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调节演示文稿_第1页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调节演示文稿_第2页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调节演示文稿_第3页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调节演示文稿_第4页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调节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调节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优选)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调节当前第2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肌肉接头及其兴奋传递二、神经元突触及其兴奋传递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质当前第3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肌原纤维结缔组织细胞核神经-肌肉接点肌纤维运动神经第一节神经肌肉接头及其兴奋传递一、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junction)的结构当前第4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神经-肌肉接头扫描电镜像当前第5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神经-肌肉接头超微结构模式图当前第6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神经-肌接头的微细结构组成:突触前部、突触后部、突触间隙相关结构名词: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presynapticmembrane)、突触间隙、突触后膜(postsynapticmembrane)、乙酰胆碱受体偶联离子通道、胆碱酯酶。当前第7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运动神经的AP传到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上Ca2+通道开放Ca2+进入接头前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Ach进入突触后部突触后膜产生终板电位(endplatepotential)细胞冲动产生突触后膜透性恢复原状Ach与终板膜上N2受体结合引起化学依从性Na+通道开放胆碱酯酶水解AchNa+内流当前第8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三、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1)单向性传递(2)1对1传递(3)兴奋传递有一定的时间延搁。(4)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见下个题目。当前第9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四、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递的阻断(1)突触小泡释放递质抑制①Mg2+与Ca2+竞争化学依懒性通道受体②肉杆毒素破坏突触小泡或突触前膜:肉杆毒素即肉毒肝菌毒素,其(一链)与突触膜受体结合被突触前膜吞饮,(另一链)发挥内切酶作用损坏突触小泡膜或突触前膜的膜蛋白(与突小泡释放有关),阻止小泡释放神经递质。(2)乙酰胆碱受体竟争性抑制:如箭毒(如美州箭毒)、三碘季铵酚等能一乙酰胆碱竞争受体。(3)胆碱酯酶抑制:新斯的明、依色林、磷毒等能抑制胆碱酯酶。当前第10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第二节神经元突触及其信号传递一、突触的类型与结构二、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三、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传递的抑制与易化效应)当前第11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一、突触的类型与结构突触(synapse)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的接触点。1.根据突触形成部位分:①轴突-树突型突触;②轴突-胞体型突触;③轴突-轴突型突触;其它型突触。当前第12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2.根据突触的结构分类①电突触(electricalsynapse)当前第13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①突触前部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部化学突触②化学性突触(chemicalsynapse)相关结构名词: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受体偶联离子通道。当前第14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二、化学性突触信号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至突触前部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Ca2+由间隙进入突触前部突触小泡将递质释放到间隙内受体偶联离子通道开放,导致相应离子的跨膜流动,产生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l)。↓↓↓↓↓1.信号传递过程当前第15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是Na+通道开放造成的去极化电位波动。兴奋性递质。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是Cl-和K+通道开放造成的超极化电位波动。抑制性递质。当前第16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3.突触信号传递的总和效应①时间总和②突间总和4.突触传递的特征①单向传递②突触延搁③突触活动可塑性④对环境变化敏感性当前第17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1.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inhibition)①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通过轴-轴突触的活动而造成的信号传递抑制效应过程: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A)受另一神经元轴突(B)信号传递的作用,预先发生了去极化→导致该末梢兴奋时产生的去极化电位幅度↓,释放的递质也相应严重减少→突触后电位严重↓,不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②突触前抑制的存在:广泛存在于上传通路之间。三、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传递的抑制与易化效应)突触传递过程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易化或抑制当前第18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2.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inhibition)①产生机制:即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抑制性突后电位。②突触后抑制的存在:交互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抑制。见下面图。回返抑制示意图当前第19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传入侧支性抑制举例当前第20页\共有21页\编于星期四\20点3.突触前易化突触前神经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