"的意思。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翻

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答案】(1)B

(2)B

(3)A

(4)①如果灭掉郑国(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②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所结

交亲附的人)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B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解释为

“土地,这里用作动词"错误,在语法上是讲不通的。回到文中,找到句子所在的语境,"夫晋,何厌之

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从句子来看,后文"又欲

肆其西封""西封""肆"所以有句意和句式可以推断,"封"疆界、边境,这里用作动词。(2)本题考查文言

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答题关键词"‘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考生依据自己掌握的虚词用法,依据句

意、位置、语法来判断实词意义和用法。只有B项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其他都是代词。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答题关键词"'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考生依据自己掌握的虚

词用法,依据句意、位置、语法来判断实词意义和用法。①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③动词,至於/⑤⑥代词。答案选择A项。(4)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

词句有:①"亡"灭掉;"有益于君"对您有好处;"执事"您;②"所与"同盟者;"知"明智;"武"符合武德。

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

子。

【点评】(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

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

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

本题就代入原文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

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

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

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

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

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

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文

言虚词的意义由用法决定,所以辨析文言虚词异同,先用法后意义。题中考查的"其"L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

当于"我(的)"、咱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

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一富.(《为学》)(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

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

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儿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

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

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文言虚词的意义由用法决定,所以辨析文言

虚词异同,先用法后意义。题中考查的"之""之"的所有用法:L"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

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

“(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

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

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

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峰IJ……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

之.""之"意为"到......去".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

三种:I"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

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n"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

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

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

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in"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

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

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4)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

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

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

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

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

仔细。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

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

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

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

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

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

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

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

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

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

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

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3.【答案】(1)B

(2)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往西;名词做动词,把…当做边邑;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形容

词作动词,变雄厚

(3)①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龄大了,不能干什么了。②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

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A项"属"通"嘱",嘱咐;

"知"通"智",聪明。C项"见",通"现",出现;"说"通"悦"高兴。D项"已"通"矣",语气词;"阙"通"缺"

使……受损。(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

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

字、词类活用等。①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名词作状语,往西③名词做动词,把…当做边邑④名词做

状语,在早上⑤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首先要找出关

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

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

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

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

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

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

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

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

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

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

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

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

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

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

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4.【答案】(1)A

(2)D

(3)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