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项脊轩志 新教学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项脊轩志 新教学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项脊轩志 新教学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项脊轩志 新教学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项脊轩志 新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文化常识“闺” 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没结婚的女子被称为“闺女”。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待字闺中)“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渗漏

),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

环视

)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①前辟四窗,垣墙(用作动词,砌上院墙

)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明亮的样子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

俯仰

这里指安居、休息

)啸歌(

长啸歌吟

),冥然兀坐(

静静地独自端坐

),万籁(

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

)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农历十五的夜晚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错杂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

等到

)诸父异爨(

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到处

)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

越过厨房

)而宴(

吃饭,用饭

),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

不久后

)为墙,凡(

总共

)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②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

你的

)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

看望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你的

)影,何竟日(

整日

)默默在此,大类(

很像

)女郎也?”比(

及,等到

)去,以手阖(

关闭

)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

不一会儿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

关上窗户

)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被烧毁

),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旧指女子出嫁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

书案

)学书(

写字

)。吾妻归宁(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

形制,规制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

亲手,名作状

)植也,今已亭亭(

直立的样子

)如盖(

伞盖

)矣。1.【答案】BA.副词,每逢;副词,常常。B.均为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C.动词,设置;动词,安置、放置。D.副词,然后;副词,已经。2.【答案】D

D项,是一般疑问句。3.

【答案】D【解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对死去的人的称呼。如《项脊轩志》中用“先大母”称“死去的祖母”。理解性默写①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②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③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④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⑤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⑥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⑦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⑧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①前面开了四个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屋里才亮堂了。(得分点:周、当、洞然)②老婆婆,是去世的祖母的女仆,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我过世的母亲待她非常好。(得分点:先大母、乳、先妣、抚)③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有神灵在保护着吧。(得分点:殆,被动句)7.及、迨、洎、比(至)。8.文化常识填空(1)十五(2)去世的祖母去世的母亲先考先妣(3)闺女闺房内室(4)十五总角总角(5)户向(6)女子出嫁(7)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1.【答案】D句子大意是:我正在堂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后,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借钱买下世美堂。“余闻之”中“闻”的宾语是“之”,指妻子所说的话,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C两项。“自爱”不是说自己爱惜自己,而是说自己爱世美堂的“闲靓”,故应在“闲靓”后断开,排除A项。2.【答案】B

B.“大理寺……主管……与外国往来之事”错。“与外国往来之事”由礼部负责。3.

【答案】BB.“一旦家里的藏书散失”错,“故家有零落篇牍”指的是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4.(1)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之年,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1)“但”,只是;“荒莱”,开垦荒地;“岁”,年成。(2)那个时候芍药花正盛开,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2)“时”,那时;“具”,准备;“问劳”,慰劳。5.和妻子感情深厚,而如今室犹在,妻已亡,于是写了《世美堂后记》以纪念妻子,寄托哀思。从文章最后一句“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可知,归有光与妻子感情深厚,而今室在妻亡,睹物思人,内心无限感伤,所以作者著文以寄托哀思。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王旦的后代。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余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人,又因为他们家在昆山的南戴,因此,县里的人都称他们家为南戴王氏。王翁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盛、大理寺卿章格,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王翁家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幽静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提了“世美”二字。四明山的杨守肚太史为他写作了《世美堂记》。嘉靖年间,王翁的曾孙因为欠官府的税金(逋官:即官逋;逋,拖欠。

拖欠的官府租税),要把世美堂卖掉(物粥:即粥物,粥同“鬻yù”,卖。卖世美堂)。我正在堂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后,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借钱买下世美堂(质:典押);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钱还完。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俗:民风;砦窳zhàiyǔ:苟且、懒惰),土地贫瘠。开始时,县里的人都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语…言:说给…听;以为:以之为),众人没有不笑的。我对于家中的财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訾省zīshěng:计算、察核财物或计虑省察)。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督促)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之年,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每年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然后自己才敢尝。当大小麦收获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羞:通“馐”,美味的)酱制品给公婆,然后自己才敢用它做饭。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归:归附、投奔),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提供吃的和住的。有时候遭遇(遘gòu:遭遇)不顺心(不自得:不顺心)的忧愁(悯: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她就让邻里的老妇人查访寻求,于是购置的书籍大约有几千卷。庚戍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了十天的路才到家。那个时候芍药花正盛开,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难道没有遗憾吗?”她说:“我正想和你一起去鹿门山采药隐居,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的张文隐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是在张文隐先生去世后的第二年。又过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国边境,在一天之中多次掠夺(抄掠:掠夺),但我的房子却没有毁坏,堂里的书也没有损毁。然而我居住在县城,一年才去两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儿媳前来祭扫,留下来修葺损坏的地方,长住在这里没有离开。一天,我的父亲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念你的妻子啊!”我退下后,十分哀伤,于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了这篇《世美堂后记》。第二单元第六课逍遥游

经典晨读【作者背景】祖咏,字和生,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于武周圣历二年(699)生于地处中原的古都洛阳,在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中进士。后来,在一代名相、诗坛名宿张说的引荐下,曾在兵部任掌管马政的驾部员外郎之职。后来因感到仕途无望,便隐居汝水岸边,混迹于渔樵之中,过着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其时,与王维交谊颇深。他虽隐居,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左右,他便带着他那壮志未酬的失意情怀怅然辞世,年仅47岁。祖咏的诗现存不多,诗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他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又促使他写出了自己甘愿弃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终南望馀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千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传世名作便在酝酿之中了。当在科考中看到“终南望馀雪”的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清奇冷峻的小诗。【主旨感悟】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诗人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关心民生疾苦之意自然流露了出来。【艺术鉴赏】1.主题深刻,立意巧妙。“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人站在长安城楼上,遥望终南馀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不知能否在饥寒中渡过难关。其关心民众之意,隐含其中。这首诗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主旨,显得十分婉转。情景浑然一体,并富有图画美。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终南山及其雪后美景的描绘,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生命的思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2.诗人对用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一个“浮”字,就把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是静的,云是动的,这是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等;准确翻译全文。2.理解本文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方法。3.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联系当前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2.了解背景庄子才华横溢,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有出世之心“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自己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3.丰富视野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用“道”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含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门徒多,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3.一词多义(一)虚词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代词,他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介词,凭借介词,用介词,把介词,凭介词,因为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停顿,不译代词,……的人结构助词,表停顿,无实义则,就代词,这好像如果你及,比得上动词,知道通“智”,智慧通“智”,才智名词,知识动词,了解动词,懂得名词,气息,这里指风名词,气息停止叹息儿子记载标记,本句名词动用,做标记志向,意志记名词,就是“记”的意思名字命名,得名出名名声,名分名次动词,计划名词,地图动词,谋取动词,往形容词,满足动词,出嫁动词,适合,依照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之事物名词用作动词,南行使动词,使……到来名词用作动词,树立进入课堂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世间万物,大到高飞万里的鹏,小到蜩与学鸠,都有所待,不自由。第1层(开头至“去以六月息者也”),描绘鲲鹏的形象。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一课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这一层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并以夸张极写鲲鹏之大,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注意这并非褒扬鲲鹏,而是为论点的提出蓄势。接着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击”“抟”“三千里”“九万里”,夸张奇异,使文章显得汪洋恣肆。至此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自由,实则还未达到逍遥境界,它还是“有所待”的,“海运”“大风”即是所待之物。“有所待”就不自由。这一层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作者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是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第2层(“野马也”至“今将图南”),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为了强调鹏鸟的“有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喻,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第3层(“蜩与学鸠”至段末),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抢榆枋而知足。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和相同点,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1.如何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答:在本文中,“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式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2.作者在第一段中是怎样论证世间万物没有绝对自由的?答: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气,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飘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二)教师,引领思路C【解析】

①⑦不含通假字;②“知”通“智”;③“辩”通“辨”;④“而”通“能”;⑤“辩”通“变”;⑥“冥”通“溟”;⑧⑨“反”通“返”,“有”通“又”。BC【解析】

①④⑤⑦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⑥是代词,相当于“此”。⑧是动词,相当于“到”。DAC7.上述语段,可分为三层,请将层次划分准确,并揭示出写作角度。①第一层:自《谐》起,至______________止。从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②第二层:自______________起,至______________止。从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③第三层:自______________起,至段末。从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答案】

①亦若是则已矣鹏②且夫将图南水与舟,风与翼,风与鹏③蜩蜩与学鸠【答案】

①a.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②a.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具体语句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b.之二虫又何知10.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解析】

文章虽然谈到了“小大之辩”,但舟与水的例子是用来说明事物都“有所待的”C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总结全文)第1层(开头至“不亦悲乎”),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我们看这些比喻,有的是很浅显,有的是很神奇,有的是很夸张,这是一种比中之比。本只要打一个大的比喻,而这大的比喻当中又包括了这样一些小的比喻,可以说是一连串的比喻,这样就好像是园中之园,可以使人涉步成趣,可以使人目不暇接,增强艺术情趣。第2层(“汤之问棘”至段末),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加以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专家对这两段文字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第2层(“若夫乘天地之正”至结尾),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庄子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做到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至此,文章的主题豁然明朗。1.“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答: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因此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2.谈谈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解。答:庄子认为要达到绝对自由,就必须“无己、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道的表现形式。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人要丧失自我意识,这样就不用评判是非曲直,最终达到“无己”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取出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于身外之物,做到“清静无为”,庄子只求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无其他奢求,所宣扬的是保身养亲,以尽天年而不求建功立业。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由人,置声名舆论于不顾。“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途径和最高境界。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怀时间的得失,超越自我的生死界限,便能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其实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任何人都不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无所待”,人生一世,应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应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庄子的观点。3.第三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二)教师,引领思路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3.应该如何把握《逍遥游》的主旨?分析这篇文章的主旨,要从文章本身的言语出发,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来把握贯穿全篇的主旨。《逍遥游》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有所待”与“无所待”。所谓“有所待”,就是有所依赖,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所待”,即无所依赖,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所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所待,达到无所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也就是无所待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摆脱有所待,达到无所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逍遥游》云:“圣人无己。”“圣人”就是庄子理想中的逍遥人格形象,其根本特征便是“无己”。能做到“无己”,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不会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无所待而逍遥。“有所待”和“无所待”是该篇唯一从正面提出的两个思想概念。代表了庄子的思想精髓,对于把握本篇的篇旨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4.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难以望其项背。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入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2.想象丰富,多用比喻,善于夸张。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文章显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极富感染力。3.夹叙夹议,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了说服力。ADC.“故夫知效一官……”,“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从这段开始,文章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