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_第1页
中学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_第2页
中学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_第3页
中学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_第4页
中学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45篇)文言文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常见错误的类型词义曲解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强加关系文言文断句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关键方法小结:根据语意断句,根据语法断句,根据词句结构断句,根据语气词断句。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失也失:耽误B.其将来辞辞:陈说C.吾子之讨讨:处罚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秦攻宜阳①,周君谓赵累②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③之军二十万,景翠④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⑤,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注】①宜阳:韩国的军事要塞。②赵累:周大臣。③公仲:韩国国相。④景翠:楚国大将。⑤煮枣:古邑名。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宜阳必拔拔:攻下B.且奈何且:将要C.韩氏果亦效重宝效:仿效D.而德东周德:感激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A.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B.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C.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D.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周君认为宜阳城内筑城木材数量多,粮草充足,足够抵御进攻,所以秦必无功。B.赵累认为,秦王不听群臣父兄建议执意攻打宜阳,为避免失败,他必将背水一战。C.不同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景翠最终选择发兵攻秦。D.宜阳的战事正赵累预料的那样进行,最终,东周君和景翠各得其利。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秦伐韩,军于阏与①。赵王问廉颇:“韩可救否?”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问乐乘,如颇言。及问赵奢,奢对曰:“道远险狭,譬之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乃遣奢将而往,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鼓噪勒兵,屋瓦皆振。军中候有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阙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以军事谏,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许诺,许历请就诛。赵奢曰:“胥后令。”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阏与之围。【注】①阏与:地名。②候:哨兵,侦察兵。③胥:等待。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伐韩,军于阏与军:驻扎B.乃遣奢将而往将:将要C.去邯郸三十里去:距离D.奢曰:“内之”内:让……进来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A.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B.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C.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D.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王就“救韩”一事征询三位将军的意见,廉颇和乐乘都认为此事不可行。B.秦国间谍从赵奢驻扎军队、增强壁垒中看出赵军实力不行,肯定得不到阏与之地。C.赵奢利用秦国间谍传消息麻痹敌人,为自己的军队赢得最终的胜利抢占了先机。D.赵奢能解阏与之围,得益于许历“以军事谏”,准确分析形势并积极出谋划策。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合:聚集B.先主斜趣汉津趣:奔赴C.适与羽船相值适:前往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抵御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鲁肃简公劲正鲁肃简公①劲正,不徇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②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昷(wēn)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张说:“已经派人把他押出国门(京城门)了。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叹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是夕,肃简薨。李谘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③时。”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注释】①鲁肃简公:即鲁宗道,曾与李谘讨论茶税法。②曹襄悼:即曹利用。武人出身,真宗时恃功逞威,仁宗时被罢免,自缢而死。③崇山谪去:此处借典故说曹利用被贬。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肃简公劲正..劲正:刚正B.因得罪..去得罪:冒犯C.谪.洪州谪:降职D.但.素不学问但:只是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A.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B.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C.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D.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宗道与曹利用素来不和,他被贬官也是因为曹利用的排挤。B.皇上了解了实情后撤销了对鲁宗道的罢官令,只是扣了他的俸禄。C.鲁宗道认为曹利用还是尽忠职守的,只是不学无术,脾气倔强。D.李谘的诗,表达了对鲁宗道为曹利用抱不平而气绝身亡的遗憾。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耶律孟简,字复易。孟简性颖悟。六岁,父晨出猎,俾赋《晓天星月诗》,孟简应声而成,父大奇之。既长,善属文。大康初,枢密使耶律乙辛以奸险窃柄,出为中京留守,孟简与耶律庶箴表贺。未几,乙辛复旧职,衔之,谪巡磁窑关。时虽以谗见逐,不形辞色。遇林泉胜地,终日忘归。明年,流保州。及闻皇太子被害,不胜哀痛,以诗伤之,作《放怀诗》二十首。大康中,始得归乡里。诣阙上表曰:“本朝之兴,几二百年,宜有国史以垂后世。”乃编耶律曷鲁、屋质、休哥三人行事以进。上命置局编修。乾统中,迁六院部太保。处事不拘文法,时多笑其迂。孟简闻之曰:“上古之时,无簿书法令而天下治。盖簿书法令适足以滋奸幸,非圣人致治之本。”改高州观察使,修学校,招生徒。迁昭德军节度使。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粜粟事未毕卒。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简性颖悟颖悟:聪慧过人B.既长,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C.以奸险窃柄窃柄:窃取权力D.非圣人致治之本致治:管理统治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粜粟事未毕卒。A.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粜粟事/未毕/卒。B.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粜粟/事未毕/卒。C.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粜粟事/未毕卒。D.以中京饥诏与学士/刘嗣昌减价粜粟/事未毕卒。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简因上表庆贺耶律乙辛出任中京留守遭忌恨而被贬。B.为了悼念皇太子,表达哀伤之情,孟简作《放怀诗》。C.因孟简上表,皇上命令设置相关部门来编修国史。D.孟简处理政事依据簿书法令,时人多嘲笑他迂腐。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时虽以谗见逐,不形辞色。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闻之闻:听说B.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C.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D.王且何利利:好处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奈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已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于是乃归燕之十城。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为燕易王为:就是B.而先王资先生见赵资:资助C.大王诚能听臣计诚:真诚D.夫燕、秦惧事齐事:侍奉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B.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C.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D.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易王之所以能说动苏秦出面,是因为先王曾经有恩于苏秦,令苏秦深感惭愧B.苏秦与齐王刚见面,就以先表庆贺后念悼词的方式,紧紧地抓住了齐王的心。C.苏秦以即使饥饿也不食乌喙作比,劝说齐王不可因十座城池招致祸患。D.齐王最终能被苏秦说服,是因为苏秦让齐王认为归还十城可成霸业。4.翻译下列句子成现代汉语。(6分)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九.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诈疾生法汉末孙坚举兵诛董卓,至南阳,众数万人,檄南阳太守张咨请军粮。咨曰:“坚,邻二千石耳,与我等,不应调发。”竟不与。坚欲见之,又不肯。坚曰:“我方举兵,而遂见阻,何以威后?”遂诈称急疾,举军震惶,迎呼巫医,祷祀山川,而遣所亲人说咨,言欲以兵付之。咨心利其兵,即将步骑五百人,持牛酒诣坚营。坚卧见,无何,起设酒饮咨。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固,不得出。有顷,主簿入白:“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按军法从事。”遂缚于军门斩之,一郡震悚,无求不获,所过郡县皆陈糗粮以待坚军。君子谓坚能用法矣。法者,国之植也,是以能开东国。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方举兵方:刚刚B.而遣所亲人说咨说:劝说C.即将步骑五百人将:将要D.持牛酒诣坚营诣:到…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B.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C.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D.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咨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咨不给孙坚粮草援助的原因是过去孙坚有二千石粮食不曾给他。B.孙坚派人故意告诉张咨愿意交付兵权是为了引诱张咨前来。C.孙坚诱杀张咨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举兵大计不再受阻。D.孙坚杀掉张咨以后,打仗所过之处再也没有人敢不提供粮草了。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法者,国之植也,是以能开东国。十.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萧颖士风节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1.下列对剧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颖士阴语柳并曰阴:暗中B.胡人负宠而骄负:依仗C.往客金陵客:旅居D.则过之焉过:责备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D.节度使源洧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郭文,少爱山水。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辞家游名山。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袭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有删改)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弥旬忘反弥:满B.苫覆其上而居焉居:住C.文以语人语:告诉D.复何异乎异:惊异2、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B.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C.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D.居导园/七年未尝出人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郭文自幼喜爱山水,到山林中游玩,很多天都不回家。父母最终也无法让他留在家乡。B.郭文在山中倚树搭建草棚,当时猛兽常常进入草棚中伤人,而郭文十余年竟安然无恙。C.郭文在山中种植菽麦,采摘野生的食物换取食盐,生活极为贫穷匮乏,常被别人救济。D.郭文被王导请出山后,朝中官员都来看望他,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4、将第三题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王释先王之礼乐释:解释B.臣请辟矣辟:离开C.遽召掌书曰遽:立刻D.此得失之本也本:根本2.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B.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C.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D.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齐宣王要建造的宫室超过一百亩,光是厅堂就能住很多户人家。B.春居借楚王的事来作类比,目的是批评齐宣王大兴土木。C.齐宣王不满春居反对自己,责备他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劝谏自己。D.作者认为齐宣王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失去了春居这样的臣子。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选自刘向《新序》)【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尝有疑狱狱:案件B.臣,鄙民也鄙:浅陋C.不知当狱当:应当D.殆未有也殆:恐怕2.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B.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C.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D.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仁杰,仪凤中为大理寺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①,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注〕①象魏:宫廷外面的阙门,古代悬法于上。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误斫昭陵柏树坐:因犯……的罪B.左右瞩仁杰令出瞩:示意C.罪止弃市止:只是D.且明主可以理夺夺:使……改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B.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C.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D.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狄仁杰在一年之内审理了17000个案件,居然没有发现一个是冤案。B.狄仁杰因为有幸遇到了尧、舜,所以不担心自己会像比干一样被杀掉。C.狄仁杰认为高宗如果不纳谏,自己死后都没有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辛毗。D.狄仁杰劝谏高宗要勇于变法,施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蜀贾卖药(刘基)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贵贱,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少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郁离子见而叹日:“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三县之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以僦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1.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请益则益之,不较 益:增加 B.于是争趋之 趋:前往C.其门之限,月一易 易:交易 D.人不尤其取 尤:指责2.对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B.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C.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D.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3.下列对文中意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只出售品质好的药材且不过分营利的商人,其店铺中午就像晚上一样冷清。B.好的和不好的药材都卖的商人,因为一切为顾客着想,最终也富了起来。C.专卖品质不好的药材的商人,因其价格便宜,人们争相购买。D.清廉的县尹,离任时,没有钱来租赁船只,被人耻笑。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隋末兵兴,魏先生隐梁、宋间。杨玄感战败,谋主李密亡命雁门,变姓名教授,与先生往来。先生因戏之曰:“观吾子气沮而目乱,心摇而语偷,今方捕蒲山党,得非长者乎?”李公惊起,捉先生手曰:“既能知我,岂不能救我与?”先生曰:“吾子无帝王规模,非将帅才略,乃乱世之雄杰耳。”因极陈帝王将帅与乱世雄杰所以兴废成败,曰:“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李公拂衣而言曰:“竖儒①不足与计!”事后脱身西走,所在收兵,终见败覆,降唐复叛,竟以诛夷。魏先生高人,更胜严子陵一倍。【注释】①竖儒:即没有见识的儒生。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梁、宋间隐:隐居B.因戏之曰戏:戏弄C.心摇而语偷偷:苟且D.更胜严子陵胜:胜过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A.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B.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C.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D.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命雁门关的李密改名换姓教书,和魏先生有往来。B.魏先生认为李密不过是乱世豪杰罢了,所以没有帮他。C.后来李密向西逃走,虽投降又反叛,但最终还是被杀。D.从李密后来的经历可以看出魏先生是学识卓越的人。4.将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李公拂衣而言曰:“竖儒不足与计。”十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辛幼安流寓江南,而豪侠之气未除。一日,陈同甫来访,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幼安适倚楼而见之,大惊异,即遣人询访,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后十数年,幼安帅淮,同甫尚落落贫甚,乃访幼安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幼安酒酣,因言南北利害,云: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斋中。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遂中夜盗其骏马而逃。幼安大惊。后同甫致书,微露其意,为假十万缗以济乏。幼安如数与焉。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辛幼安流寓江南寓:寄居B.同甫引马三跃引:引导C.幼安酒酣酣:畅快D.为假十万缗以济乏假:宽容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A.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B.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C.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D.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同甫斩下马头是因为马不听他的话。B.辛弃疾惊叹于陈同甫的豪气,所以想和他交朋友。C.辛弃疾要杀陈同甫灭口,所以陈同甫逃走了。D.陈同甫后来写信用辛弃疾酒后的言论要挟他。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十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孙策既尽有江东,转斗千里,闻曹公与袁绍相持官渡,将议袭许。众闻之,皆惧。郭嘉独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众,无异于独行中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虞翻字仲翔亦以策好驰骋游猎,谏曰:“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至于轻出微行,吏卒尝忧之。夫白龙鱼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终不能悛①,至是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家客所杀。孙伯符不死,曹瞒不安枕矣。天意三分,何预人事!【注释】①悛(quān):改。1.对下面词语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策新并江东并:一起B.至于轻出微行微:轻微C.吏卒尝忧之尝:曾经D.愿少留意少:稍微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A.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B.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C.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D.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策听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打算攻打许都。B.郭嘉认为虽然孙策有百万大军,但会死于性格轻率无防备。C.孙策因为虞翻也爱好驰骋打猎,所以经常私下外出。D.孙策认为虞翻说的有道理,但是毛病还是改不掉,最终被杀。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终不能悛,至是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家客所杀。十九.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盛文肃度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盛公骤称其才雅,置酒召之。夏荷其意,为一诗谢别。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夏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疑将命者有忤,诣公问故。公曰:“无他也。吾始见其气韵清秀,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①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明年,除馆阁校勘②,坐旧事寝夺,改差国子监③主簿,仍带原官。未几卒于京。【注释】①圃田:即田园。②馆阁校勘:官名,即史馆校勘。③国子监: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1.对下面词语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所许可许:赞许,称赞B.盛公骤称其才骤:骤然,突然C.夏殊不意殊:很,非常D.诣公问故诣:到……去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A.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B.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C.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D.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有章感念自己转任经过扬州时设酒宴请了他的盛文肃。B.夏有章写了一首诗向盛文肃道别,盛文肃却派人退回诗信。C.刁绛怀疑夏有章得罪过盛文肃,就让手下的人去问盛文肃。D.盛文肃认为夏有章行为处事轻率,前途也一定不会远大。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明年,除馆阁校勘,坐旧事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原官。二十.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阳,诣确,谋造定策事。及司马光子康诣阙,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休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伯温曰:“恕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从之,必为异日之悔。”康竟往。恕果劝康作书称确,以为他日全身保家计。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门下,康遂作书如恕言。恕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谋造定策事谋:商议B.已诺之诺:答应C.康遂作书如恕言如:如同D.且论赎罪论:追究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A.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B.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C.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D.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邵伯温认为司马康应先去晋见新天子,再去见朋友。B.司马康依邢恕的话上书是为往后自己保全身家打算。C.邢恕为了自身安全,让司马康上书称赞蔡确。D.等到蔡确被诛杀,司马康才后悔,可为时已晚。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恕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戚贤初授归安县。县有“萧总管”,此淫祠也。豪右欲诅有司,辄先赛庙,庙壮丽特甚。一日过之,值赛期,入庙中,列赛者阶下,谕之曰:“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舁木偶道桥上,竟不雨,遂沉木偶,如言。又数日,舟行,忽木偶自水跃入舟中,侍人失色走,曰:“萧总管来,萧总管来!”贤笑曰:“是未之焚也!”命系之,顾岸傍有社祠,别遣黠隶易服入祠,戒之曰:“伺水中人出,械以来。”已而果然,盖策诸赛者心,且贿没人为之也。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先赛庙辄:立即B.谕之曰谕:告诉C.易服入祠易:告诫D.伺水中人出伺:窥察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A.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B.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C.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D.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安县有一座不法的萧总管庙,可以来诅咒官吏。B.戚贤见仍没有下雨,就把神偶沉入溪流里。C.侍从大惊失色是因为神偶从水里跳入船中。D.戚贤让小吏藏在祠中是因为装神弄鬼的人藏在那里。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已而果然,盖策诸赛者心,且贿没人为之也。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叶石林梦得在颍昌,岁值水灾,京西尤甚,浮殍①自唐、邓入境,不可胜计,令尽发常平所储以赈。唯遗弃小儿,无由得之。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叶阅法例:凡伤灾遗弃小儿,父母不得复取。遂作空券数千,具载本法,即给内外厢界保伍。凡得儿者,皆使自明所从来,书券给之,官为籍记,凡全活三千八百人。【注释】①浮殍(piǎo):饿死的人。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值水灾值:正当B.不可胜计胜:尽C.何不收畜畜:牲畜D.书券给之书:记载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A.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B.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C.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D.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石林在武昌时,恰逢水灾,京师西边受损严重。B.叶石林命令以库存的常平米来救济灾民,但遗弃的小孩却不知该如何处理。C.新法例规定凡是因为灾害而被遗弃的小孩,亲生父母可以再认领回去。D.叶石林一共救活了三千八百个失去双亲小孩。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遂作空劵数千,具载本法,即给为外厢界保伍。二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曹玮在泰州时,环庆属羌,田多为边人所市,单弱不能自存,因没彼中。玮尽令还其故,以后有犯者,迁其家内地。所募弓箭手,使驰射较强弱,胜者与田二顷。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至三百人以上,因为一指挥,要害处为筑堡,使自堑其地为方田环之。立马社,一马死,众皆出钱市马。后开边壕,悉令深广丈五尺,山险不可堑者,因其峭绝治之,使足以限敌。后皆以为法。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多为边人所市市:市场B.因设彼中中:侵占C.所募弓箭手募:招募D.山险不可堑者堑:挖掘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A.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B.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C.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D.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人因势力单薄而往往被羌人侵占领地。B.比赛骑马射箭中,技术好的人可以获得二顷田地和一匹马。C.箭手每累积到三百个人,就会从中设置一个指挥。D.曹玮在边境利用峭壁修建防御工事,挖掘一丈五尺的壕沟,引各州效仿。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立马社,一马死,众皆出钱市马。二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孙莘老①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②系狱甚众。适有富人出钱五百万葺佛殿,请于莘老。莘老徐曰:“汝辈所以施钱,何也?”众曰:“愿得福耳。”莘老曰:“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富人不得已,诺之,即日输③官,囹圄遂空。【注释】①孙莘老:即孙觉,北宋高邮县人。②欠市易钱:欠债无力偿还。③输:缴纳。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有富人出钱适:恰好B.释枷锁之苦释:释放C.系狱甚众系:但是D.囹圄遂空遂:于是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A.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B.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C.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D.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人认为自己捐钱给寺庙修缮佛殿需要向莘老请示。B.富人向莘老请求出钱五百万为囚犯们偿还官府的债务。C.富人希望自己修缮佛殿的行为可以得到佛祖的赐福。D.富人不得已答应了莘老的要求,以致福州监狱空了不少。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二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季本,初仕为建宁府推官①,值宸濠反江西,王文成公②方发兵讨之。而建有分水关,自江入闽道也。本请于所司,身往守之。会巡按御史某以科场事,檄郡守与本并入。守以书趣本,本复书曰:“建宁所恃者,唯吾两人。兵家事在呼吸,而科场往返动计四旬。今江西胜负未可知,土寇生发叵测。微吾二人,其谁与守?即幸而无事,当此之际,使试录③列吾两人名,传播远迩,将以为不知所重,贻笑多矣。拒违按院之命,孰与误国家事哉!”守深服其言,竟不往。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选事避难,睹此当愧汗矣!【注释】①推官:官名,明时各府置一名推官,专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②王文成公:即王阳明,又名王守仁,余姚人,创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说。③试录:古代会试时,纪录举子籍贯、名次及文章雅俗,以呈报朝廷的官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值宸濠反江西值:恰逢B.守以书趣本趣:同“促”,催促C.建宁所恃者恃:倚仗D.竟不住竟:竟然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A.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B.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C.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D.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本刚担任建宁府推官就遇到宸濠在江西叛变。B.季本向建宁的长官请求亲自前往防守叛军。C.郡守写信邀请巡按御使和季本一起协办科考之事。D.季本认为当下防守叛军比协办科举考场更重要。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微吾二人,其谁与守?二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宋太祖推戴之初,陈桥守门者拒而不纳,遂如封丘门,抱关吏望风启钥。及即位,斩封丘吏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至正间,广东王成、陈仲玉作乱。东莞人何真请于行省①,举义兵,擒仲玉以献。成筑砦②自守,围之,久不下。真募人能缚成者,予钱十千,于是成奴缚之以出。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使人具汤镬③,驾诸转轮车上。成惧,谓将烹己。真乃缚奴于上,促烹之;使数人鸣鼓推车,号于众曰:“四境有奴缚主者,视此!”人服其赏罚有章,岭表④悉归心焉。高祖戮丁公而封项伯,赏罚为不均矣。光武封苍头⑤子密为不义侯,尤不可训。当以何真为正。【注释】①行省:元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②砦(zhài):通“寨”。③汤镬(huò):古时的一种酷刑,用以烹人者。④岭表:即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范围约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的地区。⑤苍头:奴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义兵举:率领B.能缚成者缚:绳索C.真如数与之如:依照D.使人具汤镬具:准备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A.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B.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C.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D.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桥守门者拒绝赵匡胤进城是因为他刚被拥立为王。B.何真向行省请命捉拿作乱的王成和张仲玉二人。C.何真因无法攻克王成的防守,无奈悬赏捉拿王成。D.何真给了王成的侍从赏钱并催促其将王成烹煮。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及即位,斩封丘吏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二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吕端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告之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即入奏曰:“昔项羽欲烹太公,高祖愿分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益坚其叛耳。”太宗曰:“然则如何?”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视之,以招来继迁。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太宗拊髀①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其后母终于延州,继迁死,子竟纳款。【注释】①拊髀(fǔbì):用手拍股,表示内心激动。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寇准居枢密居:任职B.独召与谋谋:谋划C.况继迁悖逆之人悖:惑乱D.徒结怨徒:徒然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A.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B.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C.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D.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太宗因李继迁骚扰西鄙而想杀李继迁的母亲。B.宋太宗想在保安军北门处斩李继迁的母亲来警戒叛徒,却遭吕端反对。C.吕端说服宋太宗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让其生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D.李继迁和他的母亲都死在延州,而他的儿子却归顺宋朝。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视之,以招来继迁。二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武后迁,五公相庆,崇独流涕。董卓诛,百姓歌舞,邕独惊叹。事同而祸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惊叹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时免祸之权术。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①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也。吁,崇真智矣哉!【注释】①噬(shì)脐:比喻后悔不及。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灵武道大总管为:担任B.适自屯所还适:恰好C.恐公祸由此始由:由于D.崇公而邕私也私:偏私2.为下面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A.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B.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C.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D.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崇与张柬之等人谋划杀二张,后来姚崇因功被封为梁县侯。B.姚崇在五王相互庆祝除去二张时,因流泪而获罪,却心甘情愿。C.五公等人庆祝时,认为姚崇将会因流泪而遭遇灾祸。D.通过最后五王被害,只有姚崇幸免,我们可以知道姚崇是一个聪明的人。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也。二九.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齐人攻鲁,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请任民出获,可以益粮,且不资寇。”三请,而宓子不许。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怒,使人让之。宓子蹙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夫单父一岁之麦,其得失于鲁不加强弱。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季孙闻而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以益粮益:增加B.而宓子不许许:允许C.使人让之让:退让D.明年可树树:种植2.为下面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A.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B.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C.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D.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父一年麦产量的多少,对鲁国强弱并无影响。B.单父的父老三次请求县宰,请任由人民去收割。C.季孙因责备宓子不把他放在眼里而感到羞愧。D.由宓子三次不准父老的请示可见,宓子眼光十分远大,心系国家。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三十.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曹参被召,将行,属其后相:“以齐狱市为。”后相曰:“治无大此者乎?”参曰:“狱市所以并容也,今扰之,奸人何所容乎?”参既入相,一遵何约束,唯日夜饮醇酒,无所事事。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惠帝怪参不治事,嘱其子中大夫窑私以意叩之。窑以休沐①归,谏参。参怒,笞之二百。帝让参曰:“与窑何治乎?乃者吾使谏君耳。”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又曰:“视臣能孰与萧何?”帝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是也。高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②,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君休矣。”不是覆短,适以见长。吏廨③邻相国园。群吏日欢呼饮酒,声达于外。左右幸相国游园中,闻而治之。参闻,乃布席取酒,亦欢呼相应。左右乃不复言。【注释】①休沐:沐浴,借指例假。汉代管制规定:官吏每五日一休息,称为洗沐或休沐。②垂拱:垂衣拱手,意为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无为而治了。③吏廨(xiè):官署。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其后相属:聚集B.以齐狱市为寄齐:同等C.笞之二百笞:鞭笞D.不是覆短覆:掩蔽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A.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B.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C.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D.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参入朝为相,临行前交代继任者要特别注意监狱和市场的管理。B.做了宰相的曹参行事都遵照萧何的旧规,因而日夜畅饮,无所事事。C.曹参通过惠帝和高祖皇帝、自己和萧何的比较,来说服惠帝治理天下遵循前规。D.曹参的侍卫不再说话的原因,是曹参命令侍卫们和群吏饮酒欢呼。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狱市所以并容也,今扰之,奸人何所容乎?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赵韩王普为相,置二大瓮于坐屏后,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其中,满即焚之于通衢。李文靖曰:“沆居相位,实无补万分,唯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聊以补国尔。今国家防制,纤悉具备。苟轻徇所陈,一一行之,所伤实多。佥人苟一时之进,岂念民耶!”陆象山云:“往时充员敕局,浮食是惭。惟是四方奏请,廷臣面对,有所建置更革,多下看详。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每与同官悉意论驳,朝廷清明,尝得寝罢。编摩之事,稽考之勤,何足当大官之膳?庶几仅此可以偿万一耳。”罗景纶曰:“古云:‘利不什,不变法①’。此言更革建置之不可轻也。或疑若是则将坐视天下之弊而不之救欤?不知革弊以存法可也,因弊而变法不可也;不守法而弊生,岂法之生弊哉!韩范之建明于庆历者,革弊以存法也;荆公之施行于熙宁者,因弊而变法也。一得一失,概可观矣。”【注释】①利不什,不变法:这句化用了《商君书·更法》里的一句话,原句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意谓:没有百倍的利益,不改变旧的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变换旧的器物。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陈利害陈:陈述B.聊以补国尔聊:依赖C.不谙民事谙:熟识D.庶几仅此庶几:大约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A.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B.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C.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D.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普放两个大瓮的目的是烧毁建议利害的文书。B.李文靖认为当今国家制度已完备,改革会造成伤害。C.陆象山认为书生和贵族,随便献计会使万民受害。D.罗景纶认为改革弊病和保存旧法是可以兼得的。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苟轻徇所陈,一一行之,所伤实多。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种世衡初营青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滨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曰:“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崧默然,曰:“试为公为之。”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朝廷录其劳,补右侍禁,归姓为王。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义烈自名义烈:敢于为忠义献身B.崧亦深德世衡深德:美好的品德C.世衡厚遗遣之厚遗:厚赠钱财D.崧邂逅得亡归邂逅:遇机会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A.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B.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C.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D.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种世衡最初营建青涧城时,有个紫山寺僧人法崧,刚毅果决有谋略,以敢于为忠义献身自称。B.世衡招纳他为门下客,任其恣意放纵,供他挥霍的钱财无数。法崧酗酒赌博,无所不为,世衡对他愈厚待。C.法崧竟暗地里与羌人勾结,世衡把他囚禁起来,捶笞拷掠,极其严酷,但他就是不认罪。D.后来法崧到西夏做间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