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2e5cdf05626fb4d39627e9f9e81673e/c2e5cdf05626fb4d39627e9f9e81673e1.gif)
![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2e5cdf05626fb4d39627e9f9e81673e/c2e5cdf05626fb4d39627e9f9e81673e2.gif)
![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2e5cdf05626fb4d39627e9f9e81673e/c2e5cdf05626fb4d39627e9f9e81673e3.gif)
![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2e5cdf05626fb4d39627e9f9e81673e/c2e5cdf05626fb4d39627e9f9e81673e4.gif)
![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2e5cdf05626fb4d39627e9f9e81673e/c2e5cdf05626fb4d39627e9f9e81673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理工大学《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报告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题目:《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1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加强对电子电路的理解,学会对电路分析计算以及设计。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综合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及训练,创造一个动脑动手﹑独立开展电路实验的机会,锻炼分析﹑解决电子电路问题的实际本领,实现由课本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系统的全面认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课程设计要求要求:掌握以上各种电路与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的设计、电路调试与测量的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实验电路的分析计算,了解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3.掌握示波器,频谱仪,失真度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电路的实验调试和整机指标测试方法,提高动手能力。3课程设计进度安排序号设计内容所用时间1根据设计任务,分析电路原理,确定实验方案2天2根据实验条件进行电路的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7天3撰写课程设计报告1天合计2周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TOC\o"1-3"\h\u摘要 设计任务1.1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加强对电子电路的理解,学会对电路分析计算以及设计。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综合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及训练,创造一个动脑动手﹑独立开展电路实验的机会,锻炼分析﹑解决电子电路问题的实际本领,实现由课本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系统的全面认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1.2课程设计要求要求:掌握以上各种电路与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的设计、电路调试与测量的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实验电路的分析计算,了解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3.掌握示波器,频谱仪,失真度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电路的实验调试和整机指标测试方法,提高动手能力。1.3课程设计任务利用仿真软件(如Matlab或SystemView),或硬件实验系统平台上设计完成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学生要完成整个系统各环节以及整个系统的仿真,最终在接收端或者精确或者近似地再现输入(信源),计算失真度,并且分析原因。(信源为模拟信源,数字化方式为增量调制,基带码为AMI码,信道码为循环码,调制方式为ASK调制,信道类型为衰落信道)。完成整个系统各环节以及整个系统的仿真,最终在接收端或者精确或者近似地再现输入(信源),计算失真度,并且分析原因。信源:自己构造一时间函数,数字化方式:PCM,基带码:PST,信道码:循环码,调制方式:PSK,信道类型:衰落信道;解调,信道解码,基带解码,数模转换的过程与输入端对应。2实验原理分析2.1实验原理框图数字调制信道编码基带编码模数转换模拟信源数字调制信道编码基带编码模数转换模拟信源信道信道数字解调信道解码模拟信源数模转换基带解码数字解调信道解码模拟信源数模转换基带解码图2.1通信系统的原理框图模数转换中有三个基本过程:抽样、量化、编码。根据编码的不同有几种调制方法,如脉冲振幅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增量调制。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有AMI码,HDB3码,PST码,曼彻斯特码,密勒码,CMI码。信道编码的常用编码有汉明码,卷积码,循环码,BCH码。常见的数字调制方式有振幅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常见的信道有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多径衰落信道。根据题目要求,数字化方式为PCM调制,基带码为PST码,信道码为循环码,数字调制方式为PSK调制,信道为衰落信道,则有以下原理框图循环编码PSK调制PST编码PCM调制循环编码PSK调制PST编码PCM调制模拟信源衰落信道衰落信道PSK解调循环解码模拟信源PCM解调PST解码PSK解调循环解码模拟信源PCM解调PST解码 图2.2实验原理框图2.2PCM原理介绍模拟信号数字化必须经过三个过程,即抽样、量化和编码,以实现话音数字化的脉冲编码调制(PCM,PulseCodingModulation)技术。2.2.1抽样(Sampling)图2.3抽样原理图离散时间信号通常是有连续时间信号经周期采样得到的。完成采样功能的器件称为采样器,下图所示为采样器的示意图。图中Xa(t)表示模拟信号,Xa(nt)表示采样信号,T为采样周期,n=0,1,2,…。一般可以把采样器视为一个每隔T秒闭合一次的电子开关S。在理想情况下,开关闭合时间τ满足τ<<T。实际采样过程可视为脉冲调幅过程,Xa(t)为调制信号,被调脉冲载波p(t)是周期为T、脉宽为τ的周期脉冲串。当τ→0时的理想采样情况是实际采样的一种科学的、本质的抽象,同时可使数学推导得到简化。下面主要讨论理想采样。2.2.2量化(quantizing)抽样信号虽然是时间轴上离散的信号,但仍然是模拟信号,其样值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可有无限多个值。显然,对无限个样值一一给出数字码组来对应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以数字码表示样值,必须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样值分级“取整”,分的级数越多,即量化级差或间隔越小,量化噪声也越小。2.2.3所谓A压缩律也就是压缩器具有如下特性的压缩律:其中,A为压缩系数;y为归一化的压缩器输出电压;x为归一化的压缩器输入电压。图画出了A为某一取值的归一化压缩特性。A律压缩特性是以原点奇对称的,为了简便,图中只给出了正半轴部分。图2.4A压缩律特性上图中,x和y都在-1和+1之间,取量化级数为N(在y方向上从-1到+1被均匀划分为N个量化级),则量化间隔为当N很大时,在每一量化级中压缩特性曲线可看作是直线,因此有式中,xi为第i个量化级间隔的中间值。因此(2.1(2.1)为了使量化信噪比不随信号x变化,也就是说在小信号时的量化信噪比不因x的减小而变小,即应使各量化级间隔与x成线性关系,即则式(2.1)可写成(2.2)即(2.2)其中k为比例常数。当量化级数很大时,可以将它看成连续曲线,因而式(2.2)成为线性微分方程解此微分方程(2.3)
(2.3)其中c为常数。为了满足归一化要求,当x=1时,y=1,代入式(2.3)可得故所得结果为即(2.4(2.4)如果压缩特性满足上式,就可获得理想的压缩效果,其量化信噪比和信号幅度无关。满足上式的曲线如下图所示,由于其没有通过坐标原点,所以还需要对它作一定的修改。图2.5理想压缩特性曲线A律压缩特性就是对式(2.4)修改后的函数。在上图中,通过原点作理想压缩特性曲线的切线oc,将oc、cd作为实际的压缩特性。修改以后,必须用两个不同的方程来描述这段曲线,以切点c为分界点,线段oc的方程:设切点c的坐标为(x1,y1)斜率为则由式(2.4)可得(2.5(2.5)所以线段oc的方程为所以当x=x1时,y1=1/k时,有因此有所以,切点坐标为(exp[-(k-1)],1/k),令则将它代入式(2.5),就可得到以切点c为边界的段的方程为(2.6(2.6)因cd段的方程,满足式(3.4),所以由该式可得(2.7)(2.7)由以上分析可见,经过修改以后的理想压缩特性与图5中所示的曲线近似,而式(2.6)式(2.7)和式(2.4)完全一样。13折线:实际中,A压缩律通常采用13折线来近似,13折线法如图2.4所示,图中先把轴的[0,1]区间分为8个不均匀段。图2.6折线示意图其具体分法如下:
a.将区间[0,1]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2,取区间[1/2,1]作为第八段;
b.将剩下的区间[0,1/2]再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4,取区间[1/4,1/2]作为第七段;
c.将剩下的区间[0,1/4]再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8,取区间[1/8,1/4]作为第六段;
d.将剩下的区间[0,1/8]再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16,取区间[1/16,1/8]作为第五段;
e.将剩下的区间[0,1/16]再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32,取区间[1/32,1/16]作为第四段;
f.将剩下的区间[0,1/32]再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64,取区间[1/64,1/32]作为第三段;
g.将剩下的区间[0,1/64]再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128,取区间[1/128,1/64]作为第二段;h.最后剩下的区间[0,1/128]作为第一段。然后将y轴的[0,1]区间均匀地分成八段,从第一段到第八段分别为[0,1/8],(1/8,2/8],(2/8,3/8],(3/8,4/8],(4/8,5/8],(5/8,6/8],(6/8,7/8],(7/8,1]。分别与x轴的八段一一对应。采用上述的方法就可以作出由八段直线构成的一条折线,该折线和A压缩律近似,图2.4中的八段线段的斜率分别为:表1各段落的斜率段落12345678斜率161684211/21/4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除一、二段外,其他各段折线的斜率都不相同。图2.4中只画出了第一象限的压缩特性,第三象限的压缩特性的形状与第一象限的压缩特性的形状相同,且它们以原点为奇对称,所以负方向也有八段直线,总共有16个线段。但由于正向一、二两段和负向一、二两段的斜率相同,所以这四段实际上为一条直线,因此,正、负双向的折线总共由13条直线段构成,这就是13折线的由来。
从A律压缩特性中可以看出,取A=87.6主要基于下述两个原因:1使压缩特性曲线在原点附近的斜率为16;2当用13折线逼近时,的八段量化分界点近似为1/2^n(n=0,1,2,…,7)。从表1可以看出,当要求满足x=1/2^n时,相应有y=1-n/8代入式中,有因此有将上式代入式(2.7),就可以得到对应A=94.4时的压缩特性(2.8(2.8)此压缩特性如果用13折线逼近,除了第一段落起始点外,其余各段落的分界点的x、y都应满足式(2.8)。在13折线中,第一段落起始点要求的x、y都应该为零,而若按照式(2.8)计算时,当x=0时,y→-∞;而当y=0,x=1/2^8。因此,需要对式(2.8)的压缩特性曲线作适当的修正,我们可以在原点和点(1/2^7,1/8)之间用一段直线代替原来的曲线,这段直线的斜率是1/8÷1/2^7=16。为了找到一个能够表示修正后的整个压缩特性曲线的方程,将式(2.8)变成(2.9(2.9)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它满足x=0时,y=0;x=1时,y=1。虽然式(2.9)在其他点上会有误差,但x在区间(1/128,1]内,1+255x都能和原来的256x比较接近。所以,在绝大部分范围内的压缩特性仍和A律压缩特性非常接近,只有在x→0的小信号部分和A律压缩特性有些差别。若在式(2.9)中,令μ=255,则式(2.9)可写成(2.10)(2.10)式(2.10)的压缩特性与μ律压缩特性完全一致。(2)按照量化的维数分,量化分为标量量化和矢量量化。标量量化是一维的量化,一个幅度对应一个量化结果。而矢量量化是二维甚至多维的量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幅度决定一个量化结果。以二维情况为例,两个幅度决定了平面上的一点。而这个平面事先按照概率已经划分为N个小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着一个输出结果(码数,codebook)。由输入确定的那一点落在了哪个区域内,矢量量化器就会输出那个区域对应的码字(codeword)。矢量量化的好处是引入了多个决定输出的因素,并且使用了概率的方法,一般会比标量量化效率更高。2.2.4编码(Coding)量化后的抽样信号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仅有有限个可取的样值,且信号正、负幅度分布的对称性使正、负样值的个数相等,正、负向的量化级对称分布。若将有限个量化样值的绝对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对应地依次赋予一个十进制数字代码(例如,赋予样值0的十进制数字代码为0),在码前以“+”、“-”号为前缀,来区分样值的正、负,则量化后的抽样信号就转化为按抽样时序排列的一串十进制数字码流,即十进制数字信号。简单高效的数据系统是二进制码系统,因此,应将十进制数字代码变换成二进制编码。根据十进制数字代码的总个数,可以确定所需二进制编码的位数,即字长。这种把量化的抽样信号变换成给定字长的二进制码流的过程称为编码。2.2基带传输PST码PST:PairSelectedTernary成对选择三进码。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代码的电波形都能在信道中传输。含有直流分量和较丰富低频分量的单极性基带波形就不适宜在低频传输特性差的信道中传输。PST码是成对选择三进码。其编码过程是:先将二进制代码两两分组,然后再把每一码组编码成两个三进制数字(+、-、0)。因为两位三进制数字共有9种状态,故可灵活地选择其中的4种状态。为防止PST码的直流漂移,当在一个码组中仅发送单个脉冲时,两个模式应交替变换。例如:表表1PST码二进制代码+模式-模式00-+-+010+0-10+0-011+-+-PST码能提供足够的定时分量,且无直流成分,编码过程也较简单。但这种码在识别时需要提供“分组”信息,即需要建立帧同步。每位二进制信码都被变换成1位三电平取值(+1、0、-1)的码,因而有时把这类码称为lB/1T码。2.3循环码2.3.1循环码介绍循环码是线性分组码的一种,所以它具有线性分组码的一般特性,此外还具有循环性。循环码的编码和解码设备都不太复杂,且检(纠)错能力强。它不但可以检测随机的错误,还可以检错突发的错误。(n,k)循环码可以检测长为n-k或更短的任何突发错误,包括首尾相接突发错误。循环码是一种无权码,循环码编排的特点是相邻两个数码之间符合卡诺图中的邻接条件,即相邻两个数码之间只有一位码元不同,码元就是组成数码的单元。符合这个特点的有多种方案,但循环码只能是表中的那种。循环码的优点是没有瞬时错误,因为在数码变换过程中,在速度上会有快有慢,中间经过其它一些数码形式,称它们为瞬时错误。这在某些数字系统中是不允许的,为此希望相邻两个数码之间仅有一位码元不同,即满足邻接条件,这样就不会产生瞬时错误。循环码就是这样一种编码,它可以在卡诺图中依次循环得到。循环码最大的特点就是码字的循环特性,所谓循环特性是指:循环码中任一许用码组经过循环移位后,所得到的码组仍然是许用码组。若(
)为一循环码组,则()、()……还是许用码组。也就是说,不论是左移还是右移,也不论移多少位,仍然是许用的循环码组。(1)循环码的多项式表示设码长为n的循环码表示为(),其中为二进制数,通常把码组中各码元当做二进制的系数,即把上式中长为n的各个分量看做多项式:(2.11)的各项系数,则码字与码多项式一一对应,这种多项式中,x仅表示码元位置的标记,因此我们并不关心x的取值,这种多项式称为码多项式。(2)(n,k)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n,k)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写为g(x),它是(n,k)循环码码集中唯一的,幂次为n-k的码多项式,则是一个幂次为n的码多项式。按模()运算,此时:(2.12)即(2.13)且因g(x)也是n阶幂,故Q(x)=1。由于它是循环码,故按模()运算后的“余式”也是循环码的一个码字,它必能被g(x)整除,即:(2.14)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2.15)和(2.16)从上式中可以看出,生成多项式g(x)应该是的一个因式,即循环码多项式应该是的一个n-k次因式。(3)循环码的生成矩阵和一致校验矩阵对所有的i=0,1,2,……k-1,用生成多项式g(x)除,有:(2.17)式中是余式,表示为:(2.18)因此,是g(x)的倍式,即是码多项式,由此得到系统形式的生成矩阵为:(2.19)它是一个kn阶的矩阵。同样,由G=0可以得到系统形式的一致校验矩阵为: (2.20)如已知(7,4)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校验多项式分别为:,。写得其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分别为: (2.21) (2.22)2.3.2循环码编码原理有信息码构成信息多项式,其中最高幂次为k-1;用乘以信息多项式m(x),得到的,最高幂次为n-1,该过程相当于把信息码(,,……,,)移位到了码字德前k个信息位,其后是r个全为零的监督位;用g(x)除得到余式r(x),其次数必小于g(x)的次数,即小于(n-k),将此r(x)加于信息位后做监督位,即将r(x)于相加,得到的多项式必为一码多项式。(7,4)循环码编码的程序框图如图2.5所示:初始化初始化确定余式r(x):确定余式r(x):确定c(x):确定c(x):存储c(x)存储c(x)图2.图2.7编码程序框图2.3.3循环码的纠错原理纠错码的译码是该编码能否得到实际应用的关键所在。译码器往往比编码较难实现,对于纠错能力强的纠错码更复杂。根据不同的纠错或检错目的,循环码译码器可分为用于纠错目的和用于检错目的的循环码译码器。通常,将接收到的循环码组进行除法运算,如果除尽,则说明正确传输;如果未除尽,则在寄存器中的内容就是错误图样,根据错误图样可以确定一种逻辑,来确定差错的位置,从而达到纠错的目的。用于纠错目的的循环码的译码算法比较复杂,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一些参考书。而用于检错目的循环码,一般使用ARQ通信方式。检测过程也是将接受到的码组进行除法运算,如果除尽,则说明传输无误;如果未除尽,则表明传输出现差错,要求发送端重发。用于这种目的的循环码经常被成为循环冗余校验码,即CRC校验码。CRC校验码由于编码电路、检错电路简单且易于实现,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通过MODEM传输文件的协议如ZMODEM、XMODEM协议中均用到了CRC校验技术。在磁盘、光盘介质存储技术中也使用该方法。当码字c通过噪声信道传送时,会受到干扰而产生错误。如果信道产生的错误图样是e,译码器收到的n重接受矢量是y,则表示为:(2.23)上式也可以写成多项式形式:(2.24)译码器的任务就是从y(x)中得到,然后求的估值码字(2.25)并从中得到信息组。循环码译码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有接收到的y(x)计算伴随式s(x);(2)根据伴随式s(x)找出对应的估值错误图样;(3)计算,得到估计码字。若,则译码正确,否则,若,则译码错误。由于g(x)的次数为n-k次,g(x)除E(x)后得余式(即伴随式)的最高次数为n-k-1次,故S(x)共有2n-k个可能的表达式,每一个表达式对应一个错误格式。可以知道(7,4)循环码的S(x)共有2(7-4)=8个可能的表达式,可根据错误图样表来纠正(7,4)循环码中的一位错误,其伴随式如表2所示。表2BCH(7,4)循环码错误图样表错误图样错误图样码字伴随式S(x)伴随式E6(x)=x61000000x2100E5(x)=x50100000x2+x110E4(x)=x40010000x2+x+1111E3(x)=x30001000x+1011E2(x)=x20000100x2+1101E1(x)=x10000010x010E0(x)=x000000011001E(x)=000000000000上式指出了系统循环码的译码方法:将收到的码字R(x)用g(x)去除,如果除尽则无错;否则有错。如果有错,可由余式S(x)一一找出对应图样,然后将错误图样E(x)与R(x)模2和,即为所求码字C(x),从而实现纠错目的。根据前面的讨论,可得(7,4)循环码译码的程序框图如图2.6所示:初始化初始化图2.8译码程序框图否存储c(x)由S(x)确定错误图样E(x)S(x)=0,无误码误码由R(x)确定S(x):QUOTE纠错 图2.8译码程序框图否存储c(x)由S(x)确定错误图样E(x)S(x)=0,无误码误码由R(x)确定S(x):QUOTE纠错2.4二进制频移键控(2PSK)调制与解调原理2.4.1数字调制技术为了使数字信号在带通信道中传输,必须用数字基带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以使信号与信道的特性相匹配。这种用数字信号控制载波,把数字基带信号变换为数字带通信号(已调信号)的过程成为数字调制。在接收端通过解调器把带通信号还原成数字基带信号的过程成为数字解调。通常把包括调制和解调过程的数字传输系统叫做数字带通传输系统。一般来说,数字调制与模拟调制的基本原理相同,但是数字调制有离散取值的特点。因此数字调制技术有两种方法:①利用模拟调制的方法去实现数字式调制;②通过开关键控载波,通常称为键控法。基本键控方式有振幅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振幅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图2.9正弦载波的三种键控波形2.4.2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基本原理数字调制可分为二进制调制和多进制调制。相移键控是利用载波的相位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而振幅和频率保持不变。在2PSK中,通常用初始相位0和π分别表示二进制“1”和“0”。因此,2PSK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为:式中,jn表示第n个符号的绝对相位:因此,上式可以改写为由于表示信号的两种码元的波形相同,极性相反,故2PSK信号可以表述为一个双极性全占空矩形脉冲序列与一个正弦载波的相乘:式中这里,g(t)是脉宽为Ts的单个矩形脉冲,而an的统计特性为即发送二进制符号“0”时,e2psk(t)取0相位;发送二进制符号“1”时,e2psk(t)取π相位。这种以载波的不同相位直接去表示相应二进制数字信号的调制方式,称为二进制绝对相移方式。模拟调制的方法(b)键控法图2.102PSK信号调制器原理方框图2PSK信号的解调通常采用相干解调法,解调器原理框图如下图2.9所示。假设数字信息为“10011”,相干解调各点波形如下图2.9图2.112PSK信号的解调原理框图图2.122PSK信号相干解调时各点时间波形2.4.3MATLAB实现2PSK调制与解调1、2PSK调制流程图2、2PSK解调流程图带通滤波器设计与载波相乘带通滤波器设计与载波相乘低通滤波器设计抽样判决2psk信号相干解调输出载波频率初始化数字基带信号输入符号1=>相位jn:π符号0=>相位jn:0控制载波产生2psk信号e2psk(t)=cos(2*π*fc*t+jn)2psk信号输出图2.132psk调制图2.142psk解调2.5衰落信道瑞利衰落信道(Rayleighfadingchannel)是一种无线电信号传播环境的统计模型。这种模型假设信号通过无线信道之后,其信号幅度是随机的,表现为“衰落”特性,并且多径衰落的信号包络服从瑞利分布。由此,这种多径衰落也称为瑞利衰落。这一信道模型能够描述由电离层和对流层反射的短波信道,以及建筑物密集的城市环境。瑞利衰落只适用于从发射机到接收机不存在直射信号的情况,否则应使用莱斯衰落信道作为信道模型。假设经反射(或散射)到达接收天线的信号为N个幅值和相位均随机的且统计独立的信号之和。信号振幅为r,相位为,则其包络概率密度函数为P(r)=(r0)(2.26)相位概率密度函数为:P()=1/2()(2.27)3MATLAB软件仿真及结果3.1MATLAB简介MATLAB是一个高级的矩阵/阵列语言,它包含控制语句、函数、数据结构、输入和输出和面向对象编程特点。用户可以在命令窗口中将输入语句与执行命令同步,也可以先编写好一个较大的复杂的应用程序(M文件)后再一起运行,可移植性好、可拓展性极强。MATLAB是一个包含大量计算算法的集合。其拥有600多个工程中要用到的数学运算函数,可以方便的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计算功能。MATLAB的这些函数所能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矩阵运算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微分方程及偏微分方程的组的求解、符号运算、傅立叶变换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工程中的优化问题、稀疏矩阵运算、复数的各种运算、三角函数和其他初等数学运算、多维数组操作以及建模动态仿真等。3.2发送端仿真结果与分析3.2.1仿真结果图图3.1原始信号与PCM编码输出图3.2PST编码图3.3二进制转三进制后循环码信号输出图3.4PSK调制信号图3.5滤波载波函数信号图3.6衰落信道信号图3.7PSK解调后图像图3.8循环码解码后二进制转三进制输出图像图3.9PST解码后的信号图图3.10PCM解调后的信号3.2.2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最后的结果与预想的还是差不多的,调制,编码和解调,解码的过程都是正确的。有几点可能对本设计存在较大影响:1.是取样的点数我取了50个不是很多会带来误差。2.再就是信道噪声会造成误差。3.PSK解调的过程中通过低通滤波器和抽样判决的过程也都是有误差的。4.最后用A律曲线逼近过程逼近时以一小段一小段的曲线去近似逼近。4.小结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学习了整个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了PCM编解码、循环码编解码、PST编解码、PSK调制解调的原理和MATLAB编程,也学习很多MATLAB的函数。虽然之前有接触MATLAB这个软件,但是也只是会调用一些简单的函数来做计算,或用一些简单的画图命令来作图,一直觉得这个仿真软件的功能很强大,但没有怎么深入地去运用。这次的课设让我知道,我之前对它的了解简直只是冰山一角。而要用它来实现自己的专业目的,更是增加了难度。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它来仿真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对理论知识有全面深入透彻的理解,并且很熟悉仿真软件,但我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欠缺,所以实际操作起来也没有刚开始想象的那样容易。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此间发现的不足,我将努力改善,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克服那些不应成为学习、获得知识的障碍。这里要感谢帮助我解决编程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同学和老师。参考文献[1]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六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周开利,《邓春晖主编MATLAB基础及其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董振海,《精通MATLAB7编程与数据库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陈怀琛,《MATLAB在电子信息课程中的应用(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张德丰主编,《MATLAB通信工程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附录:%主函数%clccloseallclearall%生成时间函数%t=1:0.1:5;s=sin(2*3.14*1000*t);%pcm调制%[pcmcode,sMax]=pcm(s);figure(1)subplot(2,1,1);plot(s);title('原始正弦信号');subplot(2,1,2);stairs(pcmcode);zoomxon;axis([0750-12]);%pst编码%pstcode=pst_c(pcmcode);figure(2);stairs(pstcode);zoomxon;axis([0750-12]);%三进制转为二进制%code=ZH_C(pstcode);figure(3);stairs(code);zoomxon;axis([0750-12]);%循环码编码%xh=XH_C(code);figure(4);stairs(xh);zoomxon;axis([0750-12]);%psk调制%[psk,bit,mod]=psk_encode(xh);figure(5);plot(psk);zoomxon;axis([0750-12]);%figure(12);plot(psk);axis([01000-1.21.2]);title('PSKModulation');%衰落信道%chanel=rayleighchan(1/64000,100);%生产瑞丽衰落信道noisig0=filter(chanel,psk);%把处理过的信号送入信道noisig=abs(noisig0);figure(6);plot(noisig);zoomxon;title('通过衰落信道后的波形');%figure;plot(noisig);axis([01000-1.21.2])%psk解调%pskdec=psk_decode(psk,mod);figure(10);stairs(pskdec);zoomxon;axis([0750-12]);%循环码解码%xm=XH_D(pskdec);figure(11);stairs(xm);zoomxon;axis([0750-12]);%二进制转为三进制%dcode=ZH_D(xm);figure(12);stairs(dcode);zoomxon;axis([0750-12]);%pst解码%pstdec=repst(dcode);figure(13);stairs(pstdec);zoomxon;axis([0750-12]);%pcm解调%pcmdec=pcm_de(pstdec,sMax);plot(pcmdec);title('还原的正弦信号');%PCM调制%function[code_lin,sMax]=pcm(signal)sSig=sign(signal);%判断signal的正负sMax=max(abs(signal));%求signal的最大值Q=abs(signal/sMax)*2048;%归一化量化code=zeros(length(signal),8);%存储矩阵(全零)%%段落码判断%%form=1:length(signal)ifQ(m)>128&&Q(m)<=2048%在第五段与第八段之间,段位码第一位都为“1code(m,2)=1;endif(Q(m)>32&&Q(m)<128)||(Q(m)>512&&Q(m)<=2048)code(m,3)=1;%在第三四七八段内,段位码第二位为“1endif(Q(m)>16&&Q(m)<32)||(Q(m)>64&&Q(m)<128)||(Q(m)>256&&Q(m)<512)||(Q(m)>1024&&Q(m)<=2048)code(m,4)=1;%在二四六八段内,段位码第三位为“1end%符号位的判断ifsSig(m)>0code(m,1)=1;elseifsSig(m)<0code(m,1)=0;endend%段内码判断程序N=zeros(length(signal),1);form=1:length(signal)N(m)=code(m,2)*4+code(m,3)*2+code(m,4)+1;%找到Y位于第几段enda=[0,16,32,64,128,256,512,1024];%量化间隔b=[1,1,2,4,8,16,32,64];%除以16,得到每段的最小量化间隔form=1:length(signal)q=ceil((Q(m)-a(N(m)))/b(N(m)));%求出在段内的位置ifq==0code(m,(5:8))=[0,0,0,0];%如果输入为零则输出“0elsek=num2str(dec2bin(q-1,4));%编码段内码为二进制code(m,5)=str2num(k(1));code(m,6)=str2num(k(2));code(m,7)=str2num(k(3));code(m,8)=str2num(k(4));endend%将N行8列矩阵转换为1行8*N列的矩阵code_lin=zeros(size(code,1)*8,1);c=1;fori=1:size(code,1)forj=1:8code_lin(c)=code(i,j);c=c+1;endendcode_lin=code_lin';%code_linEnd%PST编码%function[y]=pst_c(x)flag=0;n=0;le=length(x);ifle~=round(le/2)*2;x=[x0];endfori=1:2:length(x)m=2*x(i)+x(i+1);j=i+2*n;flag=~flag;n=n+1;switchmcase0y(j)=-1;y(j+1)=1;case1ifflag==0y(j)=0;y(j+1)=1;elsey(j)=0;y(j+1)=-1;endcase2ifflag==0y(j)=1;y(j+1)=0;elsey(j)=-1;y(j+1)=0;endcase3y(j)=1;y(j+1)=-1;endend%三进制转为二进制%%ZH_C.mfunctiont=ZH_C(x)m=length(x)fori=1:mifx(i)==-1t(2*i-1)=0;t(2*i)=0;elseifx(i)==0t(2*i-1)=0;t(2*i)=1;elsex(i)==1t(2*i-1)=1;t(2*i)=0;endend%循环码编码%%XH_C.mfunctioncode=XH_C(x)n=7;k=4;p=cyclpoly(n,k);%循环码生成多项式code=encode(x,n,k,'cyclic',p);%对信号进行差错编码code=reshape(code',1,length(code));%PSK调制%function[psk,bit,mod]=psk_encode(g)f=100;%载波频率t=0:2*pi/99:2*pi;cp=[];sp=[];mod=[];mod1=[];bit=[];forn=1:length(g);ifg(n)==0;die=-ones(1,100);%Modulantese=zeros(1,100);%elseg(n)==1;die=ones(1,100);%Modulantese=ones(1,100);%endc=sin(f*t);cp=[cpdie];mod=[modc];bit=[bitse];endpsk=cp.*mod;%PSK解调程序%functiondePSKCode=psk_decode(noise,mod)%*********带通滤波**********%[b1,a1]=butter(2,[0.01/(500/2)20/(500/2)]);%bSignal=filter(b1,a1,noise);%figure;%subplot(211);plot(noise);gridon;%axis([0,900,-2.5,2.5]);title('AWGN加噪后函数');%subplot(212);plot(bSignal);gridon;%axis([0,900,-2.5,2.5]);title('带通滤波后函数');%*********与恢复载波相乘**********%x1=2*mod.*bSignal;x1=2*mod.*noise;%*********低通滤波********** %[b2,a2]=butter(2,0.3);%lSignal=filter(b2,a2,x1);figure;subplot(411);plot(noise);gridon;axis([0,900,-2.5,2.5]);title('带通滤波后函数');subplot(412);plot(mod);gridon;axis([0,900,-2.5,2.5]);title('载波函数');subplot(413);plot(x1);gridon;axis([0,900,-2.5,2.5]);title('与恢复载波相乘后函数');%subplot(414);plot(lSignal);gridon;%axis([0,900,-2.5,2.5]);title('低通滤波后函数');%*********抽样判决**********%pSignal=fun_panjue(lSignal);pSignal=fun_panjue(x1);figure;%subplot(211);plot(lSignal);gridon;%axis([0,900,-2.5,2.5]);title('低通滤波后函数');subplot(212);plot(pSignal);gridon;axis([0,900,-2.5,2.5]);title('抽样判决后函数');dePSKCode=pSignal;%*********抽样判决延迟**********%pSignal2=fun_yanc(pSignal);%figure;%subplot(211);plot(pSignal);gridon;%axis([0,900,-2.5,2.5]);title('抽样判决后函数');%subplot(212);stairs(pSignal2);gridon;%axis([0,900,-2.5,2.5]);title('抽样判决后消除延迟函数');%************************************%new=[];%pLen=length(pSignal2)/100;%foru=1:pLen%new(u)=pSignal2(100*(u-1)+50)%end%%dePSKCode=new;%循环码解码%%XH_D.mfunctionrecode=XH_D(code)n=7;k=4;p=cyclpoly(n,k);recode=decode(code,n,k,'cyclic',p);%对信号进行译码recode=reshape(recode',1,length(recode));%二进制转为三进制%%ZH_D.mfunctiont=ZH_D(x)L=length(x)fori=1:L/2ifx(2*i-1)==0&&x(2*i)==0t(i)=-1;elseifx(2*i-1)==0&&x(2*i)==1t(i)=0;elsex(2*i-1)==1&&x(2*i)==0t(i)=1;endend%PST解码%function[x]=repst(y)n=0;d=length(y);forj=1:2:length(y)i=d-2*n;n=n+1;m=y(j)*2+y(j+1)*3+3;switchmcase4x(i)=1;x(i+1)=1;case{0,6}x(i)=1;x(i+1)=0;case{1,5}x(i)=0;x(i+1)=1;case2x(i)=0;x(i+1)=0;endend%PCM解调%functionS=pcm_de(code_lin,sMax)%将8*N行1列的矩阵转换为N行8列矩阵code=zeros(length(code_lin)/8,8);i=1;j=1;form=1:length(code_lin)ifj>8i=i+1;j=1;endcode(i,j)=code_lin(m);j=j+1;%m=m+1;end%code_n=codek=zeros(1,length(code_lin)/8);sCode=size(code,1);%求出输入码组的个数a=[0,16,32,64,128,256,512,1024];%段落起点值b=[1,1,2,4,8,16,32,64];%每段的最小量化间隔c=[0,1.5:15.5];%段内码平均值form=1:sCodet1=code(m,1);%取符号t2=code(m,2)*4+code(m,3)*2+code(m,4)+1;%判断段落位置t3=code(m,5)*8+code(m,6)*4+code(m,7)*2+code(m,8);%判断段内位置ift3==0%段内码为零时k(m)=a(t2)/2048*sMax;elsek(m)=(a(t2)+b(t2)*c(t3))/2048*sMax;%还原出量化后的电平值end%判断符号位ift1==0S(m)=-k(m);elseS(m)=k(m);endendS=S';End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姓名性别专业、班级题目:答辩或质疑记录:成绩评定依据:序号内容分值得分1态度认真、学习刻苦、遵守纪律202实验方法正确,仪器使用得当,测试结果正确253电路原理及实验结果分析正确254设计报告的规范化、参考文献充分105课程设计答辩20最终评定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基于AVR单片机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基于单片机船舶电力推进电机监测系统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叠图机研究与教学方法实践基于单片机嵌入式Web服务器技术的研究及实现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基于单片机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研究机器人旋转电弧传感角焊缝跟踪单片机控制系统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PLC虚拟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t"_blan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对比阅读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8《网络新世界》(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001
- 9《这些是大家的》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Unit 1 Back to School Reading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英语译林版(2020)必修第一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2)教学说课稿 岳麓版选修1
- 2025市场门市部租赁合同
- 2025电脑维修合同范本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0.1 劝学说课稿(3)部编版必修上册
- 2025苹果购销合同样书
- 24 京剧趣谈(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2025年方大萍安钢铁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血液稀释疗法护理操作规程》
- 2025年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 年终抖音运营述职报告
- 汽车维修店加盟协议书细则
- 2024东莞市劳动局制定的劳动合同范本
- 2024年大学本科课程教育心理学教案(全册完整版)
- 三甲医院面试自我介绍课件
- 公务员2010年国考《申论》真题卷及答案(地市级)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AQ6111-2023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